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明 Hong Ming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網路資源進行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 A study of teachers’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to perform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博士
Dr. Kuo-Liang Y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6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 、教師 、網路資源 、知識分享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Network resources, Knowledge-shar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網路資源進行知識分享行為。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網路資源進行知識分享行為問卷」與「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網路資源進行知識分享行為訪談大綱」,針對臺北市48所學校562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回收有效問卷數508份,佔總樣本數之90.3%。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1.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另外,立意抽取8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將訪談的結果,配合相關文獻與問卷調查結果,作交互分析討論。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壹、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網際網路的現況
一、教師使用網路經驗豐富,多數教師(80.9%)使用網路經驗超過7年。
二、多數教師(55.1%)每天使用網路時間平均超過1小時。
三、教師的家庭資訊設施(96.7%)與網路連線條件(94.5%)充足。
四、教師的資訊鷹架主要為校內同儕。
貳、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的情形
一、教師經常使用的入口網站為「Yahoo!奇摩」(91.7%)、「Google」(64%)、「本校網站」(49.4%)。
二、教師經常使用的網路資源為電子郵件(86.6%)、搜尋引擎(66.5%)、即時通訊(49.8%)、本校網站(41.3%)、學術機構網站(33.1%)和線上圖書館(32.5%)等。
三、教師應用搜尋引擎、教育資源網站、校內網路搜尋和搜尋線上期刊論文等網路資源解決實務工作問題。
四、教師運用網路資源進行知識分享的有利條件包括資訊設備充足、網路傳輸快速、網路連線穩定、內部網路資源分類良好、網路儲存空間充足及同事間關係良好。
參、不同性別、職務、學歷、使用網路經驗、使用網路時間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有差異。
肆、不同學校規模、個人電腦數量、資訊利用鷹架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有差異。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eachers use the resources of network in knowledge-sharing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562 teachers from 48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50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90.3%) were returned. All data were coded and SPSS11.0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Interviews (8 teachers) were then conducted to triangulate the qualitative results. This study mad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ternet use.
A. Most teachers were 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s. 80.9% of teachers has network-using experiences over seven years.
B. 55.1% of teachers used network more than one hour every day.
C. 96.7% of teachers used various household information equipments and 94.5% of them had Internet access at home.
D. The information scaffold of teacher was his colleague.
2.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A.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used Yahoo(91.7%), Google(64%), and school website(49.4%) as a portal site.
B. Common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includes e-mail(86.6%), search engine(66.5%), instant message(49.8%), school website(41.3%), academic institution website(33.1%), and digital library(32.5%), etc.
C. Teachers used network resources to solve problems at work. The resources include search engines, educational websites, school area networks, and digital libraries for searching for dissertations and periodicals, etc.
D. It’s beneficial for teachers to share knowledge by using network resources. The advantages include ample information equipments, speedy and stable networks, well-classified resources of local area networks, abundant network spaces, and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agues.
3. Teacher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sexes, duties, educational levels, network experiences, and the use of network time.
4. Teacher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school sizes, number of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scaffold.
Based on above findings,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lev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s, elementary school-level administration systems, and teachers were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was also suggested.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世璋(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行政。教育資料與研究,43,105-112。
方祥明(2004)。團隊成員個人知識轉換能力與外部關係資源對創造表現行為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如哲(2004)。教育知識管理。臺北:五南。
王成隆(2005)。組織知能分享意願與文化、信任、個人因素關係之研究─ 以各級教師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明祥(2002)。團隊知識分享在不同知識平臺差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瑞玉 (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著作權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維基百科編者 (2007a)。中文維基百科,Wikipedia。民96年5月2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6%96%87%E7%BB%B4%E5%9F%BA%E7%99%BE%E7%A7%91&oldid=4214405.
維基百科編者 (2007b)。 網誌,Wikipedia。民96年6月18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6%B2%E8%AA%8C&oldid=4362703.
