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郁婷 WANG, YU-TING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情緒焦慮及其輔導策略之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 The Study on Affective Anxiety and Mentoring Strategies on Sixth Grader -case studies of a class |
指導教授: | 鄭世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 、情緒焦慮 、輔導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affective anxiety, mentoring strateg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情緒焦慮之成因、種類、因應策略及教師可採用的輔導策略。本研究針對啦啦國小(化名)六年級海豚班(化名)三十三名學生所感受的情緒焦慮,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經六個月的實際研究,發現以下四點結果:
一、情緒焦慮出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是相當普遍而常見的。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情緒焦慮包含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等各方面,而每個人感受程度也大不相同。
二、國小六年級學生情緒焦慮的種類主要是有學業成就焦慮(考試焦慮和數學焦慮),其次是死亡焦慮,再者是課堂表現焦慮,較低的是社交焦慮。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情緒焦慮的因應策略包含潛意識層面(心理防衛機轉)和意識層面(問題解決策略與情緒減低策略)。心理防衛機轉有七種,否認作用比例最高。問題解決策略與情緒減低策略共有七種,逃避策略比例最高。
四、本研究所採用的輔導策略包含問題解決策略與情緒減低策略,共七種。效果較佳的下午茶時間,較差的是簡易瑜珈運動。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教育機構、教育人員和家長必須正視情緒焦慮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表現之影響,教師與家長需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多加關懷,多傾聽他們的心聲,以降低他們的壓力與焦慮。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sixth-graders’ affective anxiety about reasons, types, strategies and counseling.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hrough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the affective anxiety of 33 students on LaLa Elementary School of sixth grade. Using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document collection to collect information. Through six months actu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result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ffective anxiety appears in person's life is quite common. The influence of sixth graders’ affective anxiety contains individual factor, the family factor and the school factor and so on. Each person feels the degree entirely different.
Secondly, the sixth graders’ affective anxiety types the main factor i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xiety (test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nxiety), the second one is the death anxiety, the third one is the classroom behavior anxiety, the less one is the public relations anxiety.
Thirdly, the strategies of sixth graders’ affective anxiety contains unconscious stratification (defense mechanisms) and consciousness stratification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and 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 Defense mechanisms has seven kinds, the use proportion of denial is the highest. Th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and 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 have seven kinds, the use proportion of avoidance strategy is the highest.
Fourthly, this research uses the counseling strategies contain th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and emotion-reducing strategies have seven kinds. The best way is tea time and the worse way is the simple yoga.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educationist and the guardian must face up to the affective anxiety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teacher and the guardian must show loving care for to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ir aspiration, reduce their pressure and affective anxiet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欣宜(1999)。兒童焦慮行為的成因與輔導。國教輔導,38(6),39-41。
王鐘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明峰(1990)。三種輔導與教學介入策略對國小數學高焦慮兒童之數學態度、計算能力與應用題解題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侃如譯(Rollo May著)(2004)。焦慮的意義。台北市:立緒。
李小融(編)(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新文京開發。
李其維(1989)。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載於李丹(編):兒童發展(133-178頁)。台北市:五南。
李伯黍等譯(Arthur S. Reber著)(2003)。心理學辭典。台北市:五南。
李明堂(1987)。常模參照回饋、自我參照回饋對國小學童成敗歸因、成就動機、測試焦慮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市:五南。
何文慶(2001)。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焦慮。師友,407,9-12。
吳芝儀、李奉儒譯(M.Q.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幸宜譯(M. B. Gredler著)(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1998)。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國成(2002)。國小學生之外語學習焦慮探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綿(2001)。升學壓力的紓解之道。師友,407,13-15。
林千琪(2002)。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命價值觀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文山(2004)。國小躲避球運動員的賽前焦慮、因應策略與運動表現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正文(1993)。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克明(2004)。甩開「焦慮症」-- 從心開始。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64 。
林青青(1990)。影響國小學童數學焦慮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於國(2005)。憂鬱症日趨年輕化 醫師呼籲家長注意。http://tw.news.yahoo.com/051003/43/2d81h.html。2005/10/03
