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莅
論文名稱: 商周青銅食器及其銘文研究
指導教授: 陳昭容
口試委員: 劉增貴
林清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青銅食器器名修飾語烹飪動詞飲食文化食官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類文明由飲食揭開序幕,《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當飲食不再只是單純的生理活動,其背後所反映的其實是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而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蘊含著人類的科技與文明。本論文由青銅食器及其銘文的角度,分成「物」、「事」、「人」三個核心主軸,觀察商周的飲食文化。第一部分討論的出發點是「物」─青銅食器,在考量政治因素和禮器文化的同時,分析器物在飪食方面的用途,可知飲食修飾語的使用變化,大致上與青銅食器由西周早中期開始興盛有關,也就是體現「周代重食」的文化現象。隨著西周政權東移,南方勢力擴張,列國林立的狀態下,青銅器不僅在形制和種類出現變化,具有地域性的器物色彩,也發展出有別於西周的食器修飾語。第二部分的研究重點為「事」─烹飪方法以及盛食用途,分為兩個章節討論。討論的層次由「物」的形制設計和功能用途連結,著重於器物的「食」功能表現,所謂的功能表現包含烹飪的方式、用食的活動以及參與飲食聚會的人物關係。第三部分的關心焦點是「人」─負責飲食活動相關工作的食官、人員及其所屬機構。內容分為兩部分,西周時期的膳夫之角色身分移轉,聯繫著政權架構的變動,以及東周各國的食官、飲食機構,在群雄割據的時代,食官以生理的基本需求得到安置,並各自管理著青銅食器和王室的飲食生活。青銅器的基本發展,由重酒器的商代過渡到重食器的西周,綜合本文各章所論,西周重食文化的特色再次得到應證。在先秦「禮」文化的時代背景下,青銅食器作為飲食文化的物質遺存意義,能夠獲得新的認識和理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 一、 青銅食器研究史 4 二、 先秦飲食史 6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青銅食器群的內部關係─由器名中的修飾語談起 11 第一節 青銅器器名與修飾語 11 第二節 修飾語與食器形制、功能關係之一 15 一、 饙 15 二、 (齊鼎) 19 三、 繁 32 第三節 修飾語與食器形制、功能關係之二 37 一、 (將鼎) 37 二、 膳 44 三、 羞 46 第四節 食器修飾語的綜合討論 50 第三章 青銅食器的煮食功能 53 第一節 烹煮器的形制與功能 53 一、 鼎 53 二、 鬲 60 三、 甗 67 四、 匕 72 第二節 古文字中的烹飪方法 77 一、 「庶」與石烹法 77 二、 從「(弓鬲弓)」的烹煮動詞 81 三、 其他烹飪動詞 87 第三節 青銅食器的溫熱功能 90 一、 形制與年代 90 二、 自名與功能 92 三、 起源、衰落與繼承 96 第四章 青銅食器的盛食功能 99 第一節 盛食器的形制與功能 99 一、 (須皿) 100 二、 簠 101 三、 盂、盆 102 四、 敦 103 五、 豆 104 第二節 試探青銅方座簋與食案的關係 106 一、 釋「簋」106 二、 方座簋 108 三、 案與禁 109 四、 方座簋與食案 110 第三節 鐘鳴鼎食:談古代的饗宴 113 一、 金文中的宴會動詞 113 (一) 饗 113 (二) 簋、饔、食 116 二、 宴會參與人之身分 118 (一) 泛稱:賓客 118 (二) 同宗兄弟:倗友、諸友 119 (三) 職官稱謂:寮人、大夫 121 (四) 王的使節:王出入事人、王逆洀 122 三、 宴會動機與目的 124 四、 宴會內容與儀節 126 (一) 「以樂侑食」:樂器 126 (二) 潔淨:水器 128 第五章 青銅器銘文所見先秦食官 131 第一節 西周時期的膳夫 131 一、 金文中的膳夫 131 (一) 金文所見西周官制與膳夫 132 (二) 膳夫自作器 134 (三) 非膳夫自作器 140 二、 傳世文獻中的膳夫 146 (一) 《周禮》的食官制度與膳夫 147 (二) 《詩經》中的膳夫 148 (三) 《左傳》中的膳夫 150 三、 西周時期膳夫形象的綜合討論 150 第二節 東周各國食官名稱 152 一、 東周、三晉 152 (一) 公朱右官、公朱左官 152 (二) 上樂廚、上支廚、上范廚 153 二、 燕國 154 (一) 左和室、右和室 154 三、 楚國 156 (一) 七府、六室 156 (二) 集廚、集煮、集膴、集醻 157 第三節 小結 163 第六章 結論 165 附錄一 金文「饙」字字形總表 167 附錄二 青銅食器中的「(齊鼎) 」器資料總表 169 附錄三 金文「(齊鼎)」字字形總表 171 附錄四 「(齊鼎)」與「(妻皿)」所見器影、線圖 172 附錄五 溫器資料表173 附錄六 「集某」器資料總表 179 參考文獻 181

    一、傳統文獻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急就篇》(天壤閣叢書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台北:鼎文書局,1986。
    漢•揚雄著、清•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07(2008.08重印)。
    宋•聶崇義纂輯,《新定三禮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宋•楊復,《儀禮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頂淵出版社,2003。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二、 近人論著

    (日)中山時子主編,徐建新譯,《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日)內藤戊申,〈金文札記(一) 器、旅器、從器〉,《甲骨學》第四、五合併號,1955-1956,頁105-116。
    (日)內藤戊申,〈金文札記(二)行器〉,《甲骨學》第六號,1958,頁79-89。
    (日)林巳奈夫,《中國古代の生活史》,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2。
    (日)林巳奈夫,《石に刻まれた世界 : 画像石が語る古代中囯の生活と思想》,東京都:東方書店,1992。
    (日)林巳奈夫,《春秋戰國時代靑銅器の硏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89。
    (日)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靑銅器の硏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84。
    (日)篠田 統,〈古代シナにおける割烹〉,《東方學報》第三十冊,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9,頁253-274。
    edited by K.C. Chang,《Food in Chinese culture :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編;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上海博物館編,《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2。
    于成龍,〈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戰國楚卜筮祈禱簡中的“饋食禮”〉,《中國歷史文物》,2007.06,頁58-62。
    于省吾、陳世輝,〈釋庶〉,《考古》,1959.10,頁571-573。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考古》,1963.05,頁229-24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聯合考古隊,〈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2011.07,頁9-18。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饒市博物館,〈山東廣饒新石器時代調查〉,《考古》1985.0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掘〉,《考古學報》,2001.04,頁509-544。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78-198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發掘隊,〈陝西寶雞福臨堡東周墓葬發掘記〉,《考古》1963.10,頁536-54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考古隊,〈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清理簡報〉,《考古》1965.09,頁447-450。
