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秀蘭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學校資源 、社區資源 、資源共享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School resources, Community resources, Resources shar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南庄鄉各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實況、問題及可行策略。研究之主要目的有四:一、探討學校有效運用社區資源之可行策略。二、分析學校人員和社區人士對學校與社區資源有效運用、共享的看法。三、探討南庄鄉各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困難所在及可行策略。四、根據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對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建議,作為學校社區教育推展與社區發展單位之參考。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法進行研究,並獲得以下重要的結論:一、多數學校人員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效益持肯定看法。二、在人力資源共享方面,學校可提供社區之資源主要以教師與學生為核心;社區人力資源主要以學生家長及校友為主要對象。三、在事務資源共享方面,學校可發揮親職教育、成人教育之功能;社區則以提供相關的社區藝文活動為主要事務資源。四、在物力資源共享方面,學校可提供操場與球場供社區居民使用;社區則可提供公共設施及古蹟文物之文化財為主要物力資源。五、南庄鄉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現況並不理想,資源共享仍待努力。六、南庄鄉社區運用學校資源,最困難的因素是學校成員時間無法配合。七、南庄鄉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因為學校教師與社區人員互動不足、社區資源認知落差,而認為社區資源不多、經費有限。八、學校設有健全之家長會與校友會組織,教師能主動從事社區服務,為資源共享之可行策略。九、社區以提供學校鄉土教學之資源,為社區與學校互動與資源共享的可行策略。十、在營造學校與社區資源特色方面,可善用南庄地區觀光資源與原住民文化之特色,推動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一)訂定相關法令規定,明確規範資源共享的做法。(二)訂定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獎勵辦法,編列預算,提供足夠的經費。(三)激勵學校辦理社區教育與服務工作。二、對學校單位:(一)溝通觀念,建立校內共識,訂定資源共享規定。(二)激勵教師主動參與社區服務工作,凝聚學校社區生命共同體之共識。(三)建立資源網路,整合學校資源,發揮資源共享的使命感。(四)成立專責聯繫單位、負責聯繫推行資源共享。(五)善用社區資源與社區保持良好關係。三、對家長與社區:(一)辦理與學校結合的社區活動。(二)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協助學校教學工作。(三)透過各種管道與學校聯繫,並分享學校資源。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擴大研究的對象與範圍。(二)探討資源共享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社區、學校資源、社區資源、資源共享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difficulties and the feasible tactics about the inter-sharing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between Miaoli county Nanchoung village’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research’s four main goals include:
1.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and its progress, the meaning of the community’s sources, and explore the school’s effective use of the community’s sources.
2.Analyze the faculty and the community members’ point of view facing the inter-sharing of each other’s sources.
3.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generated by the inter-sharing of each other’s sources, and the feasible tactics.
4.Based on the summarized studies, bring up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ter-sharing of each other’s sources, and take for the references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chools’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to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organization.
This research uses document analyzing, questionnaire and personal visiting, and comes out with reports, as such:
1.The school’s staff and the community’s members mostly agree on the inter-sharing of each other’s sources.
2.In the case of sharing manpower, the schools can at most provide the community thei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s manpower can mainly target the students’ parents and the alumni.
3.About the inter-sharing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schools can offer Parents’ and Staffs’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while the community could provide some art programs.
4.In the case of sharing hardware resources, schools could provide playgrounds and basketball courts to the neighborhood; likewise, the community could provide some more public facilities and historic monuments as an important striving goal.
5.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sharing sources between Nanchoung village’s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generally has some unreasonable thoughts. Consequently, we still should try some more efforts on this job.
6.Nanchoung village community found the major difficulties of leveraging schools’ facilities is the mismatching of the available time between the faculty and the community’s members.
7.As to the lack of proper interaction, Nanchoung village’s schools assumed the community’s resources and budget were quite limited, the schools’ side didn’t fully utilize the community’s resources.
8.If the schools have solid-operated 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PTA) and Alumnus Association, teachers could actively help out with the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and strive for the sharing of the community’s resources.
9.As for the proper interaction, communities could provide schools with localizing education resources
10.In order to uphold the specialty of the schools and community’s resources, Nanchoung’s tourism and the aboriginals’ special culture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and schools to be part of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points above,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1.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Bureau:
(1)Making some laws relative to the subject, and place some clear regulations.
(2)Set up some rules to encourage the inter-sharing of each other’s resources and budget for the integration.
(3)Encourage schools to offer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Programs and services.
2.To schools’:
(1)Try communicating, set up some common views, and place some resource- sharing rules.
(2)Encourage teachers to actively help out with the community, combining schools and community’s benefits together.
(3)Set up internet resources, organize the school’s information and encourage the combination.
