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方婷
論文名稱: 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
指導教授: 李貞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蘇軾記遊文學山水美學歸返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蘇軾早年即有懷歸的想望,其放逐際遇,卻是北宋文人最沉重的案例。蘇軾一生幾乎是在異地度過,加以天性喜好山水,「記遊」是其文學作品的大宗。身臨實境固然是「遊」,形體缺席而思緒飛馳的形上之遊,也是「遊」的表現方式。這類的「遊」或是精神自由的象徵,或是幻想於仙境周流;或是遁入眠夢的狀態,在夢中擁有虛實間的越界遊走;或是以美學心靈觀物,產生自如馳往的美感能量。而遊者的心理狀態,更決定了「遊」的效驗。從文學史的溯源,可以觀察出蘇軾的「遊」不但具有時代精神,本身更是集「遊」之大成的文人,「遊」的各種型態,在其文學作品皆有所體現。
    不論形體受限與否,蘇軾一生擁有許多旅遊活動,內心具足自由的能量。「遊」具有精神自由的哲學意義,「遊」也是蘇軾的生命情調。其能超然物外,寓物而遊,更能以美學精神觀照客體,並應用在詩文書畫的創作品鑑,因物賦形,或作戲遊之筆,在尚理的宋代更突顯其特出。蘇軾的記遊文學作品是其雄贍才力的發揮,當中蘊含對生命的思索,也彰顯其對「遊」的認知和實踐。
    「遊」是一往一返的圓形結構,蘇軾翻轉前人面對放逐的窮愁,視異地經驗為人生奇遊;填補自我與他者結構的落差,在放逐中找尋自我的歸返。蘇軾提煉重要的文化典型,融合自我的人生觀,而能委時任運,與物無累,達成超越前人的精神高度,成就「以不歸為歸」的精神歸返。

    關鍵詞:蘇軾、記遊文學、遊、山水、美學、歸返


    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 目錄 第一章:緒論 01 第一節、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02 第三節、文獻回顧 07 第四節、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傳統文學中的實境與形上之遊 15 第一節、實境之遊 15 第二節、形上之遊 21 (一)、莊子〈逍遙遊〉的雙重意義 22 (二)、屈原〈遠遊〉的仙境周流 25 (三)、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夢遊 28 (四)、陸機〈文賦〉、劉勰〈神思〉美學論述的神思之遊 32 第三節、小結 35 第三章:蘇軾的山水記遊文學 38 第一節、蘇軾的山水之遊 38 第二節、蘇軾山水記遊文學的書寫特色(上) 47 (一)、借景抒理 48 (二)、出入於現實與非現實的筆調 52 第三節、蘇軾山水記遊文學的書寫特色(下) 57 (一)、心路歷程的開顯 58 (二)、旅遊眼光的特殊 61 (三)、異地物產的樂享 65 第四節、小結 69 第四章:蘇軾的形上越界 71 第一節、神思之遊——「主體」與「客體」的美感交流 71 第二節、夢遊——「虛」、「實」、「眠」、「覺」的遊走經驗 81 第三節、小結 90 第五章:蘇軾的流離與歸返 92 第一節、蘇軾的仕隱情懷 93 第二節、歸思的情感轉化 97 (一)、莊子 98 (二)、白居易 100 (三)、陶淵明 103 第三節、蘇軾的歸返 108 (一)、蘇軾「歸」的內涵 109 (二)、歸返的實踐 110 第六章:結論 124 附錄:參考書目 132

    參考書目

    1. 古籍的部分,按經史子集的順序排列。
    2. 今人專書與單篇論文的部分,以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順序排列。
    3. 學位論文的部分,按發表或出版的年代先後作為排序。

