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惠婷
TJIANG YEMIMA CHRISTINE
論文名稱: 印尼萬隆地區華語文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ese Schooling System in Bandung, Indonesia.
指導教授: 楊聰榮
Yang, Tsung-Rong Edw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印尼萬隆華語文教育教育改革
外文關鍵詞: Bandung area in Indonesi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研究印尼萬隆地區華語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過程。從印尼萬隆地區來觀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萬隆地區華文教育發展在1950年代達到高峰,不同派別的華文教育皆有發展,另一方面,1955年在萬隆舉行亞非會議,華人社會因為不同的政治認同而分歧,是十分受到矚目的地方。首先探討荷蘭殖民印尼時期,新式華文教育的改革過程,在印尼新式教育、荷印教育制度與中國教育制度方面比較三者之間的相關性,以及1943年至1945年日侵時期對印尼華文教育的衝擊。再來是1949年國共分裂帶給萬隆華語文教育的影響。印尼荷印時期新式教育雖然比中國晚開始,但是發展得很迅速,給在印尼的華人好的教育機會。新式教育除了教學方法改變外,它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化的,使學生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上。這是印尼華人受到當時的中國和荷印政府教育制度的影響,是印尼華語文教育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1950年代牽扯到印尼華人社群政治觀與華文教育的關係。本研究發現:冷戰時期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主張印尼華文教育的教育改革轉向本土化,不單是受到1960年代印尼政治局勢壓迫的影響。早在1950年代,華人因為政治立場分歧對華文教育發展的走向產生影響,對大陸和台灣政治認同的差異形成對華文教育理念的不同,因為左右兩派的競爭,發展出本土化的路線。這種情況是當時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主要特色,其影響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This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processes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Bandung, Indonesia. Before entering the theme research, the study first discusses the reformation process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during the Dutch colonization era in Indonesia and compar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onesian modern education, the Dutch–Indonesia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from 1943 to 1945 on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Indonesia.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termin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1949 on th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Bandung is explored.
    Although modern education in Indonesia during the Dutch colonization era began later than China, nonetheless, it developed rapidly, provi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t were favorable for Chinese in Indonesia. In addition to the alter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its educational ideas were close to daily life, allowing student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their lives. This was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China and the Dutch–Indonesian government; it was the first step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Indonesia for Chinese Indonesians. In the 1950s,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political views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community were closely linked. This gave rise to two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during the later education reformati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Bandung area can be representative, for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Bandung area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1950s, and each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had progres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1955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held in Bandung caused the Chinese society to be divided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s, making the Bandung a place that is given much atten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n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during the Cold War, which advocated that th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of the Indonesian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be localized, was not merely a result of influence under the oppressive Indonesian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1960s. As early as in the 1950s, the direction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development wa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positions among the Chinese.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identities toward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generated different ideas regarding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localization course emerged as the left and right parties compe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 was the main developmental feature of the Indonesian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hen, and the effects lasted for a long tim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對象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教育改革的變遷 21 第二節 印尼華人研究 27 第三節 印尼華語文教育研究 35 第三章 荷蘭與日本殖民時期華語文教育改革 42 第一節 中國新式教育 42 第二節 印尼教育制度 48 第三節 印尼華語文新式教育 60 第四節 日本統治印尼社會概況與華語文教育 69 第四章 印尼獨立後萬隆華校的發展 78 第一節 萬隆華人社會概況 78 第二節 萬隆華語文教育歷史 84 第三節 萬隆華人政治與華語文教育的關係 94 第五章 結論 151

    一、 英文文獻
    Aimee Dawis, (2008). Leo Suryadinata (Ed.), Ethnic Chinese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Education in Post-1998 Era. Singapore: ISEAS publications.
    Anonymous (1984). The Battle for the Common School. The New Book of Knowledge. USA: Grolier Incorporate.
    Adriaan J. Barnouw (1925). A Trip Through the Dutch East Indies. Gouda: Koch & Knuttel.
    Cleverley J. (1985). The Schooling of China-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education, Australia :George Allen & Unwin Pty Ltd.
    Raymond Horn. (2002).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reform. Carlifornia: ABC-CLIO. Inc.
    Leo Suryandinata(Ed.) (1979). Tjoa Sik Ien and Siauw Giok Tjhan Education Problems for Children of Peranakan Chinese who are Indonesian Citizens.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1900-1995. 2th ed.,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sty Press.
    Jan S. Aritonang (1994), Robert R. Boehlke tranlated, Mission Schools in Batakland (Indonesia): 1861 – 1940, The Netherland: EJ. Brill.

