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于蘋
Liao, Yu-pin
論文名稱: 臺灣婦人慈善會研究
The study of the Ladies' Charity Society of Formosa
指導教授: 邱馨慧
Chiu, Hsin-hui
口試委員: 鐘月岑
張隆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臺灣婦人慈善會後藤新平日治時期婦女組織社會事業助成事業
外文關鍵詞: The Ladies’ Charity Society of Formosa, Goto Shinpei, Japanese colonial era, Women’s organizations, Social welfare, Promotion servic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臺灣婦人慈善會與愛國婦人會、篤志看護婦人會並稱日治時期三大婦女團體,愛國婦人會做為總督府外圍組織,負責軍事救護的部分,篤志看護婦人會做為赤十字社下轄的組織,負責傳授救護法,是看護婦的養成機構,但是臺灣婦人慈善會卻一直缺乏相關研究。本文試圖以臺灣婦人慈善會為主體,探討這個團體在日治時期的發展脈絡,以及團體之中成員的互動與人際網絡,與另外兩個婦女團體的差別,並探詢她們對臺灣產生何種影響與貢獻,針對相關研究補闕拾遺。
    最初因為舉辦慈善音樂會極為成功,臺灣婦人慈善會利用盈餘成立慈善團體,成立初期女性會員的組成與愛國婦人會多有重疊。而一手推動臺灣婦人慈善會成立的後藤後來離開臺灣,總督府不像後藤一般重視社會政策,婦人慈善會便不如愛國婦人會那般茁壯發展。臺灣婦人慈善會後來改組為財團法人,成為一般的社會事業助成團體,提供資金援助其他社會事業團體。
    臺灣婦人慈善會發展的社會事業多元,有教育、衛生、醫療各方面,不限於某一特定領域,它們的貢獻在於團體基金充足,能夠提供補助金、獎勵金給其他社會事業團體,讓這些團體能夠渡過不穩定的初期,進而穩健經營,促進臺灣社會事業的健全發展。
    在本論文中,將會利用該會的出版刊物描述臺灣婦人慈善會成立的緣由,討論該會與後藤新平之間的關係,並以參與該會的人員為主軸討論與其他婦女組織的異同,以及男性在該會扮演的角色及其人際網絡。最後透過分析、比較該會的社會事業,評論臺灣婦人慈善會為臺灣社會的貢獻。


    Abstract

    The Ladies’ Charity Society of Formosa (臺灣婦人慈善會, LCSF), the Japanes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愛國婦人會, JWPA) and the Ladies’ Volunteer Nursing Association (篤志看護婦人會, LVN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women’s societie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history. The JWPA sought to improve military care. The LVNA was the Taiwan branch of the Japanese Red Cross Society (日本赤十字社) at that time, which carried out medical and surgery training for nurses.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wo organizations, the LCSF awaits exploration 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My main questions are: what kind of roles did this society play in Japanese colonial era in Taiwan? An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se three women’s organizations?
    The LCSF was founded by the profit from hosting a successful charity concert. In 1904, Goto Shinpei (後藤新平, 1857-1929), the Director of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Taiwan (臺灣民政長官), attempted to set up a truly Taiwan-based women charity society. After Goto’s tenure,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Taiwan (臺灣總督)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society, which led it to become less active and finally confined in the locality of Taipei city area.
    From 1904-1945, the LCSF dedicated itself to varied kind of charity, including education, public medical care, and housing immigrant workers. Additionally, it provided money to other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foster them to run steady. The ultimate aim was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are more stable and the social welfare would be more perfect.
    In this thesis, firstly, I argu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CSF through investigating its publications,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to and the LCSF. Secondly, I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CSF and the JWPA. Moreover,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of male members would be explored as well. Finally,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kinds of social welfare works in that period would be describ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議題 3 第三節、研究回顧 5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材料 10 第五節、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臺灣婦人慈善會的創立 15 第一節、臺灣慈善事業的背景 15 第二節、後藤新平的社會事業政策與施行 19 第三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設立 22 第三章、 臺灣婦人慈善會的在地關係網絡 29 第一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財團法人化 29 第二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成員 38 第三節、臺灣仕紳與官方的關係網絡 52 第四章、 臺灣婦人慈善會事業與在地經營 59 第一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資產收入 59 第二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前期事業 70 第三節、臺灣婦人慈善會的中後期事業 81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3 附錄 98 附錄一、臺灣婦人慈善會寄附行為 98 附錄二、愛國婦人會的會長交接 103 附錄三、職員異動一覽表(財團法人組織變更以後) 104 附錄四、臺灣婦人慈善會初期成員名單 110 附錄五、第一回(1904年)慈善音樂會捐助五元以上的捐贈者名單 112

    參考書目

    一、史料
    “ Report of The Ladies’ Charity Society of Formosa”,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10年。
    《後藤新平文書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YUMANI)資料庫》
    《臺灣婦人慈善會紀錄》,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34年。
    《臺灣婦人慈善會要覽》,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33年。
    《臺灣婦人慈善會報告》,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08年。
    《臺灣婦人慈善會會務狀況》,出版項目不詳。
    《臺灣婦人慈善會誌》,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16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年。
    平田源吾,《北投溫泉》,臺北:天狗庵,1909年。
    永岡正己総合監修,《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東京都: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0年。
    石井滿,《長尾半平傳》,東京市:文教館,1937年。
    佐々波外七,《鎌田正威先生追想録 第一輯》,臺北:臺灣維新社,1936年。
    谷河梅人,《南菜園》,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43年。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市:南天書局,1991年。
    林呈祿主編,《臺灣新民報》,東京市:臺灣新民報社,1931年。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1929年。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年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年。
    宮崎健三,《陳中和翁傳》,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
    徐紹曾、孫掞編,《表情體操教科書又名唱歌遊戲》,上海科學書局,1907年。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原著,《辜顯榮傳》楊永良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7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年。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 臺灣統治篇下》,東京都: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年。

