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日宜 |
---|---|
論文名稱: |
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圖畫書 、圖畫書教學 、分享概念 |
外文關鍵詞: | sharing concept, picture book,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於探討幼兒「分享」概念發展在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發現,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幼兒分享概念教學或圖畫書教學之建議。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幼稚園五歲組三十位幼兒為研究對象,運用十五本分享概念圖畫書,設計與進行說故事與延伸教學活動;以家長回饋單、幼兒訪談紀錄、幼兒行為觀察紀錄、幼兒作品、幼兒學習評量、教學日誌、教師省思札記及彙整幼兒分享概念圖等,作為資料收集方法,並採用質性研究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壹、 實施圖畫書學前幼兒對「分享」概念的解讀情形為分享的對象、分享方式以及分享內涵等三個層面。
貳、 實施分享圖畫書教學中,幼兒對圖畫書的分享概念的發現為「完全給予」、「分享」、「先維護自己的權益轉變至願意讓給他人」以及正面的分享評價。
參、 實施分享圖畫書教學後,幼兒的分享概念解讀為分享對象、分享方式、分享內涵等層面,並擴展出分享內涵中精神層次的「好事」與主動態度,以及與生活經驗聯結。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壹、 教學方面
一、擴充分享概念內涵的圖畫書。
二、調整圖畫書教學的實施時間。
三、提供具體明確的教學評量的設計與實施。
四、繼續提供多元的體驗活動。
五、圖畫書的篩選以圖像文字簡單清楚,幼兒易懂的故事為主。
六、圖畫書的延伸教學設計與教材準備可再多元化。
貳、 家庭方面
一、加強親師的溝通,家園同心共同配合與創造分享的學習環境。
二、家長提供良好的示範。
三、提供多元的分享機會與體驗生活。
參、未來研究方面
一、擴展研究對象。
二、增加研究時間及後續追蹤。
三、繼續探究幼兒分享行為的動機與影響因素。
四、發展與計畫多元化的圖畫書教學課程設計與評量。
關鍵字:分享概念、圖畫書、圖畫書教學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scovery of children’s “sharing" concep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 Based on the research, we propos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30 five-year-old children. 15 sharing concept picture books are used. We designed and then carry on the story saying and the extende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parents' feedback sheets regarding the children sharing activities, the children interview records, the children behavior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children’s works, the children learning evaluations, the teaching diary, the teachers' review notes, and the collection of children sharing concept chart are the sources of researching data. The data are analyzed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discoveries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below:
1. Before the picture books teaching course, children look at “sharing” from 3 aspects; who to share with, how to share with, and what to share with.
2. During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 we found the children are "changing their mind from firstly maintains his own benefit to welling to share with the other people", "be willing to give their own goods to the other people", "be willing to give his own goods, friendship, and loves to the other people", and giving positive appraisals toward “sharing”.
3.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 children share visible objects like food, goods, and invisible objects like aids, love,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ings weighing on their minds.
Finally, based on the discoverie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eaching, family life, and further researches.
壹、中文部份
方素珍、朱孟庠、吳敏而、林文韵、林幸姬、鄒秋香、張之瑛、陳筠安、陳月文、黃琇瑩、劉慧瑤、詹芳茹、鄭明進(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四本圖畫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台北縣:光佑。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王碧華、李坤珊、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台北市:宇宙光。
台灣閱讀協會(2003)。童書久久。台北市:台灣閱讀協會。
台灣閱讀協會(2004)。童書久久II。台北市:台灣閱讀協會。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江麗莉(2004)。桃園縣幼教資源典藏系列之三:幼兒閱讀集。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江麗莉(2005)。幼兒評量淺說。國教世紀,216,5-14。
何琪瑜(民92年11月15日)。學習從生活中開始。天下雜誌,287,158-161。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昌叡(1991)。幼兒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昭玲(1986)。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一個幼稚園大班的觀察。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培鈴(2002)。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知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惠加(1998)。圖畫書的閱讀。幼教資訊,88,50-53。
李駱遜(1996)。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41-48。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市:武陵。
幸曼玲(1997)。社會認知的發展。載於蘇建文、林美珍、裎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著),發展心理學(一版四刷)(頁409-441)。台北市:心理。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佳慧(2002)。故事啊!故事!—淺談說故事的原則與延伸策略。幼教資訊,137,7-11。
林宛霖(2001)。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真美等著(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台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淑敏(2001,)。故事戲劇對兒童故事理解力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舉辦之「教育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市。
林達森(2004)。教師該如何運用概念圖。載於林達森、施宏彥(主編),課程與教學的省思及前瞻論文集(257-276)。台南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林滿秋(1995)。親子樂園:一套幫助孩子認識生活品德教育的好書。台北市:台灣麥克。
林學君(1996)。幼兒圖畫書中利社會行為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信誼基金會(1991)。幼兒讀物之概念分析研究:以自我概念、人際互動及自然生態為例。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研究C1-07。
姜文如(2002)。兒童圖畫書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延伸教學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柯倩華(2005)。圖畫書與兒童【有聲書】。台北市:道聲。
