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欣慈
Tai, Hsin Tzu
論文名稱: 萬曆南京外地書商周履靖與《夷門廣牘》的出版歷程
The Incoming Publisher Zhou Lujing and the Publication of Yimen Guangdu in Late-Ming Nanjing
指導教授: 馬孟晶
Ma, Meng Ching
口試委員: 王鴻泰
Wang, Hong Tai
馬雅貞
Ma, Ya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出版文化南京蘇州周履靖夷門廣牘城市文化
外文關鍵詞: Publishing culture, Nanjing, Suzhou, Zhou Lüjing, Yimen guangdu, City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明代中期坊刻蓬勃的發展下,不少書商由各地聚集至南京刻書。在此波出版熱潮下,嘉興文人周履靖亦於萬曆二十五年至南京設書坊,其所出版的叢書《夷門廣牘》受市場歡迎,屢次改版再印。然而,此書長期以來被研究者視為晚明山人雜輯之書,從未由出版角度正視此書的價值。
    周履靖身為一名跨地域的出版者,自嘉興遠赴南京刻書,不僅是為了追求出版利潤,更重要的是總結一生藏書與創作刊成一部百卷叢書傳世。再印的過程中,周氏一再調整《夷門廣牘》的目錄分類、序跋刊字、句讀標註、配置插圖,並將數十年的藏書與人脈化作出版資源,將自身具備的出版條件發揮至最大的優勢。在周氏精心編輯下,此書既有豐富的編排形式且於名流贈答題序上下足功夫,成功吸引了消費者。故其暢銷並非偶然。實際上,周履靖是擷取蘇州固有的文化資源,並因應晚明南京的市場喜好,匯集成一套兼具類書與叢書特質的新型態的叢書。因此,透過其出版歷程的研究,可見明中葉蘇州的藏書與刻書文化,對晚明叢書發展的重要影響。
    本文比較《夷門廣牘》前後四種版本,探討周履靖刊刻此書的過程,並由叢書的內容與形式,分析出版者的編輯策略。綜合以往學界從藝術、養生、飲食等文化領域研究《夷門廣牘》的成果,討論此書所收錄的書種價值、文稿來源、市場流布等問題。首先比較蘇州與南京的坊本類型,藉此凸顯二地坊刻的特點,再進一步討論南京最重要的刻書地——三山街與狀元境。除了追索三山街出版家族的起源,更討論狀元境的刻書類型,歸結出三山街商肆的特質與狀元境書坊的刊書類型,發掘出南京坊刻有別於其他晚明出版中心的特色。歸結出晚明南京在科舉商旅活動的盛興下,城市人口流動頻繁,其圖書市場因而具備多元開放的特質,是南京吸引外地書商大量進駐的原因,更是南京坊刻不可取代的優勢。


    Industries had rapidly opened for business during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Many commercial publishers gathered from all over to Nanjing to caver books. In this wave of publishing boom, a Jiaxing literati Zhou Lujing set up a bookstore in Nanjing in 1597, and the collection “Yimen guangdu” which he published was welcome in the market, then printed repeatedly revised. However, this book has long been seen as researches as the series of book by Shan Ren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and they never face up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value.
    As a incoming publisher, Zhou Lujing travel across to Nanjing to publish, not only to pursue publishing profits, more importantly to summarize the book collection in life and published a one hundred volumes of collection. In the process, Zhou repeated adjustment the directory tre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published word, sentence to read labels, configure illustrations in the book, and decades of publishing books and contacts turned into a resourc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ndition itself to play the biggest advantage. Through Zhou carefully edited, this book had both rich style of presentation, succeeded in attracting consumers. Therefore, “Yimen guangdu” selling well was not accidental, in fact, Zhou captured the inherent cultural resources in Suzhou, and respond the preference in Nanjing book market, both together into a new kind of encyclopedias and book traits of books. Through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publication, can discovery the collections and culture of cavering in Suzhou, and had series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nfluence.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Zhou’s publishing process, b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books, analyzing the policy editor publisher. Comprehensive results of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 “Yimen guangdu” from the cultural arts, health, diet, etc., and discuss about the kind of book value, document source, the book market. In addition, the thesis is also relatively types of bookstore in Suzhou and Nanjing,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features of book block-printed ching in this two places, to further discuss the important book block-printed in Nanjing—— Three Mountains Street and Zhuang Yuan Jing. On the one hand recourse the origins of the publishing family in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other hand discuss the type of book block-printed in Zhuang Yuan Jing. Attributing the qualities of business area in Three Mountains Street, as well as the type of print books bookshop in the territory of Zhuang Yuan Jing, it is further to se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in publishing centers in Nanjing in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The prosperou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increased the frequently movement population in city. Its book market and therefor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openness were attract other places commercial publishers, it is also a strong point of block-printed in Nanjing.

