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憲銘 Hsien-ming Chang |
---|---|
論文名稱: |
司馬庫斯與公部門應對策略之研究-以社區主義角度探討之 The study on coordinative strategies of Smangus respond to public sector-a community-oriented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倪進誠
Chin-cheng N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司馬庫斯 、公部門 、社區主義 、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Smangus, public sector, communitarianism, strateg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司馬庫斯是一個深處新竹縣偏遠地區的原住民部落,但是近幾年的發展可說是相當蓬勃發展,不僅有私部門的關心,更是引起公部門相當程度的投入,因此本研究乃以司馬庫斯對公部門應對策略為題,運用「社區主義」作為理論基礎,以該理論之主要核心理念社區賦權和公民參與為論述基本架構,且以「公部門服務理論」演變為輔,去對照理論與實際面之間的差異。本研究採用深入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對部落重要人物訪談為主和公部門人員訪談為輔以此進行,以了解雙方溝通之策略,且以「道路開通與維修」、「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司馬庫斯實驗分校設立」和「通訊設備爭取」為案例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出,司馬庫斯運用各種策略遊走於各公部門單位間以爭取最大的結果,有時尋求一般管道進行爭取,有時與地方公部門做結合向中央表達政策之不滿,有時透過中央施壓地方以達迅速完成建設,有時更運用激烈抗爭手段展現自主權,且大致歸類為四個主要互動模式,相對於公部門對於原住民部落所提出的相關建設請求時,通常依然扮演較敷衍角色。
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台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
王敏(2001),太魯閣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互動型態轉變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丘昌泰 陳欽春(2001),臺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卷1-43頁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20卷9-15頁
民生報2002-10-24 A3版【抗議政府未恢復原住民傳統領域主權】
民生報2004-02-18 A10版【民國69年才有電84年才開路92年底接通電話】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整合國家與社會,人事管理,32卷10期4-19頁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整合國家與社會 (續完),人事管理,32卷11期16-31頁
江宜樺(1997),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8卷 85-109頁
江鳴益(2000),公私合夥在社區主意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康和宜蘭白米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自由時報2004-12-14 第12頁【司馬庫斯小孩盼留部落上課】
林水波、李長宴(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治理能力,中國地方自治,56卷5 期4-32頁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大行政學報,12 卷293-335頁
林益仁(2004),「自然」的文化建構:爭議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森林」,博物館學季刊18卷2期25-38頁
林益仁(2002),一個新的國家公園運動-馬告國家公園催生運動的發展與論述,宜蘭文獻雜誌57期80-105頁
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意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成在職專班
林俊強(1998),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之發展-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夷將.拔路兒(1996),台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22-37
吳瓊恩(2003),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7卷173-220
洪廣冀(1999),森林經營下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縣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慈怡(1998),建構社區主義導向的公共政策-鹿港鎮「老人福利社區化」方案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風雲論壇
高萬金(2003),論泰雅爾族gaga的生態倫理--從馬告國家公園共管機制談起,
玉山神學院學報,10卷71-91頁
孫本初、陳衍宏(2003),「新公共服務」對政府再造的啟示:歷史發展系絡的解析途徑,人事月刊37卷3期9-23頁
孫銘燐(2002),誰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從抗爭符碼運用到在地參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倪進誠,聯合報2002-06-10╱民意論壇
倪進誠(2003),城鄉關係課堂講義,未出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陳志梧(1995),臺灣社區運動逐漸浮現,律師通訊193卷20-21頁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1995),政治社群,中研院社科所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陳律伶(2004),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10卷1期183-213頁
陳金貴(1990),公民參與的研究 (上),人事月刊16卷1期11-25頁
陳金貴(1990),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 期95-128頁
