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嘉雯
Chung, Chia-Wen
論文名稱: 漢魏六朝的宮女
Palace Wome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指導教授: 李貞德
Lee, Jender
口試委員: 蔡幸娟
鄭雅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宮女、女官、後宮、掖庭、兩漢、魏晉南北朝
外文關鍵詞: early imperial China, palace women, historical writing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秦漢大一統帝國以來,皇室選女入宮成為常態,成百上千名女性選入後宮,自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她們對內是後宮的主要勞動者,對外成為天子以降的各種身分男性的婚配對象,身為宮女的她們從側面參與傳統的政治史領域,其本身的生活型態也值得探究。
    本研究破題將從入宮談起,探討女性進入後宮的兩種途徑,並分析宮女們在後宮的工作內容,與日常起居等生活細節。然後將焦點放在宮女如何參與宮廷政治,在女主掌權或皇帝不信任外臣時,宮女們便成為皇室忠誠的左右手。接著關注入宮的女性最後可以走向哪些發展,宮女們的生活重心是皇帝后妃,皇室的穩定性便極大影響了宮女的出路。皇朝穩定、君王執政順利,則宮女或順利婚配、或放出嫁人,最差也能老死宮中。皇帝過世或皇權不穩、群雄紛起,則宮女可能成為軍隊的酬庸,或是隨君王顛沛流離,客死異鄉。
    本文以漢魏六朝的宮女做為研究主題,放在政治史的角度,此時期的女主政治少不了宮女的穿針引線,協理朝政,在唐代後宮將妃嬪與女官分立之前,兩漢至南北朝的宮女們在兩種身分間也有較為彈性的轉換。從生活史來看,宮女們緊隨皇室生活,皇家舉辦不同節氣的活動祭典與休閒娛樂,宮女便是勞動的主力。而在婦女史觀點,宮女位階處於平民婦女與傑出女主的中間地帶,選沒入宮的女性,即使入宮時有良賤之分,其發展仍有許多可能。漢魏六朝後宮制度尚未完備,本研究希望能概略描繪此一時期的宮女,冀能補上婦女史的一小塊拼圖。


    Chinese imperial authority selected women to serve in the inner palace since the unified Qin-Han empires. Thousands of women were regularly put into the harem to serve as potential wives and concubines of the emperor.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when categorical hierarchy of these women was more institutionalized, a majority of them became main workforce while awaiting imperial favor. Though anonymous most of the time, they sometimes encountered politics and left visible marks in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is period of famous women rulers and constant dynastic changes. Palace women constituted a big compartment in life of the imperial house but were often overlooked because the scantiness of sources.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se wome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utilizing standard histories, official documents, encyclopedia compilations as well as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It first investigates the selection, duties and average life of palace women in the Han-Wei-Jin-Nanbeichao, and proceeds to examine their personal connections, including companionship among peers, relations with superiors and interactions with family members in and out of the palace. These connections either enabled their advancement or led to their destructive fate. These together with other final stories of the women will be studied both to portray the diverse outcomes of palace women and to demonstrate the use of images of palace women in historical writings.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 2 三、研究回顧 3 四、史料運用 10 五、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宮女的入宮、職司與生活 13 第一節 選沒入宮 13 第二節 各司其職 20 第三節 依時生活 38 小結 45 第三章 宮女的人際網絡 47 第一節 主僕關係 47 第二節 同儕關係 53 第三節 親屬關係 60 小結 64 第四章 宮女的終途 67 第一節 晉級為后妃女官 67 第二節 出宮或許嫁 71 第三節 守陵或出家 79 第四節 戰亂喪亡 81 小結 85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書目 89

    一、古籍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局,1991。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劉安,《淮南子》,(漢)高誘注,上海:中華書局,1936。
    (漢)司馬遷,《史記》,(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劉向,《列女傳》,(清)梁端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漢)劉歆,《西京雜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6。
    (晉)袁宏,《後漢紀校注》,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1987。
    (漢)衛宏,《漢舊儀》,收入(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應劭,《風俗通義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劉珍,《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漢)崔寔,《四民月令校注》,石聲漢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劉宋)范曄,《後漢書》,(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
    (晉)陳壽,《三國志》,(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晉)干寶,《搜神記》,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台北:中華書局,1965。
    (晉)常璩,《華陽國志》,上海:中華書局,1936。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北平: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晉)袁宏,《後漢紀校注》,周天游校注,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臺北:華正書局1984。
    (宋)劉義慶,《幽明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梁)蕭子顯,《南齊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梁)蕭統,《文選》,(唐)李善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後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中華書局,1966。
    《洛陽伽藍記校注》,范祥雍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臺北:中華書局,1966。
    (北齊)魏收,《魏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清)趙曦明注,台北:中華書局,1965。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陳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唐)房玄齡等,《晉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等,《隋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南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杜佑,《通典》,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5。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劉世珩,《南朝寺考》,普慧大藏經刊行會校印本,1944。
    趙萬里集釋,《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趙超著,《魏晉南北朝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2008
    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文物出版社編,《中國金石集萃第八函六朝墓志(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王其禕、周曉薇編著,《隋代墓誌銘彙考》卷5,北京:線裝書局,2007。
    毛遠明校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8。
    白立獻、梁德水編著,《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精粹》,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6。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市:上海古籍,1999。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1989。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再版:氏著,《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市:東大圖書,1991。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第二冊,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初版。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馬以謹,《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張承宗,《六朝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市:東大圖書,2002初版二刷。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_北魏佛教研究》,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5。
    趙鳳喈著,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再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二)論文

