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莉鈺
論文名稱: 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榮蘭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分享式閱讀教學寫作能力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shared-book reading, writing ability,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能力的影響;了解學童在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下,其寫作能力的成長歷程;以及教師在進行分享式閱讀教學時的困難與成長。
    本研究係以台中縣某一國小三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次,共計二十一節課的教學歷程。教學前及教學後實施「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測驗」,了解教學前後之得分差異;教學結束後,學童填寫「閱讀―寫作回饋單」,並加以分析藉以了解其對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寫作能力的想法。
    行動研究的歷程中,資料包含閱讀學習單、學童訪談、教師訪談、教學札記等,並加入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提升研究的效度。教學歷程透過知識、行動與反省的結合,研究者依據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進行分享式閱讀教學後,學童在「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測驗」之得分達顯著差異。
    二、分享式閱讀教學有助於學童了解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
    三、學童參與發表分享的次數逐漸增加,寫作能力也相對提升。
    四、學童從閱讀的教材中,結合生活經驗與他人的分享內容,學習片段的描寫,逐漸發展為篇章的寫作,有助於提升學童的寫作能力。
    五、教師在分享式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上精進專業知能,有助於教學的改善,提升學童的寫作能力。
    六、教師因應閱讀的教材內容尋找寫作技法,單元教學目標明確,但就寫作教學而言,缺乏系統化,是教學研究仍須克服與成長的重點。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國小實施閱讀與寫作教學提出建議,以供來者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s of shared-book reading on the primary school third-grade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and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 teachers experienced when performing this strategy.
    One third-grade class of 33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action research in a course consisting of 21 lessons in 10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Written Language Ability Test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given to the students. Students also filled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course in which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applying shared-book reading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data, which include student worksheets, interviews, notes of class observation, and experts’ opinion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1.After performing the shared-book reading, students’ scores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Ability Test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vary significantly.
    2.The strategy of shared-book reading helps students acquire writing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3.As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s’ presentation and sharing increase, their writing skills improve correspondently.
    4.Students shar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in response with the reading materials and learn to construct paragraphs and compose a complete writing.
    5.Teachers’ improvement in using shared-book reading strategy can help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6.Teachers can adopt writing techniques from reading materials and set up clear goals for each unit.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he lack of systematic methods is still a critical factor to be overcomed and developed.

    目 次 第一章 續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教學之探究 ------------------------------------9 第二節 分享式閱讀教學 -----------------------------------19 第三節 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 --------------------------------27 第四節 分享式閱讀與寫作教學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者背景 ---------------------------------------4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研究人員 ----------------------------42 第三節 研究規劃歷程 -------------------------------------4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檢核 --------------------------------50 第四章 從閱讀到寫作 --------------------------------------53 第一節 閱讀教學行動之前 ----------------------------------53 第二節 當閱讀遇上寫作 -----------------------------------56 第三節 在閱讀與寫作中互動成長 ----------------------------74 第四節 揮動寫作的翅膀 -----------------------------------99 第五節 教學行動後的相關結果與討論 ------------------------133 第五章 省思、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教學歷程的回顧與省思 -----------------------------141 第二節 結論 -------------------------------------------148 第三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5 一、中文部分 -------------------------------------------155 二、英文部分 -------------------------------------------159 附錄 ----------------------------------------------------161 附錄一 教室觀察記錄表 ----------------------------------161 附錄二 學習評量表 --------------------------------------162 附錄三 檢核表 -----------------------------------------163 附錄四 孩童家庭概況調查表 -------------------------------167 附錄五 分享式閱讀教學圖畫書教材簡介 ----------------------168 附錄六 分享式閱讀教學教案 -------------------------------173 附錄七 閱讀學習單 --------------------------------------183 附錄八 970424教學逐字稿 第一節(08:50〜09:30)----------194 附錄九 一封道歉信(康軒版國語課本第六冊第十二課,2008)-----199 附錄十 學生作品:一封感謝信 -----------------------------200 附錄十一 閱讀―寫作回饋單 -------------------------------201 附錄十二 第一次「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原始分數 ----202 附錄十三 第二次「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原始分數 ----203 附錄十四 閱讀心得記錄簿 --------------------------------204 附錄十五 使用量表同意書 --------------------------------205 表 目 次 表2-1 PIAGET認知發展四個階段的認知能力 ----------------14 表2-2 分享式閱讀教學對語文能力影響之相關研究 ----------------37 表3-1 分享式閱讀教學圖畫書教材評分結果 ---------------------48 表3-2 分享式閱讀教學圖畫書教材 ----------------------------49 表3-3 編碼方式 ------------------------------------------52 表4-1 孩童家庭概況調查卡方考驗摘要表 -----------------------53 表4-2 孩童家庭概況變項交叉比對表 ---------------------------55 表4-3 學生書信寫作格式錯誤統計表 --------------------------129 表4-4 第一次測驗與第二次測驗PEARSON相關 -------------------133 表4-5 孩童家庭概況與第一次測驗、第二次測驗PEARSON相關 -------134 表4-6 最喜歡的故事調查表 ---------------------------------135 表4-7 寫作技巧調查表 -------------------------------------137 表4-8 教學活動後的收穫調查表 ------------------------------137 表4-9 學童閱讀心得記錄寫作記錄表 --------------------------139 表4-10 學童主動寫作閱讀心得統計表 -------------------------140 圖 目 次 圖2-1 自然學習教室模式 -----------------------------------20 圖2-2 作家寫作歷程內涵 -----------------------------------28 圖2-3 FLOWER和HAYES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 -------------------29 圖2-4 寫作之「一般能力」關係圖 -----------------------------33 圖3-1 研究架構圖 -----------------------------------------45 圖3-2 研究流程圖 -----------------------------------------46 圖4-1 透過重點摘要的方式,能使描寫的範圍更清楚 --------------111 圖4-2 書信格式結構與感謝信內容綱要的整理 -------------------127 圖5-1 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增進學童寫作能力教學歷程與回顧 -------14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曄(2004)。讓書香溢滿童年。臺北:動靜國際。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臺北:萬卷樓。
    王仕仁(1998)。讓孩子變得更美:和家長、教師談美育。臺北:臺灣實業文化。
    王岫(2002)。知識的燈塔:圖書館、書人、書業與書。臺北:天衛文化。
    王家珍(2006)。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轉化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發展創新作文教學。載於王開府、陳麗桂主編: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琄(2003)。親子共讀:做個聲音的銀行家。臺北:幼獅。
    王鼎鈞(2007)。作文十九問:《作文七巧》補述。臺北:爾雅。
    王瓊珠(2001)。大手牽小手――引導學習障礙兒童進入閱讀世界。「廿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83-94。
    王瓊珠(2003a)。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王瓊珠(2003b)。讀寫合一補教教學系列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I-91-2413-H-133-014。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加分享閱讀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童讀寫能力與故事結構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22。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臺北:萬卷樓。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臺灣書局。
    光佑文化事業編輯部(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四本圖畫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臺北:光佑文化。
    吳正吉(1991)。怎樣寫好作文。臺北:文津。
    吳怡靜(2007)。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30-34。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原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臺北:天衛文化。
    吳敏而、陳鴻銘、賈文玲、候秋玲、張友馨(2003)。聊書學語文。臺北:朗
    智思維科技。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添鉦、黃秀文、黃繼仁(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全語取向語文課程中的寫作表現。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243-271。
    汪培珽(2006)。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臺北:時報文化。
    林文寶(2003)。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兒童閱讀興趣。載於楊秀茂主編:閱讀生機。教育部。
    林芝(2001)。打開親子共讀的一扇窗。臺北:幼獅。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佩蓉(譯)(1999)。Bobbi Fisher原作。快樂的學習:全語文幼稚園的一天。臺北:光佑文化。
    林建平(2004)。創思作文。臺北:國語日報。
    林真美等著(2001)。在繪本的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遠流。
    林清山(譯)(1990)。Richard E. Mayer 原作。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概念構圖、低成就學生為研究核心及對象。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柯華威、游婷雅(譯)(2001)。M. Susan Burns, Peg Griffin, and Catherine E. Snow, NRC編輯群編著。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臺北:上誼文化公司。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Kenneth S. Goodman原作。談閱讀。臺北:心理。
    洪蘭(2004)。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必須擁有童年的笑容。臺北:天下遠見。
    桂文亞(2003)。讀與寫的第1堂課:我是怎麼寫作的。臺北:民生報。
    高郁茗(2004)。以課外廣泛閱讀輔助高中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進欽(2003)。建立閱讀模式在知本。載於楊秀茂主編:閱讀生機。教育部。
    郝明義(2007)。越讀者。臺北:網路與書。