    第一章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回顧 4 討論議題 12 第二章 《夷門廣牘》的內容與形式 16 第一節 傳世刊本的流變 17 第二節 叢書的架構和內容 30 第三節 《夷門廣牘》的形式與特色 44 第三章 周履靖的經歷與《夷門廣牘》的成書過程 52 第一節 周履靖生平及其出版事業 53 第二節 周履靖的交游圈與《夷門廣牘》的編輯 65 第三節 周履靖的藏書與《夷門廣牘》的書稿來源 80 第四章 周履靖與萬曆南京的商業出版活動 94 第一節 明中後期三山街的南京出版家族 96 第二節 明代南京狀元境等地的外來書商 107 第三節 外來書商周履靖與南京書商的互動 118 第五章 結論 132 參考暨引用文獻 133 附錄 146 附錄一 附表 146 表2-1 《夷門廣牘》版本 146 表2-2 筆者查見各《夷門廣牘》版本比較 147 表2-5 各種《夷門廣牘》刊刻使用字體 148 表2-4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夷門廣牘》收錄書籍鈐印圈校情況 149 表2-5 國會本《夷門廣牘》四十卷收錄之書種與頁數 150 表2-6 《夷門廣牘》各種書周履靖參與編輯程度 152 表2-7 明清五種《夷門廣牘》版本比較 153 表3-1 《夷門廣牘》之編校者 154 表3-2 本章提及項氏家族、彭輅、周履靖之友人交集概況 155 表3-3 周履靖〈螺冠子自敘〉書種存佚現況 156 表3-4 《夷門廣牘》的文稿來源 158 表3-5 明代萬曆之前叢書出版的地區 159 表3-6 明代長洲坊刻書籍 161 表3-7 陳仁錫所輯蘇州坊刻科舉用書 162 表3-8 陳仁錫私刻書籍 163 表4-1 明代南京唐姓書商活動時間 164 表4-2 明代南京周曰校相關書坊 165 表4-3 明代南京三山街刊刻書籍種類 166 表4-4 明代南京刊刻書籍種類 166 表4-5 明代南京狀元境刊刻書籍種類 166 表4-6 現存周履靖出版品 167 表4-7 現存周履靖相關撰著 167 附錄二 圖版 168 圖2-1 《夷門廣牘》國家圖書館藏本,〈目錄〉 168 圖2-2 《夷門廣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目錄〉 168 圖2-3 《夷門廣牘》通行本,〈目錄〉 168 圖2-4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目錄〉 168 圖2-5 《夷門廣牘》國家圖書館藏本,《茹草編》插圖,「朱藤花」 169 圖2-6 《夷門廣牘》通行本,《茹草編》插圖,「朱藤花」 169 圖2-7 《夷門廣牘》,〈目錄〉首頁 170 圖2-8 《夷門廣牘》,〈目錄〉末頁 170 圖2-9 《夷門廣牘》國家圖書館藏本,《玉函秘典》插圖,「臭肺像」 171 圖2-10 《夷門廣牘》通行本,《玉函秘典》插圖,「臭肺像」 172 圖2-11 《夷門廣牘》國家圖書館藏本,《探春歷記》首頁 173 圖2-12 《夷門廣牘》通行本,《探春歷記》首頁 173 圖2-13 《夷門廣牘》通行本,〈目錄〉,《探春歷記》條目 174 圖2-14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玉函秘典》批註頁 175 圖2-15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金笥玄玄》批註頁 176 圖2-16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談藝錄》校正頁 177 圖2-17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籟紀後序〉校正頁 178 圖2-18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玉函秘典》校正頁 179 圖2-19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續神仙傳》校正頁 180 圖2-20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煉形內旨》批註頁 181 圖2-21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續神仙傳序〉批註頁 182 圖2-22 《夷門廣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山家清供》,「選鈔」鈐印 183 圖2-23 《夷門廣牘》,「林逋」 184 圖2-24 《夷門廣牘》,「周履靖」 184 圖2-25 《夷門廣牘》,黃洪憲〈夷門廣牘敘〉首頁 185 圖2-26 《夷門廣牘》,《赤鳳髓》,〈周履靖小像〉 186 圖2-27 《夷門廣牘》,《春谷翔嚶》,「起手」 187 圖2-28 《高松翎毛譜》,繪翎毛步驟之一 188 圖2-29 《高松翎毛譜》,繪翎毛步驟之二 188 圖2-30 《高松翎毛譜》,「寫翎毛下手口訣」 189 圖2-31 《畫法大成》,「寫翎毛下手口訣」 189 圖2-32 《畫法大成》,「起手勢」 190 圖2-33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望月」 191 圖2-34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觀泉」 192 圖2-35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倚樹」 193 圖2-36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索句」 194 圖2-37 《三才圖會》,「望月圖」 191 圖2-38 《三才圖會》,「觀水圖」 192 圖2-39 《三才圖會》,「倚樹圖 」 193 圖2-40 《三才圖會》,「索句圖」 194 圖2-41 《圖繪宗彝》,「觀瀑布聽鳴泉」 195 圖2-42 《圖繪宗彝》,「倚樹」 196 圖2-43 《圖繪宗彝》,「望月」 197 圖2-44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憑石」 198 圖2-45 《畫法大成》,「行」 199 圖2-46 《畫法大成》,「立」 199 圖2-47 《夷門廣牘》,《天形道貌》,「題辭」 200 圖2-48 《畫法大成》,「坐」 201 圖3-1 周履靖摩崖石刻,「峯壺深處」 202 圖3-2 周履靖摩崖石刻,「霞外奇觀」 202 圖4-1 〈明都城圖〉 203 圖4-2 〈1999年南京秦淮圖〉 204 圖4-3 〈秦淮風光游覽圖〉 205

    史料
    〔宋〕唐庚,《唐先生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據明嘉靖三年任佃刻本影印。
    〔明〕王文祿,《百陵學山》,臺北:臺灣商務,1969,景印明隆慶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收錄於《明人文集叢刊》,輯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王俊華,《京城圖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王誥等編,《江寧縣志》,收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24,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李日華(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軒日記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明〕李培(等編),《秀水縣志》,臺北:成文,1970。