陳淑珣(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參與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的運作的切入,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張茂桂、蕭蘋(1994),「族群」議題的新聞詮釋--兼論報紙與公共領域問題,台大新聞論壇1卷1期98-122頁
張茂桂(1995),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山海文化雙月刊,8期68-7頁
黃子庭(2004),新加坡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公部門的互動關係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卷381-399頁
黃應貴(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聯經出版社
黃錦堂(1996),社區主義的內涵與展望,政策月刊12卷19-20頁
黃躍雯(1999),國家公園法訂定過程的意識形態分析,台灣大學地理學報25期45-59頁
黃躍雯(1999),臺灣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制度與空間觀點的檢視,國家公園學報9卷2期182-198頁
黃躍雯、張長義(2001),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國家公園的建制與臺灣原住民的自主意識,台灣大學地理學報30期1-18頁
黃躍雯(2002),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休憩空間的形構過程,台灣大學地理學報32期1-18頁
黃煌雄, 郭石吉, 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出版社
經濟日報1993-07-18 14版【尖石神木群,深山綠巨人】
應奇(1999),社群主義,揚智出版社
顏旭明(1998),社區主義在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以樹林焚化爐興建營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聯合晚報1993-07-04 4版【揭開司馬庫斯面紗,走一趟深山部落】
聯合晚報2002-10-23 4板【司馬庫斯揚言封山 60年來頭一遭 還原住民領域】
聯合報2002-10-24 17版【另一種看法 封山無異封死居民生路】
聯合報2002-10-24 17版【司馬庫斯揚言光復節封山】
聯合報2002-10-26 18版【封山恐不利司馬庫斯未行動】
聯合報2003-04-26 B1版【原民會補助額,司馬庫斯奪冠】
聯合報2004-02-18 A6版【路通了話通了,司馬庫斯部落終於有了電話】
聯合報2004-08-30 A5版【尖石孤島自救50人徒步尋生機】
聯合報2004-09-32 B2版【尖石後山鎮西堡道路搶通了】
聯合報2004-12-19 A3版【部落問:為何生態旅遊線也斷了】
鄭勝分(1998),臺灣環境管制政策研究:社區主義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6卷2期111-126頁
謝汀嵩(1997),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之研究:社區主義觀點,文化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視覺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羅秀華(2000),以社區充權的觀點解析齊布茲組織-並探討其對台灣在地的參考意涵,社區發展季刊九十一期326-346頁
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蘇昭英, 蔡季勳主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蘇俞如(2003),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五南出版社
蕭世暉、蕭惠中(2003),國家公園是什麼?--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談永續發展政策改革,看守台灣5卷1期44-49頁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巨流出版社
蕭惠中(2003),一個抵抗空間的建構馬告國家公園運動脈絡下的部落繪圖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英文部分
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慧芬譯(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韋伯文化
Evon G. Pena等(2001),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Ick Wates & Charles Knevitt著;謝慶達,林賢卿譯(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創興出版社
Montserrat Guibernau著;周志杰譯(2004),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韋伯文化
W. Lawrence Neuman 著;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出版社
Peter F. Drucker &Icao Nakauchi著;鄧嘉玲譯(1998),杜拉克看亞洲,天下遠見
Peter F. Drucker、Isao Nakauchi著;鄧嘉玲譯(1998),杜拉克看亞洲,聯經出版社
Robert Theobald著 ; 孟祥森譯(2000),社群時代,方智出版社
Thomas Herzog 著;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智出版社
The Urban Land Institute著 ; 蔡鈺鑫原譯(1992),社區參與及發展:╱開發者指南,創興出版社
Capek, S.M.(1993)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 Frame:A Conceptual Discussion and an Application.Social Problems 40(1)5-24
Kickert Walter J. M.(2001)
Public management of hybrid organizations:goverance of quasi-autonomous executive agencies,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al 4 135-150
KOONTZ TOMAS M.(1999)
Citizen Participation:Conflicting Interests in State and National Agency Policy Making,The Social Sience Journal,Volume 36,Number 3,pages 441-458
Staniland, M.(1985)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17-120Winckler, E.A.(1984)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The China Quarterly,48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