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家瑜
Sheu, Jia-Yu
論文名稱: 咖啡館之島:台灣獨立咖啡館的夢想、工作與文化
The Island of Café: The Dream, Work and Culture of Independent Café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文蘭
Lin, Wen-Lan
口試委員: 謝國雄
Shieh, Gwo-Shyong
吳宗昇
Wu, Chung-S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咖啡館青年階級流動工作創業
外文關鍵詞: café, youth, class mobility, work, entrepreneurshi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2000年以後,台灣社會中瀰漫一股討論「台灣青年夢想開咖啡館」這個現象的聲浪。然而,既有論述在撇開個人性的夢想、消費文化的影響與品味的追求、乃至於對小確幸的批評以外,並無法充分解釋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與脈絡。這個現象的特殊之處正在於其觸動現有階級流動的生涯想像。工作的選擇乃至於創業,在既有論述與研究中往往指向來自經濟與階級的基礎,因此帶有夢想生活意象的咖啡館創業相比之下便顯得格格不入,從而被社會視為是個「問題」。

    本研究一方面透過二手資料與媒體報章雜誌來描繪咖啡館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並藉由數位資歷較深、對早期咖啡館發展較有經驗的報導人,來補足或驗證既有文獻資料的缺漏之處。另一方面則透過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的方式,來探查當前開設咖啡館的青年們背後的脈絡,藉以釐清背後可能的成因。本研究分別透過夢想、工作與文化三個面向來拆解台灣青年的咖啡館夢這個現象背後的成因與脈絡。第二章回顧台灣咖啡館的發展過程、咖啡館夢的社會意義變遷與咖啡館的創業門檻,來解釋咖啡館如何可能「成為」年輕人夢想的應許之地。第三章透過拆解咖啡館的創業是一種創造出個人偏好工作的自僱形式,並找出這種「工作」的特殊之處,從而理解青年之所以選擇創業的緣由。第四章則藉由分析咖啡館與工作文化之於青年生活的意義面向,看見青年所身處的社會環境與因應方式。

    本研究認為台灣青年的咖啡館夢這個現象,實為年輕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與工作型態的變遷下,既有的生涯規劃模式已窒礙難行。因此透過開設咖啡館這種類型與意義相當多元且經營上也十分彈性的行業,來創造一種可能得以在當前社會中重新找回工作與生活之間平衡的生活方式。換言之,咖啡館夢其實是一種在當前社會逆境當中找尋出路的行動。


    Since 2000, Taiwan society filled with a discussion of "Taiwan youth dream to open a café". However, the past discussion aside the dream of individuality,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pursuit of taste, and even the criticism of “a little happiness”,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and context. The special feature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it touches the career imagination of class flow. The choice of work and even the business, in both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ten point to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economic and class, therefore the dream of life with the café business compared to it is out of tune, so as to be regarded as a social "problem".

    In th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second-hand information, media,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afé in Taiwan, and through interview with senior informants wh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st café, to verify the missing place of existing literature dat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in observation,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youth action.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context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Taiwanese youth café dream through three aspects of dream, work and 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fe in Taiwa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fé dream and the café’s entrepreneurial threshold to explain how the café can "become" the answer to the youth’s dream. The third chapter is actually found through the café's business is to create a self-employed to meet the personal preferences of the work, and find out what special about this "work"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young people to open café.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way of the young people's life by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the café and the work culture in the youth lif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Taiwanese youth café dream is because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ork patterns change, the existing career planning model has become difficult. So through the open café, this type and meaning quite diverse and business is also very flexible business, to create a possibl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o regain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style. In other words, the café dream is actually a kind of social ac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adversity to find exports.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緣起………………………………………………………………1 第二節、問題意識…………………………………………………………4 第三節、文獻回顧…………………………………………………………6 一、既有的咖啡館創業……………………………………………………6 二、「另類」的青年創業…………………………………………………8 三、創「業」……………………………………………………………..10 第四節、研究設計…………………………………………………………14 一、研究假設……………………………………………………………..14 二、 研究方法…………………………………………………………….16 (一)研究對象………………………………………………………....16 (二) 研究方法………………………………………………………..19 三、章節安排………………………………………………………………22 第二章、夢想:咖啡館夢的出現與變遷 第一節、細數過往:台灣咖啡館的歷史變遷…………………………..23 一、文雅與情慾的空間(1920s-1960s)……………………………….24 二、商務與休閒需求創生的新市場(1970s-1980s)……………….…27 三、融入生活的咖啡館(1990s~)……………………….…….......29 第二節、人們口中的夢想………………………………………………..32 一、稀有的逐夢人……………………………………………………....32 二、前仆後繼的創業潮…………………………………………………..34 三、咖啡館夢的深化……………………………………………………..37 第三節、夢想的敲門磚…………………………………………………..41 第四節、咖啡館夢的虛與實……………………………………………..48 第三章、工作:日常風景的基礎 第一節、當浪漫化為工作與日常………………………………………..51 一、咖啡館的工作日常…………………………………………………..53 二、「僱」此失彼的困境…………………………………………………59 第二節、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64 一、退避的小徑…………………………………………………………..65 二、實踐期盼的道路……………………………………………………..68 第三節、小確幸背後的實在……………………………………………..74 一、雙重的社會空間……………………………………………………..74 二、興趣能不能當飯吃?………………………………………………..78 第四節、夢幻工作的背後………………………………………………..81 一、夢想實現了嗎?……………………………………………………..81 二、夢想是個人化的嗎?………………………………………………..86 第四章、文化:回應困境的生存之道 第一節、青年眼中的咖啡館……………………………………………..89 一、「人」是小店的靈魂…………………………………………………93 二、憧憬的背後…………………………………………………………..96 第二節、在工作的夾縫中求生活………………………………………..99 一、被工作侵蝕的生活…………………………………………………..101 二、生活會找到自己的出路……………………………………………..102 三、夾縫中的出口………………………………………………………..103 第三節、變動的社會與鬆動的「未來」…………………………………107 一、工作型態與生活方式的變革………………………………………..108 二、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摸索未來………………………………………..112 第四節、逆境中的抉擇……………………………………………………115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咖啡館夢的背後…………………………………………………118 第二節、咖啡館夢之於台灣青年…………………………………………123 第三節、未盡之處…………………………………………………………126 一、咖啡館歷史的力有未逮……………………………………………..126 二、地域性差異………………………………………………………..…127 參考書目………………………………………………………………....129 附錄一、訪談大綱……………………………………………………....135 附錄二、近年來咖啡館創業相關書籍……………………………………137

