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瑞彬
論文名稱: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高淑芳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學童自我概念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al student, self-concept, 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檢視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在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的可能差異。本研究採訪談方式,輔以問卷徵詢方式收集資料,受試學童的選取以非隨機方式判斷抽樣,選取山地鄉村或偏遠地區學校中不同族籍六年級男女約各半,共十六位學生為研究樣本。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雖大多住在偏遠山區,但生活習慣、文化語言有漸漸被非原住民社會融合的趨勢;原住民學童父母在教育程度、管教子女方式、以及關心子女時間比非原住民學童的父母少;原住民家庭在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方面也較低於非原住民家庭,而原住民學童屬隔代教養及單親(其中失親佔多數)者多於非原住民學童。然而居住在生活習性相互融合地區的原住民父母,照顧及關心孩子的程度,並不亞於非原住民父母,甚至於多出非原住民父母;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信仰上也大不相同,原住民家庭有固定信仰,非原住民學童則無。
    在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方面,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低的學童,其學習態度也比其他同學消極,學業表現也相對的較差。同時也發現非原住民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比原住民學童好,學業成績也較高。非原住民學童比較樂觀、知進取,對自己較有自信,在課業表現,尤其語文數理方面表現較原住民學童好。而原住民學童則在才藝方面,尤其歌唱舞蹈體育表現勝過非原住民學童,對自己族群的相當認同,尤其對族人在體育、歌唱、舞蹈方面的表現相當崇拜與自豪。因為原住民一向樂天知命,崇尚自然,自給自足,對孩子的要求比較放任、自由,因此發現原住民學童的個性上比較直爽、不拘小節,對人、對事都比較不會計較,也比較不在乎。
    本研究也觀察到,在不溫暖經濟狀況差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童,不管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學童,其自我概念表現都是偏低。由研究中顯示家庭功能似乎與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如何提升家庭功能,以便提升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是今後研究、教學或訂定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possible differences of self-concep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between the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sixteen elementary students residing in the different tribes and studying at schools of the backcountry.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although most aborigines lived in remote mountainous districts, they tended to gradually melt with non-aboriginal society in the aspects of living habit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The aboriginal parents’ educational degrees and the ways of disciplining their children were lower than the non-aboriginal parents’. The aboriginal parents also spended less time in caring their children. The aboriginal families had inferior economic environments and lower standards of living than the non-aboriginal ones.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were much more nurtured by alternate generation or by a single-parent (most of them lose one of their parents) than th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However, those aboriginal parents who lived in the melting area did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 as much as the non-aboriginal parents, even more than the non-aboriginal ones. The religions we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s, due to the different living surroundings. The aboriginal families usually had constant faith; however, the non-aboriginal ones did not.
    In the aspects of self-concep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we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hose self-concepts were weak had more passiv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an others. We also found that, generally, th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had stronger self-concep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an the aboriginal ones. Th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also had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an the aboriginal ones, especially in the linguistic and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Th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were more optimistic, enterprising, and confident. Nevertheless,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had better performances in singing, dancing, and physical strength than the non-aboriginal students.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quit identified with their own tribesman and were proud of their tribes’ singing, dancing,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s. The aborigines were always happy-go-lucky and self-sufficient. They worshiped the nature and did not ask for or interfere with others. Therefore,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were frank, and not punctilious; they did not care tiny trifles and did not care to lose.
    We also observed that no matter what races they were, the students would reveal lower self-concepts if they grew up from the families under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It showed that it should be highly correlated between the functions of a family and a child’s development in self-concep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erefore,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functions of family in order to improve a child’s self-concep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is an important referring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teaching polic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的關聯性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1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1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1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 25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自我概念 35 第三節 學生的學習態度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3 參考文獻 54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民85)。國小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玉屏(民7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槐(民7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王鍾和(民81)。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慶齡(民81)。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沂釗(民82)。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宇(民89)。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承誠(民84)。基督徒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伍至亮(民90)。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及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第13期。82-97。
    朱經明(民6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進財(民80)。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學生學習與思考模式、創造性、認知與自我統整發展之研究。刊於高敬文: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國立屏東師院,頁45-130。
    朱崑中(民85)。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民80)。國小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第4期,119-253。
    吳國泰(民84)。成人學生中提退學情況分析。社教雙月刊,第70期,頁30-35。
    吳美玲(民85)。國中補校學生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與數學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吳竺穎(民86)。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珠(民8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裕益、侯雅齡(民89)。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啟名(民82)。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民67)。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載於李亦園主編: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頁395-423,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亦園(民81)。比較理論研究報告。載於李亦園、歐用生合著,我國教育方向定位與課程設計內容研究(8-10)。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研究會。
    李財星(民76)。犯規與無犯規之國中生之自我概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民79)。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第23期,頁133-159。
    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燕、李甫群譯,Trenholm S. & Jenson A.著(民84)。人際溝通-修訂版。台北:楊智文化。
    卓石能(民9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民59)。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第27期,71-78。
    林本喬(民72)。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13期,77-126。
    柯正峰(民78)。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君(民86)。學業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芳(民90)。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屏(民91)。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忠信(民92)。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霓敏(民9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雅齡(民87)。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佑玲(民90)。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洪志峰(民80)。台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3期,1-22。
