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瓊慧
論文名稱: 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引導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陳維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鷹架概念幼兒音樂音樂教學引導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scaffolding, preschool music, music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引導之行動研究
    蔡瓊慧
    本研究旨在探討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引導之過程,以研究者所任教之五至六歲混齡班級的16位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
    一、 鷹架概念及在教學上的應用
    二、 幼兒音樂概念的發展
    三、 音樂教學引導的策略
    四、 設計課程實施教學,探討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之實施方式。
    本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透過實際教學、教學省思札記、與教學協同者的訪談記錄、錄影、照片以及幼兒學習單等作為資料來源,以閱讀、分析資料的交錯方式進行分類、歸納和比較。其研究結論如下:
    一、 鷹架概念下的課程內容首重教材的編序,並須根據幼兒音樂概念發展的順序設計。
    二、 教學之社群型態以團體或小組方式,能增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機會。
    三、 鷹架策略類別依照本研究資料分析,分為六大種類:回溯鷹架、語言鷹架、同儕鷹架、示範鷹架、一般材料鷹架和音樂材料鷹架。
    四、 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之實施具有正面成效。
    五、 鷹架材料與運用時機和幼兒過去的音樂學習經驗有密切關係。
    六、 音樂材料鷹架策略對於節奏學習具良好成效
    七、 一般材料鷹架策略對於曲調學習具良好成效
    八、 音樂教學活動於幼兒社會互動、身體動作、情緒、專注力等方面有正面的影響。
    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一、 建議幼稚園可從園內培養音樂教學專長教師,作為實施音樂教學時之社群合作資源。
    二、 對後續研究者提出研究時間、研究對象、研究情境以及研究方法之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一) 建議拉長研究時程,以獲取更多資訊。
    (二) 建議以入學半年以上的幼兒為對象,學習情形較為穩定。
    (三) 建議研究情境可選擇於音樂學習角,觀察幼兒彼此之間的同儕鷹架
    和自我鷹架之歷程。
    (四) 建議研究主題有二。一,探究坊間學習情境與學校教學情境之中的鷹架連結關係,二,進行幼兒音樂能力發展之研究。
    (五) 建議研究方法可運用測驗工具,採以質量並重之研究方法。

    關鍵字:鷹架概念、幼兒音樂、音樂教學引導、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scaffolding applied in the music teaching of childhood.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sixteen children who are mix-age of five to six years old and the aims are as follows:
    1. Study about the scaffold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n music teaching.
    2. Understand the musical concep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3. Find out the music teaching strategies.
    4. Design related courses and discus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are collected through self-reflection, the collaborative teacher’s interview, video and pictures of teaching and children’s works and then analyzed the data. It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equencing teaching material according to the musical concep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2.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ypes of the music teaching situation can be large or small groups to promot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ith peers.
    3. Scaffolding strategies are six kinds as follows: Returning scaffolding, Language scaffolding, Peer scaffolding, Demonstrate scaffolding, Normal material scaffolding and Musical material scaffolding.
    4. The scaffolding applied to the musical teaching shows positive effect.
    5. The strategies and the moment using of scaffolding relate to musical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closely.
    6. Musical material scaffolding shows excellent effect on rhythm learning.
    7. Normal material scaffolding shows excellent effect on melody learning.
    8. There are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interaction, motor development, emotion and concentration with music activities.
    Synthesiz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finally,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
    1. To foster professional teacher with music and early-childhood regarded as the cooperative resources while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of music.