    二、專書
    《経世家‧後藤新平─その生涯と業績を語る》,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市政調査会,2007年。
    八田晃夫,《後藤新平 夢を追い求めた科学的政治家の生涯》,東京都:株式会社文芸社,2008年。
    上田正昭,西澤潤一、平山郁夫、三浦朱門監修,《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都:講談社,2001年。
    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台湾・朝鮮─》,京都市: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年。
    山岡淳一郎,《後藤新平 日本の羅針盤となった男》,東京都:株式会社草思社,2007年。
    井口和起,《日俄戰爭的時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井村圭壯、藤原正範,《日本社会福祉史》,東京都:勁草書房,2007年。
    木村汎,《後藤新平と日露関係史─ロシア側新資料に基づく新見解》,東京都:株式会社藤原書店,2009年。
    北岡伸一著,《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魏健雄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吉田久一,《日本社會事業の歷史》,東京都:勁草書房,1994年。
    吉田久一、岡田英己子,《社会福祉思想史入門》,東京都:勁草書房,2000年。
    林正三總編纂,《瀛社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星亮一,《後藤新平伝 未來を見つめて生きた明治人》,東京都:株式会社平凡社,2005年。
    洪亮演、洪德旋、林顯宗、孫碧霞編,《社會福利與行政(修訂4版)》,臺北:空中大學,2003年。
    桑原洋子,《日本社會福利法制概論》韓君玲、鄒文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張子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年。
    御厨貴,《後藤新平大全》,東京都:株式会社藤原書店,2007年。
    許介鱗,《後藤新平─一個殖民地統治者的紀錄─》,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8年。
    越澤民,《後藤新平─大震災と帝都復興》,東京都:株式会社筑摩書房,2011年。
    新高堂編輯部編纂,《臺北市街圖 [地圖]》,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臺灣現代化奠基者》,臺北:一橋出版社,1996年。
    經典雜誌編,《臺灣慈善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
    福川秀樹,《日本陸軍将官辞典》,東京都:芙蓉書房,199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全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遠流台灣館編,《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駄場裕司,《後藤新平をめぐる権力構造の研究》,東京都:株式会社南窓社,2007年。
    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臺北:玉山社,2008年。
    藤原書店編輯部,《後藤新平の「仕事」》,東京都:株式会社藤原書店,2007年。

    三、單篇論文
    尹章義,〈臺北成淵中學百年史與張福祿〉,《臺北文獻》,177(臺北,2011.09),頁121-169。
    王昭文〈殖民體制下的社會改革理想實踐─以日治時代的愛愛寮為例〉,《輔仁歷史學報》,14(新北,2003.06),頁197-235。
    朱真一,〈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十三) 日治時日籍醫界人士留學歐美的初探〉,《臺灣醫界》47:4(臺北,2004.04),頁55-60。
    吳佳芸,〈日治時期臺灣的盲啞教育:社會救濟事業下盲啞教育設施之出現與演變〉,《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7(臺北,2008.09),頁2-17。
    林炳炎,〈高木友枝醫學博士的學術生涯〉,《臺北文獻》,185(臺北,2013.09),頁173-202。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女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台灣風物》47:2(臺北,1997.6),頁53-71。
    張隆志,〈重構殖民者的歷史圖像:後藤新平研究芻論〉,《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頁121-143。
    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8,頁2031-2056。
    陳艷紅,〈後藤新平在臺殖民政策(上)〉,《臺北文獻》直89(台北,1989.09),頁117-159。
    陳艷紅,〈後藤新平在臺殖民政策(下)〉,《臺北文獻》直90(台北,1989.12),頁77-109。
    陳艷紅,〈後藤新平治臺理念之形成及其影響〉,《臺北文獻》直99(台北,1992.03),頁134-174。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臺北,2011.6),頁211-244。
    鍾淑敏,〈日據初期在台的日本人〉,《史原》,17(臺北,1989.05),頁211-248。

    四、學位論文
    王淑蕙,〈日治時期臺灣司法保護事業之發展─以臺灣三成協會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
    江俊銓,〈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之研究(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
    李健鴻,〈邊陲統治與倫理教化─臺灣社會救濟體制形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98年。
    林姿呈,〈從日本時代臺灣音樂會看洋樂於近代臺灣的發聲脈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7年。
    林嘉宇,〈日治時期婦幼保護事業:以台中州為中心的討論(1920-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年。
    邱癸菁,〈施乾與愛愛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10年。
    宮本卓大,〈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以愛國婦人會為主〉,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
    陳文川,〈日治時期臺南救助事業的軌跡─以臺南慈惠院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8年。
    陳泳惠,〈日治時期施乾的社會救助事業〉,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2011年。
    陳俊安,〈後藤新平之研究─以擔任民政長官暨滿鐵總裁時期為中心〉,臺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1995年。
    陳艷紅,〈後藤新平在台殖民政策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1986年。
    劉尚青,〈從愛愛寮看台灣乞丐及施乾的社會救助事業〉,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12年。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5年。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1991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