    二、 印尼文文獻
    Cabaton, A.B.& Miall, B.(1912), Java, Sumatra and the other islands of the Dutch East Indies.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Masjkuri and Kutoyo (editor). (1981). Sejarah pendidikan daerah Sumatera Utara ﹝北蘇門答臘教育歷史﹞, Jakarta: Proyek Inventarisasi dan Dokumentasi Kebudayaan Daerah.
    Robert P.G.A Voskuil, DKK. Bandung citra sebuah kota﹝萬隆城市的形象﹞, Bandung : Departemen Planologi ITB bekerja sama dengan PT. Jagaddhita, 2007.
    SetionoG.Benny. (2008).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 Jakarta: TransMedia.
    Leo Suryadinata (2010), Etnis Tionghoa dan Nasionalisme Indonesia﹝中華民族與印尼民族主義﹞,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
    Taufik Abdullah &Sukri Abdurrachman (2011) .Orang Cina di Bandung, 1930-1960 Siasat Economi Etnis Cina di Bandung Dalam Menghasapi Kebijakan Penguasa﹝在萬隆的華人:華人民族面對政權交替的經濟策略﹞. Indonesia Across Orders: Arus Bawah Sejarah Bangsa (1930-1960). Jakarta: Lembaga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

    三、 中文和日文文獻

    (一) 期刊和發表論文
    朱沙河、瑪麗,〈犁青:詩驚文壇情感天地——大情懷的和平人道詩人犁青〉,《地平線雜誌》(出版社,2006)。
    郭瑞佳,〈正中書局的歷史變遷〉,《出版參考》(15,2013)。
    張惠婷,〈印尼萬隆地區華語文教育發展的特色〉,《第一屆政治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大會手冊》(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2011年12月17日)。
    張蓉,〈商務印書館與清末新式教科書的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3:2,2001年4月)。
    張西平,〈世界漢語教育史的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世界漢語教學,2008),第83期。
    楊陽,〈二戰後印尼政府的華人政策與華人參政〉,《東南學術》(2,2003)。
    (二) 專書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各國華人人口專輯》(台北市:僑務委員會,2003)。
    白石隆,《インドネシア――国家と政治》(東京都 : リブロポ-ト,1992)。
    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卓輝,《七代聯輝: 梁世楨家族創業興學風雨歷程》(出版地不詳,2010)。
    吳研因,〈三年來之中國僑民教育〉,《抗戰前教育概況與檢討》,(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林文達,《中外教育計畫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陳嘉庚,《南僑回憶錄(上冊)》(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3)。
    陳以令,《印尼華僑槪況》(台北市: 正中書局,1989)。
    耿素麗、張軍,《民國華僑史料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陳春圃,〈僑民教育之回顧與前膽〉,《抗戰前教育概況與檢討》,(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崔丕、姚玉民,《日本對南洋華僑調查資料選編(1925-1945)》(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崔載陽,《現代教育思想》(台北:帕米爾書店,1967)。
    黃昆章,《印度尼西亞華語文教育發展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黃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變史》(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單中惠主編,《西方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單文經、鄭英傑等,《台灣中學留級觀念與作法的變革》(出版社和年份不詳),頁3。
    董鵬程,〈印尼華語文教育的省思〉,《印尼華語文教育與教學》(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董汝舟,〈南洋華僑教育概況及其改革之計劃〉,《抗戰前教育概況與檢討》,(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楊建成主編,《三十年代蘭領東印度之華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鄭子健,《南洋三月記》(香港:中華書局, 1935)。
    鄭學稼,《印度尼西亞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
    鄭子健,《南洋三月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綾部恆雄、永積昭,《もっと知りたいイソドネツア》(東京:弘文堂出版社,1982)。
    鄧康延,《老課本新閱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
    劉士木譯,《南洋荷屬東印度之教育制度》(國立暨南大學南洋美洲文化事業部,1930) 。
    謝文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武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瞿立鶴,《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蘇美麗,〈荷蘭中等教育制度〉,《各國中等教育制度》(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James H. McMillan & Sally Schumcher,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質的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院有限公司,2002)。
    Martin W. Bauer & George Gaskell,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三) 華校紀念刊

