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維珍
論文名稱: 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
A Case Study of Art-instruction with Implementation of Re- utilization of lost-space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閒置空間再利用藝術教學行動案例
外文關鍵詞: re-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case study on art,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基於「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的探討。自2000年至2003年,以宜蘭舊監獄為主要研究場域,首先以整理「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教學檔案與札記,並用文獻分析的方法,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以及「創造性藝術教學」的價值與內涵,由台灣社會的藝術文化脈絡、逐步探討「後現代的」、「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接著以非參與式觀察2002年「二十世紀人權影像暨受刑人影像展」。2003年進一步實施「探舊監,想未來」的簡報教學,除了欣賞2000年鐵絲人在牢房裝置的情形,並用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宜蘭舊監獄」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然後藉「獄樂營」教學設計、邀請協同教師參與教學觀察,透過同儕視導,發現教學過程之盲點,瞭解學生對宜蘭舊監獄的體察和創作表現。最後將研究歷程的學生作品、學習單、活動紀錄,學生、老師、
    家長、社會人士等意見進行分析與整理,提出研究結果,作為後續研究的依據。本研究的發現歸納如下:
    (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及其價值方面:提供策展人實踐藝文展演空間的另類思考,試探宜蘭舊監獄的在地性格,並提供藝術公民的教育環境,呈現多元敘述的後現代社會現象。
    (二)閒置空間在藝術教學價值方面:宜蘭舊監獄牢房有取代教室空間的獨特性,體驗不自由、孤單感覺。學生就個人心智成長和社會歷練理解牢房場域,藉藝術手法抒發情感,引發空間議題的挹注,落實對於人與社區環境的關懷。
    (三)研究案例的檢討和省思方面:學生的策展能力是參與行動中培養的。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裝置手法傾向寫實的模擬,未來需輔導抽象結構的表現。人權議題和都市發展的視覺簡報教學,不能大幅提昇藝文活動的願景,閒置空間的臨場感才能引發密切的討論!而藝術政策由社會中的菁英分子決定。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在「獄樂營」的營運機制,初步未見經濟產值。而民眾對宜蘭舊監獄再利用的接受度,主要是「價值觀的判斷之引導與道德、法律概念」的教導,要優先於藝術活動的教育。此外,筆者省思教師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教師的教學決定影響學生藝術公民素養的培養,提供教師社群與親師關係方面、與學校、地政局、文化局的行政聯繫經驗。
    最後對縣政主管機關與學校藝術與人文課程建議,並對未來研究範圍、對象和方法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up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in the art instruction, in which diffe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ere conducted. It reviewed the profiles and records of the Space Art Exhibition –“Meeting with the Prison” at former I-Lan Prison as the major study location from 2000 through 2003. Two aspects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re-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and the value and connotation of creative art instruction.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stmodern and community-oriented art education chronically through unique Taiwanese art culture.
    The second project was an observation of the 2002 20th Century Human Rights and Prisons’ Photo Exhibition. In 2003, the researcher further conducted a presentation on “Visiting the former prison with a thinking toward the future ”, in which the audience viewed how ironed figures were installed behind the bars, accompanied with a questionnaire in check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ward the re-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at former I-Lan Prison. And finally,up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Fun at Prison” summer camp, the researcher invited co-teaching colleagues for peer-observation as correction for
    teaching. Students’ works, worksheets and files were compiled, together with opinions from 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and other people, the researchers pos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concept and value of “re-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to provide a multi-perspective for designing art exhibition spac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mer I-Lan Prison, and to offer educational setting
    for art-preference citizens, hence presenting diversities in a post-modern society.
    (2)the value in art instruction: the former I-Lan Prison provided a unique experience in feeling inhibition and loneliness than traditional classroom settings. Art properly expressed students’ emotions, thus fulfilled their solicitude for humans and communities.
    (3)reviews and after-thoughts: students’ designing ability was acquired through involvement. Six-graders tend to imitate realistic device, hence further instruction on abstract expressions might be suggested.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wouldn’t bring up future for art activities, instead, realistic experiences could evoke striking discussions, such as utilization of lost space. Besides, it’s those elites
    who constituted art policies.
