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美辰 Lu,Mei Chen |
---|---|
論文名稱: |
「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 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ition of ethnic identities:the literatures of Badai,Dadelavan Ibau,Rimuy Aki.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Chih Fan |
口試委員: |
王鈺婷
劉智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族群意識 、巴代 、達德拉凡‧伊苞 、里慕伊‧阿紀 |
外文關鍵詞: | ethnic identities, Badai, Dadelavan Ibau, Rimuy Aki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族群意識」為主要的討論焦點,筆者對於「族群意識」的界定沿襲王甫昌對此的定義與解釋,「族群意識」的建構在原運時期透過族群運動的凝聚、原運世代返鄉文學的書寫,促使最初較為分散的「族群意識」在相互交流之下逐漸統整起來,成為一種身份認同與歸屬的體現,也是一種文學書寫與建構的展演。如何重構原住民的「族群意識」與身份認同,是諸多原住民作家共同且重要的創作核心。筆者以為原住民文學中的「族群意識」從原運時期建構出濃厚的「族群」意象,亦即「族群」傳統文化、神話信仰、原生部落、歷史軌跡等多重面向,屬於群體的核心意義。然而,當代原住民作家筆下的「族群意識」除了「族群」層面的關懷,也增添原住民作為「人」個體的關注,「人」的層面則包含「個人」身份的選擇與認同、個體生存、人與人之間的「人性」展演等不同面向,屬於一種「族群意識」建構的轉折過程。而這一轉折過程在諸多以移動為主軸的文本中顯現出來,多樣的移動路徑會凸顯多樣的「族群意識」。本文主要論述「族群意識」與移動路徑之間多重的辯證關係,延伸自人類學者 James Clifford 所提出roots (根) / routes (路徑) 的文化「旅行」概念,透過旅行、交流的變異性提供筆者對於兩者之間論述的可能空間,在多樣的移動文本中凸顯「族群意識」在原運時期所建構的「族群」意義、這樣一個大的框架之下,逐漸顯現原住民作家關懷原住民個體生存與情感的描繪,亦即「族群意識」的轉折過程,形成「族群」與「人」、「個體」的多重意象,亦即以「族群」為輔、且凸顯「人」、個體、人性等層面的關懷,這不僅是筆者論述的切入點,也是現代原住民作家逐漸顯現出來的趨勢、現象,成為原住民文學中「族群意識」討論的多重向度與焦點。因此,筆者試圖以移動路徑作為本文論述的切入點,主要以文本分析梳理三位同為1960世代、書寫不同移動主題的原住民作家,分別為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他們筆下所書寫的移動經驗與歷程,聚焦於移動路徑與「族群意識」多重的辯證關係。
This research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ition of ethnic identities, from “ethnic group” in 1980s Taiwanese Aborigines Movement to “ethnic group and person”. This transition is visible from the movement literature. To analyse the transition of ethnic identities, this research focus on three Taiwanese aboriginal writers, Badai, Dadelavan Ibau and Rimuy Aki. How to present “ethnic group and person” is not only the key point in this research but also the new trend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iterature.