    古山,〈陳燕生-促進中印〉,《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吳文華,〈南化精神,永放光芒〉,《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吳文華,〈百年隆華給我們的啟示〉,《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龍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李世珍,〈萬隆中華中小學風雨昌滄桑簡史〉,《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邱章開,〈情系南化〉,《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吳文華,〈劉純煜、俆澤鴻、吳秀德〉,《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吳文華,〈百年隆華給我們的啟示〉,《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吳鏡明,〈懷念劉純煜校長〉,《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吳文華,〈劉純煜、俆澤鴻、吳秀德〉,《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吳文華,〈百年隆華給我們的啟示〉,《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龍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吳文華,〈南化精神,永放光芒〉,《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明芳,〈隆華百年校慶年底辦隆重慶典〉,《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龍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林振森,〈往事點點滴滴在隆華教書片段〉,《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8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林楊陳〈我的七位恩師〉,《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孟起,〈房延凌先生與僑中〉,《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邱鳴,〈懷念張俊杰老師〉,《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邱章開,〈情系南化〉,《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房慶宜,〈南化校舍滄桑〉,《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柳欣,〈緬懷母校,感激南化〉,《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2006年)。
    范才生,〈萬隆清華“現代竹筒音樂隊”〉,《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陳中北,〈南化學校青年歲月─引我走向進步的重要啟蒙母校〉,《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2006年)。
    陳漢霄,〈回憶僑中的三位老師〉,《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陳玉華,〈永遠的情結〉,《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陳中北,〈南化學校,青年歲月〉,《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陳中北,〈南化學校青年歲月─引我走向進步的重要啟蒙母校〉,《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候強昭,〈良師益友“僑中”緣〉,《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徐澤鴻,〈李霸權先生事略〉,《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馬咏南,〈感恩又感恩〉,《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張俊杰,〈林珊先生傳略〉,《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張風康,〈六十年清系母校〉,《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梁天壽,〈半個世紀前學生的面面觀〉,《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梅鏡人,〈隆華的創立〉,《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曾展興,〈對隆華的點滴回憶〉,《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黃季平〈在萬隆清華中學就讀前後的片段記憶〉,《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鄭志春,〈序〉,《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
    曾展興,〈片段的回憶〉,《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黃季平〈在萬隆清華中學就讀前後的片段記憶〉,《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黃深芳,〈激情的回憶〉,《萬隆清華學校建校七十一周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楊望東,《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趙海鵬〈一組老照片─我的心飛向激情燃燒的歲月〉,《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潘清蓮,〈北京的清華人〉,《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魯雁玲,〈峥嶸歲月的留影〉,《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2006年)。
    魯雁玲,〈南化校歌是怎樣誕生的?〉,《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2006年) 。
    編委,〈萬隆華僑中學史略〉,《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編輯部,〈萬隆清華中小學史略〉,《印尼萬隆清華七十一週年紀念刊》(萬隆:清華萬隆校友會,2006年)。
    編委會,〈岩望校史〉,《岩望中華會館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2004年)。
    魯雁玲,〈峥嶸歲月的留影〉,《萬隆南化學校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萬隆:南化建校六十週年編委,2006年)。
    蔡子升,〈家父蔡朝陽記憶隨寫〉,《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劉錦毅,〈僑中與我〉《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魯雁玲,〈峥嶸歲月的留影〉,《萬隆南化學校六十週年紀念刊》(萬隆:南化六十週年編委會,2006年)。
    謝仲明,〈致僑中校友們〉,《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作者不詳,〈隆華逸事一二〉,《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作者不詳,〈憶僑中董事長、總會主席洪載德先生〉,《萬隆華僑中學創辦五十五週年紀念刊》(萬隆:僑中五十五週年籌委會,2002年)。
    作者不詳,〈校史〉,《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作者不詳,〈校史〉,《萬隆中華會館中華中小學慶祝一百週年紀念特刊》(萬隆:隆華編輯委員會,2004年)。
    作者不詳,〈學則〉,《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作者不詳,〈小學部用書〉,《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作者不詳,〈中學課程〉,《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作者不詳,〈四、教學方法〉,《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作者不詳,〈七、學業成績考查法〉,《萬隆中華中小學五十週年紀念刊》(萬隆:萬隆中華會館,1954年)。

    (四) 訪問紀錄

    張惠婷訪問,楊瑞妹口述,2012.7.11。
    張惠婷訪問,張致平口述,2012.7.18。
    張惠婷訪問,張致平口述,2012.7.20。
    張惠婷訪問,林聿鐸口述,2013.7.11。
    張惠婷訪問,陳國華口述,2012.7.13。
    張惠婷訪問,劉金漢口述,2012.7.20。
    張惠婷訪問,張忠春口述,2012.4.6。
    張惠婷訪問,鄭貽富口述,2013.1.13。

    (五) 學位論文

    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分析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1年)。
    林勉絲,〈戰前印尼華人作家郭德懷之社會關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年)。
    吳玉燕,〈蘇東牧學校之文化傳承與因應〉(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六) 網路文獻