    〔明〕李培,《水西全集》,明天啟元年刻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李登等編,《上元縣志》,明萬曆刊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周履靖(撰),陳繼儒(選),《梅顛稿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7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明〕周履靖,《十六名姬詩》,明萬曆梅墟周履靖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收入《宋元明善本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景印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周履靖,《祇洹館叢刻》,明荊山書林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明〕周履靖,《賦海補遺》,明金陵葉如春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姚士粦,《見只編》,臺北:新文豐,1985。
    〔明〕姚宏緒等編,《松風餘韻》,首都圖書館藏清乾隆九年寶善堂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7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職掌1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中華書局,1958。
    〔明〕徐禎卿,《徐迪功集》,明嘉靖七年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張鳳翼,《四箴雜言》,明嘉靖甲寅(三十三年)原刊隆萬間增補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史兆斗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陳繼儒,《寶顏堂祕笈》,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彭輅,《沖溪先生集》,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彭潤宏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6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明〕項元淇,《少嶽詩集》,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年項氏墨林山堂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3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明〕馮夢龍,《智囊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135,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黃省曾,《吳風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7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上海:上海遠東,1999。
    〔明〕過庭訓,《明分省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劉鳳,《劉子威集》,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0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明〕劉應鈳等編,《嘉興府志》,臺北:成文,1983。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
    〔明〕韓愈(撰),李翺(注),《論語筆解》明嘉靖甲寅(三十三年)原刊隆萬間增補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羅炌、黃承昊編,《嘉興縣志》,北京:書目文獻,1991。
    〔明〕羅懋登,《西洋記》,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顧春(編),《六子全書》,嘉靖九年至十二年吳郡顧氏世德堂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顧起經,《小十三經》,明嘉靖四十一年顧氏祗洹館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佚名撰,《嘯旨》,明嘉靖間長洲顧氏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清〕孔尚任,《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書局,199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清〕沈叔埏,《頤綵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
    〔清〕盛楓,《嘉禾徵獻錄》,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專書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2007。
    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目錄》,臺北:文海,1972。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臺北:石頭,2005。
    安徽省齊雲山志編纂委員會(編),《齊雲山志》,合肥:黃山書社,2011。
    朱天曙,《感舊:周亮工及其《印人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編,《江蘇刻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吳家駒,《古籍叢書發展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學生書局,200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07。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紹成、董惠君,《江蘇歷代文學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杜信孚、杜同書著,《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發行,2001。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沈紅梅,《項元汴書畫典籍收藏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孟凡人,《明朝都城》,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柯律格,《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與江南市鎮經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2003。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范金民等編,《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秀民,《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
    張長虹,《品鑒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若蘭,《明代中後期詞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張圍東,《宋代類書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5。
