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碧秀 Chen, Pi Hsiu |
---|---|
論文名稱: |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 Popular Memory and Historical Renarrat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lonial Experiences of Taiwan Films in Post-Martial Law (1987-2011) |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Liu, Shu Chin |
口試委員: |
謝世宗
Shie, Shr Tzung 陳惠齡 Chen, Welin 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殖民經驗 、大眾記憶 、歷史重述 、臺灣電影 |
外文關鍵詞: | colonial experience, popular memory, historical restatement, Taiwanese fil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引發一連串大眾對殖民記憶的回應。如此熱烈的迴響引起筆者的關注。電影上映時間離終戰時早已過了60多年,卻在此時引發許多對殖民記憶的相關迴響。討論臺灣殖民地時期的歷史電影,相較於文學而言,數量並不多,這樣的現象是來自於國家政治力量在電影體制中作用所導致的。直至80年代的新電影時期,官方限制開始遭受到挑戰。此時影片取材以回顧個人成長經驗為主,電影裡因而逐步出現臺灣在地經驗的歷史文化。電影檢查法的影響一直到解嚴後才逐漸開放,這也使得第一部以臺灣人歷史為主體、探討臺灣殖民地時期的庶民生活經驗的《稻草人》在1987年出現。隨著解嚴後政治的鬆綁,臺灣電影裡所呈現出的文化記憶之主體位置開始變化,臺灣在日本統治下這段被殖民的歷史經驗才得以開啟論述空間。
因此,本論文將從1987年解嚴後到2011年期間,篩選出較具代表性的7部電影,依據電影發行時間,兼顧影像中日本殖民統治歷史,在題材、敘事與展演形式的異同,分成三章進行討論。希望透過這7部電影,探討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過程於臺灣電影裡的再現,及在此再現過程中形塑出的殖民敘事與臺灣認同,在解嚴後二十多年間所具有的不同表現與意涵。藉由本研究,筆者除了說明、分
析臺灣解嚴後各時期電影中殖民歷史議題的表現與特色,更將試圖在二十多年期
間的縱向發展中,梳理、歸納出臺灣當代電影中日本殖民敘事的發展及其與臺灣人集體情感、大眾歷史記憶和族群歷史重述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這7部電影中的殖民經驗進行研究討論,可以發現解嚴前後出現《稻草人》(1987)、《悲情城市》(1989)、《無言的山丘》(1992)這三部電影,在重建殖民經驗的歷史敘事中,突破過往中國化的殖民地經驗之敘事結構,呈現文化記憶多元並置的現象。90年代出品的《戲夢人生》(1993)與《多桑》(1994)以自傳式的敘事表現歷史記憶,亦即以個人記憶的回溯來探討殖民情感經驗、以及文化身分認同的境遇。這兩部電影的歷史敘事皆從個人生命史的視角出發,探問時代與個體之間的關係,試圖探析殖民記憶中的情感結構問題。而後出現的《一八九五》(2008)與《賽德克.巴萊》(2011),電影的主要特色皆以族群視角重述歷史事件,對過去官方的抗日歷史論述進行解構。這兩部電影能夠在社會大眾之間,獲得熱烈反應,更是突顯出近來臺灣社會各族群積極建構自我族群的歷史經驗,反映出當代社會的多種現實需求。
關鍵字:殖民經驗、大眾記憶、歷史重述、臺灣電影
Abstract
In 2008, Cape No. 7 sparked a series of reactions from the public about memories from the colonial era. The enthusiastic response attracted the author’s attention. The movie was released more than 60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but it still triggered many responses about memories of the colonial era. Compared with literature,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movies that discuss Taiwan’s colonial history, and most of those that do appeare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is phenomenon was due to the government’s political power in the film production system. Official restrictions began to be challenged during the New Wave Cinema period in the 1980s. Subjects of movies at this time were dominated by memories of individual growth,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ese local experience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 movies. The rating system for movies slowly relaxed only after the end of martial law. This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1987 release of The Scarecrow, which wa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experiences of the Taiwanese common people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With the political freedoms that arrived after the end of martial law,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cultural memory in Taiwanese film began to change, differ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emerged, and only then di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ind room for discourse.
