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秀榮 |
---|---|
論文名稱: |
東南亞新住民女性識字學習參與障礙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新竹縣海藍國小識字班成員為例 A Study on the Literacy Learning Barriers of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An Example of Highl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1 |
中文關鍵詞: | 新住民女性 、識字學習 、學習參與障礙 |
外文關鍵詞: | female immigrants, literacy learning, barriers of particip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海藍國小識字班之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學習的動機、參與障礙因素與解決之策略。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訪談對象為新竹縣新豐鄉海藍國小識字班的十二位東南亞籍女性、一位行政人員及一位男性教師。根據資料分析與討論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新住民女性學習的動機為謀求個人日常生活及之親職教育之需求、拓展人際網絡、心靈交流及個人之自我實現。
二、來台時間超過15年以上之新住民女性(約佔17% ),因生活中的不順遂轉而追求心靈支持的力量,讀書識字是為了讀懂佛經上的文字,以追求心靈上的寧靜。
三、新住民女性自我導向學習,分成六種型態;即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動覺型、團體型和個人型,學員的學習型態各有所偏好,平時學習以視覺型為最多,動機愈強者其學習型態也愈多樣。
四、海藍國小之新住民女性學員的學習參與障礙如下:個人因素為生理與心理因素、語言溝通及書寫困擾、不利的學習經驗、及交通問題;家庭層面因素為婚姻媒合模式、家人的不支持、夫妻年齡差距大不利溝通以及外出工作的因素;教學層面因素為教材內容及進度、注音符號學習困難、族群差異性、混班教學、教師性別困擾、同儕相處、第二語言教學及學習評量困擾:學校層面因素:為開課訊息不暢通、經費來源不定、課桌椅高度困擾、缺乏行政及志工的協助、學校離住家太遠及提高學歷的困擾。
五、個人層面因素解決策略:生理上的問題通常盡力調整身體狀況,或運用重複閱讀或自創方法加強記憶、家人及同事互相配合家事及工作問題以減少體力過渡負荷;心理方面的策略為熟悉課程模式以減少焦慮、害怕,對同儕相處以忽略或消極態度面對同學的揶揄,另外以同學與老師的鼓勵作為調整自我學習的動力。
六、家庭層面因素解決策略:尋求先生、公婆及親朋好友的支持、教師協助與先生或家人溝通。
七、教學層面的解決策略有:不在意老師的性別、自我調整學習內容、同儕相處以同理心看待、混班教學以尊重之心對待長輩、識字學習以母語作標記協助記憶、教材內容以興趣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八、學校層面的解決策略有:運用多元的招生策略、加強校內照明設備及調整課桌椅高度、設置專屬多元教室、招募志工、調整教師鐘點費並以減課方式吸引校內教師兼任、節流經費運用與分配、設置專職行政人員協助、放寬教師任用資格、放寬學歷認證程序並輔之以中文能力檢定,以成教班學習場所延續補校教育並且減少上課天數。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識字班教學之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barriers of participation and solving strateg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at Highl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i county.In order to reach the study purposes, the study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the data are mainly collect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fourteen interviewees, including twelve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one administrator and a male teacher.
The motivations of female immigrant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barriers are as follows :
1.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female immigrants are seeking personal needs in daily life, expanding the social networks, exchanging spiritual and pursuiting self- realization.
2. The longer the female immigrants come to Taiwan more than 15 years, they turn to pursuit the power of mind because of their frustration in life They want to read the text on the Buddish scriptures and pursuit the peaceful soul in literacy learning.
3.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of female immigrants divides into six types;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kinesthetic, group, and individual type, their preferences are different. The most type which they use is the visual .
4. The participant barriers of the female immigrants are as follows: personal levels include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problems, neg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raffic problems.The family levesl include marriage matchmaking mode, family’s support, age gap between the couples, working factors. The teaching levels include contents and progress of textbook and phonetic symbols learning difficulties, ethnic differences, mixed class teaching and teacher’s sex problem.
5. The solutions of individual level are trying to adjust physical conditions, repeat reading and strengthen memory with special ways, reducing physical nervous they asking their family and colleagues for help to reduce physical load. The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 are familiar with curriculum model to reduce anxiety, fear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ers or with negative attitude by ignoring the tease. The self-learning motivations are from the encouragement of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6. The solutions of household level are seeking husband,family and relatives’ support , and the teacher are tring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family .
7. The solutions of teaching level are not careing teacher’s gende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nt, getting along with peers with empathy, respecting elders in the mixed class , marking phonetic symbols to help memory with mother language in class, learning model with self interest.
