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小珊 Wang, Hsiao-shan |
---|---|
論文名稱: |
韋應物郡齋詩研究 The Research of We Yingwu’s “Jun-Zhai Poems”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口試委員: |
楊文惠
許銘全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韋應物 、郡齋詩 、仕隱情結 、吏隱觀念 |
外文關鍵詞: | We Yingwu, Jun-Zhai Poems, political involved and pursuing life as a hermit inspired, 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蔣寅在其《大曆詩人研究》中提出韋應物基於仕隱的矛盾心態建立起「郡齋詩」這種詩歌類型,並認為郡齋詩表達了古代封建社會士大夫理想的生活方式──吏隱,但卻未對韋應物的郡齋詩做進一步的探論及闡釋。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爬梳六朝以來謝靈運、謝朓、宋之問、張九齡、岑參等人郡齋詩創作的情形,藉此建立起郡齋詩發展的脈絡,並從中探究郡齋詩在韋應物時定型的成因。就時代背景來看,中晚唐吏隱觀念的普遍盛行、園林的興建與郡齋功能的拓展以及郡齋言詩的文學風尚,使郡齋詩在中唐以後大量被創作;而韋應物三領大藩的仕宦經歷和儒釋道兼容並蓄的思想內涵,對其創作郡齋詩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本文在緒論中先對「郡齋詩」指涉的範圍予以定義,並據此探究韋應物作於滁州、江州、蘇州三任刺史期間的郡齋詩,分別從其郡齋詩的題材取向、情感內涵、藝術風格及寫作手法等方面析論韋氏不同時期郡齋詩的特色及當中所反映的仕宦心態,亦藉此觀察韋應物吏隱觀念的形成與吏隱生活在郡齋中的實踐等。
透過本文的討論,筆者期許能夠找出郡齋詩這種詩歌類型得以在韋應物手上建立的原因,並對韋應物的郡齋詩創作進行全面的分析,除觀察其郡齋詩的貢獻與成就外,也希望藉此提供另一個面向,以重新思考韋應物郡齋詩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與定位。
Research of Da Li Poets, written by Jiang Yin, pointed out that We Yingwu’s paradox between being political involved and pursuing life as a hermit inspired Jun-Zhai Poetry. Jiang also proposed that Jun-Zhai Poetry reflected the ideal lifestyle of feudal age scholars –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吏隱) , but he hadn’t further discuss or elaborate the meaning of We’s poems .
This article starts by looking into the Jun-Zhai poems composed byXie Ling Yun(謝靈運)、Xie Tiao(謝朓)、Song Zhi Wen(宋之問)、Zhang Jiu Ling(張九齡)、Cen Shen(岑參) and establish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un-Zhai Poetry. Then it discusses why the form of Jun-Zhai Poetry became set in We’s time. Chronologically,” 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吏隱) was a poplar idea in mid-late Tang dynasty.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Jun-Zhai (郡齋) functionality and the poetry style of , caused a sharp rise in Jun-Zhai poetry composition. We’s political success in and balanced mix 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t also brought positively influenced Jun-Zhai Poetry.
First the author makes a clear definition for Jun-Zhai poetry, then picked out We’s Jun-Zhai poems composed during We’s three separate terms as an official in Chuzhou(滁州)、Jiangzhou(江州) and(Suzhou)蘇州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is essay analyzes characteristic of We’s Jun-Zhai poet from perspectives of emotional content, artistic style and composing skills, also the reflected political attitude, and by doing so, observes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serve physically and recluse psychologically “(吏隱) in We’s Jun-Zhai Poetry.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writer expects to discover the reason why Jun-Zhai Poetry i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by We YingWu, also, thoroughly analyze We’s Jun-Zhai composition. This essay not only summarizes his contribution and accomplishment of Jun-Zhai Poetry, but also provides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re-think the We’s Jun-Zhai Poetry’s meaning and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一、 傳統文獻
1. 〔晉〕葛洪,《神仙傳》,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13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2.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5. 〔南朝齊〕謝脁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 〔梁〕劉孝綽撰,〔明〕張燮編纂,《劉秘書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7. 〔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8.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9. 〔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0. 〔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1. 〔唐〕岑參著,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12.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3. ﹝唐﹞韋應物著,阮廷瑜校注,《韋蘇州詩校注》,臺北:華泰文化公司,2000年。
14.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5.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6. 〔唐〕孟郊撰,《孟東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17.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8.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0. 〔宋〕朱長文撰,《吳郡圖經續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2. 〔明〕胡應麟撰,《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23.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4. 〔清〕劉熙載撰,《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25. 〔清〕喬億撰,《劍溪說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文學史
1.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1990年。
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3.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
(二) 詩歌、詩體、詩人研究
1.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 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新北:Airiti Press,2011。
