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武滿華 |
---|---|
論文名稱: |
國小朗讀教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陶陶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學生 、朗讀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ral Reading Instru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學生朗讀教學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是探討如何對國小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務期結合敎材與教法,提供教學者有效的參考。研究中的例證力求選自現行教科書,並考量兒童的接受能力與實際需求,儘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
本研究的重點分為朗讀前──理解文意,及朗讀時──運用技巧兩部份。同時,對教科書中的各種文體,如散文、故事、詩歌等的朗讀方法做重點性的分析說明。
本研究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和方法。
第二章介紹朗讀的定義。先敘明朗讀的起源與發展,再分析古籍中諷、誦、吟、詠、唱、歌、讀等美讀方法的異同,然後將朗讀,朗誦與美讀的意涵加以釐清。
第三章分析朗讀在教學上的應用情況。首先說明朗讀在語文教學上的功能,而後檢視政府遷台以來,教育部所頒布的課程標準中朗讀教學的分佈與呈現,並與大陸地區的朗讀教學作比較。
第四章是朗讀教學的重點。先說明朗讀教學的準備階段,即指導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情感。其次是正音,即指導字音正確。正音是以教育部頒定注音符號為素材,從聲、韻、調、變音、變調著手,指導學生達到吐字清晰,歸音完整的要求。最後說明情感表達的方法,透過朗讀者的感知覺,抓住感受,表達情感,將文字作品的蘊藏挖掘出來。
第五章是介紹朗讀技巧。本章採用大陸學者張頌(2000)的理論,將朗讀技巧明朗化,並概分為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四項,本研究再增第五項非語言表達,並藉助朗讀符號的標示,使教師與學生都能輕易進入朗讀的殿堂。
第六章是針對國小教材中不同體裁作品的朗讀方式進行分析,包括散文朗讀(含記敘文、抒情文和說明文、論說文),故事朗讀(含故事、寓言和童話),詩歌朗讀(含古典詩和現代詩)。
第七章是結論和建議。
朗讀確實有其教育價值與藝術魅力,它不但可提升兒童的語文能力,也可激發情感、美化性靈。但願本研究能拋磚引玉,讓校園裡重現琅琅書聲。也期待這一項聲情藝術,能更受到重視,並有蓬勃的發展。
A Study of Oral Reading in Prim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means to combin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instruct oral reading for primary school pupils. Examples, taken in this study were extracted from available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are attuned to child’s acceptanc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 and were illustrated by easy and understandable languages.
Two parts were focused in this study: pre-or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duration of oral-reading – techniques. At the same time, key points in various lexical forms headedness such as essays, stories, and poems wer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is study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I. Introduction: to present study motive, objectives, methods, and area of study.
II. Defining Oral Reading: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reading, to analyze ancient books’ styles of mockery, recitation, chanting, intoning, singing, and reading, 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astly, to define and clarify oral reading, loud reading, and reading with beautiful tones.
III. Analyzing application of oral reading in the instruction.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function of oral-reading and literature instruction, and to examine the official curriculums’ allocation and practice of oral reading instruction in school.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o that of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IV. Key Points in Oral Reading Instruction.
Firstly, preparation for instruction in oral reading is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article, and by which to appreciate the author’s affection. Secondly, the pronunciation should be correct and referred to the phonic notation chart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that, students are taught to pronounce fully and clearly via techniques such as sound, rhyme, tone, and transformation. Thirdly, the affection expression via reader’s sensibility can grasp and deduce the emotional essence of a piece of article.
V. Introduction to techniques in Oral Reading.
The chapter stresses Chang’s thesis (2000) that categorized the elements
of oral reading techniques which are: pause, stress, tone, and rhythm. The fifth elements in addition to this chapter is non-verbal expression which is illustrated with oral reading symbols 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proficient in reading, to facilitate the oral read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ccess easily.
VI. Different methods of oral reading for different materials in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The materials for oral reading consist of essays (including narration, sentiment, exposition, and thesis), Stories ( including stories, fables, and fairy-tale), poems ( including classical, and modern poems)
VII.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Oral reading has an artistic charm which is worthwhile teaching for all. Not only does it enhance children’s verbal abil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cy, but also cultivates humanity values and cultures. It is the expectation of this study that the artistry of oral reading will bring back the sounds of oral reading in school and prosper in the futur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ral Reading Instruction.