    王仁湘,〈中國古代進食具匕箸叉研究〉,《考古學報》,1990.03,頁267-294。
    王仁湘,〈考古所見中國古代廚師形象略說〉,《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5,頁123-163。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王仁湘,《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仁湘主編,《中國史前飲食史》,青島市:青島出版社,1997。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王利器疏證、王貞瑉整理、邱龐同譯注,《呂氏春秋本味篇》,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王明珂主編,《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10。
    王恩田,〈釋匕示氏〉,《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47。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06。
    王雪萍,〈《周禮》食官制度及其影響〉,《社會科學家》,2006.11,頁37-42。
    王慎行,〈論周代的飲食觀〉,《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頁280-295。
    王寧,〈中國古代烹飪飲食用語名實考〉,《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08,頁284-340。
    王輝,〈徐銅器銘文零釋〉,《東南文化》,1995.01,頁35-38。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02。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王學理主編,《秦物質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濟南市:齊魯書社,1983。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01,頁4-28。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史樹青,〈談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84.06,頁103-104。
    本社,〈庖廚宴飲〉,《故宮文物月刊》7卷11期(總83),頁32-33。
    白川靜,《金文通釋》,東京都:平凡社,2004。
    任相宏,〈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及相關問題初探〉,《考古》1998.09,頁26-35。
    任相宏、崔大庸,〈長清縣仙人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09,頁1-10。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安徽省博物館著,《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朱鳳瀚,〈有關 其卣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04(總82),頁13-16。
    朱鳳瀚,〈商代晚期社會中的商人宗族〉,收入田昌五主編,《華夏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04。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考古學報》1972.01,頁73-89。
    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3-18。
    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83-88。
    江蘇省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03-04,頁13-58。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吳虎鼎銘座談紀要〉,《考古與文物》1998.03,頁73-75。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余秀翠,〈當陽發現一組春秋銅器〉,《江漢考古》1983.01,頁81-82、73。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古文字與商周文明》,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2,頁224-229。
    吳振武,〈說徐王糧鼎銘文中的“魚”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24-229。
    吳榮曾主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吳鎮鋒,〈近年新出現的銅器拓片〉,《文博》2008.02,頁6-9。
    吳鎮鋒,《陝西金文彙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宋建,〈關於西周時期的用鼎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01,頁72-79。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
    李有成、李雋、梁建平,〈試論先秦人的烹食、進食方法和用具〉,《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頁331-33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91年3月景印五版。
    李岩、胡建平,〈西周銅器銘文中的“饗”〉,《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2,頁86-92。
    李春祥編著,《飲食器具考》,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08。
    李純一,〈關於歌鐘、行鐘及蔡侯編鐘〉,《文物》1973.07,頁15-19。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系統〉,吳榮曾主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202-214。
    李學勤,〈吳虎鼎考釋〉,《考古與文物》1998.03,頁29-31。
    李學勤,〈吳虎鼎研究的擴充〉,《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147-150。
    李學勤,〈青銅器中的簠與鋪〉,《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76-81。
    李學勤,〈青銅器與周原遺址〉,《西北大學學報》,1981.02,頁3-8。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文物》,1980.08,頁35-40、84。
    李學勤,〈論克器的區分〉,《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151-155。
    李學勤,〈論長安花園村兩墓青銅器〉,《文物》1986.01,頁32-36。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09,頁58-61。
    李學勤,〈膳夫山鼎年世的確定〉,《文物》1999.06,頁54-56。收入李學勤,《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214-219。
    李學勤,〈膳夫山鼎與西周年曆問題〉,《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12-16。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學勤,《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李濟,〈殷墟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青銅鼎形器的形制與花紋〉,《李濟文集》卷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235-304。此文原為1970年《中國考古報告集新編•古器物研究專刊(第四本)》下篇所載。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沈寶春,〈談青銅簋類器自名前的修飾語問題─以《殷周金文集成》為例〉,《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頁239-254。