    一、古籍及相關注本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梁〕沈約著:《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余培林註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1月)
    劉德漢釋譯:《老子試校釋譯》(臺北:樂學書局,2004年4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4年3月)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7月)
    黃錦鈜註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1月)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4月)
    〔晉〕陸機著,楊牧校釋:《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4月)
    〔晉〕陸機著,張紹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
    〔梁〕江淹著,〔明〕胡之驥註,李長路、趙威點校:《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梁〕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臺北:五南圖書,1993年6月)
    〔梁〕蕭統編,周啟成等注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4月)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4月)
    〔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編輯:《杜詩鏡銓》(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3月)
    〔唐〕元結著:《元次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5年11月)
    〔唐〕白居易著,楊家駱主編:《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月)
    〔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4年3月)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5月)
    〔宋〕李昉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1979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82、2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梅堯臣著:《宛陵集》(臺北:新文豐出版,1979年10月)
    〔宋〕歐陽修著,楊家駱編:《歐陽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2版)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臺1版)
    〔宋〕蘇舜欽著,傅平驤、胡問濤校注:《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3月)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城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宋〕蔡襄著:《端明集》,〔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司馬光著:《傳家集》,〔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1版)
    〔宋〕蘇軾著,〔宋〕王十朋集註:《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上海:商務印書,1929年二次影印本)
    〔宋〕蘇軾著,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編註:《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5月)
    〔宋〕蘇軾著:《東坡志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宋〕蘇軾著,〔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宋〕秦觀著:《淮海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7月)
    〔宋〕范仲淹著:《范文正奏議卷上》,〔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1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蘇過著:《斜川集》(臺北:中華書局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校刊,1966年3月臺1版)
    〔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胡仔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元〕方回著,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
    中國李白研究會編輯:《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台灣商務,1998年11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12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5月再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
    王淑良:《中國旅遊史(古代部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12月)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9月)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王靜芝、王初慶:《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5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4月)
    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4月)
    朱靖華:《蘇軾新論》(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朱德才主編:《增訂注釋全宋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1989年8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2月)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2版)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12月)
    李炳海:《道家與道家文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5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甫之、涂光社主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上、下)(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孟樊:《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3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林群英:《幻象與境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邵驥順:《中國旅游歷史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9月)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3月臺1版)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政治大學文學院:《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996年12月20日)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8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11月4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版)
    洪亮:《放逐與回歸——蘇東坡及其同時代人》(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
    胡錦媛主編:《台灣當代旅行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7月)
    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孫欽善等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5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商友敬:《中國旅情》(臺北:臺灣商務,1992年7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冊)》(臺北:水牛圖書,2005年9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3月)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論集》(臺北:天華出版事業,1979年6月)
    張瑞興:《北宋山水小品文探微》(臺南:台灣復文興業,2002年4月)
    郭延禮主編:《中國文學精神(宋元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8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12月)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
    傅璇琮主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8月)
    喻學才:《中國旅遊文化傳統》(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6月)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8月)
    曾棗莊主編:《蘇詩彙評(上、中、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程怡選注:《漢魏六朝詩、文、賦》(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黃石林:《旅行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2月)
    黃啟方:《王禹偁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7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4月)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2月)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3月)
    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6月)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
    趙明:《儒家思想與中國文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趙明、薛敏珠:《道家文化及其藝術精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的探索》(臺北:曉園出版社,1993年7月)
    劉石:《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劉純:《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8月)
    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2001年12月)
    劉偉林:《中國文藝心理學史》(海口:三環出版社,1989年12月)
    劉德謙:《中國旅遊文學新論》(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7年7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黎活仁等主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4月)
    錢鍾書:《管錐編(二)》(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8月)
    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6月)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
    鍾美玲:《北宋四大理趣詩研究——以蘇、黃、二陳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7月)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11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元月修訂版)
    龔鵬程:《年報:一九九六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2月)
    Anthony Stevens著,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4月)
    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
    Jauss,Hans Robert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11月)
    Joscph Campell,Bill Moyers著,Betty Sue Flowers編,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1995年6月)
    Jung,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10月)
    Jung,Carl Gustav著,劉國彬、楊德友合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臺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8月)
    Tomlonovic,Kathleen M.:《Poetry of exile and return:A study of Su Shi(1037-1101)》,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9

    (二)、學位論文

    陳素真:《宋代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5月。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0月。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
    月。
    高顯瑩:《蘇軾記遊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5月。
    史國興(Curtis Dean Smith):《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年7月。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
    月。
    紀懿珉:《蘇軾記遊文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
    月。
    黃蕙心:《蘇東坡和陶詩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6月。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王秀珊:《論東坡詞中的仕隱情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7月。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
    񖶎 年7月。
    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7月。
    畢愛杰:《論蘇軾的遊記散文》,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
    莊國瑞:《宋代山水遊記新論》,內蒙古師範大學漢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蕭長志:《蘇軾及其文學作品中之道家風格》,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年6月。
    謝迺西:《蘇軾山水詩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
    月。