    洪若和(民84)。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院學報,第6期,91-134。
    洪麗晴(民84)。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敬文(民91)。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許木柱(民79)。台灣原住民的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理,台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台北:巨流。
    許文忠(民87)。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元就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70)。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期,頁31-39。
    張春興(民76)。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民75)。台北市國民學三年級學生次及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敏(民80)。從學習行為和生活適應觀點評估高屏地區山地與瓶地國中九年國較之成效。刊於高敬文: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就。
    張坤鄉(民88)。開放教育對原住民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在台北縣烏來國民中小學之實驗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第2期,129-159。
    張琇珺(民88)。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琇喬(民89)。山地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張錦花、夏如春(民77)。性別、學業成就、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台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0期,85-94。
    郭生玉(民6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第15期,451-534。
    郭春在(民80)。不同教育安置下國小輕度智障兒童自我概念與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61)。自我心理學。台南:岡山書店。
    郭為藩(民68)。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概念)之評鑑。收於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實驗叢書第五輯,教育部國教司印,14-29。
    郭為藩(民85)。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院。
    陳李綢(民7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30輯,93-100。
    陳秀慧(民74)。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烈(民86)。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載於陳枝烈著,台灣原住民教育(273-298)。台北:師大書苑。
    陳靜宜(民86)。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期,頁2-20。
    陳麗華(民88)。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第9期,頁177-226。
    陳立人、鄭宇樑(民83)。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第15期,頁1-18。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民82)。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第44期(3),頁5-14。
    曾靜英(民90)。泰雅族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71)。父母離異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麗滿(民81)。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英(民83)。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201-21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淑玲(民84)。國民小學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拓榮(民85)。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茂夫、溫寶珠(民85)。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三期,頁23-47。
    鈴木質(民80)。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楊國樞(民73)。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 環宇出版社編印。
    楊苑苑(民79)。台北縣國中山地生與非山地生在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上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第26期,頁33-39。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第8期,71-110。
    楊肅棟(民87)。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諄宗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學童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美(民90)。自我概念多層面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順良(民74)。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8期,頁239-364。
    賈馥茗(民6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辜綉晶(民87)。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馨(民73)。泰雅兒童的父母較態度與人格適應。新竹師專學報,第10期,頁409-538。
    劉永元(民77)。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慶中、藍瑞霓(民80)。從教育行政觀點評估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九年國教成效之差異。刊於高敬文:高瓶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頁13-44。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民84)。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第41期,頁47-180。
    鄭英耀(民73)偏遠地區國中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13卷,第3期,111-125。
    鄭黛麗(民82)。台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仁藝(民90)。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國鋒、葉中桂(民77)。國防管理學院學生學業成就與家庭社經背景、成就動積極及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9,2,頁43-62。
    盧強(民75)。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民68)。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第12期,頁123-132。
    盧欽銘(民69a)。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27期,頁33-44。
    盧欽銘(民69b)。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3期,頁75-84。
    盧欽銘(民70)。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4期,115-124。
    鍾蔚起(民70)。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77)。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鑫城(民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粉(民83)。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自強(民87)。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復勇(民75)。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民76)。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高橋(民80)。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
    譚光鼎(民87)。原住民教育研究。台中:五南圖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 McGraw-Hill.
    Beane,J.A. ,&Lipka,R.P.(1980).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A construct differentiation.Child Student Journd,10,1-6.
    Duchhclz, E. , Wittkowski, J. , & Swienty, M. (1980). The self-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various achievement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63, 351.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Fitts,W.H.(1965).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Nashville,TN:Counselor Recordings a Test.
    Fejgin, Naomi(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 Sociology of Educantion Vol., 68, 18-30.
    Hurlock,E.B.(1974).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Jourard, S. M. (1974)Heath personalities: An approach from the viewpoin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Kolsa, B. (1989). Student retention and the Omaha public schools: performance and challenge. Paper perpared for the Omaha minority conditions and research conference. U. s. : Nebraska。
    LaBenne, W. D. & Greene, B. I. (1969).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self-concept theoroy. Pacific Pallisades. CA: Good Year.
    March, H. Q. (1989). Age and Sex effects in multiple dimentions of Self-Concept: Pre-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417-430.
    Marsh, H. W. , Parada, R. H. , Yeung, A. S., & Healey, J. (2001). Aggressive school troublemakers and victims:A Longitudinal model examining the pivotal role of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2), 411-419.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ad. G. H. (1962). Mind, self, and society.In Morris,C.W.(ed.),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lnick, D. H. (1992). Adujustment to transtions in early adolesence(junior high school). Long Island University, the Brooklyn Center. Degree: PH. D.
    Purkey, W. W.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gers,C.R.(1959).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3,Formulation of the person and social context,(pp.184-256).New York:McGraw-Hall.(邱)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ando, J. (1973). Education the native American: Conflict in values. In L. A. Brandsford L. Baca. E. K. Lane(Ed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Exceptional Chid. Reston, 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Shavelson, R. J. , Hubner, J. J. ,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in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avin-Williams, R. C. & DemoA.H. (1984).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tability i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1100-1110.
    Wiggens, J. d. (1987). Self-esteem, earned grades, and television viewing habits of students. School Counselor, 35, 128-13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