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晨 Wei, Chen |
---|---|
論文名稱: |
以敦敏、敦誠為代表的乾隆朝宗室詩人研究 A research on Clan Poets of the Qianlong Period ----taking DunMin and DunCheng as representative |
指導教授: |
黃一農
Huang, Yi-Long |
口試委員: |
李毓中
Lee, Yu-Chung 甘德星 Kam, Taks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敦敏、敦誠 、宗室 、宗學 、人脈網絡 |
外文關鍵詞: | DunMin, DunCheng, Clan, Royal Clan Education, Social background |
相關次數: | 點閱:3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考據為基礎,探尋以敦敏、敦誠為代表的宗室詩人在乾隆朝的生活狀況與人脈網絡,並嘗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其中原因。筆者發現敦敏、敦誠的交際圈主要為宗學時期的同學、教職人員,落魄的漢人以及父執輩好友。而當時朝廷對宗室的政策與乾隆皇帝的個人態度,對他們的人際交往產生了很大影響。另外,作為學界僅知的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敦誠的交際圈中多為能詩善畫之人。通過對二人人脈網絡的梳理或有機會窺探曹雪芹更多的生平事跡。
This thesis, based on texts, explores clan poets’ lifestyle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 during Qianlong Period,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Dun Ming and Dun Cheng, attempts to connect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and analyzes how Dun Ming and Dun Chengs' lifestyle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 form. We discover the members in Dun Ming and Dun Chengs' social circle are mainly around their classmates in the Royal Clan Education Period, teachers, some Han people without court positions, and good friends in their father's generation. The empire Qianlong's attitude and the court's policy to clan poets also made deep influence o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Dun Ming and Dun Cheng are two of Cao Xueqin's good friends that the academia merely knows, and their friends in general are excel at poetry and painting. With an overlook of their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 the thesis,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 look at Cao Xueqin's life.
一、傳統文獻與史料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香港:蝠池書院,《清代各部院則例》景印清刊本)。
《欽定旗務則例》(香港:蝠池書院,《清代各部院則例續編》景印乾隆三十四年刊本)。
《欽定宗人府則例》(香港:蝠池書院,《清代各部院則例》景印清刊本)。
《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四十六年敕修本)。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九年敕修本)。
《聖祖仁皇帝聖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雍正九年敕修本)。
《縉紳全書(雍正二年冬)》(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新書(乾隆十三年春)》(《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爵秩全覽(乾隆二十二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縉紳全本(乾隆二十二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縉紳全書(光緒二十五年夏)》(《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全本(乾隆二十五年冬)》(《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全本(乾隆二十六年秋)》(《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全書(乾隆三十年春)》(《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爵秩全本(乾隆三十年冬)》(《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全書(乾隆四十二年秋)》(《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縉紳全書(乾隆五十三年春)》(《清代縉紳錄集成》景印清刊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于津,《名人書畫鑒藏錄》(北京:中國書店,2012)。
允祹等,《欽定大清會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允祹等,《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允祿等,《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95,《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景印雍正十年序刊本)。
允禮,《自得園文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清刊本)。
弘曉,《明善堂詩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永忠,《延芬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永㥣,《神清室詩稿》(美國國會圖書館嘉慶十三年刊本)。
伊桑阿等,《大清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景印康熙二十九年序刊本)。
托津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景印嘉慶間刊本)。
朱孝純,《海愚詩鈔》(《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朱珪,《知足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九年刊本)。
朱滋年,《南州詩略》(《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乾隆刊本)。
朱筠,《笥河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二十年刊本)。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十七年刊本)。
何剛德,《春明夢錄》(台北:新興書局,1984)。
吳長元,《宸垣識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清代傳記叢刊》景印光緖間刊本)。
沈叔埏,《頤綵堂詩鈔》(《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二十八年刊本)。
那彥成,《阿文成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景印嘉慶十八年刊本)。
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宗譜編纂處編,《愛新覺羅宗譜》(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景印1938年鉛印本)。
法式善,《八旗詩話》(《續修四庫全書》景印稿本)。
法式善等撰,張偉點校,《清秘述聞》(北京:中華書局,1982)。
金甡,《靜廉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二十五年刊本)。
恒仁,《月山詩集》(《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乾隆間刊本)。
昭槤,《嘯亭雜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洪亮吉,《更生齋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光緒三年刊本)。
胤禛,《雍正上諭内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雍正十一年刊本)。
唐英,《陶人心語》(《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乾隆三十九年刊本)。
孫灝,《道盥齋詩稿》(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清代稿鈔本)。
徐世昌輯,《晚清簃詩匯》(《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十八年刊本)。
徐世昌輯,《晚清簃詩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十八年刊本)。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特成額,《開國佐運功臣弘毅公家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景印乾隆鈔本)。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素爾訥等,《欽定學政全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三十九年刊本)。