    The operation of the summer camp by the Lang-Yang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was not economically produced in the first place. Citizens’ recognition to the re-
    utilization of former prison was decided more by ethical value, moral and concepts of law than by art education. In addition, instructors had a crucial effect on educating art-preference citizens. It also provided experiences in
    communicating among teachers, parents, schools, Bureau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Land, and Cultural Bureau for instructors.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rt-Humane curriculum at schools were also proposed, together with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framework, target audience and method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和限制………………………………………7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13 第二節 創造性取向的藝術教學價值……………………………21 第三節 台灣後現代社會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的發展…………32 第四節 行動研究的基本概念……………………………………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52 第一節 研究方法…………………………………………………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分析……………………………………54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63 第四章 案例的規劃與實施後的省思與發現……………………67 第一節 【案例一】:「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的教學歷程……………………………………………………………………68 第二節 【案例二】:「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暨受刑人藝術創作展」的觀察與省思…………………………………………………90 第三節 沉澱與轉化-探舊監,想未來…………………………114 第四節 【案例三】:「獄樂營」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133 第五節 回顧檢核與省思 ………………………………………1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79 參考文獻 …………………………………………………………182 附錄 附錄一 八十九學年度美術班畢業美展工作計劃書………… 191 附錄二 傳統思維的課程規劃表 ………………………………193 附錄三 多元智慧的8種求知方式………………………………195 附錄四 案例一進行後的多元智慧後設分析 …………………196 附錄五 啟聰交流學習單(一) ………………………………197 附錄六 啟聰交流學習單(二) ………………………………198 附錄七 「參觀宜蘭舊監獄」的學習單…………………………199 附錄八 椅子狂想曲設計草圖(一) …………………………200 附錄九 椅子狂想曲設計草圖(二) …………………………201 附錄十 2000/12/23「來去監獄面會」展覽工作實施要點 …202 附錄十一 2000/12/23「來去監獄面會」展覽工作補充要點…203 附錄十二 「椅子狂想曲」單元暨裝置藝術討論會 …………………………………………………………………… 204 附錄十三 「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回饋留言版………………………………………………………………… 205 附錄十四 南屏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宜蘭市都市計畫:藝術展演空間的調查問卷 …………………………………………………………209 附錄十五 「獄樂營」教學架構 ………………………………210 附錄十六 「獄樂營」:給家長的一封信 ……………………219 附錄十七 中山國小美術班學生對「宜蘭舊監獄」的記憶與未來發展的問卷(學習單一) ……………………………………………220 附錄十八 「獄樂營」關禁閉(學習單二) …………………221 附錄十九 「獄樂營」關禁閉(學習單三) …………………222 附錄二十  駐村藝術家創作工作坊的體驗(學習單四)……223 附錄二十一  「獄樂營」教學活動回饋意見…………………224 附表目次 頁次 表2-1-1鐵道倉庫和華山藝文特區草創時期的比較:………………………………………………………………14 表2-1-2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營運使用的特點及待解決的難題列表:………………………………………………………………18 表2-2-1創造性取向的藝術教學在美術教育思潮的轉變表:………………………………………………………………26 表2-2-2比較視覺型兒童和非視覺型兒童表現能力表:………………………………………………………………29 表2-2-3歸納高年級造形美感上共同特徵表:………………………………………………………………30 表2-3-1後現代思潮的發展與台灣美術的發展對照表:………………………………………………………………32 表2-3-2 二十世紀藝術教育之演:………………………………………………………………39 表2-3-3後現代藝術教育的特點:………………………………………………………………40 表2-4-1教師「行動研究」的探究層次與範圍:………………………………………………………………50 表3-2-1本研究進行時的協同教師簡介:………………………………………………………………57 表3-4-1本研究非正式文獻資料蒐集說明表:………………………………………………………………63 表3-4-2本研究資料編碼說明表:………………………………………………………………65 表4-1-1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創造性藝術教學行動案例一覽表:………………………………………………………………67 表4-1-2「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的初步課程構想:………………………………………………………………71 