    日軍鐵蹄下的印尼華人(2005年)。〈華僑華人與抗日戰爭〉。2012年5月24日,取自:http://big5.chinaqw.cn:89/node2/node2796/node2882/node2896/node3248/node3250/userobject6ai261192.html。
    歷程(無日期),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1月.21日,取自: 閱讀http://www.commercialpress.com.hk/ww/journey.html。
    出版教科書(2005),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3月,取自:http://www.commercialpress.com.hk/ww/publish.html
    正中書局簡介(2006),新北市:正中書局,2014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ccbc.com.tw/ccbc_group/about_01.php。
    作者不詳(2012)。萬隆南僑文化協會。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86386.htm。
    作者不詳,《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
    取自:http://202.116.13.18:7777/was40/detail?record=2993&channelid=5344&presearchword=。
    萬隆清華滄桑史話(2013年10月05日)。國際日報。取自:http://www.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31005/134270.shtml。
    萬隆清華滄桑史話之六(2013.10.08)。國際日報,取自:http://www.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31008/134813.shtml。
    萬隆清華滄桑史話之二(2013年.9月.30日)。國際日報。取自:http://www.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30930/133616.shtml。
    萬隆清華滄桑史話之三(2013年10月02日)。國際日報。取自:http://www.guojiribao.com/shtml/gjrb/20131002/133873.shtml。
    〈萬隆中平校友會‧辦聚會籌組校友會〉,《印尼星洲日報》(2010年06月30日),取自:http://indonesia.sinchew.com.my/node/18311。
    Jaringan Documentasi dan Informasi Hukum (1960年12月14日)。PENGAWASAN PENDIDIKAN DAN PENGAJARAN ASING,取自:http://jdih.ristek.go.id/?q=perundangan/konten/2371。
    張成裕(2007年9月16日)。劉錦毅,取自:http://www.baike.com/wiki/%E5%88%98%E9%94%A6%E6%AF%85。
    洪醒華。〈周總理萬隆會議歷險記〉。《鏡報》,8月號。取自: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jsessionid=8E36F52FA231CFE4D705D8964384062F?baseid=1&docno=98669
    百科(2012年02月10日)。萬隆南僑文化學會簡介。取自: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dict.74ch.com/45eb2.html
    胡秀川(2010年7月27日)。緬懷德高望重的前任汶華校長─蘇允祥先生。取自:http://www.wenhuacirebo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9。
    百科(無日期)。張實中。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259.htm。

    (七) 報紙

    倉沢愛子編,〈AKSI MEROENTOEHKAN AMERIKA DAN INGGERIS DI DJAWA〉【在爪哇夷平美國和英國的行動】,《Djawa Baroe》(第十五期)( 雅加達:DJAWA SJINBOEN SJA,1953年8月1日),(東京:龍溪書舍,1992年)。
    倉沢愛子編,〈Djawa Baroe〉,《Djawa Baroe 3》(第9期)(雅加達:DJAWA SJINBOEN SJA,1944年5月1日),(東京:龍溪書舍,1992年)。
    倉沢愛子編,〈Djawa Baroe〉,《Djawa Baroe 1》(第1期)(雅加達:DJAWA SJINBOEN SJA,1943年1月1日),(東京:龍溪書舍,1992年)。
    倉沢愛子編,〈Introduction〉,《Djawa Baroe 1》(東京:龍溪書舍,1992)。
    作者不詳,〈Imlek 2485〉,《民報》(1934.2.14)。
    Visman Commissic Dan. (1941年4月5日). Partai Tiongjua Indonesia. Keng Hwa Poo, 1.
    LIE SIOE SENG. (1919). Orang Tionghua di Lam- yang? LEE POO 《理保》(First edition).
    SANGIHE. (1940) . Sekolah Pendidikan Putri 【女子學校教育】. Keng Hwa Poo, 4.

    (八) 教科書

    王夢歐編,《華僑初級中學國文》(第一冊,台初版)(台北:正中書局,1955)。
    高明編,《初中國文》(台北:正中書局,1950)。
    高明編,《初級中學國文》(第一冊,台2版)(台北:正中書局,1951)。
    陳雯登編,《南洋華僑初級小學國語》(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1952)。
    陳雯登,《南洋初級小學國語》(第三冊) (台北:正中書局,1952)。
    陳雯登,《南洋初級小學國語》(第三冊) (台北:正中書局,1952)。
    陳雯登,《南洋初級小學國語》(第三冊) (台北:正中書局,1952)。
    國立編譯館編,《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第一冊,台灣版)(台北;國立編譯館,1950)。
    謝福禎編,《南洋華僑初級小學常識》(第五冊) (台北:正中書局,年份不詳)。
    作者不詳,《國語》(第五冊)(出版地不詳: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1957)。
    作者不詳,《初級中學平面幾何課本》,其他的出處資料不詳。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