This thesis selects 7 of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movies from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and 2011, and discusses them in three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dates of their release and with respect to the depic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film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ir subject matter,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exposition. Through these 7 movie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cre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as well as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colonial narratives and the sense of Taiwanese self-identification shaped in this re-creation process in the 20-odd years after the end of martial law. In addition to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sues in colonial history in film from various periods after the end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the author also organizes and catego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s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modern Taiwanese fil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llective emotions of the Taiwanese, the public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restatement of group history in the more than 20 years of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onial experience, public memory, historical restatement, Taiwanese film
參考書目
壹、電影(依出版年為序)
1. 王童,《稻草人》,(臺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2. 侯孝賢,《悲情城市》,(臺北:年代影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3. 王童,《無言的山丘》,(臺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4. 侯孝賢,《戲夢人生》,(臺北:國際電影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5. 吳念真,《多桑》,(臺北:龍祥電影製作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6. 洪智育,《一八九五》,(高雄:美商廿世紀福斯影片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7.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臺北:果子電影有限公司,2011年)。
貳、專書
一、 中文專書(依出版年月為序)
1. 臺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臺灣礦業史》上冊(臺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1966年)。
2. 焦雄屏,《臺灣新電影》(臺北:時報文化,1988年3月)。
3.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新北:稻鄉,1988
年5月)。
4. 鄧相揚,《霧社事件》(臺中:玉山社,1988年10月)。
5. 吳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臺北:遠流,1989年8月)。
6. 迷走、梁新華,《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臺北:唐山,1991年5月)。
7. 吳淡如,《無言的山丘》(臺北:麥田,1992年11月)。
8. 朱天文、吳念真,《戲夢人生: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臺北:麥田,1993年5月)。
9. 吳念真、朱天文,《戀戀風塵》(臺北:遠流,1993年8月)。
10. 曾郁雯,《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1993年9月)。
11.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3年11月)。
12. 陳儒修,《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1993年12月)。
13. 迷走、梁新華,《新電影之外/後》(臺北:唐山,1994年3月)。
14.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臺北:麥田,1994年7月)。
15.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1994年9月)。
16. 陳儒修,《電影帝國》(臺北:萬象圖書,1994年12月)。
17.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新北:稻鄉,1996年3月)。
18. 李天鐸,《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5月)。
1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3月)。
20.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年4月)。
21.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10月)。
22. 廖金鳳,《1997臺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臺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7年11月)。
23. 張廣智,《影視史學》,(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10月)。
24. 沈明仁,《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臺北:海翁,1998年10月)。
25.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1998年12月)。