    徐守濤(1996)。創造思考的作文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徐綉華(2003)。全語言教學在國小高年級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治(1996)。全方位作文技巧。臺北:國語日報。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陳昭蓉(2006)。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寫作能力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姝蓉(2003)。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密桃(1999)。認知取向的學習。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淑絹(1996)。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導,36,2,24-29。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鳳如(2004)。國語文的教與學。載於林生傳等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臺北:教育部。
    陳靜慧(2001)。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1996)。國語科創造思考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許慧貞(譯)(2001)。艾登․錢柏斯作。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臺北:天衛文化。
    章翔(2004)。技職體系教師與學生對英文寫作教學觀點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月美(2006)。繪本融入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
    張新仁(1989)。不同學科的認知歷程分析。教育研究,3,43-59。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教育部(1999)。教學小點〜過程模式的寫作教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親子閱讀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能力指標。臺北:教育部。
    黃迺毓(2002)。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
    曾志朗(2003)。閱讀生機〈序〉。載於楊秀茂主編,閱讀生機。臺北:教育部。
    楊茂秀(2003)。閱讀生機。載於楊秀茂主編,閱讀生機。臺北:教育部。
    葉重新(2005)。教育心理學。臺中:葉重新。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0-51。
    管家琪(2003)。管家琪教作文:如何閱讀。臺北:幼獅。
    廖淑伶(2006)。以多感官教學法進行寫作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蒲基維(2007)。基測作文與三層語文能力。國文天地,22(12),8-19。
    蔡宜容(譯)(2001)。艾登․錢柏斯作。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臺北:天衛文化。
    蔡依晴、陳瑋婷(2005)。故事繪本在國小資源班閱讀理解教學實務之分享。特教園丁,21(1),60-65。
    劉逸青(2004)。說來聽聽――教室中的閱讀討論。國立臺東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美良(2006)。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五南。
    蕭麗華(1990)。心靈的翅膀――創造思考性寫作鍛鍊法(中學生作文指導)。臺北:正中。
    鍾添騰(2002)。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4),13-36。
    顏福南(2006)。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限制性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ellon, M. L., & Ogletree, B. T.(2000).Repeated storybook reading as an instructional method.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2), 75-81.
    Fisher, B.(1991).Joyful Learning: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den.Portsmouth,NH:Heinemann.
    Holdaway, D.(1979).The Foundation of literacy. Postsmouth, NH:Heinemann.
    Holdaway, D. (1986).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M. Sampson(Eds.),The pursuit of literacy:Early reading and writing.Dubuque,IA:Kendal//Hunt.
    Huitron, R. I.(2000).Transfer of primary language literacy skills to English literacy skillsduring shared reading and interactive language experience writing. Fresno: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Jenner, D. M.(2000).Experiencing mathematics through literature: The story of neil.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es,6(9),544-548.
    Justice, L. M., & Ezell,H.K.(2002).Use of storybook reading to increase print awareness in At-Risk children.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11,17-29.
    Lonigan, C. J., Anthony, J. L., Bloomfield, B. G., Dyer, S. M., & Samwel, C. S. (1999). Effects of two shared-reading interventions on emergent literacy skills of at-risk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22 (4), 306-322.
    Margaret, D.(2003).On the same page:Shared reading beyond the primarygrades.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47(1),100-108.
    Schirmer, B. R., & Bond, W. L.(1990)Enhancing the hearing impaired child’s knowledge of story structure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of narrative text.Reading Improvement,24,242-254.
    Simmons, D. C.(1993).Integrating narrati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for all learners.(ERIC document:365943)
    Troia, G. A., Graham, S., & Marris, K. R.(1999).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 mindfully plan when wri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65,235-252.
    Vygotsky, L. S.(1987).Thinking and speech.In R.W.Rieber & A.S.Carton(Eds.),The collected words of L.S. Vygotsky(Vol.1).NY:Plenum.
    Ward, D. M.(1997).Investigation of sharded reading experiences on elementary developmentally handicapped stuends attitud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Zamel, V.(1992).Writing one’s way into reading.TESOL Quarterly ,26(3),463-485.
    Zevenbergan, A., Whitehurst, G. J., Payne, A. C., Crone, D. A., Hiscott, M. D., Nanie, O. C. & Fishel, J. E.(1994).Outcomes of an emergent literacy intervention in Head Start home and classroom.WMDC:the National Head Start Conferenc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