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貞
Chen, Huey-Jen
論文名稱: 離散與記憶--西西《候鳥》與《織巢》研究
Diaspora and Memory--A Study of Xi Xi's Hou Niao and Zhi Chao
指導教授: 陳惠齡
Chen, Wei-lin
口試委員: 陳國球
CHAN, Kwok Kou Leonard
蔣淑貞
Chiang,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西西離散記憶《候鳥》《織巢》家族書寫香港文學
外文關鍵詞: Xi Xi, diaspora, memory, Hou Niao, Zhi Cha, family writ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作家西西在1991年出版的《候鳥》一書,文本內容原是1981年開始在香港報紙上連載一年之長篇小說的上半部,當時作者在該書的〈後記〉如此提示:「我曾想過為《候鳥》加上這麼一個副題:『一些記憶』」又說:「我們這一輩,的確從小就身不由己,隨著父母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遷徙,在遷徙裏艱苦地、緩慢地長大……」說明了這是有關家族成員的一個成長記憶與離散故事。至於先前連載長篇的下半部,竟然遲至2018年才以《織巢》為名成書問世,除了原有的內容之外,並增加了新得的家族書信材料。西西在《織巢》的自序中直指:「《織巢》是《候鳥》的姊妹篇」。這兩部姊妹作合體構成作者本人的自傳性家族史,但成書時間卻相隔了二十餘年,箇中緣由實在耐人尋味。兩書雖然運用了不盡相同的書寫策略,卻有著連貫相涉的故事脈絡,透過兒童視角及以女性家人移動為主體的敘事,在風起雲湧的國族大我歷史背景下,宛轉有致地開展出一個家族成員悲歡離合的小我傳記。
    本論文以《候鳥》與《織巢》為主要研究文本,以「離散」與「記憶」為思考主軸,探討西西如何以家族書寫與成長敘事呈現一個家族在戰亂和困厄中的離散與反離散,又如何交互運用多元視角與多重文體來再現記憶、建構家族史。經過以上的梳理與剖析,再就二書文本的敘事美學進行探討,最後參照作者西西個人的生命歷程及香港文學的發展脈絡,歸結「候鳥二部曲」的文學地位與研究價值,藉此開拓西西作品更豐富的研究視域。


    The book Hou Niao published by Hong Kong writer Xi Xi in 1991 whose text content was originally the first half of a one-year novel serialized in Hong Kong newspapers in 1981. At that time, the author stated in the book's "Postscript": " I thought about adding such a subtitle to Hou Niao : 'Some Memories'", and said: " It is true that our generation has been involuntarily following our parents since we were young, migrating for this and other reasons, and growing up arduously and slowly during migration……" It shows that this is a story of family members about growth memory and diaspora. As for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revious serialized novel , it was not published until 2018 by the name Zhi Chao , with letters from family as new materials added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Xi Xi pointed out in the preface of Zhi Chao : "Zhi Chao is a sister work of Hou Niao. " These two sister work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author's own autobiographical family history, but they were published more than 20 years apar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really meaningful. Although with different writing strategies, they are of coherent stories which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and the narrative based on the movement of female fami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urbulent history of the nation, a personal biography o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family member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thesis takes Hou Niao and Zhi Chao as the main research texts, with " diaspora" and "memory" as the main thinking axis, to explore how Xi Xi uses family writing and growth narratives presenting a family's separation and anti-separation in wars and distress as well as use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styles alternately to reproduce memory and construct family history. After the above sorting and analyzing, I will explore the narrative aesthetics of the two texts, and finally refer to the personal life course of the author Xi Xi as well as the developing context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to define the literary status and research value of Hou Niao and Zhi Chao , so as to develop much richer research sights about works of Xi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候鳥》與《織巢》的相關研究………………………………………6 