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至汶
論文名稱: 從出土文獻重探《周易》的幾個基本問題
指導教授: 朱曉海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周易出土文獻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配合近年所出土的文獻,對《周易》的幾個基本問題重新作思考。第一章「周易」釋名,討論「周」、「易」二字的原義及《周易》一書之定名。第二章《周易》中的「貞」字,檢討歷代對「貞」字考釋的得失。第三章今本《周易》成書過程蠡測,參考龜書的架構,追究其形成筮書之原由。第四章《周易》卦序,比較西漢學者的排序及出土《周易》的不同卦序,得出先秦《周易》的卦序並非只有一種,乃是多種排序方式並存的結論。


    序論.......................................................1 第一章 「周易」釋名.......................................4   第一節 「周」字解......................................4   第二節 「易」字解.....................................8 第二章 《周易》中的「貞」字..............................14   第一節 關於「貞」字的傳統解釋.......................14   第二節 從出土與傳述文獻論《周易》的「貞」乃卜問.....16   第三節 《周易》的「貞」非廣義的求問..................28   第四節 卜、筮的關係..................................32 第三章□等說m周易》成書過程蠡測..........................39   第一節 參照架構——龜書的形成........................39   第二節 包括《周易》在內的筮書之形成..................44 第三節 三十八卷本《周易》及逸卦爻辭的問題..............50 第四章 《周易》卦序....................................60   第一節 《周易》與〈序卦〉...........................60   第二節 西漢學者的異樣排序...........................63   第三節 出土《周易》的不同卦序.......................68   第四節 今本《周易》卦序非唯一卦序說.................79 結論.....................................................85 主要參考書目.............................................87 附表.....................................................95

    一、傳統文獻

    【經】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陸績注:《京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國書店,1984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
    朱 震:《漢上易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朱 熹:《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惠 棟:《惠氏易學•易漢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
    洪頤煊撰集:《經典集林•歸藏》,《古籍叢殘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吳汝綸:《尚書故》,《續修四庫全書》第五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9
    孔穎達:《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徐 彥:《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楊士勛:《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韋昭注:《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邢 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孫 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邢 昺:《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郝懿行:《足本爾雅郭注注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
    惠 棟:《九經古義》,《四部分類叢書集成•槐廬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5
    黃奭輯:《易緯•詩緯•禮緯•樂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史】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盧 弼:《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沈 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魏徵等:《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歐陽修:《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孔晁注:《逸周書》,《百部叢書集成•抱經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貽樑:《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羅 泌:《路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酈道元、王先謙校:《水經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
    洪 适:《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2003
    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子】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7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戴 望:《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66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司馬光:《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 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汪繼培:《潛夫論箋》,臺北:世界書局,1967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宏業書局,1974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徐 堅:《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
    李 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

    【集】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2002
    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
    吳兆宜箋:《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十駕齋養新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
    阮 元:《詁經精舍文集》,《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文選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二、出土文獻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山東臨沂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的簡報〉,《文物》第2期,1974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發現周初甲骨文〉,《文物》第10期,1979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第1期,199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連雲港市博物館:〈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簡》,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北京:中華書局,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張頷、陶正剛、張守中:《侯馬盟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三、近現代著作

    【三畫】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四畫】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
    ───:《王國維先生全集(續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五畫】
    丘光明編著:《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六畫】
    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9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朱師曉海:《讀易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七畫】
    汪士鐸:《汪梅村先生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邢 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雙全:《雙玉蘭堂文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5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2

    【八畫】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
    ───:《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
    ───:《讀易三種•周易集釋初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十畫】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周易古經通說》,臺北:華正書局,2005
    ───:《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
    高 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馬 衡:《凡將齋金石叢稿》,臺北:名聞書局,1984

    【十一畫】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國淦:《歷代石經考》,臺北:鼎文書局,1972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郭沫若:《古代銘刻彙考》,東京:文求堂書店,1933
    ───:《文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上海:上海書店,1999
    曹 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陳夢家:《陳夢家著作集•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

    【十二畫】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8
    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十三畫】
    楊 寬:《中國歷代尺度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十六畫】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九龍:香港中文大學,1975

    【十九畫】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1

    【二十畫】
    嚴一萍:《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
    ───:《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二十一畫】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四、學位論文

    黃沛榮:《周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7月
    王明欽:《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系古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1989年5月
    房振三:《楚竹書《周易》彩色符號研究》,安徽:安徽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1月

    五、單篇論文

    【三畫】
    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第3期,1984

    【四畫】
    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王振復:〈上博館藏楚竹書《周易》初析〉,《周易研究》第1期,2005
    ───:〈上博館藏楚竹書《周易》初析〉,《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五畫】
    白光琦:〈利簋的歲字不釋歲星〉,《文博》第5期,1996

    【七畫】
    吳辛丑:〈從語法角度看《周易》”貞”字的訓詁〉,《語文月刊》,1991年9月
    吳孫權:〈《利簋》銘文再議——與”歲星說”者商榷〉,《古文字研究》第23輯,2002年6月
    沈延國:〈京氏易傳證偽〉,《中國語文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李尚信:〈楚竹書《周易》中的特殊符號與卦序問題〉,《周易研究》第3期,2004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份,2001年6月
    ───:〈數字卦與陰陽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份,2006年6月
    李 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
    李學勤:〈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究〉,《周易研究》第5期,2003

    【八畫】
    季旭昇:〈古文字中的易卦材料〉,《象數易學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3

    【九畫】
    姜廣輝:〈上博藏楚竹書《周易》中特殊符號的意義〉,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6日

    【十畫】
    唐 蘭:〈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考古學報》第2期,1957

    【十一畫】
    陳五雲:〈學習古文字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19期,吉林:吉林大學古
        文字研究室、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1992
    郭永吉:〈兩漢經學師法家法考〉,《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壽慶紀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曹定雲:〈新發現的殷周”易卦”及其意義〉,《考古與文物》第1期,1994
    張光裕:〈先秦錢幣文字辨疑〉,《中國文字》第37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1970
    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數字符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考古》第2期,1981
    張桂光:〈楚竹書《周易》卦序略議〉,《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張培瑜:〈伐紂天象與歲鼎五星聚〉,《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2001

    【十二畫】
    程元敏:〈尚書呂刑篇之著成〉,《清華學報》新15卷1、2期合刊,1983年12月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驗辭中的氣象紀錄〉,《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十三畫】
    裘錫圭:〈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第5期,1972

    【十四畫】
    廖名春:〈長安西仁村陶拍數字卦解讀〉,《周易研究》第5期,2003

    【十五畫】
    蔡運章:〈商周筮數易卦釋例〉,《考古學報》第2期,2004

    【十六畫】
    曉 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第9期,1974

    【十七畫】
    謝向榮:〈試論楚竹書《周易》紅黑符號對卦序與象數的統合意義〉,《周易研究》第4期,2005

    【二十一畫】
    顧頡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文史》第2輯,196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