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添臣
Zhang, Tian-Chen.
論文名稱: 客家宗族與地方社會 - 以新竹湖口波羅汶張裕光為例 (1825-1904)
Hakka Clan and Local Society - A Case Study of Zhang Yu-Guang (1825-1904) in Poluowen, Hukou Township of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口試委員: 韋煙灶
Wei, Yan-Zao
江天健
Jiang, Tian-J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新竹湖口波羅汶客家宗族張昆和張裕光金鑑堂三元宮義民廟
外文關鍵詞: Hsinchu, Hukou, Poluowen, Hakka, Clan, Zhang Kun-He, Zhang Yu-Guang, Jinjian Hall, Sanyuan Temple, Yimin Temple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湖口波羅汶的張昆和宗族,是於1775年由廣東長樂第十四世善文公遷徙來臺而形成,渡臺後先居於樹杞林上公館,又於1817年向西遷往湖口波羅汶定居,兒子也分成六大房,其中第五大房德潤公之子:第十六世張裕光(本名:張陳貴、張承貴),為整個張昆和宗族在波羅汶崛起的關鍵人物,從波羅汶、湖口、新埔義民廟,甚至到整個竹北二堡地區,都是張裕光曾經參與經營的地方;除了為地方社會留下紀錄,也為他的三兄弟、兒孫與宗族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本研究共分成三大部分,先從張昆和宗族最終定居的湖口波羅汶探究起,透過不同年代的史地記錄,重塑清代湖口的發展,得到宗族決定遷徙至此的因素,並拼湊出波羅汶逐漸失去作為湖口核心區的動態過程。
    接著從宗族於大陸的發展,與遷徙來到臺灣說起,以清代方志等史料,證實並確立來臺祖善文公離開廣東長樂的原因,以及欲離開樹杞林上公館的史實因素,因此才一反常態從內山地區轉而來到波羅汶定居。
    並從族譜瞭解張裕光的成長背景,分析出其進入竹塹城結識金德美商行老闆的契機,以及主要的經商時間,然後以日治土地申告書,統計還原出當時張裕光三兄弟所持有土地面積、分布、比例以及關係網絡;又從波羅汶三元宮、新埔義民廟等宗教組織切入,得到張裕光在湖口、嘗會與祭祀圈內的人際網絡,以及張裕光經營廟宇的情形,並釐清1894年起義民廟的經理人的疑問,與張裕光真實的去世年份;再從淡新檔案、清代方志、總督府檔案等史料中,發現並分析張裕光在湖口或竹北二堡中,曾擔任並參與的各種職位身分和公共事務。
    最後透過張裕光於不同時期,所得到的資產、土地、社會網絡、身分職位、公共事務參與等,分析出其運用社會資本,將影響力和聲望壯大的過程,以及為地方、宗族、家族和後世子孫所帶來的影響。


    The Zhang Kun-He clan which located in Poluowen, Hukou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Taiwan, is formed by the fourteenth ancestor, Zhang Shan-Wen who originated from Changle coun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moved to Taiwan in 1775. After he arrived in Taiwan, he first lived in Shuquilin, Shankongkuan Township and then moved westward to Poluowen, Hukou Township to settle down in 1817. He had six sons, the fifth of whom is Zhang De-Run. One of Zhang De-Run’s sons named Zhang Yu-Guang. He is the critical person to the Zhang Kun-He clan because he had operated Poluwen Township, Hukou Township, the Yimin Temple from Xinpu Township even Zhubei Erbao. In addition to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he also builded a good foundation for his three brothers, offspring and the clan.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main points. First,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Poluowen, Hukou Township that Zhang Kun-He clan had settled down to get the reason of clan’s decision of why they move to there through the record of different years of history.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different years of history to rebuild the develop of Hukou in Ching Dynasty, and reproduce the process that Poluowen gradually lost the principal area in Hukou Township.
    Second, starting from the clan’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mmigration to Taiwan,through the history book of Ching Dynasty, the reasons of Taiwan progenitor, Zhang Shan-Wen’s departure from Changle country had been comfirmed. Moreover, with the reality of leaving Shuquilin, Shankongkuan Township, it is easier to find out why he finally settled down in Poluowen.