二、家族書寫的相關研究…………………………………………………13 三、成長敘事的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15 一、研究範疇………………………………………………………………15 二、相關學術理論…………………………………………………………18 三、研究步驟………………………………………………………………25 第四節 章節架構說明………………………………………………………25 第二章 漂泊與根著:離散經驗及家族書寫……………………………………27 第一節 北徙南遷的離散路徑………………………………………………28 一、祖先的原鄉:廣東中山………………………………………………28 二、離散的起點:上海……………………………………………………29 三、離散的朝向路徑:香港………………………………………………31 四、離散族群的考驗………………………………………………………33 第二節 父母至親的生命圖譜………………………………………………36 一、祖父母與外祖父母……………………………………………………36 二、父親的身影……………………………………………………………38 三、母親的形象……………………………………………………………41 第三節 族裔女性的遷移群像………………………………………………45 一、情繫緣牽的女性長輩們………………………………………………45 二、記憶╱後記憶的故鄉想像:素素與妍妍的離散歷程………………49 三、家族離散脈絡中的角色定位…………………………………………55 小結……………………………………………………………………………57 第三章 自覺與感物:成長敘事及空間意識……………………………………59 第一節 自我覺醒與生命思維的對話………………………………………60 一、學習啟發與教職感悟…………………………………………………60 二、性別意識與婚戀態度…………………………………………………64 第二節 個體成長與家屋空間的互感………………………………………68 一、童年時光的夢幻樂園:上海平房……………………………………70 二、慘澹歲月的光明角落:唐樓騎樓……………………………………73 三、身心安頓的自在歸屬:大廈蝸居……………………………………76 第三節 個人記憶與城市歷史的交會………………………………………79 一、解放前後的上海………………………………………………………80 二、冷戰前中期的香港……………………………………………………84 小結……………………………………………………………………………89 第四章 敘事與抒情:書寫策略及其創作意義…………………………………91 第一節 《候鳥》與《織巢》的敘事策略…………………………………91 一、《候鳥》的敘事策略 …………………………………………………91 二、《織巢》的敘事策略 …………………………………………………97 第二節 《候鳥》與《織巢》的抒情美學 ………………………………102 一、意象的經營 …………………………………………………………103 二、景物與情境的細節描寫 ……………………………………………106 三、溫情內斂與怨悱的悲劇意識 ………………………………………108 第三節 《候鳥》與《織巢》的文學價值 ………………………………110 一、《候鳥》與《織巢》在西西創作生涯中的意義……………………110 二、《候鳥》與《織巢》在各文學場域中的價值………………………115 小結 …………………………………………………………………………120 第五章 結論 ……………………………………………………………………121 第一節 本文研究成果 ……………………………………………………121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123 參考文獻 …………………………………………………………………………125 一、西西作品 …………………………………………………………………125 二、專書著作 …………………………………………………………………125 三、單篇評論 …………………………………………………………………127 四、學位論文 …………………………………………………………………128 五、訪談與對話記錄 …………………………………………………………129 六、影音資料與網路資源 ……………………………………………………130 【附錄一】西西作品出版資訊一覽表 …………………………………………131 一、小說部分 …………………………………………………………………131 二、非小說部分 ………………………………………………………………132 【附錄二】西西作品研究相關學位論文 ………………………………………133 【附錄三】西西小說篇目彙整 …………………………………………………135 【附錄四】西西生平大事記 ……………………………………………………139 【表格索引】 表一、西西的小說創作的四個階段 ………………………………………………3 表二、關涉《候鳥》研究的學位論文 ……………………………………………8 表三、「候鳥二部曲」中的住處一覽表………………………………………… 69 表四、《候鳥》與《織巢》敘事策略的比較--基本的敘事屬性……………101 表五、《候鳥》與《織巢》敘事策略的比較--其他的敘事技巧……………102 表六、「候鳥二部曲」的人物原型與其他西西小說人物的互涉關係…………111 表七、「候鳥二部曲」的情節母題與其他西西小說情節的互涉關係…………112 【圖示索引】 圖一、「候鳥二部曲」的版本演變示意圖 ………………………………………17 圖二、「候鳥二部曲」的家族人物關係圖 ………………………………………27 圖三、「候鳥二部曲」的離散主體與兩個中心 …………………………………56 圖四、素素之成長敘事的三個空間層次 ………………………………………60

    一、西西作品 (根據最新刊印的繁體字版本發行年代排序)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臺北:洪範書局,1984)。
    西西:《鬍子有臉》(臺北:洪範書局,1986)。
    西西:《手卷》(臺北:洪範書局,1988)。
    西西:《美麗大廈》(臺北:洪範書局,1990)。
    西西:《母魚》(臺北:洪範書局,1990)。
    西西:《象是笨蛋》(臺北:洪範書局,1991)。
    西西:《哀悼乳房》(臺北:洪範書局,1992)。
    西西:《飛氈》(臺北:洪範書局,1996)。
    西西:《家族日誌》(臺北:洪範書局,1996)。
    西西:《故事裡的故事》(臺北:洪範書局,1998)。
    西西:《我城》(臺北:洪範書局,1999)。
    西西:《哨鹿》(臺北:洪範書局,1999)。
    西西:《白髮阿娥及其他》(臺北:洪範書局,2006)。
    西西:《我的喬治亞》(臺北:洪範書局,2008)。
    西西:《候鳥》(臺北:洪範書局,2018)。
    西西:《織巢》(臺北:洪範書局,2018)。
    二、專書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分
    王家琪、甘玉貞、何福仁、陳燕遐、趙曉彤、樊善標:《西西研究資料》共四冊(香港:中華書局,2018)。
    王嘉玲執行編輯:《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圖錄》(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臺北:聯經,2016)。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局,2017)。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2017)。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