林佳惠(1998)。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焦慮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宗鴻譯(Jerry M. Burger著)(1997)。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楊智。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昱伶(2001)。完善主義青少年面對壓力。師友,407,15-19。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E.Terry Phares著)(1990)。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林惠雅(1998)。人格與道德發展。載於蘇建文等人:發展心理學(377-407頁)。台北市:心理。
林翠媚譯(D.R. Shaffer著)(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曉芳(2004)。認知取向技術在焦慮兒童與青少年之治療。輔導季刊,40(1),48-55。
林鶯(Katharina Manassis著)(2001)。焦慮兒爸媽不焦慮:怎麼照料焦慮兒。台北市:台灣麥克。
邱連煌(2005)。考、烤、拷:幽默與測試焦慮(下)。國教天地,159,3-11。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市:五南。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台北市:巨流。
洪榮照(1990)。自我教導訓練對減低國小學生數學焦慮之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俊民(1995)。班都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道德教學上的意義。教育學刊,11,407-416。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調-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教育部體育司(2005)。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ealth/hplan/940601170130.doc。
陳世財(2005)。近7成孩童情緒差。中時晚報(2005/10/7),第七版。
陳正文(D.P.Schultz & S.E.Schultz)(1997)。人格理論。台北市:揚智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貞夙(1997)。認知行為取向因應技術訓練對減輕國小高焦慮兒童學校焦慮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明珠(1994)。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孟愉(2002)。國小資優班學童與一般學童自然科學習焦慮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俊欽、簡錦標(2002)。走出恐懼、不再憂慮—怎麼克服焦慮。健康世界,318,63-81。
陳淑芳(1996)。青少年考試焦慮的成因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28,17-20。
陳淑美(1995)。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陳慧美(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焦慮及與能力相關性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郭姮妟、陳豐美(2005)。給我一個角落悲傷:幫孩子找到心靈放鬆的出口。台北市:薇閣文化。
郭靜晃、吳幸玲譯(Philip & Barbara Newman著)(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楊智。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嘉尹(2001)。兒童焦慮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幼芳(2005)。教改解壓-96%老師失望。聯合報(2005/9/27),第C8版。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機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明慧(2006)。校內安全嗎-國中生心有陰影。聯合報(2006/3/31),第C1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Robert M. Liebert &Lynn Langenbach Liebert著)(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台北市:五南。
張錦弘(2005)。七成小學生補習-五成月花六千元。聯合報(2005/11/17),第C8版。
黃天、邱妍祥、谷芊(2005)。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考用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頁)。台北市:漢文。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偉揚(2003)。運動與生活壓力之探討。大專體育,67,135-138。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慧真譯(Sally Wendkos Olds&Diane E.Papalia著)(1990)。兒童發展。台北市:桂冠。
黃騏堯(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科實驗操作焦慮之研究-以存在主義的焦慮觀點為導向。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陸正威(1998)。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31-91頁)。台北市:三民。
趙芳玫(2002)。高中職學生的焦慮與憂鬱傾向之探討—以台北縣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正德(1995)。壓力管理。台北市:心理。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劉金花(1989)。兒童的情緒發展。載於李丹(編):兒童發展(367-414頁)。台北市:五南。
劉淑雲(2003)。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鄧繼強(1989)。兒童心理輔導。台北市:五南。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市:楊智。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保禎(1999)。健康心理學。台北縣:空大。
蔣姿儀(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淑玲(1989)。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高焦慮兒童理性思考、焦慮反應、自我概念及內外控信念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47,128-142。
蘇雅楣(1998)。不同補救教學和學生個人特質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英文部份
Anspaugh, D.J.,Hamrick, M.H.,& Rosato, F.D.(2000).Wellnes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4.New Yorker:McGraw-Hill.
Atwater,E.(1992). Adolescence.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
Baumeister, R.F.,& Tice,D.M.(1990).Anxiety and social exclu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9, 165-195
Beck, A.T.(1972).Depression:Causes and treatment. Philadelp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arbson,J.(1990)。Counseling through physical fitness and exercise.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24,298-302.
Lazarus, R. S.(1993).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1-22.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al-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Rogers, C. R.(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 framework. In S.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pp. 184- 256).New York: McGraw- Hill.
Sarason, I. G. & Spielberger, C. D.(1975). Stress and anxiety, vol. 1 & 2.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Scott, M. J., & Stradling, S. G.(1992). Counselling for post - tvaumatic stress disorder.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hite, K. S., & Farrell, A. D.(2001). Structure of anxiety symptoms in urban children:Competing factor modes of the revised children’s manifest anxiety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9(2), 333-337.
Williams, J. M. G., Watts, F. N., & Mathews, A.(1997).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2nd Ed.). Chichester : John Wiley&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