    張慧劍,《明清蘇州文人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章宏偉,《十六—十九世紀中國出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士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陳心蓉,《嘉興藏書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2006。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喬衍琯、張錦郎等編,《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萬木春,《味水軒裡的閒居者: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杭州:中國美院,2008。
    葉俊慶,《隱逸‧山人‧園居:周履靖及其《夷門廣牘》研究》,收入《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
    葉梅,《晚明嘉興項氏法書鑒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葉樹聲,《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2000。
    趙榮光,《中國飲食典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劉國鈞(著),鄭如斯(訂補),《中國書史簡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收入《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1。
    鄭銀淑,《項元汴的書畫收藏與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
    韓春平,《明清時期南京通俗小說創作與刊刻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饒龍隼,《明代隆慶、萬曆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詩文部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Dorothy Ko(高彥頤),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J. P. Park, Art by the Book: Painting Manuals and the Leisure Life in Late Ming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Joseph Peter McDermott(周紹明),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Joseph Raymond Dennis, 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Histories in Ming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4.
    Kai-wing Chow (周啟榮),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Robert Hegel(何谷理),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i-yen Fei(費絲言),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09.
    Timothy Brook(卜正民),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 Berkel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論文
    毛文芳,〈風雅生活的指南:文震亨《長物志》探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6(臺北:2001),頁139-172。
    王三慶,〈明代書肆在小說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東アジア出版文化研究》,5:2(東京:2004),頁31-5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臺北:2003),頁1-85。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頁1-57。
    王兆鵬,〈徐禎卿詩文集版本考略〉,《閱江學刊》,1(南京:2009),頁109-114。
    王廷信,〈周履靖生平述略〉,《中華戲曲》,2(臨沂:1996),頁278-287。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出版的技術與市場談起〉,《書目季刊》,35:3(臺北:2001),頁17-31。
    王春花,〈明清時期吳門袁氏家族刻書與藏書〉,《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5:1(蘇州:2008),頁43-46。
    王祥穎,〈出版業興盛對於娛樂傳播的影響——以明代中葉戲曲出版為例〉,《稻江學報》,2:1(嘉義:2007),頁110-131。
    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游活動與文藝社交圈〉,收入《都市繁華: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82-211。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 :1 (臺北:2004),頁69-97。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臺北,1998),頁34-37。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美術史研究集刊》,1(臺北,1994),頁51。
    安永欣,〈《天形道貌》:周履靖的「自畫像」〉,《中華文化畫報》,10(北京:2013),頁122-126。
    何忠林,〈吳門刻書縱橫談〉,《出版發行研究》,5(北京:1989),頁62-65。
    吳承學、李斌,〈隱逸與濟世——陳眉公與晚明的士風〉,《中國文化研究》,春(北京:2005),頁68-81。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20:1(臺北:2002),頁101-129。
    吳智和,〈明代蘇州社區鄉土生活史舉隅——以文人集團為例〉,收入《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1998,頁23-47。
    宋莉華,〈明清小說評點的廣告意識及其傳播功能〉,《北方論叢》,160(哈爾濱:2002),頁63-67。
    巫仁恕,〈從游觀到旅游:16至20世紀初蘇州旅游活動與空間的變遷〉,收入《都市繁華: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260-293。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3(北京:2001),頁94-107+146。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廈門:1991),頁100-105+107。
    李更,〈「校讎式」析讀〉,《中國典籍與文化》,2(北京:2001),頁56-61。
    李致忠,〈明代刻書述略〉,《文史》,23(北京:1984),頁127-158。
    李培文,〈中國古代的官刻、私刻與坊刻之比較〉,頁137-140。