    (三)、單篇論文

    丁睿:〈試論蘇軾文學創新精神的成因〉,《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2期(總第45期),頁57~60。
    于雪棠:〈苦難中的逍遙遊:蘇軾記遊詞的文化意蘊〉,收入黎活仁等主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頁151~202。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
    年9月,頁153~167。
    毛正夫:〈思理為妙 神與物遊——中國古代詩學藝術構思論(二)〉,《湖北民族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5期(1997年第5期),頁37~42。
    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
    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總306),1997年11月,頁75~82。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
    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王水照:〈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蘇軾
    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頁1~22。
    王立群:〈蘇軾的遊記文〉,《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89期),1986年3月,頁39~41。
    王次澄:〈蘇軾樓、堂、亭、臺記〉,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
    六期)》(高雄:麗文文化,2002年5月),頁381~407。
    王定璋:〈唐代山水旅遊詩歌折射的文化心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
    年第7期,頁72~79。
    王波:〈六朝時期的旅遊文化〉,《歷史月刊》第130期,1998年11月號,頁22~29。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第5卷第1期(總號第9號),1987年6月,頁161~182。
    王渭清、楊海明:〈論蘇軾人格境界的莊學淵源〉,《榆林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79~82。
    王溢嘉:〈生命之樹•幻想之花——從精神分析看夢與文學的構成〉,《聯合文學》
    第8卷第3期,1992年1月,頁27~34。
    王毅:〈中唐至兩宋士大夫的生活藝術——兼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變〉,《中國
    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總第14期),頁89~97。
    王毅:《中國建築——001文人園林》,錦繡出版,2001年8月10日,頁1~32。
    王輝民:〈歷代山水紀遊詩文面面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4
    期,頁39~46。
    王曉毅:〈竹林之遊新說——魏晉名士的「出仕」與「避世」〉,《歷史月刊》第
    99期,1996年4月號,頁50~55。
    安熙珍:〈蘇軾詩歌的至境——自然〉,《文學遺產》1997年第3期,頁35~43。
    朱靖華:〈反思與建構——評蘇軾思想的「自己構成自己」〉,收入張高評主編,《宋
    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八期)》(高雄:麗文文化,2003年7月),頁1~48。
    朱靖華:〈東坡的靈感論——《蘇軾創造奧秘》之一章〉,收入張高評主編,《宋
    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一期)》(高雄:麗文文化,2006年6月),頁
    103~148。
    江惜美:〈析論蘇軾詩中的思想〉,收入王靜芝、王初慶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5月),頁592~616。
    何梅琴:〈蘇軾遊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
    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3。
    余兆平:〈夢在中國文化之中〉,《聯合文學》第8卷第3期,1992年1月,頁18~26。
    冷成金:〈走出自然——從蘇軾的山水詩看自然詩化的走向及其意義〉,《中國人
    民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總第22期),頁92~97。
    冷成金:〈對傳統士大夫格的超越——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思想與實踐〉,《中國人
    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總第28期),頁96~102。
    吳承學:〈江山之助——中國古代文學地域風格論初探〉,《文學評論》1990年
    第2期,頁50~58。
    李文初:〈中國山水詩人的審美追求〉,《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7卷第
    4期,1995年10月,頁70~76。
    李有成:〈理論旅行與文學史〉,《中外文學》第25卷第3期,1996年8月,頁
    224~233。
    李俊:〈李白的天姥之夢與蘇軾的赤壁之思〉,《閱讀與欣賞》,2000年11月,頁
    10~14。
    李建崑:〈論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
    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頁1~23。
    李炳海:〈空間遷徙和時間流逝中的飄泊者〉,《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1期(總第132期),頁130~134。
    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新36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27~463。
    李浩:〈李白作品中的“夢”——從《夢遊天姥吟留別》出發的考察〉,《榆林
    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4期(總第28期),頁9~14。
    李高君:〈蘇軾對自然美的情感寄託〉,《益陽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3月,頁17~19。
    李慕如:〈東坡詩文中道家道教思想之玄薀〉,《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9
    年3月,頁97~126。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頁83~117。
    李顯根:〈試論蘇軾詩文中的“因物賦形”精神〉,《求實》,2003年6月,286~287。
    貝遠辰、葉幼明:〈籠天地於形內 挫萬物於筆端——中國古代遊記初探〉,《湖