    邢義田,〈貊炙小考─漢代流行烤肉串還是烤全羊?〉,《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文集》(《簡牘學報》第十九期),2006,頁213-231。
    周永珍,〈西周時代的溫器〉,《考古與文物》,1981.04,頁28-33。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05。
    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季旭昇,〈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頁255-262。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
    屈萬里著,《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都: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硏究所,1993。
    林乃燊,〈中國古代的烹調和飲食〉,《北京大學學報》,1957.02,頁131-144。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林永匡、王熹,〈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初探〉,《中洲學刊》,1989.02,頁70-75。
    林澐,〈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學集刊》,1990.03,頁12-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1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92.03,頁104-113。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商代銅器窖藏》,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邱龐同,《食說新語─中國飲食烹飪探源》,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04。
    邱龐同,《飲食雜俎─中國飲食烹飪研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08。
    長水,〈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文物》1972.06,頁25-29、70。
    侯良,〈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豆豉姜談起〉,《農業考古》,1989.02,頁293。
    俞偉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01,頁84-98。
    俞偉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01,頁83-96。
    俞偉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02,頁84-97。
    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春秋楚彭射墓發掘簡報〉,《文物》2011.03,頁4-31。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
    姚偉鈞,〈先秦飲饌技藝考論〉,《文獻》,1996.01,頁171-181。
    姚偉鈞,〈商周飲食禮俗考論〉,《中華文史論叢》第七十二輯,頁1-29。
    姚偉鈞,《中國飲食禮俗與文化史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姚偉鈞,《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03,頁88-94。
    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析〉,《中原文物》,1990.02,頁75-80。
    胡長春,〈金文考釋兩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9,頁237-238。同文見於《古文字論叢》,合肥:安徽出版社,2008.4,頁275-277。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茂縣羌族博物館、阿垻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四川茂縣牟托村一號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簡報〉,《文物》1994.03,頁4-40。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05,頁55-59、63。
    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03,頁19-24、42。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1981,頁12-140。
    唐蘭,〈關於大克鐘〉,《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頁121-125。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唐蘭,〈長沙馬王堆漢軑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遣策考釋〉,《文史》10,1980,頁1-60。
    夏德安,〈古代中國的食譜和美食:以虎溪山與馬王堆的資料為據〉,《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2004,頁164-177。
    姬秀珠,《儀禮飲食禮器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5。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平:哈佛燕京學社出版,1941。
    容庚撰集,《秦漢金文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1992年景印一版。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徐俊英,〈南陽博物館藏一件春秋銅敦〉,《文物》1991.05,頁88-89。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晁福林,《中國民俗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01,頁75-77。
    耿鑒庭、劉亮,〈 城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文物》,1974.08,頁54-55。
    袁中一,《秦代陶文》,陝西:三秦出版社,1987。
    袁國華,〈姬鳧母溫鼎初探〉,《古文字學論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頁246-255。
    郝本性,〈壽縣楚器集脰諸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07,頁205-213。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03,頁1-18。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省永壽縣、武功縣出土西周銅器〉,《文物》1964.07,頁20-27。
    陝西省周原考古隊,〈扶風雲塘西周墓〉,《文物》1980.04,頁39-55。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新徵集的幾件西周銅器〉,《文物》1965.07,頁17-22。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01,頁31-38。
    陝西師範大學、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06。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高明,〈 、簠考辨〉,《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頁217-225。原載於《文物》1982.06。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高明,《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高雪,〈陝西清澗縣又發現商代青銅器〉,《考古》1984.08,頁760-761。
