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奐宇
論文名稱: Ways of Doing:關於台灣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醫療實作的考察
指導教授: 林文源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慢性腎臟病醫療實作病識感做疾病促動
外文關鍵詞: CKD, medical practice, insight, doing disease, enact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關注於一個近年來發動,並且仍在不斷推行中的政策,即「慢性腎臟病病患整體照護計畫」。並以田野資料,去描繪這個醫療實作實際開展的過程。

    本研究目標有兩個。第一個目標是描述性的,即在醫界的宣稱之下,醫療衛教的目的是開啟病患的「病識感(insight)」,讓病患擁有自我照護的意願與能力。那麼,本研究探索這些操作是怎麼展開的,以及其實存樣態(reality),也就是說,疾病在這些實作當中,如何被enact(促動),如何doing disease(做疾病)。這又分為三個部份:(1)首先是制度性的連結,也就是衛教政策在醫院作為一個看似自主獨立的系統,它的規劃樣貌與阻礙。當醫院各科別的組織運作,遇上由單一經濟誘因的推動邏輯,與單一醫學凝視(madical gaze)預設之下的規劃,實際上並不見得是一個有效運作的系統。(2)其次是醫院當中的醫療實作。即使是在醫院場所,由醫學知識主導的實作,在診間與衛教室所做成的疾病樣貌,也並非純然是現代醫學凝視(madical gaze)下的單一疾病現實(reality),還有更多的異質行動者的參與,使得延攬(enroll)病人進衛教知識操作的意義網絡,賦有更豐富的意涵與樣貌。(3)最後則是病人的日常實作。其展現的其實是不同生活交織狀態,包括情感的、知識的、經濟的與社會的多重面向。也因為病患的疾病感知與操作能力的歧異,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疾病樣貌,而織結成各自的日常實作網絡。

    本研究第二個目標則是規範性的意涵,也就是關於如何尋求一個更好更成功的衛教運作。本研究認為,「病識感(insight)」不是病人在真空狀態下自我認識上的頓悟,而是與病患生活事物逐漸建立起多樣化且動態的連結過程。期待更好的衛教,意謂著能夠協助病患在日常實作的能力上,連結更多重的、不同的樣態。


    前言 第一章 當前概況:現實意涵與政策發跡 一、病患經驗 二、腎臟醫療專業社群形象 三、健保財務考量與醫療機構利潤 四、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的政策現狀 第二章 Ways of "Doing":疾病與衛教的期待 一、從Ways of "Seeing"到Ways of "Doing" 二、如何期待「慢性腎臟病衛教」的成效? 第三章 醫療單一系統的運作流程與阻礙 一、田野範圍 二、衛教系統的運作邏輯與阻礙 (一)收案的阻礙 (二)空間與流程 第四章 診間與衛教"做疾病(doing disease)" 一、數據化中介 二、情緒實作 三、不確定性的消解 四、失敗的連結 第五章 日常實作 一、未收案 二、積極追隨 三、另類實作 第六章 結論:病識感(Insight)為何物? 參考文獻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權力與知識,台灣社會學(3):11-71。
    林文源(2007)腹膜透析隱形實作與軌跡,台灣社會學(17):1-59。
    林文源主持(2007)透析病患經驗訪談研究計畫,新竹:清華大學。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5):1-71。
    許績天、連賢明(2007)賺得越少,洗得越多?──台灣血液透析治療的誘發性需求探討,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經濟論文叢刊(35:4):415-450。
    陳永銘、林水龍(2010)解碼腎臟病,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維昭主持(2006)「國民健康局慢性腎臟病政策規劃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國民健康局九十五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黃尚志(2007)台灣慢性腎臟病防治之演進,慢性腎臟病防治手冊,pp.1-4,台北:台灣腎臟醫學會。

    Anne Fadiman(1997).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LLC.
    Annemarie Mol(2002). The Body Multiple: Ont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Arnold Hauser(1982). The Sociology of Ar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runo Latour(2004). 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林宗德譯,科技渴望社會,pp.222-63,台北:群學
    Hubert Dreyfus & Paul Rabinow(1983). Micha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中譯本200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台北:桂冠)
    John Berger(1972). Ways of Seeing. Lomdon:Penguin.
    Michel Foucault(1975).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New York: Vintage.
    Marc Berg(1997). Rationalizing Medical Work: Decision Support Techniques and Medical Practic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Marc Berg(2003). The Gold Standard: The Challeng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Standardization in Health Car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Rollo May(2004). The Meaning of Anxiety(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台北:立緒出版社。
    Shigehisa Kuriyama(1999).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台北:究竟。
    Thomas Kuhn(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omas Kuhn(1977). The Essential Tens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