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立葳
Liu, Li Wei
論文名稱: 金履祥《濂洛風雅》所形塑的理學詩典範
The Model of Neo-Confucian poetry shaped by Lu-xiang Jin’s Lian-Luo-Fong-Ya
指導教授: 楊儒賓
Yang, Rur Bin
口試委員: 陳昭瑛
Chen, Chao Ying
鍋島亞朱華
Nabeshima, Asuk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9
中文關鍵詞: 濂洛風雅理學詩類應
外文關鍵詞: Lian-Luo-Fong-Ya, Neo-Confucian poetry,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履祥的《濂洛風雅》是詩歌史上的第一部理學詩歌總集。此部書帶有濃厚的程朱理學色彩,所選錄的詩人及所遵循的思想以程朱學派為中心,是理學重道輕文觀念鬆動後的產物,也是理學進軍文學的重要標誌。《濂洛風雅》中所選詩歌足以作為程朱學派的理學詩歌代表,而這些詩作背後的理學類物系統與世界觀是理學共法,唯在工夫論的表現上《濂洛風雅》展現了極強的主敬與格物特色。本文試圖從理學的思想脈絡重新梳理理學類物系統是如何形成與運作,並以類應角度切入理學詩的討論,探討理學詩如何以其特有的類物體系而與傳統詩歌的傷春悲秋劃清界限,呈現生生不息的「仁」的世界。而被納入此套類物體系的聖賢與天地氣象,與理學的工夫論息息相關,程朱學派對於類應關係的證成工夫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主敬涵養,反映在《濂洛風雅》的選詩的銘、箴、戒等體例上;一是漸教的格物致知,《濂洛風雅》中的詠物詩都帶有格物的味道。理學詩的類物體系及工夫論是理學詩與非理學詩區別的重要特色,但這兩個特色只為理學內部所接受,雖然奠定了屬於理學的詩歌審美標準,但主流詩歌對理學詩的接受仍然有限。


    Lu-xiang Jin’s Lian-Luo-Fong-Ya is the earliest anthology of Neo-Confucian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book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 and writing in Neo-Confucianism. Its main idea tends to Cheng-Zhu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and most poets selected in this book belong to this school. It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attempt to dominate the tendency of literature for the Neo-Confucianism. Poems selected in Lian-Luo-Fong-Ya are representatives for Neo-Confucian poetry. They share the same world view and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system of Neo-Confucianism, and show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kong-fu of the Cheng-Zhu school.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focus on how the system of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is formed and activate in Neo-Confucian thinking, and how it works with Neo-Confucian poems. Differing from the feature of grieving over the passing of spring or feeling sad with the advent of autumn in Chinese poetry, the world view in this system is an endless life circle, it makes these poems often show the poets’ gladness for the vivacious world. Besides, the sages and lively phenomena of the universe in this system are related to the kong-fu of Neo-Confucianism. The kong-fu of the Cheng-Zhu school in Lian-Luo-Fong-Ya can be divided to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is self-cultivation of "keeping reverence". It influences the genres of poems selected in this book, such as “Ming,” “Zhen,” and “Jie,” which are for warning oneself by admonitions. The second one is to study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of everything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his concept of kong-fu theory makes many Chinese ode poems become “ge-wu” poems in Lian-Luo-Fong-Ya.
    The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kong-fu of Neo-Confucianism distinguish Neo-Confucian poems from the others. They form a new value of poetry for Neo-Confucianism, but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literature doesn’t accept i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主題及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第二章 《濂洛風雅》的成書背景 第一節 編者背景 第二節 理學詩評注的濫觴 第三節 理學詩的濫觴——邵雍〈伊川擊壤集序〉的理學詩歌創作論 11 第四節 理學家的文道觀 第五節 《濂洛風雅》的先驅 第三章《濂洛風雅》理學詩的類物體系 第一節 詩人之詩的傷春悲秋隱喻系統 第二節 理學的四時觀 第三節 以四時循環義取代生死義的理學詩 第四章 理學詩與理學工夫 第一節 「聖人之道猶天然」的聖賢氣象 第二節、理學詩中的天地生物氣象與工夫境界 第三節 《濂洛風雅》中的程朱理學工夫論——主敬與格物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古典文獻: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邵雍,《邵雍集》(臺北:中華書局,2010年)。
    〔宋〕游酢,《游廌山集》(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3)。
    〔宋〕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宋〕尹燉,《和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宋〕謝良佐,《上蔡先生語錄》(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1966年)。
    〔宋〕羅從彥,《豫章文集》(臺北:台灣商務,1973年)。
    〔宋〕呂居仁,《東萊呂紫微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1985年)
    〔宋〕胡寅,《崇正辯‧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侗,《李延平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正誼堂叢書本)。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呂祖謙,《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張栻,《南軒集》(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黃幹,《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274-277冊)。
    〔宋〕陳淳,《北溪字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臺北:四部叢刊廣編26,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79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本,1966年)
    〔宋〕王柏,《魯齋王文憲公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本,1966年)
    〔宋〕金履祥,《仁山先生金文安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本,1966年)。
    〔宋〕金履祥,《濂洛風雅》(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本,1966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90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方回,《桐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張伯行,《濂洛風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正誼堂全書本)。
    〔清〕黃宗羲等(編),《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專書:

    石明慶,《理學文化與南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杜海軍,《呂祖謙文學研究》(北京:學院出版社,2003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南宋詩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出版社,1992年)。
    陳忻,《宋代洛學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榮捷,《近思錄集註集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書局,2006年)。
    鄧瑩輝,《兩宋理學美學與文學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錢鍾書,《談藝錄》(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期刊及專書論文:

    王利民、陶文鵬,〈論朱熹山水詩的審美類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28-40。
    祝尚書,〈論擊壤派〉,《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頁30-45。
    張靜,〈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的理論概念〉,《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頁39-62。
    許玉敏,〈濂洛風雅及其評述研究〉,《雲和學刊》,第10期,2003年,頁105-124。
    程元敏,〈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國立編譯館,1969年)。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頁3-32。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27。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台灣哲學研究》,第4輯,2004年3月,頁39-86。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開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頁219-246,。
    楊儒賓,〈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六卷第一期,2009年6月,頁29-63。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33-74。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年6月,頁103-136。
    楊儒賓,〈觀天地生物氣象〉,《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1輯,2007年8月,頁107-138。
    楊儒賓,生生的自然觀——體現的觀點,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141-183。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新41:1,2011年3月。,頁3-37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碩士學位論文:

    湯蓓禎,〈金履祥《濂洛風雅》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6月。指導教授:董金裕。
    許玉敏,〈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1月。指導教授:林朝成。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