26.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臺北: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27.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臺北 : 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11月)。
28.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2000年1月)。
29. 焦雄屏,《侯孝賢》(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年12月)。
30.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臺北:前衛,2001年2月)。
31. 焦雄屏,《臺灣電影90新新浪潮》(臺北:麥田,2002年5月)。
3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2月)。
33. 孫大川,《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4月)。
34. 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I)》(臺北:翰蘆圖書,2004年5月)。
35. 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Ⅱ)》(臺北:翰蘆圖書,2004年5月)。
36. 黃仁、王唯,《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下)》(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年12月)。
37. 宋子文,《臺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1月)。
38. 蕭景文,《黃金之島:福爾摩沙追金紀》(臺北:玉山社,2006年6月)。
39.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2006年10月)。
40. 白睿文,《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臺北:麥田,2007年7月)。
41.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年12月)。
42.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2007年12月)。
43.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2008年1月)。
44.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年9月)。
45. 李喬,《情歸大地》(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年10月)。
46. 郭越,《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匯流: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研究》(北京:人民,2008年11月)。
47. 鄒欣寧,《國片的燦爛時光:小野、王童、李安、李屏賓、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楊貴媚、蔡明亮、陳昭榮、廖慶松的電影事件簿》(臺北:推守文化,2010年9月)。
48. 吳念真,《那些人,那些事》(臺北:圓神,2010年10月)。
49. 藍祖蔚,《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12月)。
50. 邱若龍,《漫畫.巴萊:臺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臺北:遠流,2011年2月)。
51. 張靚蓓,《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臺北:田園城市,2011年7月)。
52.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臺北:平裝本,2011年7月)。
53. 魏德聖著、游文興撰,《導演.巴萊: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手記(賽德克.巴萊3)》(臺北:遠流,2011年8月)。
54. 果子電影有限公司著、黃一娟、游文興撰,《電影.巴萊:《賽德克.巴萊》幕前幕後全紀錄(賽德克.巴萊4)》(臺北:遠流,2011年9月)。
55. 郭明正,《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臺北:遠流,2011年10月)。
56. 徐叡美,《製作「友達」:戰後臺灣電影中的日本(1950s-1960s)》(新北:稻鄉,2012年8月)。
57. 黃儀冠,《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9月)。
58.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臺北:遠流,2012年11月)。
二、 翻譯專書(依出版年月為序)
1. 馬斯賽里著、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臺北:志文,1980年12月)。
2. Giannetti, Louis D.著、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臺北:遠流,1993年2月)。
3. Gure, Michael、Bennett, Tony著、蔡崇隆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臺北:遠流,1997年8月)。
4.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1997年12月)。
5. 馬克.費侯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1998年9月)。
6.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 : 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1999年6月)。
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4月)。
8. 戴國輝編、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下)》(臺北:國史館,2002年4月)。
9.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2002年10月)。
10. 呂彤鄰著、蕭聿譯《大陸臺灣文化論壇:新電影與現代性》(香港:香港大學,2004年1月)。
11.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年1月)。
12.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7月)。
13. Bordwell, David、Thompson, Kristi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八版(臺北:麥格羅.希爾,2007年12月)。
14. 葉蓁著、黃宛瑜譯,《想望臺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臺北:書林,2011年8月)。
15.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著、何美瑜、陳逸軒譯,《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臺北:田園城市, 2011年,10月)。
16. 魏德聖著、伊萬納威譯,《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劇本書》(臺北:玉山社,2014年3月)。