翁方綱,《復出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間刊本)。
翁方綱,《復出齋集外詩》(《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民國六年刊本)。
翁方綱,《復出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間刊本)。
袁文典,《滇南詩略》(上海:上海書店,1994,《叢書集成續編》景印清刊本)。
袁枚,《隨園隨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十三年刊本)。
馬延喜纂修,《馬佳氏族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景印民國十六年本)。
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
張廷玉等,《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庚,《國朝畫徵續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初年刊本)。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間刊本)。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二編》(《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張賓鶴,《雲汀詩鈔》(《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乾隆五十六年刊本)。
梁玉繩,《瞥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間刊本)。
梁國治,《國子監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梁章鉅,《制義叢話》(傅斯年圖書館藏景印咸豐九年刊本)。
嵇璜等,《清朝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十通》本)。
彭定求等編,《御定全唐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敦敏,《懋齋詩鈔》(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景印清代鈔本)。
敦誠,《四松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嘉慶元年序刊本)。
敦誠,《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景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敦誠,《四松堂詩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圖書館藏乾隆鈔本)。
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等點校,《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黃淑璥,《國朝御史題名》(《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刊本)。
楊鍾羲,《雪橋詩話》(瀋陽:遼瀋書社,1991)。
葉觀國,《綠筠書屋詩鈔》(《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景印光緒十四年石印本)。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趙翼,《甌北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十七年刊本)。
劉大櫆,《海峰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刊本)。
劉錦藻,《皇朝續文獻通考》(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緖三十一年鑄印本)。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十七年刊本)。
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二十二年鈔本)。
蕭猛撰,朱南銑點校,《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錢灃,《錢南園先生遺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同治十一年刊本)。
寶輪等,《沙濟富察氏宗譜》(《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景印清鈔本)。
鐵保等,《欽定八旗通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景印嘉慶四年刊本)。
鐵保等,《熙朝雅頌集》(傅斯年圖書館藏嘉慶九年刊本)。
方立經等修,《淶水縣志》(《故宮珍本叢刊》景印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方性存纂,《溧水縣志》(《故宮珍本叢刊》景印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王昶等修,《直隸太倉州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七年刊本)
王祖肅等修,虞鳴球等纂,《武進縣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景印乾隆刊本)
王葆安等修,《香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二十五年本)。
王夢庚等修,《重慶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何其泰修,吳新德纂,《岳池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新修方志叢刊》景印光緒元年刊本)。
吳坤等修,《重修安徽通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四年刊本)。
呂燕昭等修,《重刊江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六年刊本)。
宋載等修,《大邑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故宮珍本叢刊》乾隆二十年刊本)。
宋灝修等,《綦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二年刊本)。
李兆洛等修,《江陰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道光二十年刊本)。
李早榮等纂,《樂平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故宮珍本叢刊》景印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李楁等修,《杭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杜友棠等修,《新建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年刊本)。
汪師韓等修,《上湖詩文編》(《清代詩文集彙編》景印光緒十二年刊本)。
狄學耕等修,劉庭輝,黃昌藩纂,《都昌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一年刊本)。
周古等修,《東台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嘉慶二十二年刊本)。
周家楣等修,《順天府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十二年刊本)。
周偉業等纂修,《直隸敘永廳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中國西南文獻叢書》景印嘉慶十七年刊本)。
周學增等修,《晉江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九年鈔本)。
邵晉涵等修,《杭州府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阿是當阿等修,《揚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嘉慶十五年刊本)。
施學煌等修,《榮昌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九年刊本)。
段夢日修,魏洪纂,《光澤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景印乾隆間鈔本)
范述之等修,《江夏縣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景印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孫詒讓等修,《溫州經籍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十年刊本)
徐宗亮等修,《重修天津府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二十五年刊本)。
海忠等修,《承德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十三年刊本)。
馬步蟾等修,《徽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中國方志叢書》景印道光七年刊本)。
高天鳳等修,《通州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天春园藏善本方志选编》景印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高凌霨等修,《臨榆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張朝琮修,鄔棠等纂,《薊州志》(《地方志人物資料傳記叢刊》景印康熙四十三年刊本)。
張鵬翥等修,熊松之等纂,《高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年刊本)。
張耀璧等纂,《高苑縣志》(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章鴻等修,《電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道光六年刊本)。
莫祥芝等修,《上江兩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三年刊本)。
