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國城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效能
外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在知覺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差異情形。分析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的相關。最後則探究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對學校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先進行文獻探討分析,再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桃園縣99、100年度獲補助辦理推動教師專業社群之公立國民小學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回收率91%,有效問卷607份;研究工具為「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採用統計方法進行敘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根據研究分析之結果,歸納出以下幾項發現:
    1.教師知覺教師專業社群良好,而以「持續精進」知覺程度較高。
    2.教師知覺教師專業發展良好,而以「班級經營與輔導」程度較高。
    3.教師知覺學校效能良好,而以「教師教學表現」的程度較高。
    4.中大型學校、高學歷、男姓、兼行政的教師對教師專業社群的知覺程度較高。
    5.中大型學校、資深、高學歷、男性、級任、兼行政的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覺程度較高。
    6.中大型學校、資深、高學歷、男性、兼行政的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程度較高。
    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具有典型相關。
    8.教師專業社群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持續精進」層面解釋力最大。
    9.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對學校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研究發展與進修」層面解釋力最大。
    根據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的研究結果,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以及未來研究者具體建議與參考。

    關鍵字: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效能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compared in the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s well.
    The approach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s developed to serve as the research tool. Subjects are teachers from Taoyua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the 2010 and 2011 annual grant for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he valid sampl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607. (Overall response rate=91%)
    SPSS for WINDOWS 12.0 Chinese-version software package program is used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to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s,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carry out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stated as below:
    1. 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mong which the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obtains the higher perception.
    2. 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ounseling” obtains the higher perception.
    3. Teachers have good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has the higher perception.
    4. Male teachers with high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dministrative duties in middle-large scale schools have a better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5. Male senior tutor teachers with high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dministrative duties in middle-large scale schools have a better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6. Male senior teachers with high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dministrative duties in middle-large scale schools have a better perception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7.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8.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it has the greatest explanatory power over the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9.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has the greatest explanatory power ove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dvanced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s, 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社群的理論與內涵之探究 13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內涵之探究 31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內涵之探究 43 第四節 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探討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的現況分析 93 第三節 教師專業社群、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 120 第四節 教師專業社群、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預測情形 123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1 壹、中文部分 151 貳、英文部分 159   附錄 163 附錄一 桃園縣政府99年度補助教師專業社群名冊 163 附錄二 桃園縣政府100年度補助教師專業社群名冊 165 附錄三 連續二年參與教師專業社群之教師人數 168 附錄四 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問卷 170 附錄五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調查問卷 171 附錄六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預試問卷 172 附錄七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刪題後問卷題目 175 附錄八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正式問卷 176 附錄九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80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丁導民(2008)。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知識社群的知識分享模式。國防管理學報, 29(1),53-72。
    王俊杰(2010)。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家瑞(2007)。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登儀(2010)。網路管理教師社群網站建置與評估-以南投縣資訊交流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5),153-173。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怡佳(2008)。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明烈主編(2004)。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臺北:高等教育。
    吳明清(200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和高家彬(2009)。臺灣近二十年學校效能研究論文取向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8,5-26。
    吳筱莉(2010)。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北縣。
    宋鎮照(2007)。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芳齡譯(2001)。變革之舞。臺北:天下。
    李俊德(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健慧(2010)。學校組織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嘉彰(2007)。雲嘉南地區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周崇儒(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高等教育。
    林文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2006)。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6。
    林志成(2008)。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應有想法與可行做法。竹縣文教,37,1-7。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64-74。
    林志成(2010)。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社群經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地方教育輔導演講議義資料。
    林孟琪(2009)。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宗賢(2009)。彰化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雨欣(2009)。學前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雲林縣。
    林春如(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芳綺(2008)。國小教師對學習領域課程小組運作現況之認知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
    邱麗芬(2009)。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信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金來儀(200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心梅(2010)。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與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秋龍(200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教師專業發展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秀珠(2009)。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孫秋雄(2009)。國小校長變革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孫雅亭 (2008)。社會變遷挑戰下的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 -以小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文玲(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徐玉珊(2007)。國內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組織、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徐春花(2009)。臺北市優質學校踐行之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郝靜宜(2008)。國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涂保民(2004)。從學習理論的觀點看資訊科技對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影響。康寧學報,5,39-62。