    Idema, W. L., ‘Chapter 1: Women On and Behind the Throne’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004. pp. 17-51.
    Pearce, Scott “Nurses, Nurslings, and New Shapes of Power in the Mid-Wei Court. ” Asia Major, 22:1, 2009. pp. 287-309.
    Pearce, Scott, “Status, Labor, and Law: Special Service Households Under The Northern Dynastie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1:1, 1991.
    Scott Pearce, “Status, Labor, and Law: Special Service Households Under The Northern Dynastie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1, No. 1 (Jun., 1991), pp. 89-138.
    山崎純一,〈關於唐代兩部女訓書《女論語》、《女孝經》的基礎研究〉,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158-187。
    王雅資,〈唐代官廷女詩人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3(1998)。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頁1-142。
    宋杰,〈漢代后妃「就館」與「外舍產子」風俗〉,《歷史研究》,2009:6(北京,2009.12),頁47。
    李建民,〈漢魏「暴室」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8:2(北京,1998.04),頁75-77。
    李貞德,〈漢唐之間女性財產權試探〉,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9,頁191-237。
    李豐楙,〈唐代公主入道與〈送宮人入道〉詩〉,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頁293-336。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收入氏著,《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2004初版一刷,頁22-37。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入張妙清、葉漢明、郭配蘭合編,《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央大學出版社,1995。
    邢義田,〈漢代「故事」考述〉,收入許倬雲,《中國歷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頁371至424。
    邱仲麟,〈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臺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2,頁33-107。
    邱建智,《漢魏南北朝墓誌的起源與發展》,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侯旭東,〈漢魏六朝父系意識的成長與「宗族」問題——從北朝百姓的聚居狀況談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學刊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205-235。
    柯夌伶,〈從班昭「女誡」及「世說、賢媛篇」--淺探漢魏婦女之風貌〉,《雲漢學刊》,4(1997)。
    洪素香,〈唐代宮女入宮原因及其工作與生活探析--以「全唐詩」為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8(1998),頁579-603。
    苗霖霖,〈北魏後宮制度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唐長孺,〈拓跋國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頁185-238。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入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頁141-187。
    徐蘋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陵園和塋域〉,收入氏著,《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台北:允晨文化,民84,頁268-269。
    耿慧玲,〈從神龍宮女墓誌看其在政變中之作用〉,《唐研究》,3(1997),頁231-258。
    高世瑜,〈宋氏姐妹與《女論語》論析──兼及古代女教的平民化趨勢〉,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頁127-157。
    林素英,〈七夕節俗論略〉,《臺北大學中文學報》,7(臺北,2009.09),頁11-13。
    張承宗,〈三國兩晉南朝宮女考略〉,《南京曉庄學院學報》,1(2005)。
    張承宗,〈北朝宮女考略〉,《蘇州大學學報》2(2006),頁107-109。
    張鶴泉、苗霖霖,〈北魏后宮謚法、贈官制度考略〉,《社會科學戰線》9(2010)。
    陶晉生,〈宋代宮女初探〉,收入氏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社,2013,頁345-360。
    陸揚,〈從墓誌的史料分析走向墓誌的史學分析──以《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4(2006),頁95-127。
    逯耀東,〈深宮怨─談談幾塊北魏宮女的墓碑〉,收入氏著,《何處是桃源》,臺北:幼獅出版社,1977再版,頁17-31。
    黃嫣梨,〈《女孝經》與《女論語》〉,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188-208。
    黃嫣梨,〈《詩品.齊鮑令暉齊韓蘭英》箋證〉,《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7,頁115-119。
    楊聯陞,〈國史上的女主〉,《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初版五刷,頁91-108。
    葛承雍,〈唐秦王李世民女侍衛墓志初考〉,《故宮博物院院刊》,5(2002)。
    寧欣,〈唐代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太平廣記》為中心〉,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235-251。
    劉曉云,〈唐代女官制度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蔡幸娟,〈北朝女官制度制究〉,《成大歷史學報》24(1998),頁175-213。
    蔡幸娟,〈北朝后妃選擢與入宮方式研究〉,《成大歷史學報》22(1996),頁243-282。
    蔡幸娟,〈北齊北周與隋代內官制度研究〉,《成大歷史學報》24(1998),頁141-174。
    蔡幸娟,〈北魏內官制度研究〉,《成大歷史學報》23(1997),頁275-301。
    蔡幸娟,〈北魏保皇太后政治研究〉,《成大歷史學報》25(1999),頁39-65。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鄧小南,〈六到八世紀的吐魯番婦女—特別是她們在家庭以外的活動〉,《敦煌吐魯番研究》4(1999),頁215-237。
    鄧小南,〈掩映之間──宋代尚書內省管窺〉,《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頁5-42。
    鄭娟芝,《漢魏六朝的女性紡織:勞動營生與倫理象徵》,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鄭華達,〈唐代宮人釋放問題初探〉,《中華文史論叢》第5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三、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