三、日文專書(依出版年月為序)
1. 川瀨健一,《臺湾映画への招待:一夜にして中囯人になつた多桑(父さん)》(奈良:東洋思想硏究所,1998年1月)。
2. 遠藤誉,《沖縄と臺湾》(沖繩:沖繩県教育委員會,2000年)。
3. 吳密察、黃英哲、垂水千惠,《記憶する臺灣:帝國との相剋 》(東京:東京大學,2005年5月)。
4. 小山三郎,《臺湾映画:臺湾の歴史・社会を知る窓口》(京都:晃洋書房,2008年11月)。
5. 星野幸代,《臺湾映画表象の現在:可視と不可視のあいだ》(名古屋:あるむ,2011年8月)。
參、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為序)
1. 余光弘,〈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1980年9月),頁91-110。
2. 吳念真,〈電影的第一個觀眾:編劇〉,《幼獅少年》118期(1986年8月),頁70-74。
3. 陳明順,〈人物篇:吳念真〉,《幼獅少年》118期(1986年8月),頁2。
4. 李詠薇、彭小芬訪問,〈臺灣「新電影」十七位工作者訪問錄:丁亞民、小野、朱天文、李佑寧、李屏賓、吳念真、柯一正、侯孝賢、張華坤、張毅、曾壯祥、楊渭漢、楊德昌、廖慶松、萬仁、陳坤厚、陶德辰〉,《電影欣賞》5卷2期(1987年3月),頁5-16。
5. 黃建業,〈若隱若現的新電影精神:評介《戀戀風塵》〉,《文訊》30期(1987年6月),頁235-239。
6. 李尚仁、林寶元,〈電影/歷史/人民記憶:專題〉,《電影欣賞》44期(1990年3月),頁3-61。
7. 李尚仁、林寶元,〈電影/歷史/人民記憶:專題〉,《電影欣賞》45期(1990年3月),頁3-53。
8. Stephen, Heath著、李尚仁譯,〈脈絡〉,《電影欣賞》44期,(1990年3月),頁21-27。
9. 吳其諺,〈「無言的山丘」山丘無言人有情〉,《影響電影雜誌》34期(1993年2月),頁98-100。
10. 吳永毅,〈香蕉.豬公.國:「返鄉」電影中的外省人國家認同〉,《中外文學》22卷1期(1993年6月),頁32-44。
11. 吳其諺,〈有關「戲夢人生」的四個聯想〉,《影響電影雜誌》39期(1993年7月),頁90-92。
12. 謝仁昌,〈我生命過程的一個報告:侯孝賢談「戲夢人生」〉,《電影欣賞》11卷4期(1993 年7月),頁45-62。
13. Hayden, White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18期(1993年8月),頁10-17。
14. 周宗賢,〈大龍峒陳悅記小史〉,《臺北文獻》105期(1993年9月),頁29-44。
15. Coser, Lewis A、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1993年11月),頁20-39。
16.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年11月),頁6-19。
17. 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中外文學》23卷1期(1994年6月),頁139-156。
18. 陳君愷,〈試評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灣史研究》1卷1期(1994年6月),頁152-156。
19. 謝仁昌,〈凝視那一代的男人:吳念真談《多桑》及其他〉,《電影欣賞》71期(1994年9月),頁51-57。
20. 齊隆壬,〈臺灣電影的日本殖民記憶 :《無言的山丘》與《戲夢人生》〉,《中外文學》23卷6期(1994年11月),頁114-123。
21. 王馨逸,〈作家吳念真:有老家的味道,一見鍾情〉,《錢雜誌》100期(1995年2月),頁52-53。
22.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期(1995年3月),頁34-49。
23. 劉現成,〈放開歷史視野:重新檢視從八0到九0年代偏執的臺灣電影文化論述〉,《當代》108期(1995年4月),頁62-85。
24. 李喬,〈李喬:評第二期小說「客途秋恨」〉,《臺灣新文學》3期(1995年11月),頁244-246。
25. 黃櫻棻,〈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當代》116期(1995年12月),頁72-97。
26. 米麗,〈戲夢人生〉,《新觀念》88期(1996年2月),頁140-141。
27. 滕淑芬,〈說故事高手:吳念真〉,《光華》21卷4期(1996年4月),頁36-43。
28. 許炎初,〈論侯孝賢「戲夢人生」的電影詩學〉,《建國學報》15期(1996年6月),頁1-13。
29. 陳明章,〈從「戀戀風塵」到「戲夢人生」:陳明章談歌曲創作〉,《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年7月),頁139-145。
30.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3期(1996年9月),頁 147-184。
31. 張尤娟,〈臺灣念真情的故事:吳念真專訪〉,《新觀念》97期(1996年11月),頁36-37。
32. 王春源、黃森泉,〈論泰雅族祖靈Rutux之經濟倫理涵義〉,《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卷1期(1997年2月),頁61-88。
33. 林素芬,〈蘸滿感情的筆尖:吳念真導演專訪〉,《幼獅文藝》84卷3期(1997年3月),頁13-17。
34.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1997年3月),頁247-296。
35.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26卷8期(1998年1月),頁120-155。
36. Browne, Nick,〈「戲夢人生」:侯孝賢的景色詩學〉,《中外文學》26卷10期(1998年3月),頁16-26。
37. 沈曉茵,〈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中外文學》26卷10期(1998年3月),頁27-47。
38. 江桂珍,〈試論泰雅族之身體紋飾〉,《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9期(1998年6月),頁113-134。
39. 安力.給怒,〈驃悍不羈的抗日英雄:賽德克族〉,《新使者》46期(1998年6月),頁36-38。
40. 江淑卿,〈臺灣處處有真情:訪吳念真〉,《普門》226期(1998年7月),頁41-42。
41. 廖朝陽,〈現代的代現:從電影「多桑」看主體與歷史〉,《中外文學》27卷3期(1998年8月),頁4-30。
42. 林文淇,〈斷裂的歷史.異質的空間:九○年代臺灣都市電影中國家身分認同的消逝〉,《中外文學》27期(1998年10月),頁99-119。
43. 葉月瑜,〈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27卷8期(1999年1月),頁43-67。
44. 吳成三,〈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新觀念》125期(1999年3月),頁114。
45. 沈曉茵,〈「電影鬥陣」與侯孝賢〉,《新聞學研究》59期(1999年4月),頁153-154。
46. 蔣靜文,〈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臺灣念真情》〉,《書評》41期(1999年8月),頁13-16。
47. 林素英,〈流放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與「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中外文學》28卷5期(1999年10月),頁45-59。
48. 列孚,〈新片「天馬茶房」〉,《亞洲週刊》13卷44期(1999年11月),頁108。
49. 吳競洪、王聲風,〈電影與歷史教育:以在臺放映商業片中日本人形象的轉變為中心的探討〉,《歷史教育》5期(1999年12月),頁151-175。