    高耀亭,〈馬王堆一號漢墓隨葬品中供食用的獸類〉,《文物》,1973.09,頁76-80。
    商志 、唐鈺明,〈江蘇丹徒背山頂春秋墓出土鐘鼎銘文釋證〉,《文物》1989.04,頁51-56。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南京:金陵大學文化研究所,1935。
    崔大庸、任相宏,〈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考古》1998.09,頁11。
    常金倉,《周代社會生活論述》,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
    張玉金,〈論甲骨金文中的“賓”字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1996.02(總31),頁5-11。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 〉,《古漢語研究》1996.04,頁17-2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01。
    張光裕,〈萍廬藏公朱右官鼎跋〉,《中國文字》新23期,頁73-78。
    張光遠,〈上古時代的蒸食用器〉,《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頁167-189。後收入王明珂主編,《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一書。
    張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273-315。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征雁、王仁湘著,《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張昌平,〈襄陽縣新發現一件銅盞〉,《江漢考古》,1993.03,頁42-43。
    張政烺,〈 其卣的真偽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04(總82),頁1-5。
    張春龍,〈沅陵虎溪山漢簡選〉,《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01,頁46-48。
    張洲,〈論西岐周原農業與飲食文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1,頁124-128。
    張桂光,〈金文札記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9,頁228-231。
    張國碩,〈青銅方鼎研究─兼談乳釘紋與玄鳥崇拜之關係〉,《中原文物》1994.02,頁81-85。
    張培瑜、周曉陸,〈吳虎鼎銘紀時討論〉,《考古與文物》1998.03,頁72。
    張富海,〈讀新出西周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9,頁233-236。
    張頷、張萬鐘,〈庚兒鼎解〉,《考古》1963.05,頁270-272。
    張懋鎔,〈再論西周方座簋〉,《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輯),頁10-22。收入《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頁98-111。
    張懋鎔,〈西周方座簋研究〉,《考古》,1999.12,頁69-75。收入《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頁88-97。
    張懋鎔,〈試論中國古代青銅容器器形演變與功能轉化的互動關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早期中國研究講座會議論文,2008。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07。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張懋鎔、王勇,〈王太后右和室銅鼎考略〉,《考古與文物》,1994.03,頁100-102。
    曹瑋,〈周代善夫職官考辨〉,陝西歷史博物館編,《西周史論文集》(上),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頁282-294。後收於曹瑋,《周原遺址與西周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梁云,〈周代用鼎制度的東西差別〉,《考古與文物》,2005.03,頁49-59。
    梁彥民,〈論商周禮制文化中的青銅鬲〉,《考古與文物》,2009.05,頁57-59。
    梁彥民,《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國寶鑑賞(青銅器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梓溪,〈青銅器名詞解說〉(一)~(八),《文物參考資料》,1958.01-1958.08。
    端方,《陶齋吉金錄》,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
    莊申,〈從「八珍」的演變看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民79,頁433-479。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許倬雲,〈兩周農作技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本4分,1971.12,頁803-827。
    許倬雲,〈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本3分,1976.09,頁503-535。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郭永秉,〈釋上博藏西周寓鼎銘文中的“羹”字─兼為春秋金文、戰國楚簡中的“羹”字闕疑〉,2009年「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七、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餘釋》,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郭寶鈞,《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郭寶鈞,《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63。
    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陳伯楨,〈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新史學》十七卷四期,2006.12,頁15-72。
    陳志達,〈婦好墓三種罕見的殷代青銅炊蒸器〉,《文物》1981.09,頁83-84。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香港:吳多泰中國語文硏究中心、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1993。
    陳佩芬,〈繁卣、 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1982,頁15-25。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初生,〈 需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頁451-457。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01。
    陳芳妹,〈青銅藝術所見商周文明的關係〉,《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五卷,1987.02,頁43-92。
    陳芳妹,〈商周青銅簋形器研究─附論簋與其他粢盛器的關係〉,《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前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03,頁19-110。
    陳亮,〈寶雞出土的西周溫器及其相關問題探討〉,《周秦文明論叢》第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02,頁176-181。
    陳彥堂,《人間的煙火:炊食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陳昭容,〈史語所藏平安侯家染鑪─兼談染鑪染杯的相關問題〉,《古今論衡》第10期,2003.12,頁2-23。