3. 朱雅琪,《大小謝詩之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4.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5.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6. 孫望,《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7.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8.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9. 蔣寅,《大曆詩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三) 其他專著
1. 王國維撰,黃霖等導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4.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7.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8. 徐志華,《唐代園林詩述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
9.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10. 鄭臨川述評,《聞一多論古典文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
11. 劉帆,《修辭藝術詮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2.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書局,2008年。
13.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臺灣: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三、 單篇論文
1. 丁紅麗,〈佛禪思想與韋應物山水詩意境〉,《浙江學刊》2012年第5期,頁97-101。
2. 王錫九,〈略論韋應物詩歌的藝術淵源〉,《東南大學學報》第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109-114。
3. 王樹海、曲成艷,〈論韋應物詩歌的佛禪韻味〉,《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9期,頁159-162。
4. 吉凌,〈陶淵明、韋應物詩歌精神旨趣的差異〉,《揚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5期(2010年9月),頁77-81。
5. 沈文凡,〈大曆詩壇上一枝獨異的花朵——論韋應物詩歌的藝術特徵〉,《安徽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頁8-17。
6. 沈文凡,〈韋應物詩歌對陶詩的繼承〉,《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34-36。
7. 肖平學,〈唐代官吏休沐制度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頁88-91。
8. 赤井益久,〈中唐における「吏隱」について〉,《中唐詩壇の研究》,東京:創文社,2004年,頁447-462。
9. 杜學霞,〈朝隱、吏隱、中隱——白居易歸隱心路歷程〉,《河南社會科學》第1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30-133
10. 李昌舒,〈論韋應物、白居易的郡齋詩及其美學意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六輯)——中國文論的史與用》(2008年8月),頁148-169。
11. 李昌舒,〈郡齋詩的美學意蘊〉,收錄於趙憲章主編,《漢語文體與文化認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79-106。
12. 李紅霞,〈論唐詩中的吏隱主題〉,《深圳大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93-97。
13. 吳戩,〈試論韋應物的悼亡詩〉,《文教資料》2008年第13期,頁8-10。
14. 邵明珍,〈韋應物仕隱心態平議——兼論其詩歌主導風格並非「高雅閑淡」〉,《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頁119-125。
15. 何劍平,〈論韋應物的詩歌創作與《楞伽經》之關係〉,《文學遺產》2011年第2期,頁46-53。
16. 杜光熙,〈郡齋吏隱與江南望闕——談韋應物任蘇州刺史期間的交游與創作〉,《燕趙學術》2012年02期,頁203。
17. 房日晰,〈韋應物樂府歌行論略〉,《西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頁49-51。
18. 韋江,〈孟浩然與韋應物山水田園詩比較〉,《文學教育》上(2009年1月),頁127-129。
19. 馬自力,〈論韋柳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頁83-96。
20. 馬德富,〈杜詩動詞的超常選擇及其藝術追求〉,《文學遺產》1995年第5期,頁16-24。
21. 馬現誠,〈佛教與韋應物及其詩〉,《東嶽論叢》第20卷第4期(1999年7月),頁126-129。
22. 孫望,〈韋應物事蹟考述〉,《蝸叟雜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27-55。
23. 孫映逵,〈論韋應物的人格轉換及其典型詩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1年3月),頁57-60。
24. 陶敏,〈韋應物生平新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15-19。
25. 陶敏,〈韋應物生平再考〉,《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頁136-138。
26. 陳小波,〈詩中有畫與詩中有人——王維、韋應物山水田園詩比較〉,巢湖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6年5月),頁97-100。
27. 高雲龍,〈試論韋應物元蘋墓誌與悼亡詩〉,《遼東學院學報》第12卷第6期(2010年12月),頁111-114。
28. 高毓莉,〈論韋應物絕句中的情景交融〉,《雄工學報》第10期(2011年6月),頁93-108。
29. 張亞新,〈一樣的山水,不同的詩歌——試論王孟與韋柳山水詩的不同〉,《遼寧師專學報》2006年第1期,頁33-35。
30. 張怡婷,〈山水與宦遊生涯共詠——論韋應物的吏隱思想與郡齋詩的創作〉,《中國語文》第110卷第5期(2012年5月),頁57-73。
31. 張兆勇,〈韋應物一生思想演變及刺滁時與佛道交流簡論〉,《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3年7月),頁102-106。
32. 傅璇琮,〈韋應物繫年考證〉,《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269-325。
33. 湯擎民,〈論韋應物的興諷詩〉,《文學遺產》1981年第3期,頁67-75。
34. 景遐東,〈論中唐時期江南地區的詩酒文會〉,《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1月),頁8-12。
35. 萬怡君,〈試論韋應物的悼亡詩〉,《逢甲中文學刊》第3期(2010年1月),頁75-94。
36. 葛曉音,〈中晚唐的郡齋詩和「滄洲吏」〉,《北京大學學報》第50卷第1期(2013年1月),頁88-102。
37. 潘世卿,〈韋應物詩之學紀〉,《新埔學報》第13期(1994年12月),頁198-242。
38. 蔣寅,〈吏隱:謝脁與大歷詩人〉,《中華文史論叢》第50輯(1992年12月),頁129-153。
39. 蔣寅,〈古典詩歌中的「吏隱」〉,《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頁51-58。
40. 劉蔚,〈試論韋應物的吏隱心態與儒道禪思想之關係〉,《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7-22。
41. 盧明瑜,〈方鑿不受圓.直木不為輪——論韋應物的俠者性格〉,《德明學報》第9期(1993年11月),頁244-261。
42. 儲仲君,〈韋應物詩分期的探討〉,《文學遺產》1984年第4期,頁67-75。
43. 謝衛平、張笑笑,〈論韋應物的悼亡詩〉,《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40-43。
44. 羅聯添,〈韋應物年譜〉,《唐代詩文六家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頁75-156。
四、 學位論文
1. 李奇鴻,《「詩聖」的一個面向:杜詩中的「家國聯繫」表現模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2. 陳威遠,《韋應物五言絕句之語言風格學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3. 崔成宗,《韋蘇州及其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4. 許緗瑩,《韋應物山水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5. 楊文惠,《韋應物詩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6. 趙夏霜,《韋應物及其詩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 劉速,《論韋應物的郡齋詩》,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8. 盧明瑜,《韋應物詩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