    張力源(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知覺與科技學科教學知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春興(1989)。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夏平(2008)。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婉君(2009)。國民小校長第五級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張逸祥(2009)。不同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習風格對教師網路社群專業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23-42。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
    張鴻鑑(2011)。學校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大臺中公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教改會(2001)。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第四期。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31日。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4_2.html
    教育部(2009)。修正「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009年2月6日臺研字第0970253430C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10)。「99年度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注意事項」,2010年教育部辦理補助精進教學要點。
    曹玉福(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連俊智(2011)。國民小學學校領導社群及其相關因素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郭靜妝(2004)。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發展之需求分析-以臺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正華(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春風(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春蓮(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逸芹(2007)。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燕嬌(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穎蓁 (2010)。桃園縣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曾文鑑(2010)。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架構取向、教育人員組織認定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童建勳(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乃熒(1995)。脈絡領導與學校行政理論、創意的探討。中等教育學報, 2 , 1-10。
    黃坤謨(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智能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東城(2010)國民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百大特色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縣。
    黃建峯(2008)。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婉萍(1999)。新實習輔導制度下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角色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黃慧英(20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
    楊振富譯(2002)。P. M. Senge 著。學習型學校。臺北:天下文化。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明貞(2005)。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昌珺(2009)。國民小學校長不同領導風格與教師專業發展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添富、劉美惠和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家全(2002)。透過網路成長社群互動提升一位國中初任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莉君(2003)。高職農校教師運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專業發展的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劉瑞梅(2007)。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蔣奎雨(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宏進(2006)。社區原理。臺北:三民。
    蔡培村(1995)。高中教師生涯專業能力發展之研究。臺北:教育部中教司。
    蔡舜玉、丁惠民譯(2002)。 S. E. Bressler與 C. E. Grantham 原著。社群行銷。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社。
    蔡德旺(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心理。
    黎禮智(2010)。從教師網路專業社群討論區對話模式探討教師專業發展動機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麒元(2007)。國小教師網路學習社群系統弁鉆B用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教育網路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詹億(2008)。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發表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之「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

    貳、英文部分
    Barbeck, M.M., Walsh, M.E., & Latta, E.R. (2003). Meeting at the hyphen: Schools-Universities communities professions in collaboration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well being.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0(5), 33-37.
    Camers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604-633.
    Chapman, J. (1993).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ing”: A response to Mr. Gradgri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1(4). 38-45.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DuFoer, R., & Eaker, A.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diana: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uFour, P. (1997). The school a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 SP Bulletin: Reston.
    Fessler, R., & Christensen, J. C.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oodson, I. F., & Hargreaves, A.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London: Falmer Press.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Corwin Press Inc.
    Hord, S.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M.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 5-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M., & Sommers, W.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y, W.K., & Miskel, C.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ruse, S.D., Louis, K.S., & Bryk, A.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Louis, K.S., & Kruse, S.D.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1-22). Long Oaks, CA: Corwin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evine, D.U., & Lezotte, L.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ore, K.D., & Looper, S. (1997). Teacher preparation: A collaboration model. The Teacher Education, 32(3), 152-164.
    Nickerson, S.D., & Sowder, J.T. (2002).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 communities and why should we care?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3, pp.401-408. Norwich, United Kingdom.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 957.)
    Roberts, S.M., & Pruitt, E.Z. (2003).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osenholtz, S.J. (1989). Teachers’ workpla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New York: Longman.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egina, M. J.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pp. 99-116).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cheerens, J., &Stoel, W.G.R. (1992).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school-effectiveness 5 (2), 9-12.
    Scriven, M.T. (1991). Duties of the teacher. In TEMP Memos-The teacher evaluation models project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5(2), 180-192.
    Senge, P.M.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Dell.
    Seyfarth, J.T. (1991). Persona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ulman, 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er: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5(2), 14.
    Stoll, L., & Fink, D. (1992).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m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3 (1), 19-41.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theimer, J. (1998). Among school teachers: Community autonomy and ideology in teachers' work.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Young, D.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