    Through the genealogy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growth of Zhang Yu-Guang. Analyze and get the answer that Zhang Yu-Guang how to go to Zuiqian City and to know the boss of Jin De Mei commercial firm, and the principal period he was in business, and use the declaration of land to count and revert those land’s size owned by Zhang Yu-Guang and his brothers,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and the relacionship. Beside, we can know the relacionship of Zhang Yu-Guang in Hukou Township, of the organizacion of sacrifice and of the group of the relig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Zhang Yu-Guang operated the templo, otherwise clarify the doubt of the manager of the templo and the real year of Zhang Yu-Guang’s death. Moreover, the different status and the public affairs which Zhang Yu-Guang had gotten involed with in Hukou or Zhubei Erbao were found and analyzed from the files of Dan-Xin、Ching Dynasty history book、Presidential Palace.
    The last part of research is to analze the process of how Zhang Yu-Guang applied his own social capital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and prestige through his property, land, community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moreover, the influences on comminity, family,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流程 24 第貳章 湖口與波羅汶的歷史地理 35 第一節 湖口的地理 36 第二節 湖口的發展史 42 第三節 波羅汶的發展與地位轉變 63 第參章 張昆和宗族的遷徙與發展 72 第一節 遷徙、渡臺與開墾 72 第二節 落腳波羅汶 92 第三節 張裕光與宗族發跡 103 第肆章 張裕光與地方社會 110 第一節 土地持有與分布 110 第二節 信仰與祭祀組織 131 第三節 公共事務參與人際網絡 151 第四節 對宗族與地方的影響 171 第伍章 結論 18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90 參考文獻 192 附錄 200

    一、 史料、方志、族譜
    〈義民亭之義舉〉,《臺灣漢文日日新報》,1906年4月28日,第4版。
    〈調查廟宇〉《臺灣漢文日日新報》,日期1911年06月20日,第3版。
    〈調查廟宇之一說〉,《臺灣漢文日日新報》,1911年6月26日,第3版。
    《波羅汶三元宮嘗會分簿》影本,研究者收藏。
    《張純甫家譜》,原稿未提名,手寫本翻拍,韋煙灶老師提供。
    王良行、鄭森松,《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竹東鎮公所,2005)。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編纂,《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44)。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
    周浩治總纂,《續修新竹縣志 (民國41年至80年)》,(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8)。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第41冊。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總務課,1907)。
    侯坤元、温訓,《長樂縣志》(臺北:學生書局,1982)。
    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1999)。
    張上仁,《張氏家族》(新竹:財團法人張昆和祭祀公業,2002)。
    張秋滿、張錦謹,《張氏族譜》(新竹:財團法人張昆和祭祀公業,1997)。
    張肇基,《財團法人祭祀公業紀念來臺祖善文公渡海兩百四十週年特刊》(新竹:財團法人張昆和祭祀公業,2015)。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第35冊。
    湖口鄉志編輯委員會,《湖口鄉志》(新竹:湖口鄉公所,1996)。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黃旺成、郭輝總纂,《新竹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臺灣新聞社,《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1918),第一版。
    臺灣新聞社,《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1919),第二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第152種。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第74種。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第41冊。

    二、 專書
    古國順總纂,《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文化局,1998)。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出版社,1979)。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光華總纂,《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出版社,2010)。
    波羅汶三元宮,《波羅汶三元宮沿革簡介》(未出版,年份不詳)。
    邱秀堂,《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第二冊上。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張純甫,《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8)。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7)。
    許雪姬,〈臺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於張炎憲總纂《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1988)。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頁》(臺北:南天出版社,1998)。
    黃秀政、吳文星、張勝彥,《臺灣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P184。
    黃智偉,《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新埔文化工作室主編,《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6)。
    楊秋賢,《竹塹九芎林的蛻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4)。
    楊鏡汀,《新竹縣舊地名探源》(新竹:中華客家臺灣文化學會,1994)。
    葉至誠,《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1997)。
    賴文英,《臺灣客語語法導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出版社,1992)。
    羅烈師,《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三、 期刊、論文
    王鈞正,《宗族與當代地方社會-以湖口陳四源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9),第49卷4期。