    朱耀偉主編:《香港研究作為方法》(香港:中華書局,2016)。
    西西、何福仁合著:《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臺北:洪範書局,1995)。
    何福仁:《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香港:中華書局,2017)。
    何福仁選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店,1992)。
    宋鑽友:《廣東人在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有成、張錦忠合編:《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臺北:允晨文化,2010)。
    李有成:《記憶》(臺北:允晨文化,2016)。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文化,2013)。
    周樹華,蘇子中導讀:《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方法‧神話原型批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姚公鶴:《上海史》(上海:廣文書局,1983)。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2014)。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
    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臺北:印刻,2015)。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04)。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張濟順:《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淩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九大文化,1990)。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惠英:《抒情的愉悅》(香港:中華書局,2008)。
    陳惠英:《感性自我心象: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9)。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
    陳進權製作:《2019紐曼華語文學獎:西西(紀念冊)》(香港:素葉工作坊,2019)。
    陳潔儀:《香港小說與個人記憶》(香港:天地圖書,2010)。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陳燕遐:《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香港:華南出版社,2000)。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3)。
    楊黎光:《粵商:承載近代中國轉型之重》(香港:香港中和,2019)。
    趙滋藩:《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
    (二)中譯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 A~Z 順序排列)
    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王靜慧合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9)。
    Coopers Marcus, Clare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0)。
    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合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
    Creswell, Tim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
    Green, Gayle、Kahn, Coppelia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巿:駱駝出版社,1995)。
    Hopcke, Robert著,蔣韜譯:《導讀榮格》(新北:立緒文化,1997)。
    Jung, Carl Gustav著,劉國彬譯:《榮格自傳 : 回憶.夢.省思》(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7)。
    Jung, Carl Gustav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2011)。
    Lanser, Susan Sniad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Morris, Jan著,黃芳田譯:《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臺北:馬可孛羅,2006)。
    Pearson,Carol S.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臺北:生命潛能,2009)。
    Stein, Murray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文化,1999)。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 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2006)。
    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三、單篇評論
    Duyfhuizen, Bernard著,黃嘉音譯:〈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踰越〉,《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1994年4月),頁8-32。
    王志弘:〈移動─根著的辯證〉,收錄於黃秀如編著《移動在瘟疫蔓延時》(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03),頁30-36。
    王德威:〈文學香港的驕傲〉,《星洲日報》,2005年12月18日,頁4。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年12月),頁1-18。
    王德威:〈什麼是華夷風?〉,收錄於李育霖主編《華語語系十講》(臺北:聯經出版,2020)。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9月),頁153-180。
    丘彥明:〈像這樣的一個女子〉,《人情之美》(臺北:允晨文化,2015),頁331-345。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26卷4期(1997年9月),頁133-150。
