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旨在處理臺灣三○年代時,現代都市興起後,民眾在面對文化、空間上的變動所產生的回應。研究文本依據通俗刊物《風月報》(1935-1941)之婚戀故事為主,以島都興起之歷程、《風月報》中之戀愛論述,以及現代大眾傳播模式為三個切入點,討論戀愛與都市文化在《風月報》中互為解釋的現象。
本文主要透過三個部分來釐清:一、《風月報》興起時的文化背景與《風月報》刊物本身的狀況。二、《風月報》婚戀書寫的內容與其架構出的文化意識型態。三、臺灣三○年代都市文化的興起與傳播方式。第一部份,又分三層面討論(一)即是當時臺北物理上的環境或設備,以及文化活動的舉辦狀況;(二)《風月報》刊物的脈絡與轉型的過程;(三)影響《風月報》轉型的關鍵人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作家如何書寫對這種新型態的婚戀的方式,以及戀人身心感受的歷程。而作家建構之婚戀世界,雖然在寫作上常有著混淆、矛盾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在與都市、都市性、或都市空間結合後,事實上卻也展現出另一種新舊世代交接時,謀合、摸索的過程。
第三部分,則回應第一部分所提出臺北現代都市空間對書寫之影響,並討論都市計畫之空間與《風月報》婚戀文本中都市空間的差異性,從差異中釐清所謂的島都臺北,不僅有所謂的殖民地之都意象,更是民眾生活現場與體驗的空間。而此部分筆者並提出,在大眾傳播機制介入後,《風月報》開始擁有自我傳播的訊息圈,並培養了一群在文化或文藝觀點上有類似意識的讀者,而當《風月報》中豐富的「都市」與「戀愛」論述,不僅讓這兩個詞彙有著相互補充作用,而此種互為解釋的書寫,事實上也提供了《風月報》的閱讀者,或三○年代的臺灣島內民眾,對臺北空間的另一種新詮釋方式。
(一) 日治時期報紙、雜誌、地方志
•《三六九小報》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
•《台灣文學》
•《文藝台灣》
•《臺灣實業界》
•《臺北市案內》
•《臺北市政二十年史》
•《臺北市政四十年史》
•《臺北市史—昭和六年》
•《島都評判記》上下
•《躍進臺灣の現勢》
(二) 文集
•《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
•《王昶雄 巫永福 翁鬧 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龍瑛宗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台灣人作家作品選集 別卷》(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7月)。
•阿Q之弟,《靈肉之道》(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阿Q之弟,《暗礁》(臺北縣:文帥出版社,1988年)。
•林煇焜著,邱振瑞譯,《命運難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吳漫沙,《韭菜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吳漫沙,《大地之春》(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吳漫沙,《黎明之歌》(臺北:前衛出版社,年1998)。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 台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
•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
(三) 專著
歷史研究及史料類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井出季和太,《日據下之臺政 臺灣治績志》(臺北:海峽,2003年)。
•豐田英雄編,《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市: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1936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灣舊慣冠昏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眾文圖書,1984年)。
•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
•貴志俊彥等編,《戦争•ラジオ•記憶》(東京:勉誠出版株式會社,2006年)。
社會及都市研究類
•黃世孟編譯,《臺灣都市計劃講習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1987年7月)。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Contemporary Taipei City Planning in Janpanese Colonial Age)(臺北:台灣都市史研究室,1997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年)。
•黃武達,《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北市文獻會,2000年)。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黃俊銘,《總督府物語》(臺北縣:向日葵文化,2004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巿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蘇碩彬,《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縣:左岸文化,2005年)。
•傅朝卿,《日治時期1895-1945台灣建築》(臺北:秋雨文化,2003年)。
•莊永明,《台北老街》(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美術,1986)。
•高 成鳳(こう•そんぼん),《植民地の鉄道》(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年)。
•段義孚(Yi-Fu Tuan),《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未見出版年)。
•柯比意(Le Corbusier),《都市學》(Urbanism)(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02年)。
•季鐵男編譯,《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Bruno Zevi,《如何看建築》(How to look at Architecture)(臺北:田園城市,2001年)。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利》,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李志清,《都市偵探學》(臺北:創興出版社,1997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文學評論╱文化研究類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美娥,《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
•林巾立,《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河原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科技,2004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建英,《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范伯群、孔慶東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John Storey《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編,《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邁克•朗克(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楊大春,《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臺北:生智文化,2003年)
(四) 單篇論文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七卷三期,1996年9月,頁134-139。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收於《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陳建忠,〈都市現代性與文學新感覺:三0年代兩岸都市文學中的殖民╱半殖民現代性〉,發表於【重寫台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 國際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主辦,臺灣:南投,2005年5月27-28日。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發表於【日本臺灣學會第7回學術大會】,日本:天理大學,2005年6月4日。
•楊麗敏,〈都市漫遊者艾略特:倫敦現代生活的畫師〉,《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2005年9月,頁77-78。
•王惠珍,〈殖民地作家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發表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國立清華大學,2005年11月19-20日。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八期,2006年3月。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收於《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五) 學位論文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成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1993年6月。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張煦華,《殖民城市經營之現代性與民族性之相關性研究—以日治時期臺北市區改正計畫之理念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月。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馮瓊瑩,《展示「統治時間」:日據時代「始政周年記念博覽會」治理技術》,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