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美惠
Chang, Mei Hui
論文名稱: 偏鄉國小發展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之研究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Creativity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for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口試委員: 侯禎塘
許瑛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偏鄉資優教育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
外文關鍵詞: gifted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reativity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偏鄉國小發展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及創造力資優學生在方案中的學習成效,探究偏鄉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的實施方式、學生在不同主題方案的學習成效以及實施困境。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選取苗栗縣一所偏鄉國小,曾經參與此方案的校長、老師、學生及家長為本研究的參與者,以自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做為研究工具,蒐集過去在資優教育方案中整個課程的設計與發展,學生的學習歷程,以及親師生之省思回饋。
    綜合分析質性研究資料的內容,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如下:
    一、資優教育方案課程發展的重要核心要點,在課程設計上須具備創新性、前瞻性以及多元求變的觀點;在偏鄉的資優教育方案以多元智能理論做課程規劃與設計架構,結合在地文化的課程,以及專業的師資安排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二、該校以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為主,在課程中以創造力潛能開發及主題式充實課程模式做為課程設計的主軸,採小組合作學習、獨立研究、區分性的教學。
    三、學生在資優教育方案的學習歷程中,增進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參與社會服務學習,體會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的重要性,獲得成功經驗帶來自信與成就感,正向支持改變負面行為擺脫自卑感,學會處事的態度,經由課程活動中擴大學習與生活的視野,體驗到許多難得的人生經驗。
    四、資優教育課程可以啟發強化學生的優勢能力,資訊科技融入課程為社區帶來改變,帶領新住民融入社區與學校,增進親子關係。
    五、偏鄉資優教育的實施困境:在學校方面,資優課程發展與課程決定缺乏專業師資的傳承、共識與意願,資優教育經費有限;在家長方面,家長的視野不夠長遠,孩子的學習深受家長的影響,以及社區的參與認同感不足。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幾項具體之建議,做為未來實施偏鄉資優教育方案之參考。
    關鍵詞:偏鄉資優教育、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gifted students in creativity program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h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rural areas,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in different topic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This study adopted a case study method. The principal,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were used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wa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to collect the entire curriculum in th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reflections of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important concept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must have innovative, forward-looking and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in curriculum desig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was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is rural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s. Local cultur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 arrangements allowed students to obtain the maximum learning benefits.
    2. The school mainly focused on creative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use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thematic enrichment curriculum mode as the main axis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the curriculum. It adopted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dependent study, and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3.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s, students gained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ir hometown culture, participated in social service learning, and appreciated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Gaining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brought self-confidence and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the positive support changed the negative and got rid of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learned how to deal with things, and enlarged the vision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to gain rare precious life experience.
    4. The gifted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engthened students' superior abil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rought changes to the community, led new residen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ommunity and schools, and enhanc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5.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ifted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schools, there was no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undertake gif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cisions, lacked of joint discussions, and limited funding for gifted education. In terms of parents, parents' vision were not long-term and children’s learning were restricted by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lacked of agree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ifted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reativity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

    目 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偏鄉資優教育方案的理念與發展策略 7 第二節 資優教育方案實施策略 12 第三節 偏鄉教育發展的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收集 2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0 第六節 研究品質 3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偏鄉創造力資優教育方案的發展 37 第二節 資優方案學生的學習成效 52 第三節 偏鄉資優教育的實施困境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7 附錄二:教師訪談大綱(一) 108 附錄三:教師訪談大綱(二) 109 附錄四:家長訪談大綱(一) 110 附錄五:家長訪談大綱(二) 111 附錄六:家長訪談大綱(三) 112 附錄七:學生訪談大綱 113 附錄八:課程內容設計 114 附錄九:訪談內容逐字稿 116