    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總第22期),頁111~116。
    周先慎:〈略說蘇軾的傳神論〉,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五期)》
    (高雄:麗文文化,1999年12月),頁39~47。
    林秀珍:〈北宋園林詩的主題類型〉,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
    五期)》(高雄:麗文文化,1999年12月),頁213~235。
    林淑貞:〈東坡詞「今昔對照」敘寫基模及其豁顯之境遇感與時間意識〉,《興大
    人文學報》第34期,2004年6月,頁181~221。
    林順夫:〈我思故我夢——試論晏幾道、蘇軾及吳文英詞裡的夢〉,《中外文學》
    第26卷第4期,2001年6月,頁146~181。
    林顯庭:〈《文心雕龍•神思篇》試解——劉勰對文藝創作心路歷程的剖析〉,《東
    海哲學研究集刊》第5輯,1998年7月,頁119-138。
    邱章紅:〈論「亭」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
    1998年8月,頁49~58。
    姜宇:〈「歸」與「不歸」——從《東坡樂府》看蘇軾的遊子心態〉,《國文天地》
    第11卷第7期(總127期),1995年12月,頁85~89。
    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台
    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4年9月,頁147~163。
    皇甫修文:〈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文的美學價值發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7期,頁19~23。
    胡大雷:〈論中古遊覽類詩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
    卷第2期,1998年6月,頁44~50。
    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84卷第5期
    (521期),1997年5月,頁43~46。
    胡錦媛:〈靜止與遊牧——《印度之旅》中的兩種旅行〉,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編,
    《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頁182~205。
    孫立洲:〈貶官•傑作•窮愁〉,《電大教學》1995年第4期(總第109期),頁
    14~15。
    徐波:〈從「仕」與「隱」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與阻斷〉,《歷史月刊》
    第99期,1996年4月號,頁37~42。
    徐聖心:〈偶然性•再現•生命實相——蘇軾〈赤壁賦〉釋旨〉,《中外文學》第
    31卷第4期(總364),2002年9月,頁110~129。
    班瀾:〈山水精神與“遊子文學”〉,《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總第
    107期),頁77~83。
    高星海:〈夢幻與藝術思維〉,《鞍山鋼鐵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1998年12
    月,頁45~49。
    康韻梅:〈試由〈放鶴亭記〉、〈後赤壁賦〉的鶴意象論蘇軾「文」、「心」的進程〉,
    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
    1997年9月),頁681~699。
    張元:〈蘇軾的宦遊生涯與詩詞創作〉,《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1
    年6月,頁32~34。
    張玉璞:〈論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8期,頁51~54。
    張步中:〈征鴻初起勢 新蟬第一聲——蘇軾“南行詩”述評〉,《淮陰師範學院
    學報》第20卷第3期,1998年第3期(總第80期),頁75~78。
    張高評:〈蘇軾遷謫與山水紀遊詩之新變——兼論道家思想與生命安頓〉,收入中
    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4年7月),頁219~248。
    張婉真:〈北宋園林與文人生活——有關中國文化傳遞的思考〉,《國立歷史博物
    館學報》第12期,1994年3月,頁133~152。
    張進、張惠民:〈蘇軾貶逐心態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4月第2期,頁67~73。
    張新科:〈古代文學入世進取主題的憂患意識與悲劇色彩〉,《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2001年11月,頁72~76。
    曹志平:〈柳永、蘇軾詞及其文化整合〉,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
    (第七期)》(高雄:麗文文化,2003年5月),頁291~352。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第2期,
    1970年4月,頁7~21。
    曹樹銘:〈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第3、4
    期,1970年10月,頁34~55。
    清水茂:〈柳宗元的生活體驗及其山水記〉,收入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
    選集(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頁1049~1072。
    許東海:〈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及其創作意
    蘊〉,《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總號第44號),2004年6月,頁47~80。
    陳志信:〈游移於通脫與抒憤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漢學研究》第
    15卷第1期(總號第29號),1997年6月,頁187~207。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26卷
    第4期,1997年9月,頁29~69。
    陳冠明:〈如寄、如夢、如朝露——蘇軾消極人生觀探微〉,收入中國蘇軾研究學
    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
    月),頁141~154。
    陳桂市:〈《文心雕龍•神思》中「神與物遊」的美學思想〉,《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學報》第30期,2000年12月,頁455~464。
    陳啟佑:〈唐代山水小品的技巧與結構〉,《中外文學》第14卷第5期,1985年
    10月號,頁4~21。
    陳淑美:〈誰說中國人安土重遷?——中國古代的遊記文學〉,《光華》第23卷第5期,1998年5月,頁118~121。
