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意玫
CHEN YI MEI
論文名稱: 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與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維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繪本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實踐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新竹縣安安(化名)國小兩班四年級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一般教學組,實驗組接受12次六週的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活動,每次60分鐘,一般教學組則無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以「利社會道德推理故事晤談測驗」及「幫助情境測驗」為研究工具,對利社會道德推理與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進行前、後側、追蹤測,將所得資料予以統計分析。以了解「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在中年級學童班級輔導實施成效,並討論實驗組學童經過「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後,在「利社會道德推理」的內容分析,及國小中年級學童在「利社會道德推理」階段類別的表現。研究發現:
    壹、實驗組經過實驗處理後,對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在「利社會道德推理」及「助人意願」方面較一般教學組有顯著提昇作用,具有立即性的效果。但在「助人行為實踐」方面相於較一般教學組,沒有顯著提昇作用,未具有立即性的效果。
    貳、實驗組經過實驗處理後,對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在「利社會道德推理」及「助人意願」方面經過四週的時間延宕,具有持續效果。在「助人行為實踐」方面,未具有持續效果。
    參、實驗組經過「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實驗處理後,學童在「利社會道德推理」階段類別層次中,後測及追蹤測各類別有顯著的改變。,一、二、三、四類都有呈現,以第二類最多,第五類則未出現。
    肆、經過「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實驗處理後,學童在注意焦點非單一角度去審視助人事件的情形增加。


    目次…………………………………………………………………… I 表次…………………………………………………………………… II 圖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助人行為的意義與利社會行為模式……………………7 第二節 利社會行為道德推理 …………………………………13 第三節 社會行為的決定歷程與社會行為測量 ………………22 第四節 有關利社會行為及道德認知推理與實踐的相關研究 26 第五節 繪本的相關文獻……………………………………… 27 第六節 運用繪本在兒童教學或輔導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和變項……………………………………… 45 第二節 前導性研究……………………………………………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4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9 第一節 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利社會道德推理」 「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之研究結果與討論………79 第二節 實驗組學童實施班級輔導方案後,在利社會道德推理 階段類別的變化因素和表現………85 第三節 檢討省思及研究限制………………………………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 ……………………………………………………………… 109 表 次 表次 表2-1 Eisenberg利社會道德推理類別 ………………… 17 表2-2 利社會道德推理五階段 …………………………… 20 表2-3 近幾年有關國小利社會行為、道德推理的相關研究………26 表2-4 運用繪本在兒童教學或輔導之相關研究……………36 表3-1-1 本研究之準實驗設計……………………………… 45 表3-2-1 方案試驗繪本書目一覽表……………………………48 表3-2-2 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教學試驗設… 49 表3-2-3 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輔導方案實驗書目一覽表……51 表3-2-4 利社會行為觀察實踐表………………………………52 表3-3-1 實驗組及一般教學組人數分配表……………………54 表3-4-1 利社會行為對應「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領域之能力指標………55 表3-4-2 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內容……………56 表3-4-3 利社會道德推理類別階段計分表(一)……………61 表3-4-4 利社會道德推理類別階段計分表(二)……………61 表3-4-5 幫助行為層次及記分表………………………………63 表3-6-1 實驗組與一般教學組前測、後測與追蹤測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7 表3-6-2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組內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68 表3-6-3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校正後平均數摘要表………68 表3-6-4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單因子共變數 析摘要表………69 表3-6-5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意願」之組內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9 表3-6-6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意願」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校正後平均數摘要表………70 表3-6-7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意願」之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70 表3-6-8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行為實踐」之組內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1 表3-6-9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行為實踐」之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72 表3-6-10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延宕效果之組內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3 表3-6-11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校正後 平均數摘表………73 表3-6-12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利社會道德推理」延宕效果 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3 表3-6-13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意願」延宕效果組內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74 表3-6-14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意願」延宕效果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校正後平均數摘表 ………75 表3-6-15 在「助人意願」延宕效果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75 表3-6-16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行為實踐」延宕效果之組內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76 表3-6-17 實驗組和一般教學組在「助人行為實踐」延宕效果之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6 表3-6-18 實驗組前後測學童在道德推理類別的Bowker對稱考驗………77 表3-6-19 實驗組前測、追蹤測學童在道德推理類別的Bowker對稱考驗…78 圖 次 圖2-1 利社會行為模式 ………………………12 圖2-2 利社會行為動機模式 …………………13 圖2-3 利社會行為認知模式 ……………13 圖2-4 意圖行為的連接 …………………… 14 圖3-4-1 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架構………58 圖3-4-2 實驗研究流程圖 ………………………64

    壹、中文部分
    王文玲(民95)。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王彩鳳(民94)。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萬清(民88)。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沈六(民82)。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卷,2期,53-63頁