    陳昭容,〈兩周青銅器的女性接受者與女性製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早期中國研究講座會議論文,2008。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本2分,2006.06,頁193-278。
    陳昭容,〈性別、身份與財富─從商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9-86。
    陳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銅水器自名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本4分,2000.12,頁857-932。
    陳昭容,〈從封泥談秦漢「詹事」及其所屬「食官」〉,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編《青泥遺珍:戰國秦漢封泥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11,頁57-65。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10。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09。
    陳愛平,〈從馬王堆文物看漢代飲食文化〉,《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頁251-259。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8。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減表譔異》(三訂本),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7。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3-47。
    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01,頁335-370。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年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舉辦之「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05。
    陳雙新,〈青銅樂器自名研究〉,《華夏考古》2001.03,頁96-104。
    陶文台,《中國烹飪史略》,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陸宗達,《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0。
    傅嘉儀,《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杭州:西泠印社,2002。
    揚之水,〈關於棜、禁、案的定名〉,《中國歷史文物》,2007.04,頁49-55。
    揚之水,《詩經名物研究》,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曾縱野,《中國飲饌史》,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0。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01,頁36-55。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湯餘惠,〈楚器銘文八考〉,《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
    程鵬萬,〈試說朱家集銅器銘文中的“集既鑄”〉,《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04,頁72-73。
    程鵬萬,〈釋朱家集鑄客大鼎銘文中的“鳴腋”□〉,《江漢考古》2008.01,頁126-128。
    賀強,〈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文字管窺漢代湘地飲食文化〉,《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01,頁548-557。
    賀潤坤,〈雲夢秦簡日書所反應秦人的衣食狀況〉,《江漢考古》,1996.04,頁69-72。
    馮時,〈 夫人(女囂)鼎銘文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9.06,頁64-66。
    黃天樹,〈釋殷墟甲骨文中的“羞”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10,頁20-25。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黃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04,頁39-46。
    黃盛璋,〈長安鎬京地區西周墓新出銅器群初探〉,《文物》1986.01,頁37-43。
    黃盛璋,〈釋旅彝─銅器中“旅彝”問題的一個全面考察〉,《中華文史論叢》,1979.02,頁105-120。
    黃然偉,《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黃錫全,〈介紹新見“上范廚”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11,頁219-223。
    黃錫全,《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05。
    楊小亮,〈說“乾飯”〉,《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010.01,頁210-217。
    楊式昭,《春秋楚系青銅器轉型風格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楊亞長,〈半坡文化先民之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94.03,頁63-72。
    楊浩,〈西漢“庖廚”畫像磚〉,《中國文物報》,1992.9.6。
    楊釗,〈中國先秦時期的生活飲食〉,《史學月刊》,1992.01,頁1-8。
    楊愛國,〈漢畫像石中的庖廚圖〉,《考古》,1991.11,頁1023-1031。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中國科學院,1954。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19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楊錫璋,〈1987年夏安陽郭家庄東南殷墓的發掘〉,《考古》1988.10,頁875-881。
    楊寶成、劉森淼,〈商周方鼎初論〉,《考古》1991.06,頁533-545。
    楊權喜,〈襄陽山灣出土的鄀國和鄭國銅器〉,《江漢考古》,1983.01,頁51-53。
    葉茂林,〈喇家遺址與飲食文明─青海喇家遺址史前飲食文化的考古發現〉,《中國飲食文化》,2008,頁45-76。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通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09。
    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詹鄞鑫,〈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頁175-179。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臧振華,〈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飲食證據〉,《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頁111-122。收入王明珂主編,《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一書。
    裴文中,〈中國古代陶鬲及陶鼎研究〉,《裴文中史前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頁108-149。
    趙友文主編,《小邾國遺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趙平安,〈從語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類別名〉,《考古》2008.12,頁66-70。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2004.08,頁56-61。