    李菁,〈陳繼儒與嘉興名士書畫交流考略〉,《嘉興學院學報》,24:2(嘉興:2012),頁22-26。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27:1(臺北:2009),頁141-176。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41:4(台北:2008),頁27-51。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臺北:1996),頁101-118。
    沈振輝,〈明代民間收藏品市場和藏品買賣〉,《學術月刊》,4(上海:1999),頁102-108。
    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下)〉,《文獻》,1(北京:1985),頁236-250+5-6。
    周彥文,〈明清之際叢書與商業機制的對應關係〉,收入《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頁347-356。
    周惠琴,〈淺析明代蘇州私家藏書文化〉,《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2:4(合肥:2004),頁89-90。
    林麗江,〈明代版畫《養正圖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台北:2012),163-224。
    林麗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與方于魯墨業的開展與競爭〉,收入《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21-197。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299-328。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臺北:1992),頁139-159。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1(南京:1997),頁37-42。
    金文京,〈晚明山人俞安期的活動〉,收入《都市繁华: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70-181。
    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79-102。
    阿英,〈明末的反山人文學〉,收入《夜航集》,上海:中國文聯出版社,1935,頁103-106。
    封治國,〈項元汴嘉興活動散考——兼論項氏与吳門畫派的關系〉,《中國美術學院學報》雙月刊,2(杭州:2009),31-37頁。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入《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頁144-159。
    徐朔方,〈周履靖年譜〉,收入《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卷》,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袁里,〈與科舉有關的南京地名〉,《南京史志》,3(南京:1996),頁51-54。
    馬志贇,〈明代金陵唐氏書坊考略〉,《河南圖書館學刊》,31:4(鄭州:2011),頁131-133。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28:2(臺北:2010),頁7-56。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3(臺北:1999),頁1-54。
    馬孟晶,〈依違於版畫與繪畫之間:十竹齋書畫譜的多重性格〉,《故宮學術季刊》,18:1(臺北:2000),頁109-149。
    唱春蓮,〈窺見徽州文化的一個窗口:談明清時期徽州醫籍的特點〉,收入《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50-93。
    張秀民,〈明代南京的印書〉,《文物》,11(北京:1980),頁78-83。
    張軍德,〈周履靖的生卒年及其他〉,《中國文學研究》,2(長沙:1988),頁124-125。
    曹培根,〈常熟藏書家刻書抄書考〉,《民族文獻:地方文獻研究與開發》,6(常熟:2007),頁116-118。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收入《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372-420。
    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分的轉換與侷限〉,《清華學報》,36:1(新竹:2006),頁197-235。
    許振東,〈17世紀小說書坊主周文煒及其家族刻書活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天津:2013)。
    許振東、宋占茹,〈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書成員與書坊考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2(河北:2011),頁105-110。
    許培基,〈蘇州的刻書與藏書〉,《文獻》,4(北京:1985),頁211-237。
    郭立暄,〈古籍版本中的剜改舊版現象(上)〉,《圖書館雜誌》,21:10(北京:2002),頁75-79。
    郭立暄,〈古籍版本中的剜改舊版現象(下)〉,《圖書館雜誌》,21:11(北京:2002),頁70-76。
    陳冠至,〈明代江南士人的抄書生活〉,《國家圖書館館刊》,1(北京:2009),頁115-143。
    陳冠至,〈明代江南五府地區藏書家的書畫收藏風尚〉,《故宮學術季刊》,23:4(臺北:2006),頁1-40+167。
    陳堂發,〈略論明代三山街私刻書坊的大眾文化經營〉,收入《出版科學》,18:1(武漢:2010),頁5-9。
    陳翔華,〈周曰校刊《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初刻年代問題〉,《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天津:2013),頁131-138。
    陳靜秋,〈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中國文化月刊》,248(臺中:2000),頁50-68。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山人化〉,《史學集刊》,2(長春:2000),頁34-39。
    程國賦,〈論明代坊小說的廣告手段〉,《學術研究》,7(廣州:2007),頁134-138。
    費愉慶,〈蘇州藏書世家研究〉,《江西圖書館學刊》,37:4(南昌:2007),頁127-128。
    黃豔鳳,〈蘇州藏書家的刻書功績〉,《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18:3(北京:2006),頁25-28。
    葉乃靜,〈明清類書、叢書與法國十八世紀百科全書之比較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4(臺北:2000),頁129-148。
    葉俊慶,〈試論明代文學的書面傳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臺北:2006),頁69-96。
    葉樹聲,〈明代南直隸江南地區私人刻書概述〉,《文獻》,2(北京:1987),頁213-229。
    葉樹聲,〈明代蘇常私人刻書談〉,《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淮北:1991),頁111-116。
    賈晉珠著,湯芸譯,〈吳勉學與明朝的刻書世界〉,收入《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20-49。