    參考文獻
    于曉平(2010)。區域性資優教育方案的理念與實施。資優教育季刊,114,8–15。
    毛連塭(1989)。資優學生課程發展。臺北市:心理。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君(2008)。未來學~國小資優班課程設計新要素。屏師特殊教育,27413,28。
    王為國(2001)。多元智能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敬堯(2010)。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慧蘭(2018)。創造教育的多元生態—偏鄉教育政策與小校轉型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87,38–55。
    王麗雲、甄曉蘭(2007)。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臺北市。
    余安邦(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再地文化相遇。臺北市:遠流。
    吳武典(1997)。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資優教育季刊,62,1–10。
    吳武典(2006)。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100,3–20。
    吳武典(2013)。資優教育中的事議與平議:全球視野,在地行動。資優教育論壇,11,1–15。
    吳岡旆(2017)。偏鄉特色遊學的環境教育意涵與地方感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俊憲、羅詩意(2017)。一所偏鄉小校「轉型再生」之歷程與成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22–127。
    吳靜吉(2009)。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今周刊20091001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0910010026/%E5%89%B5%E9%80%A0%E5%8A%9B%E3%80%81%E5%89%B5%E6%96%B0%E5%92%8C%E5%89%B5%E6%A5%AD%E7%B2%BE%E7%A5%9E
    吳靜吉、樊學良(2011)。臺灣創造力教育相關政策與實踐經驗。創造學刊,2(1),5–28。
    呂金燮、李乙明(2003)。資優課程。臺北:五南。
    呂金燮、侯貞伊、陳偉仁(2016)。資優教育的在地轉化:一個課外方案的實踐與省思。資優教育論壇,14,1–26。
    呂翠玲、吳景州、張碧華、劉從義、陳秀玲、羅國基、林逸松、李哲明(2018)。社區產業文化特色課程規劃。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6,1–4。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H. Gardner著。多元智能。臺北:五南。
    李家兆(2016)。析論我國教育部國教署資優教育優質發展中程計畫。資優教育季刊,139,1–7。
    洪蘭譯(1999)。Robert Sternberg著。不同凡想。臺北:遠流。
    侯雅齡、陳淑慧(2017)。在偏鄉中拔尖—屏東資優教育的在地化實踐。資優教育論壇,15,69–89。
    孫雪萌、謝傳崇(2017)。偏校長角色扮演的個案研究:以Goffman劇場理論為導向。學校行政,114,63-80。
    高振耀(2010)。從資優教育的角度探討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14,16–21。
    高淑錦(2011)。鄉土教育融入生活學習領域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高博銓(2011)。融入多元文化觀點的創造力教育。資優教育季刊,118,9–14。
    張玉成、王振德(2000)。三合充實教學模式。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12,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838
    張婉玲(2014)。偏遠地區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張國鴻(2006)。國民小學鄉土教育資源調查與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臺中縣外埔鄉之環境資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康雅棻(2013)。國小教師在地文化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碧雯(2017)。聽見偏鄉教育的聲音,用愛連結探索體驗教育。竹縣文教偏鄉教育,47,119–127。
    郭靜姿(2006)。多元智能教學理論與實踐。優質特教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file:///C:/Users/07/Downloads/07-%E9%83%AD%E9%9D%9C%E5%A7%BF-%E5%A4%9A%E5%85%83%E6%99%BA%E8%83%BD%E6%95%99%E5%AD%B8%E6%96%B9%E6%A1%88%E7%B0%A1%E4%BB%8B%20(1).pdf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資優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陳志鴻、蘇建銘、陳建銘、蔡志奇、高至誠、羅治鈞、吳月娟、宋莉萱(2016)。偏鄉地區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探究—以嘉義縣海天國小為例。105年度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勇祥(2006)。充實三合模式融入資優班戶外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1–18。
    陳昭儀、潘裕豐、陳若男(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資優教育區分性教學之探究。資優教育研究,8(2),1–22。
    陳昭儀、李雪菱(2013)。多元文化創造力教學的實踐與省思。創造學刊,4(2),5–29。
    陳昭儀、李雪菱、楊尚容(2016)。新住民子女資優生「良師引導方案」之實踐歷程及其影響情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3),99–128。
    陳昭儀、林秋萍、李家兆、陳偉仁、馮理銓(2014)。資優教育均衡發展之規畫及實踐。資優教育季刊,133,1–8。
    陳美齡(2016)。校長課程領導與推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偉仁(2012)。人才培育的空間美學:在地化資優教育的探討。資優教育季刊,124,19–30。
    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
    陳錫鴻(2014)。我國十二年國教資優教育政策制定與發展。資優教育季刊,130,9–16。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
    湯志明(2018)。小型學校轉型與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87,66–85。
    詹秀美(2005)。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研究。臺中師院學報,47–72。
    彭富源、馬任賢(2018)。小校的哀愁與美麗。教育研究月刊,287,23–37。
    過修齊(2009)。臺灣資優教育政策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3,154–175。
    楊璦如(2017)。每位孩子帶上來 ~ 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在國民小學教育現場的關注與實踐 - 以竹縣一所偏鄉小校為例。竹縣文教偏鄉教育,47,57–70。
    廖永堃(2005)。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生多元才能資優充實方案之實驗與發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劉鎮寧(2018)。偏鄉小校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從契機到實踐的困境與出路-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87,52-65。
    潘志煌(201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本土化變革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典謨(1986)。只有歷史能告訴我們誰是真正資優。資優教育季刊,21,31–34。
    蔡典謨(1997)。充實模式之設計與實驗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6-2511-S017-007)。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桂芳(2015)。以屏東縣區分性教學實施觀點探討資優生的融合教育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117–123。
    鄭新輝、徐明和(2018)。偏鄉小校跨校整合創新經營的另類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87(3),4–22。
    魏士欽、陳君豪(2017)。以特色遊學發展偏鄉學校亮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64–168。
    簡志雄(1995)。臺北市國民小學美術資優教育簡介:以臺北市民族國小為例。美育月刊,84,33–41。
    簡茂發(2000)。資優概念與資優教育。載於中華資優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臺北:心理。
    Lawrence, B. K. (2009). Rural gifted education: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32(4), 461–49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