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美惠
Mei-Hui Cheng
論文名稱: 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研究—以漢人文本為主
指導教授: 胡萬川
Wan-chuan H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6
中文關鍵詞: 民間文學原/漢族群族群接觸族群衝突民間傳說漢人文本
外文關鍵詞: Folk Literature, ethnic group, contact, conflict, Legend, the Han people, Taiwanese aborigin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一九六O年代中期開始,「族群」(ethnic group)一詞在歐美國家的各類學科間已流行開來,而族群研究(the studies of ethnicity)也成為許多學科關注的焦點。台灣近幾年亦受到影響,紛紛展開相關的研究。不過,其中大部分仍以從政治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居多。相對的,自文學面向著眼者,其數量略遜一籌。而在可見的台灣原/漢族群文學研究中,又多偏向於作家文學之論,從民間文學方法著手者較為少見;自民間文學面向切入的,卻又往往僅是以原住民族或漢族作為單一研究對象,而缺乏原/漢族群關係的探究。有鑑於此,筆者試圖透過民間文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一窺台灣原/漢族群關係的面貌,一來期以彌補此軸關係在研究上的欠缺,並冀望使台灣原/漢族群的文學研究,除可見作家文學的主流論述之外,亦能有民間文學發聲的空間。不僅如此,還希望藉由各族群的口傳故事,對民間文學中的散文敘事各類,例如: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特別是「傳說」的內涵與特色有更進一步的耙梳與認識。
    針對所有的文本材料,可將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分為五大主題:一、「土地的爭奪」;「土地」,是原/漢族群在台灣「相遇」時,最重要的衝突焦點。因此,有關這一類的傳說也就廣為流傳在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間。故本論文將之分為兩章加以論述,即主要流傳於漢人族群間及流傳於原住民族群。而透過兩個族群的「土地爭奪」類型傳說,可以看見原/漢族群各自的文化面貌。二、「以智擊退原住民」,即「屙屎嚇番」傳說;三、「以欺騙方式剝削原住民」,即「借斗還口」傳說;此兩類傳說主要都是描述漢人族群在和原住民族接觸的過程中,以「欺騙」的手法將「衝突」予以化解,或是利用「欺騙」剝削原住民,使之原有的優勢逐漸衰減。前一類故事,由於強調漢人的「機智」,故在漢人族群間廣為流傳;相反地,後一型的傳說因為和漢人族群的傳統思維及處世規範相抵觸,其傳述的情況也就不多。最後,則為四、「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宗教信仰」與五、「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生活習慣」;反映了漢人在面對原/漢族群衝突時所產生的相關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總而言之,以漢人文本為主之「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是極為豐富而多元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材料來源 5 第三節 題目釋名 10 一、「族群」的研究與理論發展 10 二、「族群」的集體記憶與民間文學 13 三、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傳說的內涵 15 第二章 土地爭奪傳說(上)--流傳於漢人族群 23 第一節 與土地爭奪有關的傳說 23 第二節 「犁一天份量土地」傳說之世界性母題與文化根源 34 第三節 其他與土地爭奪有關的傳說 46 第三章 土地爭奪傳說(下)--流傳於原住民族群 54 第一節 與土地及其居住有關的口傳神話 54 第二節 與土地爭奪有關的傳說 66 第三節 「土地爭奪」的敘事與原住民族意識 74 第四章 「屙屎嚇番」傳說 83 第一節 台灣地區的「屙屎嚇番」及相類似的傳說 83 第二節 屙屎嚇番傳說的世界性母題與故事類型 92 第三節 曾流傳於台灣的「大人國」民間故事 98 第四節 從民間故事到傳說及「屙屎嚇番」傳說再利用 107 第五章 「借斗還口」傳說 116 第一節 台灣地區的「借斗還口」傳說 116 第二節 台灣「借斗還口」及同類型的民間故事 127 第三節 相關的諺語與敘事 143 第六章 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宗教信仰傳說 151 第一節 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宗教信仰傳說(上)——媽祖、王爺與三山國王 153 第二節 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宗教信仰傳說(下)——天水夫人 162 第三節 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祭祀信仰傳說 175 第七章 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生活習慣傳說 183 第一節 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生活習慣傳說(上)——「食番肉」 185 第二節 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生活習慣傳說(下)——其他類型 195 第八章 結論 202 第一節 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各類傳說 202 第二節 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之特點與內涵 206 第三節 不足與展望 210 附錄 【附錄一】流傳於漢人族群間的土地爭奪傳說整理表 212 【附錄二】流傳於原住民族群間與土地爭奪有關的故事整理表 228 【附錄三】以虛張聲勢騙術嚇退敵犯的台灣民間敘事整理表 250 【附錄四】與「借斗還口」母題有關的台灣民間敘事整理表 273 【附錄五】台灣原/漢族群衝突下的信仰傳說整理表 287 【附錄六】台灣原/漢族群衝突下的生活習慣傳說整理表 315 參考書目 340