    李怡真(民94)。離婚單親兒童之敘事研究-從繪本到生命故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梅(民94)。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宗(民91)。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信慧(民95)。繪本式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屏東台中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娟(民91)。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
    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碧霜(民94)。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良(民75)。漫談幼兒讀物。幼教天地,5,1-7。
    林孟蕾(民93)。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訓民(民81)。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
    林真美譯(民94)。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 繪本之力。台北:遠流。
    林敏宜(民89)。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展穗(民93)。繪本團體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輔導之研究。屏東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湫(民88)。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煥彰(民87)。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91,49-56 。
    林維芬(民80)。年級與學習策略對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及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愛真(民93)。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滿祥(民93)。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耀基(民81)。從傳統到現代。 台北:時報。
    施常花(民77)。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復文書局
    范美珠(民76)。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敏慧(民91)。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昭岑(民94)。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堯群(民89)。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藝芬、陳思敏、羅玉卿(民93)。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心理出版社。
    祝士媛(民78)。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柳毓珍(民94)。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秀君(民90)。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修慧蘭校訂(民9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355-356。
    郝廣才(民87)。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 。
    徐素霞(民91)。台灣兒童圖畫疏導賞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翁淑容(民9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月碧(民94)。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傳珠(民93)。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輔助學童學習之歷程探究---以英語繪本教學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婷怡(民95)。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誌煌 (民93)。時間表現形式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榮(民80)。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公司。
    陳美姿(民89)。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幸(民82)。少年利社會道德推理之研究探討。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玲如(民94)。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故事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萍(民93)。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俐伶(民95)。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珮琦(民89)。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如(民95)。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瑾(民94)。使用繪本對輕度智能障礙國小學童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探討。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
    曹俊彥(民87)。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
    教育部(民6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梁麗雲(民79)。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國民教育,31(1.2),11-14。
    黃蕙君(民90)。認知行為取向的讀書治療對促進兒童利社會行為之個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瑢(民94)。利社會學習策略團體對國小害羞兒童的害羞、利社會行為輔導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華(民94)。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曉惠(民93)。繪本融入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麗蓉(民92)。閱讀治療取向的小團體輔導對國小攻擊行為傾向兒童自我概念影響歷。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千芸(民94)。以繪本進行國小二年級英語教學之實驗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卿(民82)。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 期,65-72。
    楊振豐(民94)。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紋舲(民93)。國中智障學生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宗慈(民76)。父母紀律方式、利他傾向與兒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宜倖(民92)。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妮(民93)。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進(民78)。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p61-68 )。台北:幼獅。
    鄭雪玫(民73)。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劉美玲(民91)。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惕君(民89)。國小單親學童對父母離異經驗之敘說-現實與繪本之間。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雯(民93)。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婉鶯(民94)。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民67)。讀書治療的基本概念與實施。台北:天馬出版社。
    劉鳳芯譯(民89)。Perry Nodelman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出版社。
    鄧守娟(民85)。讀書治療對國小社會畏縮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玉鳳(民85)。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文化大學兒童文學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素菡(民92)。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梅瑛(民93)。繪本運用於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美雲(民92)。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千惠(民94)。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守(民78)。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再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貳:外文部份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Halsted Press.