    陳慶元:〈《文心雕龍•神思》所展現的莊子美學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3卷,2002年7月,頁23~46。
    陳濤:〈旅遊文學:現代的理論闡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21卷第1期,2001
    年1月,頁89~96。
    陳麗:〈從蘇軾在海南的詩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觀〉,《瓊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
    3期,2001年9月,頁67~71。
    陶新民:〈旅遊目遊神遊——山水旅遊文學試論〉,《河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3
    期,頁39~43。
    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頁111~129。
    曾棗莊:〈三蘇合著《南行集》初探〉,《文學評論》1984年第1期,頁102~109。
    項楚:〈《莊子》對蘇軾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9年第3期,頁62~70。
    黃冠閔:〈神與物遊——論《文心雕龍》中的想像中介問題〉,《漢學研究》第
    23卷第1期(總號第46號),2005年6月,頁165~192。
    黃奕珍:〈讀〈後赤壁賦〉——由「追蹤前遊」意圖之逐步破滅談起〉,收入張高
    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1997年9
    月),頁647~663。
    黃美鈴:〈從前後〈赤壁賦〉談蘇東坡的矛盾心境〉,《中國文化月刊》第164期,
    1979年11月,頁107~111。
    黃啟方:〈從東坡書牘認識東坡—以黃州、惠州、儋州時期書牘為主〉,王靜芝、
    王初慶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
    化,2001年5月),頁314~338。
    楊匡漢:〈“遊子文學”與放逐情懷〉,《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總第
    112期),頁48~54。
    楊海波:〈展示人生理想與黑暗現實矛盾的傑作——試論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的主題〉,《江南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1999年,頁58~63。
    楊勝寬:〈自是先生遊物外,非關此地獨超然——論蘇軾超然精神的哲理內涵〉,
    收入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蘇軾文集》(濟南:
    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125~140。
    楊景琦:〈論蘇軾謫儋詩與莊子思想〉,《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4期,2003
    年12月,頁87~116。
    董平:〈論莊子的生命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66期,1979年11月,頁6~26。
    寧薇:〈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論蘇軾詞中的“夢”〉,《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0年,頁11~13。
    廖炳惠:〈放逐與政治〉,《聯合文學》第7卷第3期,1991年1月,頁34~37。
    趙映林:〈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第99期,1996年4月號,
    頁30~36。
    趙福勇:〈北宋夢喻辭作的探討〉,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
    號)》(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3月),頁55~86。
    劉岸:〈試論北宋的議論性遊記〉,《雲孟學刊》第20卷(總第77期),1999
    年1月第1期,頁50~52。
    鄭明娳:〈論遊記體散文〉,《文訊月刊》第29期,1988年4月,頁196~200。
    鄭毓瑜:〈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
    論「形神」觀念之辨析〉,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頁369~389。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蘇軾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1996年12月),頁411~432。
    鄭榮基:〈蘇軾文藝理論批評和創作思想的核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總67期),頁120~123。
    鍾淑真:〈千巖萬壑路不定——旅遊文學小鏡〉,《幼獅文藝》,1998年7月(535
    期),頁45~48。
    韓佳衛、趙濤:〈夢與審美〉,《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第
    20卷(總第75期),頁79~82。
    韓學宏:〈「霄漢風塵俱是繫」——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中華學苑》第
    52期,1999年2月,頁131~158。
    羅德榮:〈《赤壁賦》•佛道儒•人生觀〉,《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4期(總42期),頁73~78。
    蘆宇苗:〈困惑與超脫——從“和陶”探索蘇軾心靈軌跡〉,《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頁64~68。
    龔鵬程:〈觀於中國「遊」的精神〉,《文訊》別冊10號(總號150),1998年4月,頁7~9。
    Curtis Dean Smith:〈以蘇軾的仇池之夢探論其晚年之解脫〉(The Dream of
    Ch’ou-ch’in:Su Shih’s Awakening),《漢學研究》
    第18卷第1期(總號第35號),2000年6月,頁255~289。
    Hargett,James M.:〈蘇軾的遊記散文〉(The Travel Records(Yu-chi)of Su
    Shih),紐約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
    (總號第16號),1990年12月,頁369~396。

    三、其他

    陳正芳:〈旅行•閱讀•看電影〉,《電影欣賞》,1998年3月號〈英國文學與電影
    專輯〉,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Travel.htm
    詹宏志:〈一種觀點——旅行文學的兩個時代〉,《旅人手記》,http://www.ylib.com/travel/notes/oneview000725.htm
    羅智成:〈世界的盡頭——我的文學之旅〉,《聯合報》2000年5月10日,第37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