研究生: |
范縈芸 Fan,Ying-Yun |
---|---|
論文名稱: |
分化與整合~一位國小女老師的自我敘說探究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A Fe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Self-Narration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Liu, Shu-Ying |
口試委員: |
何秀珠
Ho, Hsiu-Chu 童淑琴 Tung, Shu-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3 |
中文關鍵詞: | 分化 、整合 、國小女教師 、自我敘說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故事開始於流浪教師逐夢成為正式教師的故事,書寫歷程從研究者三十歲橫跨至四十歲。在追逐穩定的生活中,陸續在師生關係及親子教養中出現挫折,感到困惑。自我敘說第一部分在陳述三十歲前從孩子成為大人,以及長大後努力成為正式教師的歷程;第二部份則從四十歲為起點,回顧十多年來教學生涯中師生互動樣貌;第三部分是近半年來以母親角色陪伴照顧孩子的掙扎與學習。
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看見必須學習的課題:流浪與穩定、夢想與現實、集體與個體、光明與陰影、善與惡。以孩子、老師、母親不同的身份和觀點去思索與這些課題有關的生命經驗,在這樣不斷分化與整合中,並以榮格心理學探究自我完整的樣貌。
這是愛與勇氣的故事,在敘說過程中行動,在行動中敘說。故事中以人與關係為主軸,從這些關係互動中,發現對關懷與愛的渴望,也發現那樣的渴望是連結著人存在既有的責任與焦慮。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唯有以勇氣承擔責任、面對焦慮,才能體現內心渴望的愛與關懷。
The story begins with the story of a vagrant teacher who dreams of becoming a formal teacher. The writing process spans from the researcher’s 30 to 40 years old. In the pursuit of a stable life, there have been setbacks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parent-child upbringing, and I feel confuse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elf-narration describes the journey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before the age of 30, and the process of working hard to become a formal teacher after growing up; the second part starts from the age of 40 and review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areer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 The third part is the struggling and learning of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the role of mother in the past six months.
Seeing topics that must be learned in different life courses: wandering and stability, dreams and reality,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light and shadow, good and evil. Thinking about life experiences related to these topics 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teachers, and mothers, in this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using Jungian psychology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self-integrity.
This is a story of love and courage, acting in the process of narration, narrating in action. The story takes people and relationships as the main axis. From these interactions, we find the desire for care and love, and also find that that desi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ist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anxiety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 understand that only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with courage and facing anxiety can the love and care that I desire in my heart manifest.
Frances, A. J.(2015)。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黃思瑜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13年)。
Cortright, B.(2005)。超個人心理學(易之新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7年)。
Jung, C. G.(2017)。榮格論心理類型。(莊仲黎譯)。商周。(原著出版於 1921年)。
Jung, C. G.(2017)。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莊仲黎譯)。商周。(原著出版於 1928年)。
Jung, C. G.(2017)。人格的發展(胡清莹譯)。中華。
Hall, C. & Nordby,V.(2017)。榮格心理學七講(馮川譯)。北京大學。
Fromm, E.(2015)。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林宏濤譯)。(原著出版於1947年)。
Fromm, E.(2015)。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劉宗為譯)。(原著出版於1941年)。
Schumacher, E. F.(2019)。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李華夏譯)。(原著出版於1973年)。
Kim, J.-H.(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小佩、卓秀足譯)。心理。(原著出版於 2015年)。
Jacobi, J.(2018)。榮格心理學(陳瑛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 2001年)。
Gibran, K.(2015)。先知(溫文慧譯)。好讀。(原著出版於1923年)。
Von Franz, M.-L.(2011)。榮格心理治療(易之新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 1940年)。
Stein, M.(2017)。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第三版)。立緒。(原著出版於 1998年)。
Wincer, P.(2021)。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麥慧芬譯)。商周。(原著出版於2020年)。
Palmer, P. J.(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藍雲、陳世佳譯)。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8年)。
Preece, R.(2008)。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廖世德譯)。人本自然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年)。
Silberman, S.(2016)。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走到接納多元(上、下套書)(朱怡康譯)。行路。(原著出版於2015年)。
王俊斌(2013)。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 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59(3),1-33。
方永泉(2012)。書評: 通識教育中的公民能力──M. Nussbaum《培育人文》一書評介。通識教育學刊。9,115-122。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紅葉文化。
戈婭(2019)。不過生了一個小孩:我是戈婭,別叫我勵志媽媽。寶瓶文化。
李佩怡(2013)。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癒的整合之道。天馬文化。
李嘉玲與翁士恆(201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ICF核心分類 ICF Core Set for ADHD。臺灣諮商心理學會暨東華大學人文臨床療癒學群聯合刊。
李宗杰(2009)。台中市國民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處理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3ve96q
巫毓荃(2017年3月24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爭議的十個話題。https://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7/0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爭議的十個話題.html
呂旭亞(2018年8月29日)。走出抑鬱,通常從無用的方式開始。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k2g4oqv.html
河合隼雄(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林暉鈞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7年)。
林希陶(2014年12月4日)。ADHD在DSM-5的變化。https://pansci.asia/archives/70727
吳曉樂(20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網路與書。
何乏筆(2005)。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5(3),5-32。
孟瑛如、簡吟文(2014)。從DSM-5的改變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2-27。
徐敏雄(2016)。P. J. Palmer「教學的勇氣」之理念及其在教與學的蘊義。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145-174。
陳勇祥(2017)。解開班級經營師生衝突之鑰。中等教育,69(3),133-141。
陳錦宏(2018年8月17日)。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長庚醫師陳錦宏:只用愛是不能治療的。 https://heho.com.tw/archives/20344
陳慈美(2007年4月29日)。樣樂多:《小即是美》──以人為念的經濟學。https://e-info.org.tw/node/21952
彭仁郁(2013年6月3日)。DSM-5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黃瑞祺、王恭志(2007)。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51-70。
黃瑞祺(2013)。理論的饗宴。碩亞。
張惠菁(2019)。比霧更深的地方。木馬文化。
楊洲松(2019)。透過敘事想像培育世界公民。通識在線, 46,32-34。
葉靜倫(2021年3月30日)。【專訪】徐敏雄:從「關懷倫理學」出發,讓街友透過自我敘說,重新看待「失敗」。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8814
廖笙光(2016年1月3日)。孩子不能偷生~請愛上自己的個性。http://www.attention104.com/2016/01/blog-post.html
賴品妤(2017年4月16日)。盲人村中的明眼人──讀《自閉群像》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neurotribes-the-legacy-of-autism-and-the-
鐘穎(2020)。故事裡的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永恆少年。楓樹林。
鐘穎(2020)。故事裡的心理學(下):陰影與個體化。楓樹林。
鐘穎(2017年7月19日)。存在心理學經典:《存在的勇氣》。https://philosopheroccultism.wordpress.com/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