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信璋
Lin,Xin-Zhang
論文名稱: 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變異研究
The Study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 Neutral Question of the Hsinchu Area Southern Min dialect
指導教授: 劉秀雪
Liu,Hsiu-Hsu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中性問句正反問句反覆問句選擇問句
外文關鍵詞: 中性問句, 正反問句, 反覆問句, 選擇問句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新竹地區閩南語中性問句的變異現象,以及與王本瑛、連金發(1995)和周彥妤(2011)兩份文獻的比較。問卷設計部分,以Yue-Hashimoto,Ann. 1993.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Handbook for investigators裡的「中性問句(Neutral question)」為問卷主軸,在新竹地區調查六十六名發音人。
    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對應句型為五大類:VP-無/bue、VP-a-si-neg-VP、VP-m(bo)-VP、Kam-VP、以及嗎問句;其中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各年齡層以VP-無/bue為主要對應句型,次要對應句型為VP-m(bo)-VP以及Kam-VP。VP-m(bo)-VP句型在中老年齡層使用率最高,Kam-VP句型在青少與青壯年齡層使用率最高,VP-a-si-neg-VP與嗎問句在各年齡層均少用,Kam-VP與嗎問句在青少與青壯年使用率最高,顯示此二層的發音人,把非中性語意的標誌混用在中性問句裡,並把國語的「嗎」問句帶入閩南語中使用。
    VP-m(bo)-VP句型裡的對應有以下三種形式:Aux-V-neg-V、V-neg-V、(Aux)-V-a-neg-V,本文主張把(Aux)-V-a-neg-V歸為VP-a-si-neg-VP,這樣VP-a-si-neg-VP句型在中老年齡層的使用率高於其他三個年齡層,顯示中老年齡層在此句型有一定的競爭力之外,也顯示中老年齡層在中性問句的選擇上較多元。
    與文獻的比較上,王本瑛、連金發(1995)與本文的研究,經過十五年的時間,趨勢上並無太大的改變,但由VP-m(bo)-VP句型可以看出,年輕層受國語的影響更加劇烈,而中老年層則是閩南語內部出現變化;與周彥妤(2011)文獻的比較,台南地區以kam-VP為中性問句最主要的對應句型,與新竹相差甚大,顯示台南地區kam-VP由非中性語意轉為中性語意之使用。


    本論文主要研究新竹地區閩南語中性問句的變異現象,以及與王本瑛、連金發(1995)和周彥妤(2011)兩份文獻的比較。問卷設計部分,以Yue-Hashimoto,Ann. 1993.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Handbook for investigators裡的「中性問句(Neutral question)」為問卷主軸,在新竹地區調查六十六名發音人。
    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對應句型為五大類:VP-無/bue、VP-a-si-neg-VP、VP-m(bo)-VP、Kam-VP、以及嗎問句;其中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各年齡層以VP-無/bue為主要對應句型,次要對應句型為VP-m(bo)-VP以及Kam-VP。VP-m(bo)-VP句型在中老年齡層使用率最高,Kam-VP句型在青少與青壯年齡層使用率最高,VP-a-si-neg-VP與嗎問句在各年齡層均少用,Kam-VP與嗎問句在青少與青壯年使用率最高,顯示此二層的發音人,把非中性語意的標誌混用在中性問句裡,並把國語的「嗎」問句帶入閩南語中使用。
    VP-m(bo)-VP句型裡的對應有以下三種形式:Aux-V-neg-V、V-neg-V、(Aux)-V-a-neg-V,本文主張把(Aux)-V-a-neg-V歸為VP-a-si-neg-VP,這樣VP-a-si-neg-VP句型在中老年齡層的使用率高於其他三個年齡層,顯示中老年齡層在此句型有一定的競爭力之外,也顯示中老年齡層在中性問句的選擇上較多元。
    與文獻的比較上,王本瑛、連金發(1995)與本文的研究,經過十五年的時間,趨勢上並無太大的改變,但由VP-m(bo)-VP句型可以看出,年輕層受國語的影響更加劇烈,而中老年層則是閩南語內部出現變化;與周彥妤(2011)文獻的比較,台南地區以kam-VP為中性問句最主要的對應句型,與新竹相差甚大,顯示台南地區kam-VP由非中性語意轉為中性語意之使用。