    2. To giv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s.

    目 次 致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V 目 次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鷹架概念 5 第二節 幼兒音樂能力發展 5 第三節 幼兒音樂教育課程標準 5 第四節 音樂活動引導 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 第三節 研究實施 5 第四節 音樂課程設計 5 第五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5 第六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處理 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 第一節 星星班的音樂教學情境 5 第二節 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鷹架策略類別 5 第三節 音樂教學中搭建鷹架之歷程分析 5 第四節 音樂教育為幼兒所帶來的影響 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 第一節 結論 5 第二節 建議 5 參考文獻 5 附錄 5 附錄一 錄影逐字稿(範例) 5 附錄二 協同教學者觀察紀錄(範例) 5 附錄三 教學活動設計(範例) 5 附錄四 省思札記 5 附錄五 學習單範例 5 附錄六 曲調鷹架整理表 5 附錄七 節奏鷹架整理表 5 圖目次 圖2-1. VYGOTSKY近側發展區圖解 5 圖2-2. ROBERT & WALTER引導過程圖 5 圖3-1. 研究流程圖 5 圖4-1. 自由探索時間之敲奏樂器活動 84 圖4-2. 以肢體的暫停表達出音樂的休止感 95 圖4-3. 運用圖片象徵節奏的快慢 95 圖4-4. 運用樂器敲奏表達對節奏的感受 95 圖4-5. 以圖譜方式鷹架幼兒敲奏音磚能力 95 圖4-6. 以說故事方式帶入活動 97 圖4-7. 引導幼兒以肢體動作表現節奏 97 圖4-8. 以圖片方式表徵說白節奏的快慢 98 圖4-9. 引導幼兒拍奏身體部位感受節奏 98 圖4-10. 仔細聽辨自己的動物節奏 100 圖4-11. 聽辨語言節奏 100 圖4-12. 同儕鷹架-直接教導 104 圖4-13. 同儕鷹架-示範 104 圖4-14. 敲奏固定拍 104 圖4-15. 隨著兒歌拍奏固定拍 104 圖4-16. 排列熟悉兒歌念謠-蝸牛 105 圖4-17. 認識二分音符 105 圖4-18. 肢體雕塑-機器人 105 圖4-19. 隨節奏做出走、跨、跑動作 105 圖4-20. 小組創作節奏與表演 105 圖4-21. 同儕鷹架-節奏創作 105 圖4-22. 聽到高音比高高 113 圖4-23. 聽到低音比低低 113 圖4-24. 「圓月亮」音高圖譜 115 圖4-25. 音高樓梯圖譜 116 圖4-26. 跟著音高樓梯圖譜做手號動作 116 圖4-27. 幼兒依據音高圖譜上的顏色敲奏音磚 116 圖4-28. 結合顏色與音磚 121 圖4-29. 將顏色與圖譜結合 121 表目次 表2-1. 幼兒音樂能力發展順序表 24 表2-2. 兒童旋律概念階段表 32 表2-3. 兒童節奏概念發展順序表 33 表2-4. 兒童的和聲概念發展階段表 34 表2-5. 幼兒聲音發展表 36 表2-6. 幼兒歌唱音域表 38 表2-7. 幼兒彈奏樂器能力表 41 表2-8. 音樂課程標準比較表 53 表2-9. 《幼稚教育課程標準》和《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教師角色比較 56 表2-10. 金字塔堆砌引導各層說明 65 表2-11. 音樂引導方式整理表 68 表3-1. 音樂概念學習內容表 75 表3-2. 教學引導策略 77 表3-3. 資料編碼舉例表 80 表4-1. 幼兒能力分析表 86 表4-2. 節奏概念鷹架歷程整理表 107 表4-3. 曲調概念鷹架歷程整理表 12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淑芳(2005),一位專家教師在幼稚園實施音樂活動之教學引導,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雅(2001),如何進行幼兒音樂教學~由幼兒音樂概念發展觀之,國教新知,第47卷,3期,頁51-58‧
    古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市:心理。
    江文慈(1992),斐哥斯基「近側發展區」之基本概念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現代教育,7,145-156。
    何釐琦(譯)(2002),Ellen Booth Church著,從遊戲中學習音樂律動,台北:信誼。
    吳幸如(2006),表達性藝術幼兒音樂課程,台北市:心理。
    吳明清(200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素美(譯)(2005),Diane Trister Dodge & Laura J. Colker & Cate Heroman著,3-5歲幼兒創意課程(上),台北:信誼。
    李平(譯)(2000),Thomas Au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長燦(2003),「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新詮釋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幼兒保育學刊,1,1-18。
    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23-31。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
    周淑惠(2005),鷹架引導策略,國教世紀,206,45-56。
    林小玉、廖明玲、羅雅莉(2007),音樂創造力之實徵研究:國小音樂創作教學之鷹架作用探究,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95-2411-H-133-03-。
    林文寶(1995),《釋童謠》,兒童詩歌論集,臺北 : 富春文化。
    林淑珍(2003),兒歌音樂性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鳳(1997),幼兒教育原理,台北:復文。
    施美菁(2006),鷹架學習概念應用於幼稚園藝術教學情境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桂冠編輯室譯(1999),Carol Seefeldt著,幼教課程當代研究的回顧,台北市:桂冠。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頁339-361。
    教育部(1987),幼稚教育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台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國教司(2000),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台北:教育部。
    莊惠君(譯)(2000),Edwin E. Gordon著,幼兒音樂學習原理,台北:心理。
    許麗美,許麗玉(譯)(2006),Dr.Haim G. Ginott著,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台北市:心理出版。
    郭淑菁(2004),幼兒音樂多元智能教學之實驗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陳昇飛(2006),教師語文教學鷹架之搭建及其教學策略之發展,載於國民教育研究集刊,頁179-201。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119-14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詩穎(2006),幼稚園教師音樂專業知能與教學態度之研究,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鳳娟(譯)(2000),學齡前兒童的適切實作,台北:桂冠。
    單文經(1998),鷹架支持的譬喻在大般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6),1-22。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卿(1997),中美學前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之比較,國教園地,59-60,26-32。
    黃麗卿(2006),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課程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