(4)Set up a taskforce to in charge of the communication.
(5)Use the community’s resources and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mmunity.
3.To parents and community:
(1)Arrange possible events to combine schools and community.
(2)Set up a community database to assist schools’ education.
(3)Use every channel to link with schools and share the schools’ resources.
4.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1)Expand the subjects and targets.
(2)Further study’s contents could aim at how resource sharing affects students’ learning.
Keywords: Community, School resources, Community resources, Resources sharing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以仁(1993)。台灣地區社區互動狀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王政彥(1996)。在社區學習。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主編),學校社區化(3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選治(2004)。綜合高中推動學校社區化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白秀雄(1978)。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文雄(1996)。學校經營概念與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35,11-15 。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資源分配現況檢討及改革方向。台北:教育部。
池易釗(2002)。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永裕(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
9-11。
吳宗立(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5。
吳俊靚(2003)。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會發展季刊,89,53-61。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建興(1979)。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書局。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9-34)。台北:師大書苑。
沈金鳳(1997)。歡迎媽媽客串老師。師友月刊,361,28-29。
林文正(2000)。高雄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資料雜誌,241,8-11。
林志成(2001)。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1,4-13。
林秀慧(1993)。台中市交通便捷的新興社區資源規劃。社教雙月刊,57,16-17。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振春(1995)。學校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97-20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7)。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台北:光寶文教。
林清江(1975)。教育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惠煌(1998)。社區資源與自勵學習。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自勵學習。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昇。中等教育,49(4),3-6。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萬億(1992)。社會福利計劃模型分析-強化我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初探。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莉惠(2003)。民俗藝術教學中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S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姜麗娟(1992)。中小學學校設備共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徐明和(2001)。新設國民小學學校經營之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徐 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秦秀蘭(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高強華(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境界。台灣教育,558,2-9。
教育部(1971)。社會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委會(1981)。重編國語辭典。台北: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學習型家庭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仁英(1993)。鐵砧山旁的傳奇-大甲高工的綠化活動。社教雙月刊,57,18-19。
張幸瑜(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156-174)。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玉利(2004)。高雄縣國民中學應用策略聯盟開拓教育資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未出版。
黃春香(1993)。花蓮縣的學校社區資源整合。社教雙月刊,57,20-21。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16-18。
黃煌雄(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27-135)。台北:師大書苑。
張經昆(2002)。學校與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靖卿(1996)。台北市國小資優教育社區資源需求評估及其應用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132,71-76 。
許水德(1994)。學校社區化:教育改革的方向。社教雙月刊,64,8-10。
許忠文(2003)。學校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以台東市豐里國小學區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良傑(2002)。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建州(2001)。建構終身學習社會的第一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中間機構」模式。現代化研究,27,89-97。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8。
游麗芬(1993)。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成人教育的宜蘭高商。社教雙月刊,57,18-19。
楊千儀(2003)。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詹棟樑(1997)。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因素。教育資料與研究,15,19-20。
鄒瑞良(1993)。善用東部自然資源,辦理社會教育。社教雙月刊,57,27-28。
廖文靖(1999)。加強學校公共關係促進校務發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3),82-86
劉鎮寧(1999)。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61-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劉寶銀(2003)。高職校長營造學校內部社區感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秀美(1999)。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蔡培村、孫國華(1998)。學校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1-24)。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83-107)。台北:師大書苑。
蔡漢賢(1977)。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推展社區工作。台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鄭同僚(2000)。如何才能符應顧客需求的教育行政。載於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合著),探索教育(191-205)。台北:台灣書店。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熙彥(1986)。國民小學教師對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角色期望、能力自評及學校參與狀況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謝金青(1991)。從社區資源談國民小學教育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徑。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3,55-58。
薛春光(1997)。提供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學校社區化,開啟學習社會契機。北縣教育,17,80-81。
顏國樑(1999)。國民小學組織變革的衝擊與因應策略。輔導叢書,71,1-27。
蕭増塘(1985)。國民中學教育對社區發展之調適與革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Bull, K. S. (1988). Develop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upport rural gifted programs.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Conferen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99 738)
DeVires, A. R. (1992). A community caring for gifted. G/C/T, 15(6), 18-22.
Elliott, J.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its critics; Alternative visions of school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6(2), 199-244.
Fowler, R. C., & Corley, K. K. (1996). Linking families, build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7), 24-26.
Kaltsounis, T. (1979).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Prentice-Hall, Inc.
Kindred, L.W., Begin, D., & Gallagher, D. R. (1990). The school & community relation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James, A. H. (1989).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id, W. A. (1997).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and paradigms for research: The cas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 Supervision, 12(3), 212-227.
Saxe, R. W. (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 Berkeley, CA.:
McCut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