    一、故事來源資料

    (一)民間傳說
    □呂順安編,《台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12,初版),《耆老口述歷史叢書(6)》。
    □邱坤良等,《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5,初版)。
    □金榮華整理,《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新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11)。
    □林輝堂總編,《台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4)》(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12,初版)。
    □胡萬川總編,《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3)》。
    □胡萬川總編,《苗栗縣閩南語故事(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12,初版),《苗栗縣民間文學集(9)》。
    □胡萬川總編,《石岡鄉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台中縣民間文學集(5)》。
    □胡萬川總編,《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4),《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2)》。
    □胡萬川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10),《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5)》。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6,初版),《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8)》。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三)》(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2),《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0)》。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新社鄉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6),《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4》。
    □胡萬川、陳嘉瑞總編,《東勢鎮客家語故事集(六)》(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4),《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5)》。
    □陳俊傑,《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田野訪談記錄》(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12),《南投縣立文化資產叢書(5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耆老口述歷史叢書(21)》。

    (二)神話
    □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4)。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6,第一版第一刷)。
    □李永彩主編,《東方神話傳說(第三卷)—非洲古代神話傳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清水純,王順隆譯,《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3)。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5,第一版第七刷)。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9,初版)。

    (三)民間故事
    □江肖梅編著,《臺灣民間故事(7)》(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3),。
    □江肖梅編著,《臺灣民間故事(9)》(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3,初版)。
    □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第四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5)。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1)。
    □胡萬川總編,《楊梅鎮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12),《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9)》。
    □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苗栗縣客語故事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6),《苗栗縣民間文學集(4)》。
    □胡萬川總編,《苗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12),《苗栗縣民間文學集(11)》。
    □胡萬川總編,《東勢鎮客語故事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3),《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1)》。
    □胡萬川總編,《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二)》(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3)》。
    □施翠峰編著,《台灣ソ昔話》(東京:三彌井書店,1977/1),《世界民間文藝叢書》。
    □施翠峰,《臺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8)。
    □柳田國男,美葉(F. H. Mayer)譯,《日本民間故事》(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三十七輯。
    □柳田國男,《柳田國男全集•第五卷》(東京:筑摩書坊,1998/1)。
    □關敬吾編,《一寸法師•イペろズ合戰•浦島太郎》(東京:岩波書店,1984/5,第27刷)。
    □Yanagita Kunio,The Yanagita Kunio Guide to the Japanese Folk Tale,trans. and edited by Fanny Hagin May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四)諺語
    □吳瀛濤,《臺灣諺語》,(台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88/4,八版)。
    □黃永達編,《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台北:全威創意媒體公司,2005/12,初版一刷)。
    □羅肇錦總編,《苗栗縣客語諺語、謎語集(一)》(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10),《苗栗縣民間文學集(8)》。
    □胡萬川總編,《沙鹿鎮諺語、謎語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5,再版),《台中縣民間文學集(8)》。
    □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田中區II》(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9/9),《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2)》。

    (五)小說作品
    □李喬,《寒夜三部曲—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六)英文
    □Antti Aarn’s,The Type of the Folktale—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trans. and enlarged by Stith Thompson,(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64)。
    □Edited by Claire Booss,Scandinavian Folk & Fairy Tales(New York:Avenel Books,1984)。
    □D. L. Ashliman,A Guide to Folktal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Based on the Aarne-Thompson Classification Syste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
    □Stith 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6)。

    二、歷史資料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二版)。
    □清•姚瑩著,劉瑋如校釋,《東槎紀略校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2)。
    □陳炎正主編,《東勢鎮志》(東勢:台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6)。
    □連橫,《臺灣通史(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3),《連雅堂先生全集》。
    □張裕宏、施金柱主編,《大茅埔開發史》(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6)。
    □黃耀能總纂,《南投縣志•卷六文化志勝蹟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9/6,初版一刷)。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第二十三冊)》(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9),《台灣史料叢刊(6)》。
    □劉枝萬,《南投縣人物志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2/6)。