8. The solutions of school level are using multiple admissions policies, adjusting the height of desks and chairs, strengthening campus lighting and, setting up the diverse classrooms, recruiting volunteers, adjusting teachers' hourly fees and reduceing classes for attracting teacher, saving funding and distributing properly, setting up full-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s to help teaching, broaden the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academic certifications and complemented by relaxing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chool days and continuing to the program with the same location .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study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專書
王建勤 (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北京:商務。
邱正歐 (1996)。蘇加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邱琡雯 (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 時英出版社。
林美如 (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五南。
吳聲祥(2009)。新豐鄉志。新竹:新豐鄉公所。
胡幼慧(201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柯宇玲、高華君。(2007)。 外籍配偶華語學習經驗分享。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A.& Corbin,J.)。台北: 巨流。(原著者出版年:1990)
夏曉鵑 (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市場: 以台灣外籍媳婦為例,全球化下的社會想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夏曉鵑 (2002)。流離尋岸-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張盈堃 (2001)。性別與教育- 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 (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雪華、陳如山 (1988)。空大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調查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鴻瑜 (2008)。印度尼西亞史。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鴻瑜 (2009)。越南近代史。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彭和妹 (1993)。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障礙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月純 (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學與學習。苗栗縣:94年外籍配偶種子教師培訓工坊。
雲昌耀 (2012)。當代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台北:群學。
黃富順 (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 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富順 (1993)。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2)。成人學習。台北: 五南。
黃富順 (2004)。成人學習。台北: 五南。
黃惠雯(譯)(2003)。質性方法與研究。(原著者:Benjamin.F.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 )台北:韋伯文化(原著者出版年:1992)
董鵬程 (2006)。印尼華文教育的省思。桃園: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潘慧玲 (1999)。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 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 台北:揚智。
鄧運林 (199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碩博士論文
王秀里 (2003)。高雄縣市成人參與非正規學習動機與障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雅伶 (2013)。屏東縣新移民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班。未出版,屏東。
江芷玲 (2008)。越南籍新女性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江喬瑛 (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補校新住民識字學習障礙極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美紅 (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芳茜 (2009)。台中縣新移民女性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其動機、需求、態度與困境探討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美雲 (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 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麗雪 (2001)。婦女參與鄉鎮型社區推動婦女教育之歷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俊男 (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素蓮 (2005)。台南縣外籍配偶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君諭 (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英 (2005)。高高屏地區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現況與困境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美切 (2006)。嘉義縣東南亞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智元 (2010)。短期社教研習成人教學者學習中輟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士育 (2013)。不同婚配模式下新移民的被認同情形。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意淳 (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以台北市國小補校為例。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香 (2007)。外籍配偶補校教育學習參與障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一所國小補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淑貞 (2009)。南投縣國小補校成人學生中輟因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世民 (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極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嘉義。
張普謙 (2011)。外籍配偶持續學習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碧雲 (2005)。生命交織的結與解: 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瓊瑩 (1994)。成人學習活動參與者非參與者在參與障礙教育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華 (1999)。我國國民中學補校學生參與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以台北縣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玲 (2006)。新移民女性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竹東國小補校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庭芸 (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 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慧美 (1992)。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麗琴 (2009)。女性新移民的枷與家: 生命發展歷程的自我覺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惠茹 (2005)。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正治 (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芷嫻 (2009)。外籍配偶識字班的後殖民考察 : 發聲或發音練習。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順發 (2005)。澎湖縣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研究。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劉雅玲 (2007)。一所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廖雅婷 (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 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依珍 (2012)。屏東縣新移民女性華語文學習特性,學習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秀珠 (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美玲 (2001)。女性創業家創業經驗與生命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雅雯 (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蕭昭娟 (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 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建達 (2001)。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 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美桃(2007)。苗栗縣新移民女性成人基本教育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薛怡芬(2011)。屏東縣新住民華語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素玲(2010)。新竹縣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參與困境研究- 社會行銷觀點分析。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錦珠 (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期刊
王秀惠 (2010)。從近現代世界史看華人境外徒居發展。歷史教育,17,頁138-170。
何青蓉 (1995)。我國成人識字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台灣教育,535,頁 23-26。