    趙平安,〈釋“ ”及相關諸字─論兩周時代的職官“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282-285。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趙志軍,〈植物考古學與古代人類食物研究─以賈湖與王城崗遺址為例〉,《中國飲食文化》,2008,頁19-44。
    趙清,〈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炊器之演變〉,《中原文物》1988.01,頁52-58。
    趙樺、陳永祥,〈試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飲食〉,《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1,頁95-100。
    劉一曼,〈安陽殷墓青銅禮器組合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95.04,頁395-412。
    劉士莪,〈周原青銅器中所見的世官世族〉,《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頁394-408。
    劉余力、蔡運章,〈王太后左私室鼎銘考略〉,《文物》,2006.11,頁63-67。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饗與燕〉,《大陸雜誌》第八十三卷第二期,頁60-67。
    劉孟驤,〈“多子”、“多生”與殷商社會結構〉,《文史哲》2000.01,頁60-64。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彬徽,《楚系金文彙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翔,〈簠器略說〉,《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頁458-463。
    劉增貴,〈居延漢簡所見漢代邊境飲食生活〉,《古今論衡》第3期,1999.12,頁2-18。
    劉增貴,〈畫像與性別─漢畫中的漢代婦女形象〉,《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頁87-134。
    劉慶柱、李毓芳,〈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考略〉,《考古學報》,2001.04,頁427-452。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樊志民,〈中國古代北方飲食文化特色研究〉,《農業考古》,2004.01,頁205-208。
    蔡運章,〈太子鼎銘考略〉,《文物》2001.06,頁69-71。
    蔡蓮珍、仇士華,〈碳十三測定和古代食譜研究〉,《考古》,1984.10,頁949-955。
    鄭岩,〈西漢庖廚畫像磚辨偽〉,《中國文物報》,1992.9.27。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兼談 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1,頁35-44。
    燕生東,〈山東地區早期鹽業的文獻敘述〉,《中原文物》,2009.02,頁51-56。
    盧連成,胡智生著;寶雞市博物館編輯,《寶雞 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穆曉軍,〈陝西長安縣出土西周吳虎鼎〉,《考古與文物》1998.03,頁69-71。
    蕭璠,〈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2,民89.6,頁247-365。
    閻金安,〈湖北宜城出土蔡國青銅器〉,《考古》1989.11,頁1041-1044。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本下,1963,頁405-433。
    龍宇純,〈說簠 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4分,1993.12,頁1025-1046。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
    韓偉、曹明檀,〈陝西鳳翔高王寺戰國銅器窖藏〉,《文物》1981.01,頁15-17。
    藍湘、陳永祥,〈先秦楚人飲食文化〉,《華夏文化》,1998.02,頁53-54。
    羅西章,〈陝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銅器〉,《考古》1999.04,頁18-21。
    羅西章、王均顯,〈陝西省扶風強家村一號西周墓〉,《文博》1987.04,頁5-20。
    羅志和,〈中國商周時期飲食與青銅溫鼎〉,《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5,頁6-9。
    羅紅俠,〈青銅器銘文中的食官考〉,《文博》,2010.04,頁59-63。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1987。
    龐懷清、鎮烽、忠如、志儒,〈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05,頁26-44。
    蘇秉琦,《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三、 學位倫文

    林清源,《兩周青銅句兵銘文彙考》,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曾傳林,《楚國青銅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06。
    潘琇瑩,《宋國青銅器彝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姬秀珠,《儀禮食器考─鼎、簋(敦)、簠、鬲、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貝君儀,《江西新淦大洋洲墓青銅禮容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余慧君,《淅川下寺器群研究:楚系青銅器區域風格及其成因》,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蔡鴻江,《晉系青銅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林翠哖,《西周青銅甬鐘銘文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蔡明灑,《多元風格及其詮釋─以春秋晚期山西太原晉國趙卿墓青銅容器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廖容梓,《中國青銅禮器用途與形制研究─以《說文解字》所見為限》,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寶云,《商周青銅方鼎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安安,《《儀禮》飲食品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林宛蓉,《殷周金文數量詞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04。
    周粟,《周代飲食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06。
    王雪萍,《《周禮》飲食制度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06。
    胡嘉麟,《兩周時期青銅簠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7.05。
    洪昭蓉,《商周青銅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喬美美,《商周青銅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8.05。
    劉璐,《西周飲食文化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05。

    四、 電子資料庫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SDBronzeVessels/Default.aspx
    『漢字構形資料庫』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
    『簡帛金石資料庫』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search.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