    何明星,《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何瑞玲,《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吳聰明,《大租權制度之經濟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2005)。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3),第31期。
    李惠昌,〈五華話古次濁聲母字的聲調演變〉,《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汕頭:汕頭大學,1996),第12卷6期。
    林志龍,《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林佩欣,《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桂玲,《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臺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姜禮海,《宗族形成與變遷以新竹縣新豐鄉姜朝鳳宗族第三房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范瑞珍,《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韋煙灶,《新竹地區客家移民祖籍分佈的空間意涵解析—以湖口及新埔的調查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
    徐汎平,《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炎憲、李季樺,〈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一以衛姓和錢姓為例著〉,《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5)。
    張添群,《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與社會資本之關係-以新埔義民廟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毓真,《清代枋寮義民廟廟產之擴增與經理人制度:義民總嘗簿之解讀與分析(1835-1894)》(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1)。
    盛世豪,《清代臺灣綠營陸路汛塘分佈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陳文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收藏之檔案及提供利用概況〉,《臺灣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07)。
    陳美芳,《清代竹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陳重成,《一個新封建主義的歷史範疇-中國宗族社會與村落社會的持續與變遷:1990-1999》(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陳焜全,〈陳四源湖口南勢開庄立業史〉,《新竹文獻》(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5),第17期。
    陳慧先,〈半斤八兩?-清代臺灣度量衡之探討),《臺灣文獻季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第58卷第4期。
    曾惠祺,《一個客家宗族的定根與發展--楊梅陰影窩陳家的案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思與言》(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84),第21卷5期。
    新竹縣湖口鄉客家文化協會,《新竹縣湖口鄉客家族姓開拓創業史料》(新竹:新竹縣湖口鄉客家文化協會,2007)。
    楊毓雯,《「平埔客」之歷史探究:以道卡斯竹塹社廖姓為對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溫國良,〈日治初期日人占用臺灣寺廟概況〉,《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9),第49卷2期。
    廖志軒,《熟番客家化之研究:以竹塹社錢皆只派下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廖秋娥,《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劉美伶,《臺灣家族檔案公部門蒐集及管理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盧胡彬,〈頭城的寺廟與地方發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3),第2期。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戴國焜,《客家祖塔之形成與發展:以湖口地區宗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謝乾桶,《客家敬字亭文化與運作—以新竹縣新豐扶雲社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謝崇熙,〈十九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菁英社會領導活動之研究〉,《臺灣人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第7號。
    謝淑熙,《從堂號與宗祠聯語探究臺灣客家文化的蘊涵-以新竹縣湖口鄉張昆和宗祠為例》,發表於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主辦,第五屆「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桃園:桃園縣政府客家文化館,2014)。
    羅烈師,〈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爺〉,收於林光華總纂《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羅烈師,〈定居到分家-新竹湖口羅家初期宗族史研究〉,《新竹文獻》(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5)。
    蘇裕清、吳聲淼、黃道遠、張玉玫,《山崎地區磚瓦窯經濟活動網絡研究與教育應用》(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未出版,2009)。

    四、 數位化資源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www.ianthro.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tdb=%BBO%C6W%A4%E5%C4m%C2O%A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中央氣象局氣候統計: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http://ds3.th.gov.tw/ds3/app000/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frontpage 。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stfj.ntl.edu.tw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stfb.ntl.edu.tw
    國家圖書館臺灣鄉土資料庫: http://localdoc.ncl.edu.tw/tmld/browse_map.jsp?map=0505。
    蓝梦舟,〈廣東省鄉鎮區示意圖〉(2010年3月21日),《蓝梦舟網易博客》,擷取日期:2017年10月12日,網址:http://lemonjoe.blog.163.com/album/#m=2&aid=110015320&pid=5853218028。
    羅烈師,〈大地生在大湖口〉(2006年4月3日),《大學、客家與老街部落格》,擷取日期:2015年6月15日,網址:http://asiilo.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8633.htm 。
    〈研究倫理守則〉,《臺灣社會學會》,擷取日期:2015年8月12日,網址: http://tsa.sinica.edu.tw/research_01.php 。
    Google地圖: https://www.google.com.tw/maps 。
    Liaon98,〈湖口鄉行政區圖〉,《維基百科》,擷取日期:2015年9月20日,網址: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9/Hukou_villages2.svg 。
    Liaon98,〈竹東鎮行政區圖〉,《維基百科》,擷取日期:2016年7月15日,網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Chutung_villages2.svg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