古明泓(2003)。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亦向工作室編著(2004)。網路概論第二版。臺北:博碩文化。
伍忠賢,王健彬(2001)著。「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 聯經。
朱延平(1999)。Intranet在校園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2,55-56。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2)。數位臺灣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
位元文化(2005)。Internet徹底學習。臺北:文魁資訊。
何妤珩(2004)。國小實習教師實務知識發展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余炎和(2005)。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兆偉(2005)。資訊系統對知識分享之應用與評估之研究-以某電信公司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宏智(2005)。從企業機制及內部環境研究跨國公司知識分享實務,以美商3M及德商Degussa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坤山(2005)。以知識分享策略推動國民中學教學檔案之行動研究-以正濱國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俊竑(2003)。校園網路服務建置及師生對其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學甲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俊儀(2005)。ISO 9000知識創造模式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家榮、黃彩嵐(2006)編譯。James F. Kurose, Keith W.Ross著。電腦網際網路(第三版)。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97-117)。臺北:教育部。
吳清山、黃旭鈞(2006)。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33-65。
呂育誠(1996)。談校園網路對學校生活的貢獻與衝擊。訓育研究,35(4),69-72。
宋志揚(2002)。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策略與科技應用之研究。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怡志(2004a)。大家來寫維基百科全書。民95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16_wikipedia.htm
李怡志(2004b)。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開始中文化。民95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09_MITOCW.htm
李淑華(2001)譯。南施.狄克森(Nancy m. Dixon)著。知識共享型組織:建置、保存、移轉企業知識庫的五種方法。臺北:商周出版。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麗芬譯(無日期)。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緣起。民95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myoops.org/twocw/mit/Global/AboutOCW/our-story.htm
汪金城(2001)。研發機構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彥良(2006)。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傳播工具。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沈容卉(2007)。部落格在學校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卓素珍(2002)。個人知識管理之研究。民95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44/91/sjchuo/content.htm
林志成(2006)。智慧管理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啟示。民96年6月12日,取自http://web.jies.mlc.edu.tw/file/20061206.txt
林佳蓉、林季蓉(2002)譯。Richard McDermott著。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Ⅱ。天下遠見,臺北。
林宜瑄等譯(2003)。Alan Webber等著。知識優勢。臺北:遠流。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臺北:智勝文化。
林珊如(2002)。從教師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談教育效能之提升。教育資料與研究,45,19-24。
林海清(2002a)。知識管理與人才培訓。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19-129)。臺北:教育部。
林海清(2002b)。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元照。
林海清(2002c)。知識管理導向的教育組織發展。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51-166)。臺北:教育部。
林焌煌(2005)。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採購校務知識分享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睿陞(2005)。營建產業知識地圖與管理—以資訊技術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麗娟(2003)。知識分享效能之研究-從資訊處理觀點。私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華傑(2005)。教育Blog應用的侷限和發展方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6,75-81。
施純協(1997)。知識論淺談。載於黃昆輝等著,教育與文化,467-485。臺北:五南。
洪千惠(2002)。研究生實務社群發展與建置之研究-以臺科大研究生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之學理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353-374)。臺北:教育部。
胡瑋珊(1999)譯。T.H. Davenport & L. Prusak著。知識管理。臺北:中國生產力。
孫兆霞(2004)。學校E化:2G到3G。師說,179,17-20。
孫琦蓉(2005)。數位化平台下的跨媒體整合與知識分享。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美虹(1999)。企業網路接受性對組織與員工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唐慧文(2005)譯。Daniel Terdiman著。Wiki百科準確度不輸大英百科。民95年9月20日,取自: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3226,00.htm
許瑜真(2006)。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民95年9月20日,取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5244,00.htm
秦夢群、黃貞裕(2002)。教育在知識經濟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72-75)。臺北:教育部。
高志忠(2004)。知識管理於知識社群建立之影響分析。南臺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4-6)。臺北:天下文化。
張吉成、周談輝、黃文雄著(2002)。組織知識創新:企業與學校嬴的策略。臺北:五南。
張鈞垣(2005)。影響組織內工作者採用即時通訊軟體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2001a)。臺灣學術網路(TANet)概述。民95年10月28日,取自:http://140.111.1.22/tanet/tan-intro/2.html
教育部(2001b)。TANet到中小學計畫。民95年10月28日,取自:http://140.111.1.22/tanet/tan-intro/3.html
許榮志(2005)。影響科技創新的研究:知識分享、資訊科技支持度與工作相依性。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啟仁(2001)。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聯性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玉娟(2000)。企業內網路運用於組織溝通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玉娟(2005)。知識經濟對學校運作的啟示。師說,189,48-53。
陳宜琴(2005)。網絡關係、吸收能力與知識分享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 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延澤(2005)。高科技產業中員工學習意願與知識分享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岑譯(2001)。Arnold Kransdorff著。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企業保存know-how的方法。臺北:商業周刊出版。
陳美儀(2006)。組織政治知覺對知識分享意願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姚真(2004)。中部四縣市國民中小學校長網路素養對學校資訊教育實施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國正(2005)。教育訓練與激勵方式對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雪華(2003)。網際網路的起源與發展。民95年11月5日,取自http://ceiba3.cc.ntu.edu.tw/course/8443f3/book/ch2.html