50. 黃長興,〈東賽德克群的狩獵文化〉,《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5期(2000年1月),頁1-104。
51. Davis, Darrell William訪談、葉月瑜譯,〈吳念真訪談〉,《中外文學》28卷11期(2000年4月),頁33-49。
52. Davis, Darrell William著、王智明譯,〈借用後殖民:「多桑」與記憶之礦〉,《中外文學》28卷11期(2000年4月),頁7-32。
53. 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期(2001年9月),頁41-110。
54. 高萬金,〈從「媽媽臉上的圖騰」之研究探討紋面禮俗的神學意義〉,《玉山神學院學報》9期(2002年5月),頁21-64。
55.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卷1期(2002年6月),頁181-239。
56. 王田明,〈泰雅族(賽德克族)獵頭風俗之研究〉,《社教資料雜誌》292期(2002年11月),頁9-12。
57. 邱貴芬,〈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中外文學》31卷6期(2002年11月),頁186-209。
58. 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1卷10期(2003年3月),頁29-42。
59. 陳俊豪,〈霧社事件:莫那.魯道的眼淚與憤怒〉,《少年臺灣》14期(2003年7 月),頁42-43。
60. 伊萬.納威,〈歌謠中的族語:「風中緋櫻:霧社事件」賽德克族傳統歌謠改編賞析〉,《臺灣原YOUNG》1期(2004年3月),頁18-21。
61. 周美淑,〈鏡頭下的尋寶圖:簡偉斯與郭珍弟的跳舞時代〉,《少年臺灣》22期(2004年3月),頁100-101。
62. 劉亮雅,〈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中外文學》32卷11期(2004年4月),頁141-163。
63. 簡偉斯,〈我的許多第一次:「Viva Tonal 跳舞時代」側記〉,《聯合文學》20卷7期(2004年5月),頁55-59。
64. 小野,〈Viva Tonal跳舞時代:了解:我看跳舞時代〉,《聯合文學》20卷7期(2004年5月),頁48-50。
65. 成令方,〈「跳舞時代」的阿公阿嬤〉,《聯合文學》20卷7期(2004年5月),頁61。
66.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11卷1期(2004年6月),頁1-41。
67. 顏士凱,〈風情與萬種:「羅曼史」與「跳舞時代」〉,《電影欣賞》22卷3期(2004年6月),頁96-102。
68. 許恩婷,〈賽德克族伊萬納威嫁給漢人漫畫家邱若龍〉,《中華文化雙周報》試刊1號(2004年11月),頁8-9。
69. 余玉琦,〈新詩:破碎之霧:霧社事件,與「賽德克.巴萊」試拍片段觀後〉,《幼獅文藝》615期(2005年3月),頁77-79。
70. 黃慧敏,〈臺灣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籌拍「霧社事件」莫那魯道的故事〉,《新聞大舞臺》24期(2005年6月),頁98-99。
71. 蘇子喬,〈「臺灣人」還是「中國人」:悲情城市」與「香蕉天堂」中的國族認同及其對當前主流國族研究的啟示〉,《當代》101期(2005年11月)頁98-125。
72. 邱貴芬,〈"日本"記憶與臺灣新歷史想像:以紀錄片《跳舞時代》為例〉,《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2期(2006年2月),頁80-95。
73.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8期(2006年3月),頁81-177。
74. 姑目.荅芭絲,〈編織種族與性別交織的文路:從後殖民女性批判再現日治時期泰雅女性文本〉,《玉山神學院學報》13期(2006年6月),頁137-163。
75. 劉智濬、章綺霞,〈臺灣電影中的邊緣他者:漢人導演與原住民影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6年6月),頁271-294。
76. 趙茜,〈對日本殖民的不同記憶:以《多桑》和《鬼子來了》為例〉,《焦作大學學報》4期(2006年10月),頁30-31。
77. 吳念真,〈臺灣念真情〉,《日新》7期(2006年11月),頁341-342。
78. 李曉菁,〈自然影像、環境想像與地方意識:《無言的山丘》〉,《中山人文學報》23期(2006年12月),頁137-155。
79. 林文淇,〈「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電影欣賞學刊》25卷2期(2007年3月),頁104-117。
80. 謝杰廷,〈聽見1933年的「跳舞時代」:以敘事的時間性探論臺灣日治時期現代機械與技術的意涵〉,《臺灣音樂研究》4期(2007年4月),頁39-54。
81. 余家彥,〈馘首、織布、文面:日本殖民下的泰雅族傳統身體文化變遷初探〉,《身體文化學報》4期(2007年6月),頁13-42。
82. 劉育玲,〈神話的詮釋與運用:從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中三則神話傳說談起〉,《臺灣文學學報》10期(2007年6月),頁197-225。
83. 林妏霜,〈日本記憶:從電影中的歌曲解讀《稻草人》、《悲情城市》、《多桑》〉,《電影欣賞學刊》25卷4期(2007年9月),頁192-214。
84. 曾毓芬,〈論Gaya制約下的賽德克亞族音樂即興:以跳舞歌Uyas Kmeki為例〉,《關渡音樂學刊》7期(2007年12月),頁93-129。
85. 伏飛雄,〈另一種讀史:「歷史題材」影視劇與中國大眾日常生活〉,《電影文學》24期(2007年12月),頁26-27。
86. 耿德華著、郭秋雄譯,〈為兩代而舞的《跳舞時代》〉,《電影欣賞》26卷2期(2008年3月),頁57-60。
87. 吳定謙,〈關於他的短劇:吳念真〉,《聯合文學》24卷7期(2008年5月),頁114-118。
88. Tzara,〈海角七號:後臺灣新浪潮,新國片準復興代表作〉,《幼獅文藝》656期(2008年8月),頁117-118。
89. 詹偉雄,〈「我們」與《海角七號》〉,《數位時代》173期(2008年10月),頁46。
90. 饒紫娟,〈國片新浪潮:海角七號、囧男孩:在地故事激發共鳴〉,《小作家月刊》174期(2008年10月),頁43-45。
91. 應評玉,〈訪談《一八九五》:專訪導演洪智育、主角溫昇豪〉,《幼獅文藝》659期(2008年11月),頁64-67。
92. 王明煌,〈期待臺灣電影的彩虹:我看電影《一八九五》〉,《明道文藝》393期(2008年12月),頁65-68。
93. Dakis Pawan,〈賽德克族的「始祖起源」說〉,《臺灣原YOUNG》29期,(2008年12月),頁52-57。
94. 高清慈,〈原住民特質文化:山林記憶、祖靈教誨〉,《檔案與微縮》91期(2008年12月),頁27-36。
95. 張耀仁,〈父親,最最遙遠的人間條件:訪吳念真〉,《聯合文學》25卷2期(2008年12月),頁98-103。
96. 劉楨,〈一八九五客家人的歷史戰歌〉,《客家》222期(2008年12月),頁12-15。
97. 薛雲峰,〈「義民史觀」之建構:析論臺灣一八九五年(乙未)抗日戰爭中之義民軍統領丘逢甲與吳湯興〉,《國家發展研究》8卷1期(2008年12月),頁43-90。
98.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印刻文學生活誌》5卷4期(2008年12月),頁64-77。
99. 文天祥訪問、魏德聖口述,〈從海角到山嶺:魏德聖及《賽德克巴萊》〉,《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12月),頁49。
100. 石計生,〈影像與想像:海角七號與其他〉,《人籟論辯月刊》56期(2009年1月),頁100-105。
101. 林泉忠,〈欲走還留的「去邊陲化」意象?:解讀《海角七號》中的「國境之南」語境〉,《明報月刊》44卷1期(2009年1月),頁42-45。
102. 張耀仁,〈始終相信「愛情」:訪吳念真〉,《明道文藝》394期(2009年1月),頁49-54。