    Bar -Tal, D., & Raviv, A. (1982). A cognitive-learning model of helping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Possibl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N.Eisenberg (Ed.), The devil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NY: Academic Press, 199-218.
    Bar -Tal, D., Raviv, A., & Leiser, T.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altruistic behavior: empirical evid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 516-524.
    Doescher, S. M. (1986). Impact of prosaically classroom and home learning program on preschool children′s prosaically behavior . Unpublished is ph. D.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Dovidio,J.F.(1984).Helping behavior and altruism: 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overview.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isenberg-berg, N. (1979).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aically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 128-137.
    Eisenberg, N. (1986). Altruis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isenberg, N. (1989). The Developmentof Prosaically Values. In N. Eisenberg,R. Reykowski, & E. Staub (Eds.). Social and moral values.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Eisenberg, N., & Lennon, R.(1983). Sex is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related capacities. Psychological is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46-55
    Eisenberg, N., Lundy, T., Shell, R., & Roth, K.(1985). Children′s justifications for their adult and peer-directed compliant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 325-331.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N., & Shell,R. (1987). Prosaically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mediating role f co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426-433
    Eisenberg,-Berg, N. , & Roth, K. (1980).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s prosocial moral judgment: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 375-376
    Flood,D. R. (1979). Prosocial behavior: A seminar for preschool teachers. ERIC document #ED164 116.
    Gelfand, D. M. & Hartmann, D.P.(1982). Response consequence and attributions: two contributions to prosocial behavior. In N. Eisenberg (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pp. 167-19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iggins, E. T. (1981). Role-taking and social judgment: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and processes. In J. H. Flavell & L. Ross (Eds.),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Frontiers and possible future (pp. 119-153).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nry, R. & Simpson, C.(2001).《Picture Books & Older Readers: A Match Made in Heaven》. Teacher Librarian, 28(3), pp.23-27
    Hoffman, M. L. (1970). Conscience 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techniques. Human Development, 13, 90-126.
    Hynes, A. M., & Hynes-Berry, M.(1986).Bibliotheca:The Interactive Process.Londin: Westibiew Press.
    Krebs, D (1970). Altruism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ical Bulletin, 13, 285-302.
    Latane, B., & Darley, J. M(1970). A lady in distress:Inhibiting effects of friends and strangest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 189-202.
    Piliavin, J. A. , Dovidio, J. F Dovidio, J. F. , Gaertner, S. L. & Clark, R. D. , I I I. (1981). Emergency is intervention. New York:Academic is Press.
    Radke-Yarrow,M., Zahn-waxler, C., & Chapman.M.(1983). Prosaically is disposition and behavior. In P. Mussen.(Ed), Man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Vo1. 4. Soci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Ruston, J. P., (1976). Socialization and the altruistic is behavior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3, 898-913.
    Schwartz,S.H., & Hoard, J.A.(1981). In J.P.Rushton, & R.M. Sorrentino(Eds.), Altruism and helping behavior. Hillsdale, NJ:Lawrence Is Erlbaum Associates.
    Schwartz.S.H., & Howard, J.A. (1984).Internalized values as motivators of altruism. In E. Staub, D., Bar-Tal,J. Karylowski, & J,Reykowski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possitive developm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affer, D.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pf: Brooks/Cole (3rd)
    Staub, E.(1970). A children in distress: 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number of witnesses on children′s attempt to hel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4, 130-140.
    Staub, E.(1979). Positive is social behavior and morality, Social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turtevant, A. E. (1985). The relationship of deepen, mood, prosocial moral reasoning and altruism in children. Unpublished 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University

    參、網路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民95 年6 月3 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children/gallery
    聯合新聞網(2006)。民95年1月12 日,取自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2006)民95年1月12 日,取自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