陳曉藍(2006)。網路新都全球之最!北市無線網路佈建完成!覆蓋率9成。民國95年9月14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05/17/327e.html。
陳耀茂譯(2004)。野中郁次郎/紺野 登著。知識經營之道:如何從知識中找價值。臺北:中衛發展中心。
傅安生(2004)。BLOG部落格在校園的應用。北縣教育,50,59-64。
傅廷暐(2004)。網際網路與民眾參與之探討-以政府網站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國鴻等人(2004)。國民小學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表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師大學報,49(2),65-87。
無作者(2005)。網路大事紀。民95年11月25日,取自臺灣網際網路發展史編撰研究計畫網站http://www.nethistory.org.tw/internet/
項靖(2005)。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黃河明(2000)。「從資訊應用進入知識管理之實務經驗」。產業論壇,(1),65-72。
黃勢民(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興燦(2003)。建構數位化學習的教育環境。國家政策季刊,2(1),115-130。
楊子江、王美音(1997)譯。Nonaka & Takeuchi(1995)著。創新求勝。臺北:遠流。
楊舒婷(2004)。中學職前教師之網路著作權課程研發與評估。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德明(2005)。稽核人員知識分享與技術學習對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以中油公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著作權法。民96年5月9日,取自: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law/copyright_law_93.asp
溫明正(2002)。E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47,47-48。
溫源鳳、湯凱喻(2005)。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臺北:普林斯頓國際。
葉采芳(2000)。顧問業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資策會(2005)。上網怎能不IM?即時通訊不只是好玩而已。民國95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cooperate/cooperate_disp.asp?id=134
資策會(2006)。2006年6月底止臺灣上網人口。民國9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45
資訊中心(2006)。「95年臺北市民眾使用網際網路情形調查」報告摘要。民國96年6月9日,取自:http://www.ic.taipei.gov.tw/site/41f5d2c5/43793be1/files/95%BD%D5%ACd%B3%F8%A7i%BAK%ADn.doc
蔡淑敏(2001)。企業內溝通媒介、員工溝通滿足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灣電子資訊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繼智(2005)。學習型組織、個人特質對外派大陸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木焜(2005)。知識創造權變模式:知識分享與虛擬團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京偉(2000)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劉賢達(2005)。校園網路化組織重整與知識分享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世培、項靖、宋餘俠、曾章瑞、馮震宇、吳秀光、詹中原等(2005)。數位化政府。臺北:空大。
賴建勳(2004)。即時通訊軟體對知識分享成效之影響。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鍾嘉興(2005)。影響設計師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以臺灣資訊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謝德鑫、陳宏志、邱柄儒、朱文禎、黃文聰、劉建人等譯(2006)。Elias M.Awad, Hassan M. Ghaziri著。知識管理。臺中:滄海發行。
魏碧梅(2003)。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即時通訊之認知與實際使用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饒達欽、黃瑞祥(1997)。學校組織與Intranet。資訊與教育,63,26-33。
貳、英文部分
Beckman, T. (1997). "Implementing the knowledge organizationing Government," Paper and Presentation, 1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ederal Quality.
Davenport, T. H., & Prusak, L.(1998). Working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ixon, N. D.(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Earl, M. J.(1997). L. Prusak(ed.). Knowledge as Strategy: Reflections on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1-15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Ellen M. K.(1998). 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 44(4), 3-6.
Goh, S. (2002). 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ome practice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6(1), 23-30.
Hansen, M.T., Nohria, N., and Tierney, T., (1999).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2), 106-117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 (15), 73-90.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Management,6(2),91-100.
Histories of the Internet.(2003).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6, from http://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brief.shtml
Holtshouse,D.(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3(3),277-280.
Maula, M. (2000). Three parallel knowledge process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7(1), 55-59.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ows, J.(1999). Enterprise.com. Massachusetts: Perseus Publishing.
Pauleen, D. J., & Yoong, P. (2001). Facilitating virtual team relationships via Internet and conven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via Internet and conven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ternet Research: Electronic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Policy, 11(3), 190-202.
Quinn,J. B., Anderson,P., & Finkelstein,S.(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Apr,71-80.
Sallis, E., & Jone, G.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Enhancing learning &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
Senge,P.(1998). S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5(6),11-12.
Shulman, L.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Journal of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 1 -22.
Spek, R. V., & Spijkervet, A. (1997). Jay Liebowitz & Lyle C. Wilcox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Boca Raton: CRC press.
Szulanski, G. (1996).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nes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27-43.
Wiig, K.(1993). Knowledge Management Foundations, Arlington, VA: Schema Press.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