103. 陳良榕,〈吳念真:世界大停電,解茫、療傷最重要〉,《財訊》322期(2009年1月),頁118-121。
104. 鄭靜穗,〈gaya精神的展現與彰顯:論鍾肇政霧社事件系列書寫之詮釋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5期(2009年1月),頁133-165。
105. 羅融,〈作家李喬.義民史觀.電影【一八九五】〉,《人本教育札記》235期(2009年1月),頁57-59。
106. 蘇惠昭,〈《海角七號》吹起了臺灣電影的號角〉,《新活水》22期(2009年2月),頁50-53。
107. 盧家珍,〈從《一八九五》看臺灣電影的運作圖像〉,《新活水》22期(2009年2月),頁89-95。
108. 新活水月刊編輯部,〈為臺灣電影找活路:一起發現更多的《海角七號》〉,《新活水》22期(2009年2月),頁48-49。
109. 蔡承翰、蔡智宇、江政弘、張邱豪、陳冠瑋,〈電影的影響與評論:以海角七號為題〉,《資訊傳播學報》網路中介傳播(2009年4月),頁135-142。
110. 吳念真口述,〈吳念真的劇場通俗感染力:「我想談臺灣社會已消失的那種情感……」〉,《財訊》326期(2009年5月),頁103-104。
111. 吳珊妃,〈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歷史教育》14期(2009年6月),頁295-314。
112. 黃瀚瑩,〈讀者十問:吳念真〉,《講義》45卷4期(2009年7月),頁81-84。
113. 丁名慶、黃文儀、林木材、林君陽、薛西、朱安如、陳怡瑋、單忠倫、詹京霖、劉黎兒、楊照,〈從《海角七號》到《聶隱娘》:尋找臺灣電影的「故事力」〉,《印刻文學生活誌》5卷12期(2009年8月),頁185-208。
114. 李彥祥,〈吳念真:生活就是我的場景〉,《北縣文化》102期(2009年8月),頁38-41。
115. 蔡造珉,〈論從《情歸大地》到《一八九五》之差異性〉,《博雅教育學報》5期(2009年12月),頁115-127。
116. 謝世宗,〈後現代、歷史電影與真實性:重探侯孝賢的《好男好女》〉,《中外文學》38卷4期(2009年12月),頁211-241。
117. 邱子修,〈空間的在地主義、歷史的國家主義、還是社會的跨國主義?:《海角七號》的文化評析〉,《電影欣賞學刊》28卷2期(2010年3月),頁185-195。
118. 彭小妍,〈《海角七號》:意外的成功?:回顧臺灣新電影〉,《電影欣賞學刊》28卷2期(2010年3月),頁124-136。
119. 詹閔旭,〈從《海角七號》談草根臺灣想像的形塑〉,《電影欣賞學刊》28卷2期(2010年3月),頁170-184。
120. 劉玉嬌,〈電影【一八九五】與原著《情歸大地》比較〉,《育達科大學報》22期(2010年3月),頁1-18。
121. 黃惠禎,〈母土與父國:李喬《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電影改編的認同差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年4月),頁183-210。
122. 吳傳國,〈臺灣原住民抗日戰史之研究:以霧社事件為例〉,《國防雜誌》25卷2期(2010年4月),頁131-142。
123. 北村嘉恵,〈霧社事件關連文獻目錄〉,《教育史.比較教育論考》20期(2010年6月),頁74-107。
124. 陳翠蓮,〈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7卷2期(2010年6月),頁171-211。
125. 靳菱菱,〈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48卷2期(2010年6月),頁119-157。
126. 瓦歷斯.貝林,〈Seediq Tgdaya的傳統領域與文化場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卷2期(2010年6月),頁163-190。
127. 孫連成,〈有關清代臺灣義民研究探析〉,《歷史教育》16期(2010年6月),頁137-213。
128. 林初梅,〈「日本」記憶的流轉:《梅花》、《稻草人》、《多桑》與《海角七號》反映的時代軌跡〉,《海翁臺語文教學季刊》8期(2010年6月),頁15-22。
129. 周婉窈,〈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卷3期(2010年9月),頁11-57。
130. 邱韻芳,〈狩獵、山林與部落「產業」:走進一對賽德克父子的生命史〉,《民俗曲藝》169期(2010年9月),頁45-88。
131. 張冷,〈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電影欣賞學刊》7卷2期(2010年9月),頁33-47。
132. 陳金順,〈霧社事件小說的書寫策略:以《賽德克.巴萊》與《餘生》為討論中心〉,《文學臺灣》78期(2011年4月),頁244-273。
133. 謝世宗,〈悲慘世界中的喜劇視鏡:試論王童的臺灣三部曲〉,《清華學報》41卷2期(2011年6月),頁375-402。
134. 余昭玟,〈空間再現與族群認同:論《一八九五》、《插天山之歌》之歷史與記憶〉,《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2卷(2011年7月),頁121-141。
135. 陳煒智、劉新誠,〈史詩的聲音:好萊塢傳統,華語片實例,以及《賽德克.巴萊》〉,《電影欣賞》29卷4期(2011年9月),頁57-66。
136. 鄭秉泓,〈寫在激情過後:《賽德克巴萊》〉,《鹽分地帶文學》36期(2011年10月),頁52-62。
137. 伊婉.貝林,〈賽德克.巴萊的文化意涵〉,《人類學視界》7期(2011年10月),頁30-33。
138. 莊華堂,〈Gaya魔咒下的男性復仇:《賽德克巴萊》評析〉,《鹽分地帶文學》36期(2011年10月),頁63-72。
139. 李志銘,〈用清澈的目光,不帶偏見地去看待歷史:電影《賽德克巴萊》雜感〉,《鹽分地帶文學》36期(2011年10月),頁73-77。
140. 瓦歷斯.諾幹,〈《賽德克.巴萊》之前:一位泰雅人的文史觀點〉,《印刻文學生活誌》8卷3期(2011年11月),頁120-135。
141. 吳佰祿,〈「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拾遺:由臺博館藏品看霧社地區的近代文化歷史情境變遷〉,《臺灣博物》30卷4期(2011年12月),頁24-29。
142. 林一宏,〈總督的指尖:從霧社事件看警察官吏駐在所〉,《臺灣博物》30卷4期(2011年12月),頁10-19。
143. 徐如林,〈能高越嶺道與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舞臺和主角〉,《臺灣博物》30卷4期(2011年12月),頁4-9。
144. 曾榮華、張雯秋,〈臺灣社會教科書中的霧社事件:從多元觀點分析〉,《教科書研究》4卷2期(2011年12月),頁1-23。
145. 杜红艷,〈作為文化的日常生活:赫勒日常生活概念解讀〉,《南昌教育學院學報》4期(2012年),頁9-10。
146. 汪明輝,〈《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臺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文化研究月報》125期(2012年2月),頁106-152。
147. 林約道,〈從「賽德克.巴萊」談原住民的命運與使命〉,《新使者》128期(2012年2月),頁8-10。
148. Watan Nomin,〈「賽德克.巴萊」現象的得與失〉,《新使者》128期(2012年2月),頁11-13。
149. 莊佳穎,〈再/誤現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臺灣學誌》5期(2012年4月),頁85-110。
150. 藤井省三,〈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中的童話理論:和西川滿日本撤退後第一作《青衣女鬼》的比較研究〉,《文史臺灣學報》4期(2012年6月),頁9-23。
151. Nakao Eki, Pacidal,〈中間者之臉:《賽德克.巴萊》的原住民歷史研究者映像〉,《臺大文史哲學報》77期(2012年11月),頁167-197。
