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盈潔
Hung,Ying-Chieh
論文名稱: 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
Process of work adjustment of the beginning school counselor in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工作適應歷程初任輔導教師省思
外文關鍵詞: the process of work adjustment, the beginning school counselor, introspection and metacogn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工作適應之歷程,包含其工作適應之整體歷程樣貌、由適應不良到適應較佳的轉變歷程,以及適應歷程中的省思與收穫。本研究是採敘說研究方法,訪談三位女性公立高中之初任輔導教師。本研究以敘說故事之方式呈現其工作適應之歷程,並進行綜合分析討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初任輔導教師工作適應之歷程各自具有其獨特性,初期的共同適應問題為不熟悉業務,在適應不佳時易出現想要離職的念頭,與學生的良好關係為滿足感的重要來源,角色模糊與衝突令其困擾,相關法令更迭不影響其工作適應情形。
    二、初任輔導教師由工作適應不良到適應較佳之轉變歷程,包含制度方面、與他人關係方面、個人內在歷程方面。制度方面包含:假期的調節與進修督導。與他人關係方面包含:團隊的支持系統、老師與學生的正向回饋、與個案的界線。個人內在歷程方面包含:由消極到正向信念、由自我懷疑到感覺勝任、願意接受現實。
    三、初任輔導教師在工作適應歷程中的省思與收穫是:以正向肯定看待自己的工作適應歷程,歷程中更認識自己的需求、更知道自己要什麼,慢慢學會自我肯定以及內在的自我評價
    最後,研究者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制,並對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work adjustment of the beginning school counselor in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 conversion from hard adaptation to normal adaptation, and their introspection and metacognition . Narrative approach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fter interviewing each of the thre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ir process of work adjustment were presented as stories. Each story was analyzed individually and the synthetic features across all three cases were further studi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work-adjusting process of each beginning counselor has its uniqueness. The common initial problem is caused by their unfamiliar with business. When they feel not accommodated, they want to leave for the job. They will be satisfied if they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And they feel confused and conflict when they cannot figure what kind of role/position they play. The changing of related laws do not affect their adjusting.
    2. The process of rookie counselor transfer from not accommodated to accommodated, including systematic perspective, working atmosphere between peers and inside experiences. Systematic perspectives include vacationing modulation and refresher courses. Working atmosphere include team support, positive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unclear line between clients. Inside experiences include transformation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self-doubting to feeling well toward self and acceptance of the reality.
    3. The beginner's introspection and metacognition : Treat the process positively and affirmatively, know the needs of themselves and what they want ,gradually approve their self-identity and value of their work.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r will lis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vide advices to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to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profess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適應的相關理論6 第二節 工作適應的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輔導教師工作適應的相關問題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2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研究過程33 第五節 資料整理和分析36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度與倫理37 第四章 女性初任輔導教師工作適應歷程之敘說 第一節Kristy的工作適應歷程41 第二節 怡萱的工作適應歷程58 第三節 潮聲的工作適應歷程72 第五章 綜合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初任輔導 教師的工作適應歷程87 第二節 綜合研究結果與討論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7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12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126 貳、英文部份130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32 附錄二 訪談日誌133 附錄三 分析札記134 附錄四 研究邀請函135 附錄五 研究參與同意書137 表次 表2- 1:國內探討輔導教師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17 表3-1:受訪之初任輔導教師第一次接受訪談時之基本資料34 表3-2:訪談進行相關資料35 表3-3:受訪者之訪談感受38 圖次 圖2-1: P的四種滿意狀態8 圖2-2:基本TWA預測模式圖10 圖2-3:工作適應歷程模式圖11 圖2-4:工作適應發展性模式13 圖5-1:小心的工作適應歷程圖88 圖5-2:怡萱的工作適應歷程圖94 圖5-3:潮聲的工作適應歷程圖99

    壹、 中文部份
    中國輔導學會表揚推行輔導工作績優學校實施辦法(2006)。中國輔 導學會網站。http://www.guidance.org.tw/
    方祥州(2005)。國小初任教師工作期望、工作適應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盈盈(1998)。輔導教師面臨的困難及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145,8-9。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譯(1988)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
    白青平(1999)。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玲億等譯(2003)。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feb/25/today-so17.htm/民94年2/25(五)。
    吳佳樺(2004)。台北縣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工作適應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與洪有義(1988)。心理衛生。台北縣:空中大學。
    吳芝儀與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
    吳姿瑩(民94)。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崇旗與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20(3),43-53。
    吳錦隆(2000)。影響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工業教育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呂政達譯(1998)。給工作中的你。台北市:張老師。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1997)。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訂版)。高雄市:品高。
    李思儀(2002)。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彰化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在職教育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茂興與余伯泉譯(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9)
    林幸台(1986)。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205-238。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金生(民91)。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清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統合與改革-呼應教育改革運動的呼籲。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493-518頁)。台北市:心理。
    俞筱鈞譯(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6)
    施建彬與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3年)
    洪蘭譯(2002)。心理學(下)。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
    胡幼慧與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市:巨流。
    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徐朝愷(2005)。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新莊。
    高級中學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law.moj.gov.tw/
    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law.moj.gov.tw/
