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生命故事。我從一個那麼充滿畏懼、顫顫兢兢,認為自己孤獨、沒有任何外援的小女孩,到努力求生存、在不倚藉任何外援的狀況下,怎麼樣在憑藉著對人生永不放棄的希望下孤軍奮鬥、怎麼樣的勇敢和努力追求,嘗試找出活路,走出孤絕,踩出一條路上有別人的活路,可以和自己與別人擁抱的活路,可以感受和相信愛與被愛的活路,不再只是擁抱孤單。
第一章「踏上敘事之路」,「說不出來」和「失控」都是浮現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這是個警訊讓我與我的孤絕接上線,第二章「安撫進入」在講我要進孤絕那個過程的難,無法清楚直接進入孤絕的黑洞,而從洞口外的蛛絲馬跡循線進入,這個過程有期望又怕受傷害。我從靜謐和諧充滿光輝的母子世界□,看到一個恐懼的衝突的黑洞、我從家庭肢體衝突□我的渺小與內心的哀嚎,看到自己一個那麼感到孤單無力、感到不值得被關心照顧的部分。
第三章「掀底」,我開始想要走出孤絕,我想要和別人接觸,從第二章我給自己暫時找到一個我與人「不溝通」的害怕,一個童年的秘密,一個被黑幕蓋住,別人和自己都進不去但存在於我與人往來世界□的一個黑洞,這是一種戰戰兢兢、充滿畏懼不敢自在做自己的感覺,於是我嘗試從這裡進去,想要搬開阻擋在我與他人接觸之間的巨石。
「散場之後」人去樓空的感覺,拉自己回到孤絕,我心冷了下來,不是說出秘密從此就可以和別人自由來往,別人可以幫助我支持我,但最終我還是自己一個人,和阿花的一次meeting,看到了很多東西,我敞開心防相信他,相信自己的感覺,結果性騷擾的夢靨輕易的就趕跑了好不容易才可以感受到的愛與關懷,我與人又不敢交流接觸了,「愛與失去之間」就只是一個跟性騷擾有關的話題嗎?這真是一個諷刺的大不幸,如果不曾打開感覺,就不會感覺到失去的痛苦與可悲,但是感覺一經打開,就不是收回那麼容易了,除非我又要做我擅長的心死和逃避漠視。我選擇了跟隨我的憤怒、不甘,去看我的感覺□是什麼,去「打開裡面被封住的感覺」。
第四章「去污名」是個學習和感知的過程。「接納」是對自己的不配得、我不夠好、我沒有資格的接受和擁抱,我是配有感情的,我是值得老夏感動的,我可以是我。「最深的依戀與最深的怨」是解開社會文化下在我娘身上和我身上的魔咒,最深的親情卻被對母愛的需所無度造成的依賴與怨所阻隔,我怎樣從理解社會污名的壓迫滲透作用,感受到我與媽媽的阻隔多年,拾回與母親愛的擁抱的溫暖與信任。「重返陣地」重新了解我做自己最大最深的恐懼---性的威脅,對自我的認識重新框定。「情慾」更進一步處理我在人際關係上主動的害怕,想要展開雙臂擁抱他人,卻張不開手的困難。
這一章□,我踩通了很多條活路,或許總歸來說就是一條可以與人接觸親近的路,這一條路我先跟自己親近接受自己的感覺,承認接受我的埋怨、哀傷與憤怒,去了解它是什麼,老夏課堂的幫助,藉由細緻的理解我打開了這些封閉的枷鎖,釋放了哀傷與怨,然後我就感覺到我與別人是這麼親近的,我從未曾感受到我與別人之間是那麼的暢通,阻隔少了那麼多,別人的愛與祝福都可以進來了,我不封閉自己,感覺到別人的存在,感覺到我不孤絕。
第五章「再見」並不是只有分離的意思,我是取它「再次看見」的意思,有一點再現的意味,「再次看見」能有不同的意義,當然是因為我在和別人的關係□踩通一條關係可以是活的路,所以再見有和過去說再見也有見到現在的自由、和未來的希望的意義。這一章□,每個人都回到他自己的位置,真實的感受與對待,沒有誰負誰,誰要對誰多一些什麼的錯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做好自己,別人也做好他自己,每個人都像一顆星一樣閃閃發光擁有能量。
I once was full of fear, cautiously, thought of myself as a lonely little girl being without any outside support. Then I struggle for life. Without counting on any foreign aid, how I strive alone for my life without giving up any hope, how I courageously trying my best to find my own life way, step out isolation, walking on a road feeling companies aside me. I can embrace myself and people. I could feel and believe in love and being love, no more hugging loneliness.
何春蕤(民83):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何春蕤(民85):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民88):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
夏林清譯(民89):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黃燕萍(民89):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真儀(民91):私秘與分享之間──我在尤老師的閱讀課,遊走。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倩譯(民89),William Sears M.D.&Martha Sears R.N.合著:親密育兒百科。台北:天下遠見。
鄭玉英(民83):親子互動EQ---愛與管束。台北:信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