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啟洲 |
---|---|
論文名稱: |
整合元件製造廠企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旺宏電子為例 |
指導教授: |
洪世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電腦整合製造系統 、企業整合系統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積體電路整合 、元件製造 |
外文關鍵詞: | CIM, CIS, DRAM, IC, ID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電子產業中最具成長爆發力之一的半導體業,在台灣經濟活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諸如國民產值、進出口貿易額之增減,股市資金流向,甚至廠商投資動態對就業人口、地區建設之影響,具有莫大的震撼力。因此對於半導體晶圓製造廠之經營動態,吾人實有必要付出更多的關心。
先綜觀全球半導體產業概況:依半導體產品最終應用為資訊產品來看,低價電腦對半導體(IC)多量低價的要求,將使那些成本能迅速下降並且是大公司才適合生存;而其他公司只能在市場規模較小、強調彈性應變的市場中競爭。
再檢視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目前正值起飛期,追求專業與效率。一方面新公司不斷加入,另方面舊公司也不斷擴產,產能成長速度十分驚人。但因我國市場小,且全球行銷能力不足,故產能多投入晶圓代工和動態隨機記憶體 (DRAM)的製造。由於前者只賺取IC 製造的加工費,後者近兩年來價格低迷,造成我國 IC 廠營收佔全球比例遠低於產能所佔的比例。其次,產品過度集中特定產品 – 如資訊產品,將使產業隨景氣循環而大幅波動。再者,台灣廠商自有產品沒有制定產業規格的能力,很難闢出一片江山。上述三者將是我國半導體產業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最迫切需要被解決的議題。
台灣各大晶圓廠對自身公司的經營頗具苦心,其經營策略莫不顯示其對企業追求成長及永續經營的最大期望。現依其主要業務內容進行分類(張忠謀, 1999),簡略說明其特性及內容:
1) 晶圓代工廠:以台積電、聯電為代表。強調製程技術和客戶服務導向。
2) DRAM廠:以茂矽、世界先進為代表。前者由購買技術切入;後者雖技術自主,卻仍須依賴母公司台積電的代工轉單來規避景氣風險。
3) 整合元件製造廠(IDM):以旺宏、華邦為代表。該類廠商為填滿自有晶圓廠的產能,必須擁有相當寬廣的產品線。亦即必須同時花費大量資金、人力、時間在產品設計、行銷、以及製程技術的改進,經營難度相當高。其策略將強調為下游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也就是提供一次滿足客戶所需的 IC 組,以爭取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係。
誠如前面所提及的台灣半導體廠即將面臨的瓶頸 --- 目前專業代工的製造業者將面臨更多的國內外競爭者;而DRAM 廠單一產品的風險,將使企業表現跟著景氣隨波逐流。因此,以長期的經營眼光而言,台灣半導體業不能再以生產力為訴求,而是強調創新來開創競爭優勢(蔡實元,1998)。而競爭優勢來自於降低成本與增加附加價值。目前台灣企業都在作降低成本的策略,但很快將被鄰國所超越;企業必須往發展差異化的策略前進。也就是透過價值鏈的檢視,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Porter,1999)。以半導體業務內容而言,就是朝 IDM 的方向發展。故 IDM 廠的成長策略成了最值得吾人關心與探討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半導體業強調將是先進的技術(包括製造、製程、與設計)、策略聯盟、附加價值的管理、以及品質與客戶導向等等綜效之發揮。因此吾人將以朝向未來發展趨勢的 IDM 廠為研究重心,試圖找出IDM 廠在追求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在什麼環境與條件下,該採取什麼成長策略,歸納出一組企業成長策略的軌跡,並據此提出結論與建議。在本文中,將藉由觀察個案公司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實際事件,歸納出符合邏輯解釋的成長策略理論,並經由探討結論的內涵,幫助吾人更了解事件本身對企業所具的深層意義。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研究方法可分為數量研究法與數質研究法。一般而言,數量研究將經驗量化,故趨向實證主義(positivism);而數質研究則傾向於觀念論(idealism),認為人的經驗知識由人與社會互動而建購產生(劉駿州,1992),是解釋哲學(interpretive philosophy)-- 亦即透過研究者對個案深入的探索,歸納分析個案活動的軌跡,並以文字敘述的方式,建立研究所希望找出的分析性通則。
由於吾人要做的研究是嘗試去分析具有探索性與歷史性的現象,故將採用數質(qualitative)研究的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ology)。
本文採用個案研究法的主因如下:
1. 所選擇的研究主題在內容上,前後之間相互關聯的變數非常多且複雜而
無法運用實驗設計來做;
2. 所選擇的研究主題在內容上,前後之間相互關聯的變數在性質上有極大的差異,無法用單一調查或資料收集方式來聚集與變數有關的資訊;
3. 在分析結果上牽涉到大量而複雜的研究變數,且變數在數量上遠超過採用問卷調查所能獲得的結果(Yin,1993)。
4. 更重要的理由是研究者本人在個案公司服務多年,除了有資料取得容易的優勢外,更可藉著成長策略活動的參與,而對成長策略軌跡有更深切的體認。
由於個案研究法對於資料收集方式,著重使用多重來源的證據,且有一定的研究設計與分析程序,故非常適合「企業成長策略」軌跡探討中,所牽涉到廣範圍、深入歷史事件縱斷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吳敏求、胡定華(1999),”產業領袖談定位話未來系列報導”,工商時報, 88年12月6日。
旺宏電子(1997),旺宏園地五周年特刊,新竹科學園區。
旺宏電子(1997、1999),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介,新竹科學園區。
旺宏電子(1999),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八十七年度年報,新竹科學園區。
徐衍平(1999),”台灣半導體業的跨世紀挑戰”,元件科技雜誌,1999年
7月號。
張忠謀(1999),”台灣半導體產值將居世界第三大”,工商時報,88年6月
10日。
許是祥譯、David A. Aaker原著(1991),企業策略管理,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陳松柏、洪鉛財、蕭慈飛(編)(1998),企業研究發展,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劉駿州(1992),”「辨」而不「辯」:質量方法的初探”,新聞學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46:95-109。
蔡實元(1998),”不景氣中看台灣半導體業的競爭優劣勢”,工商時報,
87年11月5日。
Ansolff, I, II.(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McGraw Hill。
Chandler, A. D., Jr.(1990)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Teece, D.(1982)”Towards and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pp.39-63。
Porter, M.E.(1999)跨世紀競爭優勢(1999 來台演講稿),台北國際會議中
心。
Walker, G.(1988)”Strategic Sourcing,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terface, May—Jun, pp.62-73。
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New York:Free Press。
Yin, R.K.(1993)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