何青蓉 (1997)。識字教育低參與現象的幾種解釋觀點與其意涵。成人教育學刊,1,頁19-41。
何青蓉 (1999)。學習社會中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50 ,頁 2-9。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琡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
邱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及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頁61-94。
林益生(2007)。外籍配偶進入國小補校對高齡學習者教育影響初探.。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8,頁7-11。
林麗惠(2003)。全民識字 - 聯合國十年識字計畫簡介。成人教育雙月刊,74,頁52-54。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頁10-21。
夏曉鵑(2001)。 「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張學謙(2014)。從外國字到國語字- 民族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 (1),頁1-28。
張翰璧、柯瓊芳(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 4 (1),頁 91-112。
陳艾妮 (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與社區參與再定義(下)。社區發展季刊, 38,頁59-64。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討。成人教育雙月刊,68,頁25-34。
黃富順 (1994)。我國失學國民識字標準及識字字彙之研究。成人教育,21,頁35-43。
黃富順 (2004)。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型塑。成人教育雙月刊,77,頁2-11。
黃湘玲、鍾鎮城 (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雄師大學報,26,頁49-64。
萬業馨 (2001)。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頁 13-19。
簡建忠 (1995)。我國成人參與學習的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學報,5,頁63-75。
龔宜君 (2006)。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台灣東南亞學刊,3(1),頁83-104。
論文研討會
方志華 (2001)。女性主義關懷輪理學與儒家學說之對比。第六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台北。
何青蓉 (2003)。從跨國婚姻移民現象談及當前社會教育的發展影響 ,人口結構變化~ 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議記錄。嘉義大學。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嘉義: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顏清湟 (1996)。東南亞歷史上的客家人。第三屆客家學國際研討會。新加坡。
網頁資料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與戶政司(2014)。各縣市之東南亞新住民人數。2014年3月14日,檢索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與戶政司(2014)。我國總結婚人數及外籍配偶結婚數統計。2014年3月13日,檢索自:http://www.ris.gov.tw/。
外交部(2014)。印度尼西亞國家概況 。2014年7月10日,檢索自: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954/
伊琳娜.博科娃(2013)。21世紀的掃盲。2014年4月9日,檢索自: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27/222718c.PDF
東南亞地圖(2014)。印尼地圖。2014年3月27日,檢索自:http:// www.act168.com.tw/showphoto.asp?id=4327
東南亞地圖(2014)。越南地圖。2014年3月27日,檢索自: www.digiportal.net。
教育處部統計處(2013)。我國中、小學之新住民子女人數。2014年3月12日,檢索自:http://www.gov.tw/。
教育部 (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2014年5月17日檢索自: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tatistics/。
梁東評 (2011)。坤甸台灣街。2014年1月2日,檢索自:華聯網:http://www.newsgogo.com/content-100110-7666.html。
張舒涵(2012)。學歷認證阻礙,新移民求學艱辛。2014年4月16日檢索自:立報WWW.lihpao.com/? action-viewnews- itemid-117254。
楊濡嘉(2007)。沒錢又家暴, 越女不想嫁來台。2014年3月18日,檢索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7021939。
賴海榕、馮瑾 (2013)。越南人的宗教信仰。2014年7月13日,檢索自:http://news.eastday.com/whyauto/2013-05-27/265248.html。
二、英文部分
Beder, H. (1991). Adult literacy : issu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U. S.: R.E.Krieger Pub. Co.
Belenky, M., Clinchy, B., Goldberger, N., & Tarule, J.(1986). Woman’s ways of knowing: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Boud, D.,Cohen, R. & Walker, D.(1993). Using experience forlearning. Milton Keynes: SHRE and Open University.
Brookfield, S. (1993).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 Political Clarity , and the Critical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arterly, 43, 227-242.
Carp, A., Peterson, R., & Roelfs, P. (1974). Adult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s. In K. P.Cross, J. R. Valley asd Associates, Planning non-traditional programs: 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ssey- Bass.
Darkenwald, G. G (1980).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hard-to-reach adult.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1980(8), 1-10
Darkenwald, G. G (1985). Factor structure of deterrents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 (4), 177-193.
Espiritu, Yen. Le. (1982). Colonial oppression, labour importation, and group formation:Filipinos in the United Stat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1), 29-48.
Ferire, P, & Macedo, D. P. (1987). Literacy: Reading the word and the world. New York: Bergin & Garvery.
Freitas, K. S. (1982). Student attrition i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of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of venezuela. Pennsylvania, U.S.: Pe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Garrison, D. R. (1988). Deducctively derived and empirically confirmed structure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opout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8 (4), 199-210.
Hunter,C. J. & Harman, D. (1979). Adult il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A 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 New York : Mc Graw Hill.
Hayes, E. R. (1989). A typology of low literate adults based on perception of deterrents to participation in adult basic education . Adult EducationQuarterly, 39, 1-10.
Hayes E. R. (2001). A new look at women's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9, 35-42.
Heisler Schmitter, Barbara. (2000).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 From the American to Segmented Integration : From Assimilation to Segmented Integration, from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to the Global Arena I. New York : Routledge.
Jackson, S. (1985). Motivation and group context: tackling the drop-out factor.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1), 20-23.
Knowles, S. M. (1975). Self- directing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n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 Cambridge Book Company.
Linderman, E. C.(1926).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Harvest House.
Merriam,S. B. & Caffarella, R.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 in education : A Force- field analysis .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 Boston University.
Quigley, B. A. (1997). Rethinking literacy education: The critical need for practice - based change. San Francisco : Jossey - Bass .
Reid, J. M. (1995).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 EFL classroom. New York : Heinle & Heinle.
Rogers, A. (1996). Teaching adults. Buchingham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ribner, S. & Cole. M.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iterac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 Applied learning theory for adults. New York: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