    中時電子報(2009),〈郭台銘批年輕人 只想開咖啡廳!〉。11月7日。
    天下雜誌(1982),〈稀有的逐夢人〉。1月1日。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方思融(2016),《台北精品咖啡發展:第三波建制化與職人的流動》。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醒報(2015),〈想開咖啡店? 專家:供給已過剩〉。4月28日。
    白凱傑(2013),《行動咖啡車創業者自我價值實現歷程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朱敬一、康廷嶽(2015),〈經濟轉型中的「社會不公平」〉。《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2),1-22。
    江慧珺(2013),《甘願,不甘願?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電子報(2017),〈文青不願公開的口袋名單!宜蘭5間默默成為打卡熱點的老屋咖啡廳〉,2月15日。http://istyle.ltn.com.tw/article/4979/1
    吳克屏(2006),《行動咖啡館創業家的社會流動與其自主性空間建構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泉源(1999),〈揭開製造王國的面紗:台灣網球拍工業技術發展史〉。
    吳美枝(2007),《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台北:台灣書房。
    吳偉立(2007),《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健鴻(2010),〈台灣新貧階級的特徵與因應對策〉,《新社會》10:16-20。
    李淑容(2007),〈台灣新貧現象及其因應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93-219。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沈孟穎(2005),《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台北:遠足文化。
    周祐羽(2013),《公共的親密空間:當代北京咖啡館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蘭(2010),《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林宗弘(2013),〈失落的年代:台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4):1-99。
    林宗弘(2015),〈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2):45-68。
    林宗弘、張宜君(2017),〈時勢造英雄:台灣個人所得的世代不平等,1995~2015〉。關於不確定性的東亞公民社會對話:第五次北海道對話研討會會議論文。
    林芬郁、沈佳姍、蔡惠頻合著(2012),《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台北:貓頭鷹。
    林柏維(2015),〈台灣中小企業的特質〉,《南台通識電子報》,52:7-9。
    林珮莉(2009),《墾丁特色民宿的創業本質》。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子珉(2016),《解構幸福: 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新竹: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明(1993),《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范婷(2001),《從「波麗路」到「星巴克」─台灣咖啡文化的歷史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瑛蔓(2001),《「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岳琳(2015),〈一杯咖啡 直擊亞洲兆元商機〉,《天下雜誌》,第569期。
    張卉君(2009),《寫在邊緣:臺灣女性報導文學中的性別政治》。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宜君(2016),〈臺灣產業轉型下的工作機會分布變遷:1978-2012〉,《臺灣社會學刊》(60):135-187。
    張淳森(2015),《碎裂時間:全球時空壓縮情境下台灣科技業工程師的日常生活》。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婷婷(2016),《「換」另一種生活:勞逸結合的打工換宿圖像》。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瓊丹、吳宗昇(2013),〈生態綠:一粒咖啡豆的消費革命〉,收錄於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合著,《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9個社會企業的熱血、追夢實戰故事》,頁144-165。台北:新自然主義。
    郭定原、詹慧君(2007),《兩個女生的紫色夢想:薰衣草森林創業傳奇》。台北:聯經。
    陳玟璇(2013),《找尋所在‧逃避角落?──論溫師康個性咖啡館》。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姿伶(2011),《一個人的社會性-寂寞消費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含(2015),〈千萬別開咖啡館〉,《Coffeet&i》45:62-74。
    曾茗瑄(2016),〈深夜的永康街頭 尋找白先勇筆下的老臺北〉,《小日子》54:66-69。台北:我城。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28: 117-154。
    黃書緯、蔡慶同(2005),〈世代差異、工作倫理與台灣願景〉,收錄於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頁155-182。
    黃舒楣(2004),《生活風格的創製:民宿狂潮中的意義生產與想像漂流》。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議霆(2010),《巷弄裡的藝文角落:探討「小小書房」與社區之關係》。台北: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楊子(1979),《楊子漫談經濟》。台北: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1989),〈「純品味」已失吸引力 咖啡店走向「大賣場」〉。10月30日。