    葉綠娜、黃寤蘭、陳玫琪、朱家炯、李玫玲、邱瑗、陳樹熙(譯,1997),Oxford University(1994),西洋音樂百科全書-10牛津音樂辭典下冊(頁85),台灣麥克。
    董奇(譯)(2005),Eric Jensen,藝術教育與腦的開發,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廖信達(2002),建構主義及其對幼教課程的啟示—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談起,德育學報,18,93-109。
    劉沛、任愷(譯)(2006),Donald. A. Hodges,音樂心理學手冊第二版,湖南文藝出版社。
    劉秀枝(2002),單元主題中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屏東師院學報,16,263-294。
    潘世尊(2004),Vygotsky對認知發展的觀點及其教學應用,弘光學報,43,131-143。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L. S. Vygotsky著,社會中的心智,台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瓊英(1991),皮亞傑、布魯克納、蒙特梭利的發展理論在音樂教育上的應用,音樂教育季刊,19期,頁30-40‧
    盧志銘(2000),幼兒音樂欣賞引導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美貴(1996),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鍾淑慧(2004),幼兒音樂性向與音樂表現能力發展因素,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魏純美(2003),以兒歌統整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雅綺(1993),幼兒遊戲中音樂經驗之觀察與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教育組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B. Joan E. Haines & Linda L. Gerber(1992), Leading young children to music. New York:Macmillan.
    David J. Hargreaves & Marilyn P. Zimmerman(2002).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usic learning.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Oxford University.
    David J. Hargreaves & Marilyn P. Zimmerman.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usic learning(2002).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377-391. Oxford University.
    Dorothy T. McDonald & Gene M. Simons(1989). Mu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irth through six.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Dorothy T. McDonald(1979). Music in our lives: the early yea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of Young Children.
    Graham F. Welch. Singing and vocal development. The Child as musician, 311-33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Hsee, Yun-Fei(2007). Musical interactions among infants/toddlers an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he role of intervention 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scaffolding of young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Pennsylvania.
    Joan Bliss, Mike Askew & Sheila Macrae(1996)‧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affolding revisited‧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22, No. 1.
    Joyce Jordan-Decarbo & Jo Ann Nelson. Music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002).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211-241. Oxford University.
    Laurie Taetle & Robert Cutietta(2002), Learning theories as roots of current mus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Laurie Taetle & Robert Cutietta(2002). Learning theories as roots of current musical prectice and research.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279-298. Oxford University.
    Mary Alice Gunter, Thomas H. Estes & Jan Hasbrouck Schwab(1990). Instruction: a models approach. New York: Macmillan.
    MENC(2007). Position Statement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8, 2007, from www.menc.org/information/prk12/echild.html.
    MENC(2007). The K-12 National Standards, PreK Standards, and What They Mean to Music Educators, Retrieved December 8, 2007, from www.menc.org/information/prk12/echild.html
    Michael Pressly & Christine B. McCormick(1995). Cognition, teaching, & assessment.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atricia Shehan Campbell & Carol Scott-Kassner. Music in childhoo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Grades. USA : Schirmer.
    Peter de Vries1,2 (2005). Lessons from Home: Scaffolding Vocal Improvisation and Song Acquisition with a 2-Year-Ol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Vol. 32, No. 5, April.
    Robert A. Reiser & Walter Dick(1996).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dhana Puntambekar & Roland Hubscher (2005)‧Tools for scaffolding students in a complex learning environment: what have we gained and what have we misse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1), 1-12.
    Whiteman, Peter John, (2001). How the bananas got their pyjamas: A study of the metamorphosis of preschoolers' spontaneous singing as viewed through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