    三、研究專書

    (一)中文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1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1997/4)。
    □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第1版第1次印刷)。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初版第一刷)。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俗語佛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第1版第1次印刷)。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10,初版第三刷)。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板橋:稻鄉出版社,1992/12,初版)。
    □浦忠成,《庫巴之火—台灣鄒族部落神話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6,初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6)。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7,初版一刷)。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文宣組編,《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12,初版)。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1)。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0)。
    □吳洛,《中國度量衡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70/3,臺二版)。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7/11,再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5,一版二刷)。
    □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一)》,(永和: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10,第一版第一刷)。
    □官杉,《人類遠古的活跡-對殘存在近現代中華大地上的原始公社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8)。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3)。
    □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9,第1版第1次印刷)。
    □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6,初版第一刷)。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1,修訂再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
    □洪麗完,《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1997/6)。
    □孫大川,《神話之美: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6)。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4,初版)。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第1版第1次印刷)。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臺原出版社,1995/4)。
    □袁穎生,《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12)。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1993/12,二版一刷)。
    □陳炎正等,《臺中縣客家風物專輯》(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6,再版)。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12,二版)。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5)。
    □陳進東,《南湖吟草》(板橋:龍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6)。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1)。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12,第1版第4刷)。
    □董曉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3)。
    □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第1版第1次印刷)。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第1版第1次印刷)。
    □曾昭璇,《天后的奇跡》(香港:中華書局,1991/9)。
    □曾彩金總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11)。
    □彭啟原,《臺灣客庄影像》(南投:臺灣省政府,2002/12)。
    □彭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8,初版七刷)。
    □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10,第一版第六刷)。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
    □楊南郡譯註,《台灣百年花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9,第一版一刷)。
    □趙啟明,《重返舊部落》(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6,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6,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6,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9,初版)。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0)。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5)。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0)。
    □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5)。
    □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5,初版)。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10)。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12,第一版一刷)。
    □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5,初版)。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11,再版)。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8)。
    □簡榮聰,《臺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傳統客家農具與農家生活初探》(台中: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1/12)。
    □顏愛靜、楊國柱,《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板橋:稻鄉出版社,2004/7)。
    □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2001/3)。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公司,2001/6,三版六刷)。
    □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1/1,初版一刷)。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4,初版三刷)。
    □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11,第1版第1次印刷)。
    □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李福清(B. Riftin)著,尹錫康、田大畏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李福清(B. Riftin)著,《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1)。
    □河合隼雄著,廣梅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0)。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11)。
    □阿蘭•鄧迪斯著,盧曉輝編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
    □阿蘭•鄧迪斯編,朝金戈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1)。
    □阿蘭•鄧迪斯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7,第1版第1次印刷)。
    □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3)。
    □查•索•博爾尼(Char Lotte Sophia Burne),程德祺、賀哈定等譯,《民俗學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4)。
    □威廉•阿倫斯著、孫雲利譯,《人食人的傳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12)。
    □莫里斯•哈布瓦赫(M.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馬丁•N•麥格(Martin N. Marger)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7,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5)。
    □桑迪(Peggy Reeves Sanday)著,鄭元者譯,《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第1版第1次印刷)。
    □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2)。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11,增訂第一版第一刷)。
    □鈴木質,吳瑞琴編校,《台灣原住民風俗誌》(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1)。
    □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1,再版二刷)。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1,第1版第2次印刷)。
    □Francois de Fontette著,王若璧譯,《種族歧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12,初版一刷)。
    □J. H. Brunvand著,李揚譯,《美國民俗學》(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2)。
    □Richard Jenkins,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11,初版第一刷)。

    (二)英文
    □Bruce A. Rosenberg,Folklore and Literature—Rival Siblings(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1991)。
    □Christie Davies,Ethnic Humor around the World—A Comparative Analysi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Jan Harold Brunvand,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An Introduction(New York:Norton,1986)。
    □Linda D□gh,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1995)。
    □Lutz Rőhrich,Folktales and Reality, translated by Peter Tokofsk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Man L□thi,The European Folktale:Form and Nature,trans. by John D. Nil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Max L□thi,The Fairytale as Art Form and Portrait of Man,trans. by Jon Ericks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Edited by Richard Bauman,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Rosalind Thomas,Literacy and Orality in Ancient Greece(Cambridge University,1992)。
    □Viv Edwards & Thomas J. Sienkewicz,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Rappin’ and Homer(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Inc.,1991)。