    經濟日報(2002),〈創業族加盟最愛餐飲業 咖啡店仍為首選 冰品店異軍突起高居第二位〉,4月1日。
    經濟日報(2004),〈丹堤咖啡加入無線上網陣容 與宏碁中華電全球領航英特爾攜手拓展熱點市場〉,4月1日。
    經濟日報(2004),〈十大熱門行業咖啡店最吃香 甜品冰品、中式餐飲、早餐等依舊當紅〉,4月14日。
    經濟日報(2005),〈十大熱門加盟行業 咖啡店仍是第一名〉,6月9日。
    經濟日報(2005),〈咖啡連鎖店人氣旺 開店有訣竅〉。1月6日。
    廖宜錚(2012),《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新北市:東村。
    劉詠芬(2011),《旅出生活:談青年旅舍在當代中國社會情境下的空間想像與實踐》。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
    蔡惠頻(2013),《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台北:貓頭鷹。
    蔡瑞明、林大森(2002),〈滾石不生苔?台灣勞力市場中的工作經歷對薪資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29:57-95。
    鄭天晟(1972),〈世界咖啡的產銷(下)〉,《農產外銷市場》189:9-10。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聯合報(1990),〈女性正在創新行業〉。3月2日。
    聯合報(1993),〈咖啡館的惡質地〉。1月13日。
    聯合報(1994),〈你真的想開店嗎 等30歲吧〉。1月9日。
    聯合報(2003),〈滿足別人 創業才有錢途〉,4月8日。
    聯合報(2004),〈他的咖啡店 令人「鯨」艷〉,3月16日。
    謝雨珊(2013),〈不做上班族 開間能自在獨處的咖啡店〉,《小日子》,第19期。goo.gl/iiFipC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嘉心(2014),《「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承佑(2013),《微型創業動機與資源之研究 -以台灣北部個性咖啡館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隱地(1992),〈愛喝咖啡的人〉,《愛喝咖啡的人》,頁85-101。台北:爾雅。
    簡逸君(2011),《臺灣「獨立書店」的社群經營之研究》。台北: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佳音(2015),《當代台北市藝文咖啡館的觀察與分析:一個文化公共領域的成形》。台北: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采馨(2012),《藝文咖啡館經驗空間、地方感與創業認同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Adam Smith著,周憲文譯(1965),《國富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所。
    Beck, Ulrich and Willams, Johannes著,路國林譯(2004),《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談》。台北:先覺。
    Bauman, Zygmunt著,徐朝友譯(2012),《流動的生活》。南京:江蘇人民。
    Beck, Ulrich and Back-Gernsheim, Elisabeth著,李榮山、張惠強譯(2011),《個體化》。北京:北京大學。
    Fussell, Paul著,梁麗真等譯(1998),《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Hardt, Michael and Negri, Antonio著,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台北:商周。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2013),《後現代狀況-對文化變遷之起源的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Marx, Karl著,吳家駟譯(1990),《資本論》。台北:時報文化。
    Polanyi, Karl著,黃樹民等譯(198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Eitzen, D. Stanley (2004) The atrophy of social life. Society,(Sep., 2004) pp.12-16.
    Thompson, E. P. (1967)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Past & Present, No. 38 (Dec., 1967), pp. 56-97.
    Anderson, Elijah (2004) The cosmopolitan canop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5:14-31.
    Guillen, Mauro F. (2001) Is Globalization Civilizing, Destructive or Feeble? A Critique of Five Key Debates in the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235-260.
    Douglass, Mike(2002) Civic Spaces in a Global Age: An Agenda for Pacific Asia Citi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24(4), 345-361.
    Oldenburg, Ray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Community Centers, Beauty Parlors, General Stores, Bars, Hangouts, and How They Get You Through the Day. New York: Paragon House.
    Oldenburg, Ray (2013). The café as a third place. Café Society, pp.7-21.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