表4-1-3來去監獄面會課程進度表:………………………………………………………………73 表4-2-1「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展暨受刑人藝術創作展」觀察時間表:…………………………………………………………………94 表4-2-2「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展暨受刑人藝術創作展」觀察省思表: ………………………………………………………………95 表4-3-1宜蘭舊監獄空間發展的預試題目: ………………………………………………………………………116 表4-3-2筆者探討相關場域的文獻所引發的議題一覽表: ………………………………………………………………………123 表4-3-3閒置空間簡報軟體內容說明表: ………………………………………………………………………124 表4-4-1「獄樂營」教學過程與省思: ………………………………………………………………………140 附圖目次 頁次 圖2-1-1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流程圖: ………………………………………………………………………15 圖2-3-1 全人與藝術教育內涵的分析架構: ………………………………………………………………………38 圖2-3-2「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觀點的五種教育的多元文化方法」相關配置圖: …………………………………………………………………… 40 圖2-3-3社區取向的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的意義之圖示: ………………………………………………………………………45 圖2-4-1行動研究的歷程: ……………………………………………………………48 圖2-4-2行動探究流程圖: ……………………………………………………………51 圖3-1-1 本研究的概念圖: ……………………………………………………………52 圖3-3-1本研究之架構圖: ……………………………………………………………59 圖3-3-2本研究之流程圖: ……………………………………………………………60 圖4-1-1本研究三個案例的關係圖: ……………………………………………………………68 圖4-1-2宜蘭舊監獄位置圖: ……………………………………………………………69 圖4-1-3一般教學模式: ……………………………………………………………73 圖4-1-4「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的課程架構(一): ……………………………………………………………74 圖4-1-5「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的課程架構(二): ……………………………………………………………75 圖4-1-6紙板編織圖示: ……………………………………………………………77 圖4-1-7椅腳編織圖示: ……………………………………………………………77 圖4-2-1宜蘭市南門都市計畫:舊城南園文化休憩活動架構圖: ……………………………………………………………111 圖4-2-2藝術展覽生態圖: ……………………………………………………………112 圖4-2-3從「符碼化」到「再符碼化」: ……………………………………………………………114 圖4-3-1 環形教學模式: ……………………………………………………………116 圖4-3-2國小六年級普通班學生對宜蘭舊監獄未來發展的願景調查圖:………………………………………………………117 圖4-4-1宜蘭的椅子: ……………………………………………………………133 圖4-4-2中山國小美術班學生三年級(2000年)參觀監獄學習單: ……………………………………………………………135 圖4-4-3國小六年級美術班學生對宜蘭舊監獄未來發展的願景調查圖:………………………………………………………155 圖4-4-4國小六年級美術班學生對宜蘭舊監獄空間再利用的藝術類型調查圖:…………………………………………………162

    一、中文部分
    丁榮生(2002)。老酒廠再發酵 創意文化園區 五大基地敲定。由URL:http://yam.chinatimes.com/ctnews/art/news/200205/C91525100241168.html取得。(2002年8月11日)
    于國華(2001)。還原文化樣貌:(八十八年文化統計)解析。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21期,4-5。
    王正銘(1996)。一所體制內小學進行課程改革實驗的歷程:一個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君等(2001a)。閒置空間再生。文化視窗,28期,15-35。
    王惠君(2001b)。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活化公有閒置空間成為文化資源之初步探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19期,4-7。
    王惠民(1999)。打開歷史空間保存工作的視野。宜蘭文獻,40期,38-57。
    尹遯(2000)。閒置空間與藝術村的關係:訪談藝術家陳建北。藝術99專輯3期,10-13。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2003)。由URL :http://
    www.art-district.org.tw/share_talk.htm取得。(2003年4月14日)。
    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主辦(2001)。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孔令琪、楊正海(2003)。受害女:他假釋,我要躲到哪裡去?由URL :http://archive.udn.com/2003/7/18/NEWS/NATIONAL/NATS4/1452030.shtm聯合晚報網站取得(2003年9月2日)
    光復國小(2002)。舊城漫步-南門計畫區,第三屆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簡報。由URL: http://www.kfps.ilc.edu.tw/history/取得。(2002年7月.21日)。
    朱惠良(2001)。閒置空間更生使用的活水源泉:營運管理機制的建立。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125-127。
    成虹飛(2003)。教師「行動研究」的探究層次與範圍。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九十二年度輔導區國教輔導員「九年一貫課程」專業輔導知能工作坊(研習資料未出版)。18-24。
    杜明城(2001)。創造力。台北:時報。Mihaly Csiksentmihalyi,(1996),Creativity.
