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唐瑛蔓 Tang,Ying-man |
---|---|
論文名稱: |
「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 "Sell One's Soul to the Work--The disscussion about the life style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engineers in HSIP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Lii,Ding-tzan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頁 |
中文關鍵詞: | 工程師 、生活風格 、規訓 、生存心態 、自主性解消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企圖解釋形塑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的機制。依循著Foucault 的微物理概念和Bourdieu的「Habitus」,我們發現工程師獨特的生活風格來自於工作場域和工作內容的銘刻作用。對Foucault和Bourdieu而言,這是一種規訓勞動主體的方式,半導體產業工程師會在勞動過程當中,不自覺得發展出一套寫在身體的知識系統,這套知識系統深刻影響著工程師們的所有行動,本論文的第三章即將竹科工程師族群特有的「Habitus」定義為「工作至上」。而在論文的第四章即利用Foucault的微物理概念詳加討論影響工程師「Habitus」產生的機制,包括高科技產業的生產文化和在工作空間的行動方式等。依照Foucualt和Bourdieu的理論,行動主體是難以逃脫物質環境掌控的,於是第五章本論文回答了竹科工程師是否能夠逃脫得了高科技工作的種種箝制,然而根據田野觀察和訪談研究分析,我們很明白的看到了竹科工程師在把勞動力賣給高科技資本家的同時,一併賣掉了他的靈魂和自主性。失去了靈魂和自主性的科技人除了能夠精確的掌握工作外,他們沒有辦法用心的去經營工作外的生活,這就是高科技產業帶來的麻煩,如果台灣社會將要繼續發展高科技產業,我們必需正視這一個問題。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採取田野觀察和深度訪談二部分同時進行,在正式研究之前曾經做過前置研究(pilot stydy),利用統計分析得出的結果而做成訪談大綱,以更精確的掌握竹科工程師的工作和生活。
參考書目
英文部分: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s.
中文譯本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89,高銛等譯,台北:桂冠。
Bourideu, Pi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form the French by Richard Nice, CA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for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Vintange Books.
中文譯本《規訓與懲罰》,1992,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K.H.H.; A.G.; M.M
1995 Time Pioneers:Flexible Working time and new Lifestyles.Translated by Anthony Williams.Police Press.
Knights, David
1990 “Subjectivity,Power and the Labor Process” in Labor Process Theory, Knights, David and Hugh Willmott ens, pp.297-335.Macmillan, London.
Lefebvre, Henri
197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Lydia Alix Fillingham
1995 Foucault for Beginners.
中文譯本 《認識傳柯》,1995,張淑玫等譯,台北:時報漫畫叢書。
Marx, Karl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Rae, John; Volti, Rudi
1993 The Engineer Today: Origins , Roles and Status.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Veblen, Thorstein
1965 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New York :A.M.Kelley.
Wilmott, Hugh
1990 “Subjectivity and the Dialectics of Praxis:Opening up the Core of Labor Process Analysis”, in Labor Process Theory, Knights, David and Hugh Willmott eds, pp,336-378.Macmillan,Landon.
中文部分
方德琳
1997 《專業科技僱員的勞動體制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健安
1998 <高科技產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影響與設計>,《產業金融季刊》,100期,頁89-99。
朱元鴻
1993 《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I》,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邱玉蟬
1997 <高科技工程師—台灣競爭力的活力新星>,《天下雜誌》,195期,頁132-142。
邱花妹
1998 <科技人 健康心事誰人知? >,《天下雜誌》,208期。
李明軒
2000 <回首竹科—技術火拼 機會競奪>,《天下雜誌》,228期。
Http://archive.cw.com.tw/88-86/
李誠、黃同圳、鄭晉昌,1998
1998 《高科技產業員工技術來源之探討》,新竹: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李嘉聖、陳益世
1999 <高科技產業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暨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
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研發技術人員為例 >,《人力資源學報》,第11期,頁93-116。
余曉雯
1998 《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泉源
2000 《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史紀事先期規劃書》,結案報告。
吳嘉苓
2001 <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九期,頁1-58。
金明
1998 <員工認股的魔法棒—對高科技產業的影響>,《能力雜誌》,506號,頁94-99。
尚道明、吳燕玲
2000 <竹科新貴心情故事大告白>,《新新聞》,695期,頁24-36。
莊文瑞
1986 <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創刊號,頁34-36。
高秀娟
1996 <台灣半導體發展之回顧與展望>,《亞太半導體製造中心策略藍圖—
矽金之島-2010》,頁21-38,新竹:中華民國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
徐進鈺
1999 <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五期,頁75-118。
陳立育、吳漢松、易青雲,
1996 《IC製造前段設備專題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
章寶鸞
1998 <全省消費第二高的城市—新竹>,《能力雜誌》,506期,頁100-104。
黃白雪
2000 <高科技新貴一輩子的工作要在十五年內做完>,《新新聞》,頁36-37。
張紹勳
1999 <E-mail的使用對組織溝通民主化的衝擊>,《民意研究季刊》,210期,頁20-54。
新新聞
2000 <新鏢靶:被熱情追逐也被無情獵殺的高科技人>,《新新聞》,605期,頁22。
劉維公
1998 <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Bourdieu與N.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六期,頁1-51。
謝國雄
1997 《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藍佩嘉
1998 <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大社會學研究》,第二期,頁47-81。
蘇淑芬
1997 《全球化與在地化—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全球商品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盧智芳
2000 <自我與工作拉据戰—竹科工程師的寂寞心事>,《Cheers》創刊號,
頁43-48。
報紙
中時電子報
2001年1月18日 <全國科技會議—半導體大亨挖角 研究人才斷層>。
林天良
2000年6月1日 <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獎勵差距將拉近>,聯合報21版。
洪川詠
2000年1月10日 <人才荒嚴重 高科技業演出搶人/留人大戰>,中國時報。
陳愛珠
2000年1月10日 <簽署不跳槽 當場領獎金>,中國時報。
張令慧
2000年7月17日 <陳水扁:高科技員工配股 不採實價課稅>,明日報。
舒碧霞
2000年4月24日 <台灣89年半導體產值成長率將高於全球>,明日報(tTo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