許應鑅等修,《撫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二年刊本)。
陳杰等修,《淶水縣志》(《地方志人物資料傳記叢刊》景印光緒二十一年刊本)。
黄永綸修,楊鍚齡纂,《寧都直隸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四年刊本)。
黄廷金等,《瑞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同治十二年刊本)。
黄鶴雯纂,《石城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游智開等修,《永平府志》(《新修方志叢刊》景印光緒五年刊本)。
馮蘭森等,《重修上高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同治九年刊本)。
黃成章等修,《通州新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景印雍正二年刊本)。
楊芳燦等修,《四川通志》(台北:京華出版社,1967,《中國省志彙編》景印嘉慶二十一年刊本)。
董似穀等修,湯成烈等纂,《武進陽湖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新修方志叢刊》景印光緒三十二年重印光緒五年刊本)。
賈瑚等修,周悅讓等纂,《增修登州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七年刊本)。
翟文選等修,王樹楠等纂,《奉天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景印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劉德銓等修,《夔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七年刊本)。
慶霖等修,《太平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嘉慶十五年修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歐陽英等修,《閩侯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二十二年刊本)。
潘鎔修,沈學淵,顧翰纂,《蕭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景印嘉慶二十年刊本)。
鄧存詠等修,《龍安府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鄭慶華等修,《麻城縣志》(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三年刊本)。
魯琪光等修,《建昌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一年刊本)。
龍雲,周鐘岳等修,《新纂雲南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景印民國三十八年鉛印本)。
戴銑等修,《易州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景印弘治間刊本)。
謝必鏗等修,《墊江縣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十六年刊本)。
謝道丞等修,《福建通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間刊本)。
二、近人論著
于津,《名人書畫鑒藏錄》(北京:中國書店,2012)。
毛禮銳,邵鶴亭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毛禮銳,邵鶴亭編,《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
王琳乾編,《汕頭市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王越,周德昌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包世軒,《西山問道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朱桂昌,《錢南園研究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吳恩裕,《有關曹雪芹八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吳恩裕,《考稗小記:曹雪芹紅樓夢瑣記》(香港:中華書局,1979)。
吳恩裕,《曹雪芹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李紅旗,《四松堂集箋註》,出版中。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侯堮,《覺羅詩人永忠年譜》(北京:燕京大學出版社,1932)。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
張佳生,《清代滿族詩詞十論》(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
馬鏞,《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郭成康,《清史編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郭豫適,《紅樓夢研究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陳捷先,《蔣良騏及其〈東華錄〉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賴慧敏,《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7)。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7)。
王人恩,〈法式善的《題〈懋齋詩鈔〉〈四松堂詩集〉》詩及其他〉,《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1期。
朱桂昌,〈《東華錄》作者蔣良騏評傳〉,《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朱桂昌,〈試述敦敏敦誠兄弟與雲南文士之交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朱桂昌,〈蔣良騏年譜簡編〉,《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6期。
江慰廬,〈曹雪芹與右翼宗學〉,《紅樓夢研究集刊》,1980年第5輯。
吳吉遠,〈清代宗室教育述論〉,《社會科學輯刊》,1970年第60期。
吳恩裕,〈敦敏、敦誠和曹雪芹〉,《人文雜誌》,1958年第1期。
吳雪梅,〈論清代宗室詩人永忠的生平與創作〉,《滿族學刊》,2006年第2期。
沈治鈞,〈怡親王弘曉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2期。
周紹良,〈敦誠《鷦鷯庵雜記》並跋〉(收入《雜文志(第一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周斌,〈論《懋齋詩鈔》四版本之源流與異同〉,《紅樓夢學刊》,2014年第6期。
胡鐵岩,〈敦誠詩集編集過程考述——兼談鷦鷯庵本《挽雪芹》詩的重要利用價值〉,《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夏人,〈試論敦誠的散文〉,《滿族研究》,1986年第2期。
徐恭時,〈登樓空憶酒徒非——曹雪芹在燕市東郊活動史料鈎沈〉,《紅樓夢研究集刊》,1980年第二輯。
張元,〈曹雪芹與敦敏相會養石軒考〉,《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2期。
張振國,〈清代宗室的選官制度〉,《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張慶善,〈《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影印本跋〉,《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4期。
陳軍,寧勇,肖麗傑,〈從〈思恩太守〉年譜看沙濟富察氏源流與世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6期。
陳國棟,〈清代內務府包衣三旗人員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兼論一些有關包衣的問題〉,《食貨月刊》,1982年第9期。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考:以富察氏家族為例〉,《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
馮其利,〈敦敏、敦誠墓地、後裔小考〉,《滿族研究》,1989年第4期。
馮其庸,〈初讀《四松堂集付刻底本》:重論曹雪芹卒於「壬午除夕」〉,《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4期。
黃一農,〈明末至澳門募葡兵的姜雲龍小考:兼答熊熊先生對「e-考據」的批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年第62期。
黃一農,〈重探關涉曹雪芹生平及交遊之詩歌〉,出版中。
黃一農,〈曹雪芹、敦誠與右翼宗學〉,出版中。
黃伯衍,〈敦誠《過寅圃墓感作》小釋〉,《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第3期。
楊珍,〈滿文檔案與清代人物傳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2011年第7期。
葉高樹,〈清朝的旗學與旗人的繙譯教育〉,《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012年第48期。
甄治國,〈《懋齋詩鈔》編年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4期。
劉正剛,〈廣東對平定金川叛亂的財力支持〉,《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劉鵬九,〈中國古代縣官制度初探〉,《史學月刊》,1992年第6期。
關紀新,〈清代宗室詩壇掠影〉,《民族文學研究》,1984年第4期。
徐雪梅,〈清朝職官制中的滿漢差異問題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
劉慶宇,〈明清宗室教育比較〉,(遼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鄭岩,〈清前期京旗官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
羅偉玲,〈愛新覺羅·敦誠詩歌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