    趙益,〈明代通俗文學的商業化編刊與世俗宗教生活:以鄧志謨「神魔小說」為中心的探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合肥:2012),頁53-61。
    趙軼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長春:2000),頁8-16。
    劉尚恆,〈中國古籍叢書概說〉,《文獻》,1(北京:1981),頁141-155。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1(上海:2001),頁118-125。
    踪凡、孫晨,〈《賦海補遺》編者考〉,《中國典籍與文化》,1(北京:2011),頁16-19。
    鄭文惠,〈明代園林山水題畫詩之研究——以文人園林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臺北:1994),頁17-45。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上海:1997),頁99-103。
    蕭麗玲,〈版畫與劇場-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記》看萬曆初期戲曲版畫的特色〉,《藝術學》,5(臺北:1991),頁133-184。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漢學研究》,8:2(臺北:1990),頁239-249。
    戴健、李昌集,〈明下葉吳越刊刻中心與通俗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江蘇:2003),頁40-56。
    謝宏雯,〈晚明蘇州書坊興盛之因〉,《長江論壇》, 5(湖北:2011),頁73-77。
    韓建新,〈明清時期江蘇私家刻書初探〉,《江蘇圖書館學報》,(南京:1987),頁46-50。
    羅曉翔,〈明代南京的坊廂與字廂——地方行政與城市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福建:2008),頁49-57。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1(蘇州:1991),頁80-89。
    上原究一,〈金陵書坊周曰校万巻楼仁寿堂と周氏大業堂の関係について〉,收入《斯道文庫論集》,48(東京:2013),頁213-289。
    大木康,〈山人陳繼儒とその出版活動〉,收入《山根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下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235-1252。
    大木康,〈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50(1)(廣島:1991),頁7-108。
    鈴木正,〈明代山人考〉,收入《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大安,1962,頁357-388。
    Craig Clunas,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Woodblock Reproduction”, in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34-148.
    Ellen Widmer,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 A Study in Seventeen- Century Publis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3:1, (1993), pp. 77-122.
    Katherine Carlitz, “The Social Uses of Female Virtu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u Zhuan”, Late Imperial China, 12:2 (1991), pp. 117-148.
    Kobayashi Hiromitsu(小林宏光), “Publishers and Their Hua-p’u in the Wan-li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ainting Manual in the late Ming”, 《故宮學術季刊》,22: 2(臺北:2004),頁167-198。
    Lucille Chia, “Mashaben: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Jianya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Lucille Chia, “Of Three Mountain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 Cynthia J. Brokaw, Kai-wing Chow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107-151.
    Shang Wei, “Jing Ping Mei Cihua and Late-Ming Print Culture”, in Judith Zeitlin and Lydia Liu,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03), pp. 187-238.
    Wilt Idema , “Zang Maoxun as a Publisher”, Studies of Publishing Culture in East Asia, 5:2 (Tokyo: 2004), pp. 19 -29.

    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
    胡文駿,〈明代類書論略〉,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3。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與《十竹齋箋譜》研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1993。
    張慧利,〈明代商品廣告行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刻書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1983。
    莊慧敏,〈《帝鑑圖說》與《養正圖解》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郭雅雯,〈明代叢書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玫玲,〈沈節甫及其《紀錄彙編》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麥杰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
    劉寧慧,〈叢書淵源與體制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
    謝文華,〈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成書考〉,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Lo Hui-Chi(羅慧琪),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 the Yongzheng emperor's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