152. 許建崑,〈風的選擇《賽德克.巴萊》的願想與困境〉,《師友月刊》545期(2012年11月),頁103-107。
153. 宋秀環,〈是誰建構了霧社事件史觀:菁英與文本之間〉,《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78期(2012年11月),頁24-32。
154. 吳豪人,〈「野蠻」的復權:臺灣修復式正義與轉型正義實踐的困境與脫困之道〉,《臺灣人權學刊》1卷3期(2012年12月),頁67-93。
155. 廖朝陽,〈災難與密嚴:《賽德克.巴萊》的分子化倫理〉,《文山評論》6卷2期(2013年6月),頁1-33。
二、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為序)
1. 王心賢,〈電影的結構主義神話分析以電影〈悲情城市〉為例〉(臺北:銘傳管理學院大傳所碩士論文,1994年)。
2. 蔡佩娟,〈《悲情城市》的論述建構:市場行銷、類型與歷史敘事〉(新北: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1994年)。
3.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4.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5.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6. 劉現成,〈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臺灣電影事業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1995年)。
7. 王俐容,〈臺灣電影中國族論述的轉變〉(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6年)。
8. 張玉佩,〈臺灣電影再現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新北: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1996年)。
9. 黃美鳳,〈侯孝賢電影暨其美學涵意初探〉(桃園: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 呂亭潁,〈侯孝賢電影風格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 陳景峰,〈國府對台灣電影產業的處理策略(1945-1949年)〉(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2. 張世倫,〈臺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3. 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4.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15.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6. 廖褚彬,〈多階層殖民下臺灣文化實體之考察〉(臺北:臺灣大學法教分處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7. 古淑薰,〈台電影生產場域分析1998-2003〉(新北: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2004年)。
18. 曾坤木,〈客家夥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9. 申惠豐,〈臺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20. 林宜嫺,〈「地方地圖」之建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21. 蔡蕙頻,〈外省族群的主體追尋:以臺灣電影為探討中心(1982-2000) 〉(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22. 許鈞淑,〈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23. 依婉.貝林,〈Utux、空間、記憶與部落建構:以alang Tongan與alang Sipo 為主的討論〉(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碩士論文,2006年10月)。
24. 林文德,〈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2007年)。
25. 林吉洋,〈敘事與行動:臺灣客家認同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26. 楊煥鴻,〈他者不顯影:臺灣電影中的原住民影像〉(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27. 傅素春,〈霧社事件的歷史、文學、影像之辯證〉(臺中:中興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28. 林妏霜,〈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歌曲〉(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29. 陳淵秋,〈悲情城市:侯孝賢的迂迴卻無規避〉(嘉義:中正大學比較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30. 廖子翔,〈1930年發生於霧社的事件之空間與族群脈絡〉(臺北: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9年)。
31. 薛雲峰,〈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國發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32. 廖師宏,〈侯孝賢電影中的青年群像與青春敘事〉(臺中:中興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0)。
33. 黃如鎂,〈客家電影《一八九五》在不同族群青少年閱聽人下的解讀研究〉(新竹: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2月)。
34. 黃琬喬,〈尋找客家影像:臺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35. 古佳惠,〈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36. 吳昭英,〈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日語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37. 何寶籃,〈觀看界面:臺灣電影的美學政治與視覺模式的轉化(1980-2010)〉(臺北:世新大學傳播所博士論文,2011年)。
38. 宋育成,〈全球化潮流與異質化策略:論《海角七號》與臺灣電影史的「臺灣性」在地想像〉(臺南: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39. 孫連成,〈客家義民形象與義民爺信仰的建構:文獻與影視的交融互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40. 徐叡美,〈戰後臺灣電影中對日本的印象(1949-1972):從官方文化政策角度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11年)。
41.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臺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2月)。
42. 劉雅婷,〈從賽德克人之歷史與其"Gaya "探討電影《賽德克.巴萊》〉(臺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2年)。