    四、學位論文
    □林培雅,〈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7)。
    □林培雅,〈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7)。
    □陳昌閔,〈台灣閩南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1)。
    □劉懿瑾,〈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其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為□庄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3/7)。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五、單篇論文

    (一)中文
    □王志宇,〈台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5。
    □王志光、廖倫光,〈客家聚落防禦體系與刺竹圍人文景觀研究〉,《新竹文獻》第21期(2005/8)。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故事研究現況綜論〉,《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7)。
    □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的演變〉,《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12。
    □吳文星,〈苗栗內山的拓荒者—黃南球〉,《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1)。
    □李亦園,〈宗教與迷信〉,《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2)。
    □李亦園,〈飲食文化的內在邏輯〉,《疾病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2,二版二刷)。
    □李信成,〈清代平埔族大遷徙的先驅—潘賢文事略〉,《中國邊政》第160期(2004/12)。
    □邱淵惠,〈台灣傳統農村的穀倉—鼓亭笨〉,《臺灣文獻•別冊》第23期(2007/12)。
    □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第五十六卷第四期,2005/12。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6)。
    □林桶法,〈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歷史學報》第九期,1998/6。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10)。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第三十六卷第一期,1986/3。
    □郝時遠,〈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許木柱,〈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新竹: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1988/2/10-11)。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秋季。
    □彭衍綸,〈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漫談白賊七故事》(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12)。
    □黃卓權,〈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第14期,2003/11。
    □黃美英,〈在人與神之間—媽祖的台灣性格〉,《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7)。
    □黃國超,〈尋找一段失落的文學史—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運動刊物討論〉(嘉義:第三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2004)。
    □黃榮洛,〈介紹出草馘首的照片及其習俗〉,《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8。
    □黃榮洛,〈渡台悲歌之發現〉,《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年)。
    □戴文鋒:〈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1996/12。
    □顏美娟,〈平埔族皮地傳說考〉,《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觀雲,〈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2,第1版第2次印刷)。
    □伊能嘉矩著,鄭瑞明譯,〈台灣民番的土地爭奪〉,《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四卷第八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9)。
    □松村武雄□、白樺繙譯,〈地域決定的習俗與民譚〉,《民俗學集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根岸勉治,〈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殖民〉,《台灣風物》第14卷第4期(1964年)。

    (二)英文
    □Alan Dundes,”On the Psychology of Legend”,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Bengt Af Klintberg,”Legend Today”,in Nordic Folklore,ed. By Reimund Kvideland & Henning K. Schmsdorf,(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Bengt Af Klintberg,”Do the Legends of Today an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 Same Genre”,in Folklore-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Vol. III),ed. by Alan Dundes,(New York:Routledge,2005)。
    □Brynjulf Alver,”Historical Legends and Historical Truth”,in Nordic Folklore,ed. by Reimund Kvideland and Henning K. Schmsdorf,(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1989)。
    □Linda D□gh,“The ‘Belief Legend’ in Modern Society:Form,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Genres”,in 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ed. by Wayland D. H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Robert A. Georges,“The General Concept of Legend:Some Assumptions to be Reexamined and Reassessed”,in 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 ed. by Wayland D. H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Roger Abrahams & Susan Kalcik,“Folklore and Cultural Pluralism”,in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ed. by Richard Dorson,(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1978)。

    六、電子媒體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tudent _query_act.jsp。
    □「走讀台灣—埔里鎮」—
    http://readtw.ncl.edu.tw/readtw/town_html/10008/1000802/scenic22.htm。
    □林培雅,〈民間文學概況〉,《2004年台灣文學年鑑》(來源:http://www. chinese.pu.edu.tw/2004/Future/FutureShow.asp?Bno=6)。
    □「埔里鎮公所」—http://www.puli.gov.tw/3-7-21.htm。
    □「埔里藝站—埔里藝術家數位資料庫—梁坤明的藝玩」—
    http://art.pulinet.com.tw/ liang/3-2 -5.htm。
    □「夢遊天下」—
    http://photos.nphoto.net/photos/2008-02/12/ff8080811804d06301180985a0e125e3.shtml。
    □「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建置計畫—地名資料庫查詢及維護」—http://placesearch.moi. gov.tw/ input/detail.php?input_id=18052。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462&type=1。
    □「Answers.com」—
    http://www.answers.com/local%20legend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