ㄧ、文學文本
1.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一位排灣女子的藏西之旅》,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
2. 巴代,《斯卡羅人》,台北:耶魯,2009 年。
3.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台北:麥田,2010 年。
4.里慕伊‧阿紀,《懷鄉》,台北:麥田,2014 年。
5. 巴代,《巫旅》,台北:印刻,2014 年。
二、研究專書
1.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1987 年。
2.李來旺,《泰雅族原有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991年。
3.余光澤,《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台北:佳新文化,1996年。
4.James Clifford,《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美國:哈佛大學,1997 年。
5.黃鈴華,《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基金會,1999 年。
6.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 年。
7.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年。
8.黑帶巴彥,《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新竹:竹縣文化局,2002年。
9.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台北:台原,2002年。
10.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台原,2002年。
11.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台原,2002年。
12.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年。
13.呂慧珍,《書寫部落記憶: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駱駝,2003 年。
14.廖炳惠,《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年。
15.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台大出版,2004 年。
16.楊士範,《平和(Piuma)排灣族、城鄉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稻鄉,2005年。
17.陳國偉,《想像台灣 :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 年。
18.譚昌國,《排灣族》,台北:三民,2007年。
19.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年。
20.達英‧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台北:台灣原住民,2008年。
22.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2009 年。
22.王璦玲,《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年。
23.巴代,《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2009年。
24.陳文德,《卑南族》,台北:三民,2010年。
25.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2010 年。
26.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27.李怡、魏美玲主編,《跨越百年的對話—2011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秀威,2011年。
28.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新北:印刻,2013 年。
三、期刊論文
1.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30卷 3 期(2001.08) ,頁 93-113。
2.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烏、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 期(2004.07) ,頁 329-350。
3.孫大川,〈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 期(2005.10) ,頁195-227。
4.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 卷 10 期(2006.03) ,頁 125-154。
5.瓦歷斯‧諾幹,〈讓故事繼續說下去:評伊苞《老鷹,再見》〉,《明道文藝》346 期 (2005.01) ,頁 48-51。
6.徐國明,〈一種餵養記憶的方式—析論達德拉瓦‧伊苞書寫中的空間隱喻與靈性傳統〉,《臺灣文學研究學報》4 期(2007.04) ,頁 167-188。
7.紀心怡,〈出走是為了返家:論《老鷹,再見》中旅行書寫的意涵〉,《文學臺灣》63期 (2007.07) ,頁 244-269。
8.董恕明,〈細雨微塵如星開闔—臺灣當代原住民女性書寫概觀〉,《台灣文學館通訊》20期(2008.08) ,頁 38-43。
9.董恕明,〈在混沌與清明之間的追尋—以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為例〉,《文學新鑰》8 期(2008.12) ,頁 129-161。
10.鄭雅雯,〈傳續歌唱的靈魂—善馭華文的四位卑南族作家〉《台灣文學館通訊》27 期(2010.06) ,頁 88-91。
11.陳芷凡,〈鄉愁作為一種位置─試探利格拉樂‧阿烏、里慕伊‧阿紀書寫中的家/族寓言〉,《世新中文研究集刊》3 期(2007.06) ,頁 127-148。
12.季季,〈從山林狩獵者到城市狩獵者─評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文訊》306 期(2011.04) ,頁 108-109。
13.林韻梅,〈期待我們的托爾金——讀巴代的長篇創作〉《文訊》306 期(2011.04) ,頁 18-22。
14.巴代講、顏訥紀錄,〈文學作品的史料、巫覡與愛情〉,《文訊》335 期(2013.09) ,頁133-139。
四、學位論文
1.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建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李玉華,〈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林珮婉,〈部落與異域經驗如何影響寫作——以老鷹再見為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徐國明,〈原住民性、文化性、文學性的辯證——《山海文化》雙月刊與台灣原住民文學脈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6.戴文鋒,〈「我在故我寫」——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7.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8.蔡佩含,〈社會介入、自然寫作、歷史敘事——以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為考察對象 (1970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9.吳思翰,〈地圖與鏡子—— 論瓦歷斯‧諾幹與夏曼‧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0.林慧玲,〈「番」婦之眼——里慕伊‧阿紀與利格拉樂‧阿烏的女性書寫〉(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1.林瑜馨,〈原住民文學的非典型書寫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2.盧羿彣,〈筆織彩虹——泰雅族作家里慕伊‧阿紀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五、網路資源
1.「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來源:http://portal.tacp.gov.tw/litterateur/portrait/)。
2.「巴代的個人空間」(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puyuma0913/post/)。
3.「《人籟論辨月刊》2011.4月號」(來源:http://www.erenlai.com/tw/item/4450-2014-02-16-10-15-07.html)。
4. 「原住民科學教育部落網站」(來源:http://www.yabit.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