凌拂(2002)。打開一本書-興華國小師生共讀紀錄。台北市:遠流。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翁儷綺(1998)。幼兒建構故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之琦,游垣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市:五南。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崔艷麗、胡國芹、陳水仙、禇希雯(2004)。故事繪本教學實例。國教之友,55(2),53-57。
康巨平(2002)。圖畫書閱讀學對國小國與低成就學童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子芬(1989)。幼兒故事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湘君(2000)。兒童圖畫書—推行幼兒生命教育的好幫手。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實小,與生命有約生命教育統整教學(A8-A28)。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局。
張湘君、葛綺霞(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25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天衛文化。
張湘君、葛綺霞(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市:三之三。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書的反應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人慧、徐新逸(2005)。兒童說故事活動的魅力與教學策略。國教世紀,215,25-32。
陳玉瑄、邱珮君(2004)。東森購物廠商高峰會300家中小企業共襄盛舉感恩分享再創佳績總裁王令麟捐500萬幫助受災民眾。東森報報,73期,第1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素燕(2002)。以兒童文學進行跨學科統整課程之設計與評鑑。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3-132。
陳質采(2001)。適時適才優游書海。載於遠流(編),親子共讀專刊歡喜閱讀(頁17-22)。台北市:遠流。
粘鳳如(2005)。閱讀-悅讀-引領兒童進入圖畫故事書裡的語文世界。國教輔導44(5),49-52。
程小危(1995)。道德發展。載於張欣戊、徐嘉宏、程小危、雷庚玲、郭靜晃(合著),發展心理學(417-462)。台北縣:空大。
黃長發(1995)。發行人的話。載於林秋滿(編),親子樂園:一套幫助孩子認識生活品德教育的好書(頁4)。台北市:台灣麥克。
黃春霏、陳淑芳、劉鳳芯(1999)。兒童圖畫故事對幼兒衝突行為解決方式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八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報告(88-2815-C-143-003-H)。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幼兒教學系。
黃美智(1998)。兒童文學創作與兒童道德意識發展:以分享為主題的社會學詮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瑛(2005)。孩子的最愛-圖畫故事書的心創作教學。美育月刊,143,4-7。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2。
廖鳳瑞、陳姿蘭(編譯)(2002)。Samuel J. Meisels著。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取樣系統(The Work Sampling System)。台北市:心理。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教育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清彥(2005)。生命的禮物【有聲書】。台北市:道聲。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劉滌昭(1995)(譯)。松居直(Tadashi Matsui)(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潘慧玲(1994)。兒童角色取替研究。高雄市:復文。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宜容(譯)(2001)。Aidan Chambers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Tell Me:Reading and Talk)。台北市:天衛。
蔡秋桃(1993)。幼稚園兒童分享行為之自然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教系幼兒教育學報,2,188-211。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
鄭明憲(2004)。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月刊,139,4-18。
墨高君(譯)(1996)。Walter Sawyer Diana E. Comer著。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Growing Up With Literature)。台北市:揚智。
盧美貴(2000)。來自「童書」的生命之歌。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實小,與生命有約生命教育統整教學(A2-A7)。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局。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鞠宗紋(2001)。從圖畫書開始。幼教資訊,129,35-36。
簡椘瑛(1995)。我國兒童公平分配概念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3(2),94-115。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育璢、簡淑真(1993)。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家政教育,12(4),40-47。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月刊,9,1-10。
蘇振明(2001a)。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13-1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1b)。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28-32)。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黃美菊(2003)。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西文部份
Damon,W.(1988).The Moral Child-Nurturing Children’s Natural Mor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Driessen,D.Z(1984)Adescription of a selected group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response to picture books. 【CD-ROM】 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AAT.8418934.
Keifer,B.Z.(1995).The potential of picturebooks :From visual literacy to asthetic understand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ill/Prentice Hill.
Kiefer,B.Z(1982).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Dissertatio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orgh,S.L .,& Lamme,L.L.(1983)Learning to Share: How Literature Can Help. Children Education: Wadsworch.
Paivio,A.U.(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 New York:Holt,Rinehart &Winston.
Royer .J. M., & Cable .G. W.(1976)Illustrations analogies and Facillitive transfer of pros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8,205-209.
Salomon, G.(1979).Interaction of Media, Cognition, and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alomon,G.(1981).Interaction of media, cognition and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one,S.A.(1984).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CD-ROM】 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cts Item:AAT8528954.
Stuart,H.A.(1985).Should concept maps be scored numerically?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7(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