43. 杜胤廣,〈從《海角七號》到《艋舺》的媒體論述:分析臺灣電影生產文化的轉變〉(臺北:淡江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4. 徐儷綾,〈出草「霸權」,重發「原聲」:以《賽德克.巴萊》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45. 賴英泰,〈二十一世紀初期臺灣電影裡的論述與認同:以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為例〉(臺南:長榮大學臺灣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46. 蘇宇薇,〈泛泰雅族群口傳文學中的Gaga思想〉(花蓮:東華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47. 許佳琪,〈電影創作團隊之群體創造力研究:一群深入生命彩虹的「巴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教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48. 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3年8月)。
三、研討會論文(依出版年月為序)
1. 廖經庭、戴正倫,〈從「義民信仰」的建構看客家族群認同的想像〉,「族群關係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2004年5月)。
2. 黃秀政,〈臺灣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乙未戰爭研討會〉,「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5年12月)。
3. 李承機,〈殖民地歷史經驗中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戰後臺灣「歷史記憶」的構成與演變〉,「東亞知識交流與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東北亞歷史財團主辦,2008年12月)。
4. 王萬睿,〈「客家電影」如何可能?從客家文化的在地實踐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初步嘗試〉,「2010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研討會」(成功大學主辦,2010年1月9-10日)。
5. 莊佳穎,〈浪漫的虛擬史詩:2008年後臺灣電影中的戰爭記憶〉,「戰爭與社會」研究工作坊(中央研究院主辦,2011年12月)。
6. 邱寶琳,〈重讀「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現代性—由「蕃匪討伐」到「蕃地國有」的現代化反省〉,「2014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原民中心主辦,2014年10月)。
肆、報紙文章(依出版年月為序)
1. 臺北訊,〈今年金馬獎展開角逐.港臺精英盡出.且看誰能入圍.五十七部影片完成報名.本月下旬公布提名名單〉,《聯合報》,1987年9月1日,第9版。
2. 于毅,〈六部提名最佳影片評析〉,《聯合報》,1987年9月17日,第12版。
3. 曹銘宗,〈王童笑中帶淚的政治控訴:稻草人悲憫日據時代臺灣農村荒謬的宿命觀〉,《聯合報》,1987年10月15日,第9版。
4. 本報訊,〈焦雄屏看電影.稻草人成功營造意象.魚與炸彈豐富內涵〉,《民生報》,1987年10月28日,第12版。
5. 焦雄屏,〈金馬往何方奔騰,評選應確立標準〉,《聯合報》 ,1987年10月30日,第3版。
6. 梁良,〈螢幕長片評介〉,《民生報》,1988年12月10日,第11版。
7. 〈電影宣傳著重「二二八」 年代公司緊急撤換悲情城市海外宣材引起震撼〉,《民生報》,1989年8月30日,10版。
8. 〈悲情城市影展宣傳重點 片商修改政治敏感字句〉,《聯合報》,1989年8月30日,12版。
9. 〈悲情城巿參加威尼斯影展違規新聞局通融彈性處理〉,《聯合報》,1989年8月8日,26版。
伍、電子媒體
1. 客家電視臺,(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1895_2/send.php?&page=0)。
2. 臺北大同區公所,(來源:http://www.dtdo.gov.taipei/ct.asp?xItem=1605454&
CtNode=41198&mp=124031) 。
3. 臺灣電影網,(來源:http://www.taiwancinema.com/fp.asp?xItem=16476&ct
Node=38)。
4. 梁玉芳、何振忠,〈侯孝賢:當年拍悲情城市想打開窗〉,(來源:http://tykuo.blogspot.tw/2005/02/blog-post_26.html,2005年2月26日)。
5. Annpo,〈旁觸霧社事件(2):是抗暴,不是抗日〉,(來源:http://annpo.blogspot.com/2007/01/2.html,2007年1月3日)。
6. 張藝曦,〈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明治大正年間)〉,(來源:http://hs.nctu.edu.tw/Hakka-I-facultywebs/ihsi%20chang/PDF003.pdf,2008年5月)。
7. 王玉燕,〈2009年「在昏暗裡,燈突然亮了:臺灣的政治覺醒」座談會紀錄〉,(來源: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234,2009年3月5日)。
8. 吳俊瑩,〈霧社事件特輯 莫那魯道遺骸歸葬霧社始末(一)〉,(來源: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1/09/02/%E9%9C%A7%E7%A4%BE%E4%BA%8B%E4%BB%B6%E7%89%B9%E8%BC%AF-%E8%8E%AB%E9%82%A3%E9%AD%AF%E9%81%93%E9%81%BA%E9%AA%B8%E6%AD%B8%E8%91%AC%E9%9C%A7%E7%A4%BE%E5%A7%8B%E6%9C%AB%E4%B8%80/,2011年9月2日)。
9. 吳俊瑩,〈霧社事件特輯 莫那魯道遺骸歸葬霧社始末(二)〉,(來源: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1/09/02/%E9%9C%A7%E7%A4%BE%E4%BA%8B%E4%BB%B6%E7%89%B9%E8%BC%AF-%E8%8E%AB%E9%82%A3%E9%AD%AF%E9%81%93%E9%81%BA%E9%AA%B8%E6%AD%B8%E8%91%AC%E9%9C%A7%E7%A4%BE%E5%A7%8B%E6%9C%AB%EF%BC%88%E4%BA%8C%EF%BC%89/,2011年9月2日)。
10. 吳俊瑩,〈霧社事件特輯 莫那魯道遺骸歸葬霧社始末(三)〉,(來源: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1/09/08/%E9%9C%A7%E7%A4%BE%E4%BA%8B%E4%BB%B6%E7%89%B9%E8%BC%AF-%E8%8E%AB%E9%82%A3%E9%AD%AF%E9%81%93%E9%81%BA%E9%AA%B8%E6%AD%B8%E8%91%AC%E9%9C%A7%E7%A4%BE%E5%A7%8B%E6%9C%AB%E4%B8%89/,2011年9月8日)。
11. 楊泳森,〈拍好電影魏德聖訪問:帶根帶土的藝文故事〉(來源:http://news.sina.com.hk/news/20110925/-1-2445251/1.html,2012年9月1日)。
陸、影音資料
1. 邱若龍,《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新北:昇龍數位科技,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