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前言與研究動機 1 1.1.1前言 1 1.1.2研究動機 2 1.2研究目的與問題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問題 3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3.1研究範圍 4 1.3.2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中性問句與敢問句相關 6 2.1.1朱德熙(1985) 6 2.1.2張敏(1990) 7 2.1.3黃正德(1988) 8 2.1.4湯廷池(1994) 10 2.1.5王本瑛、連金發(1995) 12 2.1.6湯廷池(1998) 14 2.1.7施其生(2000) 15 2.1.8鄭縈(2000) 16 2.1.9鄭雅方(2007) 16 2.1.10施其生(2008) 18 2.2社會語言學 19 2.2.1性別變體 20 2.2.2年齡變體 20 2.2.3職業變體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3.1研究架構 22 3.2調查方法 23 3.3研究內容 24 3.4研究對象 24 3.5問卷設計 24 第四章 新竹地區中性問句使用分析 26 4.1 青少年層23歲以下中性問句使用情況 26 4.2 青壯年層24~39歲中性問句使用情況 29 4.3 中壯年層40~59歲中性問句使用情況 33 4.4 中老年層60歲以上中性問句使用情況 36 第五章 時間與地域的區別:與文獻的比較 40 5.1 時間:與王本瑛、連金發 1995的比較 40 5.2 地域:與周彥妤 2011的比較 45 5.2.1各年齡層句型使用比較 46 5.2.2句末否定詞合流現象比較 49 5.3 小結 51 第六章 新竹地區中性問句的使用與演變 52 6.1 VP-bo/bue:句末否定詞合流現象 52 6.2敢問句的興起 56 6.3 kam-VP與嗎問句 59 6.4 VP-m/bo-VP 61 6.4.1總表 61 6.4.2疑問句 63 6.4.3陳述句 64 6.4.4綜合比較 65 6.5 VP a si neg VP 66 6.6 ASPECT 時態 67 第七章 結論 70 7.1總結 70 7.2未來展望 73 引用文獻 74 附錄 76 附錄一、發音人基本資料 76 附錄二、問卷內容 84

    Bloomfield, Lenonard.1933. Language,New York:Henry Holt.
    Labov, W. 1966: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Yue-Hashimoto, Ann. 1993.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Handbook for investigators.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n Sciences Soclales.
    (漢語拼音排序)
    曹志耘.1987.〈語氣詞運用的性別差異〉,《語文研究》第3 期:43-45。
    曹逢甫、連金發、鄭縈、王本瑛. 2002.〈新竹閩南語正在進行中的四種趨同變化〉。《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丁邦新、張雙慶編,221-232。
    陳原.2001.《語言與語言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曼君.2011.〈閩台閩南方言的反覆問句〉,《方言》第2期:153~163。
    洪惟仁.1995.〈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教育通訊》11: 84~100。
    黃正德.1988.〈漢語的正反問句的模組語法〉。《中國語文》第3期:679-703。
    胡壯麟.2007.《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淵源》,文鶴出版社。
    施其生.1990.〈汕頭方言的反覆問句〉,《中國語文》第3期:182~185。
    施其生.2000.〈閩南方言中性問句的類型及其變化〉。《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施其生.2008.〈台中方言的中性問句〉,《語文研究》第3期:56~59。
    施其生.2009. 〈《汕頭話讀本》所見潮州方言中性問句〉,《方言》第2期:126~133。
    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119-167。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8.〈閩南語的是非問句與正反問句〉。《漢學研究》16卷2期:173-195。
    王本瑛、連金發.1995.〈臺灣閩南語中的反覆問句〉。載於曹逢甫、蔡美惠(主編),《臺灣閩南語論文集》,7-69。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魏培泉.2010.〈「是否-V(N)P」句式的由來〉。《語言暨語言學》11.2:335-392。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敏.1990.《漢語方言反覆問句的類型學研究:共時分佈及其歷時蘊含》,91-100。北京大學博士論文。
    鄭縈.2000.〈試析閩南語情態詞kann和kam的語意與詞類〉。《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二期》,29-38。
    鄭雅方.2007.《台灣閩南語正反問句中否定助動詞的系統》,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榮富.2000.〈客家話的疑問句〉。《漢學研究》18卷特刊:147-174。
    周彥妤.2011.《台南地區中性問句變異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德熙.1985.〈漢語方言裡的兩種反覆問句〉。《中國語文》第1期:10-19。
    祝畹瑾.1992.《社會語言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
    鄒嘉彥、游汝杰.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五南圖書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