    呂桂生(1990)。臺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基本工具及主要材料使用能力報告Ⅰ(繪畫、紙工、木工部分)。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呂燕卿(1994)。國小美勞課程標準修定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
    呂燕卿(2003)。後現代藝術教育課程上課講義。未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Thomas Armstrong(1994)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李宗薇(2002)。第三章教學設計。黃政傑。教學原理。67-116。初版四刷。台北:師大書苑。
    李秀芳(2002)。當「閒置空間」碰上「再利用」…。少年台灣,5期,19-23。
    宜蘭縣政府建設局城鄉計畫課(1997)。擬定宜蘭市都市計畫(南門地區)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書。由URL :http://up.e-land.gov.tw/Elandweb/REPORT/HTML/eLc/htm/NanMen/58022/Frame.htm取得。(2003年10月5日)
    季鐵男(1999)。讓藝術創造都市--後工業閒置空間之再利用。臺北畫刊,375期,11-12。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43-44。
    林田壽(1990)。第四章兒童美術學習理論基礎。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90-153。
    林平(2002)。閒置空間的城鄉對話-台灣新經驗。藝術家,327期,428-431。
    林秀芬(1990)。多元智能運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和(2000)。藝術家法、藝術團體法暨文化空間法法案研究期末報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曼麗(1996)。談美勞新課程標準之精神即期內涵。美育,69期,38-43。
    林曼麗(2000a)。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林曼麗(2000b)。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期,71-80。
    林漢堅(2001)。亞洲另類空間-世界另類城市。藝術99專輯8期,10-19。
    林建隆(1999)。鐵窗的眼睛:林建隆俳句集三。台北:月旦。
    林建隆(2000)。流氓教授。台北:皇冠。
    洪靜慧(1996)。羅芠菲爾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洪懿妍(2001)。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2001年教育特刊:海闊天空Ⅴ美的學習。台北: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48-54。
    施炳煌(1993)。師院應屆結業生對美術教育體認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7-18,25。
    徐雅琪(2003)。國中七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社區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再沁(1995)。戰後台灣美術断代之初探。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50-166。
    夏林清譯(1998)。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1993)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期,39-52。
    桂雅文譯(2000)。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五觀藝術管理。Edmund Burke Feldman(1996)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2003)。2003宜蘭童玩小子Fun心玩/宜蘭的椅子。由URL
    :http://www.folkgame.org.tw/2003/kids/ilanchair.asp取得。(2003年9月2日)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113期,81-95。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David Lazear(1999)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教育部(1993)。「六年級教材綱要」。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臺北:台捷。258-274。
    許有志(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35-47。
    陳幸婉(2000)。悠遊之境:陳幸婉作品集1998-2000。台中:科元藝術中心。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121期,29-35。
    陳英偉(2000)。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文史哲。
    陳洛薇等(2003)。終身監禁色狼呼聲不小。中時電子報由URL :http://home.kimo.com.tw/glbtnews2002/z/20030708-4.html取得。(2003年10月4日)
    陳桂菊(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五年級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寧(2001)。閒置空間更生使用的活水源泉-營運管理機制的建立。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118,129。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雅雯(2002)。當監牢碰上藝術 監獄空間藝術展宜蘭開幕。明日報。由URL:http://
    news.pchome.com.tw/life/ttimes/20001223/index-20001223200940066122.htm取得。(2002年8月10日)。
    陳登欽(1999)。都市規劃如何因應歷史空間保存活用:以宜蘭市南門細部計畫為例。宜蘭文獻,40期,78--92。
    陳菁繡(2002)。藝術、文化知覺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探討:以1999年「珈雅瑪文化藝術夏令營」為例。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435-449。
    陳朝興(1999)。從包浩斯到藝術村:非圍場藝術社區的建造。藝術99專輯1,14-15。
    陳朝興(2001)。九十年度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專題暨分區座談會會議實錄。南投:文建會。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台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155-191。
    張玉璜(2001)。閒置空間更生利用的魅力形塑-空間規劃與整修。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78-82。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新竹:妏晟。
    張金玉(1999)。藝術的權力與冒險:從藝術行動的公眾性談起。藝術99專輯2,56-59。
