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淑娟
論文名稱: 聚苯乙烯粒子Langmuir-Blodgett film成膜之探討
The formation of Langmuir-Blodgett film of polystyrene latex particle
指導教授: 汪上曉
呂世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化學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
中文關鍵詞: 聚苯乙烯球LB成膜法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以Langmuir-Blodgett成膜技術來製備聚苯乙烯粒子膜,因為LB成膜技術具等多項的優點,可以精確的控制膜厚在單分子的等級,可以形成較均勻的結構,因此我們將採用LB成膜技術。
    本研究在製備聚苯乙烯薄膜時無法製備出緊密堆積的單粒子層,因為我們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π-A等溫曲線圖,一直無法有崩潰壓的產生,我們推測是因為粒子的聚集現象,界面上得粒子數減少而無法達到單層的緊密排列,而另一部份是則有粒子從氣液界面跑到副相中。其中分散溶劑是粒子產生聚集現象重要的因素,當膠體粒子分散在有機溶劑中其Zeta Potential的值都會大幅的下降,造成粒子分散性的不佳,雖然粒子分散水中有較大Zeta Potential值,但因為水的揮發性不好,所以也不是一個適當的分散溶劑。除了粒子在分散溶劑中的分散性要良好之外,其中分散溶劑在水界面上的分散性也很重要,若加入過多的分散溶劑則粒子就會在溶劑中分散而不是在界面上分散,這也會造成粒子分散性不佳的原因。
    我們嘗試再現Scholtmeijer的PMMA粒子的π-A等溫曲線圖,我們一直無法再現出Scholtmeijer的實驗結果,都無法有崩潰壓的產生。由我們不同濃度下所得的π-A等溫線圖中,在結果中發現在低濃度下的粒子溶液有明顯的三段斜率變化,所以我們推測在低濃度下PMMA粒子的分散性較佳,在界面上沒有嚴重的聚集情況,但結果中仍舊沒有崩潰壓的產生,代表著還是有粒子從界面上跑到副相中。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阻隔棒靜止時表面壓力會持續的下降,於是我們試著探討表面壓力下降量對時間的關係,是否因為粒子間的排列需要平衡時間。我們分別探討小分子花生酸、PMMA球和PS球,結果發現膠體粒子的鬆弛時間比小分子還要明顯,而膠體粒子中PS球的鬆弛現象比PMMA球還要嚴重。針對PS球而言,較小的PS球其鬆弛的現象更為嚴重。

    利用LB沈積法取粒子薄膜的結果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PS球和PMMA球不管在高濃度還是低濃度下都有嚴重的聚集現象產生,所以這也是為何在π-A等溫線圖中我們一直無法有崩潰壓的產。我們可以知道在高濃度下的玻璃基材覆蓋率是大於低濃度的,這是因為我們所添加到界面上的分散溶劑體積量較少,所以在界面上的分散性較好。其中比較有趣的是PS球的聚集現象中,會有少部份的粒子形成規則的多粒子層結構,而此種現象在PMMA球中並沒有發現。


    摘要 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 一、 緒論 1 二、 文獻回顧 3 二.1 Langmuir-Blodgett Film歷史 3 二.2 Langmuir-Blodgett Film原理 4 二.3 膠體粒子的π-A曲線圖 7 二.4 簡易方法在氣液界面形成單層粒子層 8 二.5 聚苯乙烯在油/水界面上的LB膜製備 9 二.6 二氧化矽粒子的LB膜製備 13 二.7 PMMA的LB膜製備 16 三、 實驗方法與步驟 21 三.1 粒子合成 21 三.1.1 PMMA粒子 23 三.1.2 PS粒子 23 三.2 π-A等溫線量測 24 三.2.1 粒子薄膜等溫線的量測 24 三.2.2 粒子薄膜relaxation time的量測 25 三.3 LB粒子沈積法 27 三.4 實驗藥品 28 三.5 實驗儀器 30 四、 結果與討論 31 四.1 膠體粒子的合成結果分析 31 四.2 花生酸(arachidic acid)的π-A等溫線圖 32 四.3 PS球的π-A等溫線圖 34 四.4 PMMA球的π-A等溫線圖 40 四.5 鬆弛現象 43 四.6 LB沈積法沈積單粒子層薄膜 47 伍、 結論 53 六、 參考文獻 55

    1. B. Franklin, (1774). Of the stilling of waves by means of oil. PHILOSOPHICAL TRANSCTIONS OF ROYAL SOCIETY (London) 64: 445–460
    2. A. Pockels, (1891). Surface tension. NATURE (London) 43: 437–439
    3. I. Langmuir, (1917). The co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solids and liqui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39 (9): 1848-1906b
    4. K. Blodgett, (1935) Films built by depositing successive monomolecular layers on a solid surf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57 (6): 1007-1022
    5. W.B. Hardy, (1912).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lloidal Solu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A86:610-635
    6. E. Sheppard and N. Tcheurekdjian, (1968). Monolayer studies: Surface films of emulsion latex particle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8 (3-4):481-486
    7. F. Lenzmann, K. Li, A. H. Kitai, and H. D. H. Stover, (1994). Thin-Film Micropatterning Using Polymer Microsphere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6: 156-159
    8. R. Aveyard, JH. Clint, D. Nees and VN Paunov, (2000). Compression and structure of monolayers of charged latex particles at air/water and octane/water interfaces. LANGMUIR 16 (4): 1969-1979
    9. R. Aveyard, JH. Clint, D. Nees and N. Quirke, (2000). Structure and collapse of particle monolayers under lateral pressure at the octane/aqueous surfactant solution interface. LANGMUIR 16 (23): 8820-8828

    10.杜仲慶(2005), 二氧化矽粒子LB 膜的製備及其表面潤溼性的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1. H. Scholtmeijer, (2005). The Langmuir-Blodgett behavior and film formation of methacrylate latex particle monolayers. Ph.D. THESI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