    張佩娟(2003)。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麗鳳(2005a)為什麼我們需要成立全國輔導教師協會?一群輔導教師為建立健全各級學校輔導體制的奮鬥歷程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choolcounselor-association/
    張麗鳳(2005b)高級中學法抗議行動已獲教育部回應保留輔導教師條文。一群輔導教師為建立健全各級學校輔導體制的奮鬥歷程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choolcounselor-association/
    教育部國語辭典線上版網頁(1998)。http://140.111.34.46/dict/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維素(1997)。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維素等(2001)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市:張老師。
    郭義章(1996)。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吉雄(2003)。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民雄。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志賢與黃正鵠(2003)。高中職專任輔導教師繼續專業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諮商輔導文粹,7,83-103。
    陳佳君(2006)。工作壓力與休閒生活的均衡-以教師生涯為例。諮商與輔導,252,52-56。
    陳佩蓉(民86)。幼稚園初任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秉華與許維素(1999)輔導活動科實習教師的壓力調適與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7,69-96。
    陳秉華與程玲玲(1992)。學校輔導人員工作綱領之分析研究。教育部訓委會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委託專案。
    陳建榮(1998)。國中輔導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的知覺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沙鹿。
    陳益綜(1997)。學校輔導人員的工作倦怠現象與需求之探討—以現實治療法檢視之。輔導季刊,33(1),39-51。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楊榮傑(2003)。師徒制/學習應用工具與技術篇。載於KM技術情報電子報。知識管理整合服務資訊網。http://proj.moeaidb.gov.tw/kmpp/index.aspx
    楊榮傑(2003)。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學習應用工具與技術講師手冊》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葉椒椒(1995)。工作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廖新春(2006)。高中輔導專業建立之歷程:持續輔導的動力哪裡來。應用心理研究。30,181-199。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1年)
    劉家全(2001)。透過網路成長社群互動提昇一位國中初任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雅玲(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玄藏譯(2002)。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
    鄭德芳(1998)。輔導教師工作性格、工作環境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麗芬(1993)。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蕭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發展趨勢。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103-122頁)。台北市:心理。
    賴秀騰(2001)。國民小學工友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賴姿璇(2003)。輔導人員工作壓力、控制信念、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玉芬(民93)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 英文部份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2004) 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
    Betsy J; Pietrzak, D. R.; Sutton, J.( 2001) National survey of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1(2), 142-150.
    Bryant, R. M.(2006). Multiple Role Balance, Job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Women Schoo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4), 265-271.
    Butler, S. K.; Constantine, M.G.( 2005)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burnout i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1), 55-62.
    Feldstein, S.B.(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ion and burnout in school counselo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1(2-A), pp. 507. Retrieved(10/19,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Dawis , R. V. (2004)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D. B. Steven(E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10th. Publisher: Wiley.
    Glasser, W.(2000)Reality therapy in action. New York:HarperCollins.
    Hershenson, D. B.(1981)Work adjustment, Disability, and the three 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25.91-97..
    Hershenson, D. B.(1996 a)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442-446.
    Hershenson, D. B.(1996b)A systems reformulation of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k adjust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0(1), 2-10.
    Holowiak-Urquhart and Taylor (2005) When Theory Collides with Practice: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 Middle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1), 88-92.
    Lambie, G. W.( 2002) The contribution of ego development level to degree of burnout in school counselo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3(2-A), pp. 508. Retrieved(10/19,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
    Meichenbaum, D.(1977)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 York:Plenum.
    Morrissette, P.J.(2000)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ural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Vol 3(3) Feb 2000, 197-207.
    Rovero, M. V.( 2004)A study of burnout and elementary,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4(9-A), pp. 3204. Retrieved(10/19,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
    Stephan, J. B.(2006). School environment and coping resources: A predictive model of school counselor burnou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6(8-A), pp. 2846. Retrieved(8/26,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
    Stern, R.; Hyman, L.; Martin, C. E.(2006)The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for School Counselors. In J. Pellitteri, R. Stern, C.Shelton, B.Muller-Ackerman (Eds.),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school counseling. (pp. 231-238).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Super, D.;Savickas, M. and Super, C.(1996)The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s. In D. Brown and L.Brooks(Ed)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3th).Publisher: Jossey-Bass, CA.
    Thomas, S. R.( 2002) Beginning high school counselor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nd role issu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2(9-A), pp. 2982. Retrieved(10/19,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
    Webber, J.(2006)Factors affecting burnout in school counselo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6(9-A), pp. 3224. Retrieved(8/26,2006) from PsycINFO on-line database.
    Wiseman, H. & Egozi, S.(2006)Personal therapy for Israeli school counselors: Prevalence, parameters, and professional difficulties and burnout.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6(3), 332-3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