    張美艷(2002)。當前國民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1998年修訂版)台北:東華。32,112-113。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期,9-12。
    曾梓峰 (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 。由URLhttp://www4.cca.gov.tw/space/chapter.htm(2003年4月26日)
    曾肅良(2003)。從「符碼化」到「再符碼化」:當功利文化滲入審美意識。美育,135期,60-63。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新取向的美勞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台灣書店。
    黃壬來(2002)。第一章 前言。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
    黃光雄譯(2003)。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325。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黃海鳴(2001)。展演空間經營管理-華山藝文特區經驗。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113-114。
    黃海鳴(2003)。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模式。藝術家,340期,197-203。
    黃茜芳(2000)。建構空間重塑觀摩的網絡。藝術99專輯5期,6。
    黃國禎主編(2001)。第九章文化空間新趨勢-閒置空間議題。台灣文化檔案Ⅱ。臺北市:表演藝術協會。79-83。
    楊孟哲(2002)。將藝術穿牆而入,化創作穿牆而出。「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暨受行人創作展」紀念畫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8。
    楊珮欣(2002)。監獄的人權藝題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暨受刑人藝術創作展。電子新聞 網。由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l/17/life/art-2.htm取得。
    (2002年9月10日)
    新空間網頁設計(2003)。宜蘭舊監獄簡介。由URL:http://www.newspace.com.tw/scecn/宜蘭/宜蘭監獄/index.asp取得。(2003年4月.26日)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台北:渤海堂。
    葉時昌(2001)。閒置空間的更生使用與藝術村設置-城鄉差異與國際交流。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75。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台北:元照。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135期。83-88。
    鄭維容(2003)。建構人文希望的兒童美術教育家-吳隆榮專訪。美育131期,4-7。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理構念的反思。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89-114。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期,59-95。
    蔡志榮(2001)。監獄變藝廊:「來去監獄面會」空間藝術展。新觀念,148期。8-9。
    蔡宜真、林秀玲譯(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台北:典藏藝術家
    庭。Bruno S. Frey(2003).Arts & Economics:Analysis&Cultural Policy.
    蔡清田(2001)。行動研究。由URL:http://www.ntttc.edu.tw/ige/論文集/蔡清田.htm
    取得。(2001年8月13日)。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5。
    蔡清田(2000b)。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學主編。高雄:麗文文化。307-333。
    樊湘濱等(1991)。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 。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謝里法(2002)。裝置在監獄裡:駐監藝術家的幽禁語言。藝術家,330期,462-465。
    謝震南(2000)。來去監獄面會跨世紀空間藝術展近日宜蘭登場。由URL:http://news.sina.com.tw/sinaNews/rtn/culture/2000/1219/2439061.html取得。(2003年4月12日)。
    謝鴻均(1999)。後現代藝術欣賞之道。新竹師院學報,12期,347-367。
    謝鴻均(2002)。人文與藝術的後現代觀。國教世紀,202期,19-28。
    戴永華(民91年12月27日)舊監舍牆去留,專家地方爭論。聯合報,第17版。
    嚴培曉、楊基山(民91年12月20日)宜蘭舊門廳,傾向不遷移。中國時報,第17版。
    蘇振明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53-59

    二、英文部份
    Aronowitz & Girous(1991).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culture,and soci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landy, D. & Hoffman, E.(1993).Toward an art education of plac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1),22-33.
    Doll,W(1989).Foundation for a post-modern curriculum. Curriculum Studies,21(3 ),  ,243-253.
    Efland, A. D., Freedman, K.&Stuhr, P. (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fland, A. D.(2002).Art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in general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In print).
    Gardner, H., & Winner, E.(1982).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ry, In S. Strauss (Ed.).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Garder,H. (1991). 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L.A.,CA : The Paul Getty Trust
    Kindler, A. M., & Darras, B.(1997). Map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A.M.
    Kindler (Ed) Child development in art. Reston, VA :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7-44.
    Michael, John A.(1982).The Lowenfeld Lectures: Viktor Lowenfeld on Art Education and Therapy.University Park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