    艾曉明:〈故鄉的記憶和成長──論西西的長篇小說《候鳥》〉,《星島日報》,1995年11月20日,D2版。
    西西:〈寫作,在香港這樣的地方〉,《聯合報》,2019年3月23日。
    何福仁:〈候鳥:記憶一些西西〉,收錄於氏著《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香港:中華書局,2017),頁14-67。。
    杜杜:〈讀「織巢」筆記〉,《蘋果日報》,2018年9月29日。
    林妏霜:〈重寫與叢寫的記憶〉,《聯合報/副刊/〈書評‧小說〉》,2018年12月15日。
    林燿德:〈空間呈現在單純的時間軸上──評西西的《候鳥》〉,《聯合文學》第88期(1992年2月),頁117-118。
    范銘如:〈南來留鳥──西西《織巢》〉,收錄於氏著《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臺北:聯合文學,2019),頁93-97。。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收錄於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頁151-172。
    張愛玲:〈愛憎表〉,《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55期(2016年7月)。
    黃錦珠:〈不僅遷徙,也是離散──讀西西《候鳥》〉,《文訊》第397期(2018年11月),頁126-127。
    黃繼持:〈西西連載小說:憶讀再讀〉,《八方文藝叢刊》第12輯(1990年11月),頁68-80。
    楊彩杰:〈小說技巧與現實經驗──香港六十年代小說敘述形式的實驗性〉,《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頁17-27。
    葉健民:〈「六七暴動」的罪與罰:緊急法令與國家暴力〉,收錄於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合編:《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學出版社,2014),頁13-32。
    廖玉蕙:〈回首事如前夕夢──談西西《候鳥》〉,《幼獅少年》第196期(1993年2月),頁272。
    劉偉成:〈候鳥織巢寄春望──張燕談西西的「縮小意識」〉,《字花》第80期(2019年7、8月),頁95-107。
    潘金英:〈西西《候鳥》讀後感〉,《滄浪》第7期(1997年5月),頁24-26。
    簡媜:〈《候鳥》〉,《中國時報》「開卷」,1991年9月20日,第36版。
    四、學位論文
    向穎,「地方經驗與身份認同——論西西小說中的『香港』與『家國』」(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
    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
    凌逾,「跨藝術、跨文化的創作視野──論西西小說的文體創新」(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容旖旎,「論西西小說的邊緣敘事」(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徐霞,「西西《哀悼乳房》硏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2002)。
    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以昕,「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郭慈薇,「在島嶼發光──西西作品傳播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陳潔儀,「論西西『肥土鎮系列』的敘事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6)。
    陳燕遐,「善變的敘述 : 西西的小說藝術」(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論文,1994)。
    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黃慧芬,「西西小說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文君,「新世紀初期兩岸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
    戴華萱,「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五、訪談與對話記錄
    刑人儼:〈西西 浮城說夢〉,《南方人物周刊》第304期(2012年6月29日)。
    何翹楚:〈專訪西西:我只是想帶新造的猿猴出來〉,《上海壹周》,2011年8月1日,頁3。
    黃念欣、董啟章:〈在空調咖啡廳內訪問熱愛陽光的西西〉,收錄於《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1996),頁204-211。
    黃愛琴:〈西西:我們欠年輕人一個理想社會〉,《信報財經月刊》第514期,(2020年1月),頁64-67。
    廖偉棠:〈發明另一個地球──訪西西〉,《明報周刊》第2249期(2011年12月17日),頁92-95。
    顏亮:〈西西:我就是這樣,自己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29日,AII,頁4-5。
    六、影音資料與網路資源
    匡翹:〈【香港有作家】我們如此讀西西之必要〉,《明周文化》2018年8月31月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a5%bf%e8%a5%bf-%e7%b9%94%e5%b7%a2-%e9%bb%83%e6%80%a1-81473 (檢索時間:2019年3月9日)。
    李欣倫:〈書評》多聲道的編織工法:讀西西《織巢》〉,《Openbook閱讀》 2018年9月10日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975 (檢索時間:2019年7月19日)。
    陳果導演:《我城》(臺北:目宿媒體,2017)。
    陳進權:〈【西西、候鳥、鳥巢】〉,2018年8月25日發表於其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k.chan.9041/posts/1386697148129115(檢索時間:2019年3月9日)。
    廖梅璇:〈寫給最後一名讀者的家族流離誌──讀西西《候鳥》與《織巢》〉,《博客來OKAPI 閱讀生活誌-好書指南-作家讀書筆記》2018年11月26日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553 (檢索時間:2019年3月9日)
    香港貿發局:《2011年度作家西西:創作驚喜不絕說夢童心未泯》 2011年7月19日上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PXqGbNmR1g (檢索時間:2019年3月9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