附錄:參考資料
一、 參考書目
王天昌(1957)。國音。台北:世界書局。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宇紅(2002)。朗讀技巧。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王尚文(2002)。語感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春德(1983)。修辭學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茀青(1978)。國語發音與演說。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印行。
王啟龍(2003)。現代漢語形容詞計量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1)。有效的說話教學策略。台北:教師研習中心發行。
石佩雯(1980)。談談朗讀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龍(2002)。播音發聲技巧。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朱自清(1924)。朱自清全集。台北:世一文化。
吉姆•崔利斯(2002)。朗讀手冊。(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台北:天衛文化(原著出版年:1979年)。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
宋立民(2002)。幽默迷人的說話技巧。台北:三思堂出版社。
吳金娥、季旭昇、林國樑、姚榮松、高秋鳳、張正男、張孝裕、張美煜、張素真、黃家定、楊如雪、葉德明、廖吉郎、劉瑞箏、潘麗珠(2003)。國音及語言運用。台北:三民書局。
何三本(1993)。語文教學論集。台東:東師語文教育系出版。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何翠華(1988)。國語科朗讀教材研究。台北:國語實小出版。
李鴻義(1996)。精妙演講技巧。台北:漢欣文化。
杜淑真(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慶榮(2002)。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北京大學。
李蟾桂(2002)。說話教學。台北:台北僑民教育函授學校。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文寶(1989)。朗讀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林良(1997)。名家談語文等著。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葳葳(1992)。懸河集:朗讀演說術。台南市:漢風出版社。
林葳葳(1997)。名家教你朗讀。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葳葳(1997)。名家教你演說。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葳葳(1999)。朗讀演說入門。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慧華(1999)。來玩正音的遊戲。板橋市:螢火蟲出版社。
邱燮友(1981)。散文美讀(卡帶)。台北:東大出版。
邱燮友(1991)。美讀與朗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柯可(1991)。雄辯的技巧與方法。台北。亞太圖書。
柯遜添(1991)。國語正音特殊教本。台北:國語日報社。
胡鍊輝(1997)。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國語日報社。
馬興國(1999)。繞口令大車拼。台北:世潮出版社。
夏丏尊、葉聖陶(1999)。文語七十二講。香港:三聯出版社。
柴璠(2002)。播音語言表達技巧。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6)。國民小學國語科朗讀指導教材。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發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1982)。國音學。台北:正中書局。
陳南君(2002)。輕鬆練口才,說話真輕鬆。台北縣:新潮風出版社。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國語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58)。國民小學國語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國語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博宇(1955)。國語注音符號講義。台北:台灣宇宙圖書公司。
張博宇(1970)。國語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張頌(2000)。朗讀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頌(2002)。朗讀美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程祥徽、田小琳(2002)。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陳弘昌(2000)。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順成(2000)。八十九年度全國語文競賽專輯。高雄:春暉印刷廠。
程湘帆(1988)。演講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勞倫斯(1991)。演講的原則與技巧。(陳家聲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慶萱(1979)。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蔭瀏( 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出版社。
應雨田、宗仲鑫、陳慶武(1995)。現代漢語教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社。
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劉月華、潘文娛、故韋華(2000)。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振清(1998)。小學語文朗讀要領與技巧。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蔡明利(2003)。一字多音。台北:康軒文教。
謝武雄(1983)。指導兒童朗讀的方法。台中:台灣省台中師專出版。
顏福南(2000)。大家來說繞口令。台北:文經社。
羅秋昭(1998)。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二、 參考期刊
王淑汝(1993)。擲地有聲的藝術──活用朗讀技巧。國語文教育通訊,18,46–48。
何三本(1997)。兩岸小學語文說話課程教材教法比較研究。東師語文學刊,10,216–322。
何翠華(1994)。淺談朗讀指導。華文世界,74,74–80。
林文寶(1999)。談朗誦的基本腔調。國文天地,15(4),7–13。
林蕙君(1994)。朗讀教學的探究。竹師語文學報。1,226–237。
胡建雄(1996)。課文朗讀教學指導例析。國立編譯館通訊,8(3),26–32。
陸又新(1993)。國語教學中常見的語音錯誤及矯正方法之探討。國教天地,98,112–132
陳弘昌(1998)。談國字正音。 國教輔導。35(6),54–57。
陳弘昌(1999)。朗讀比賽如何指導及獲勝關鍵。國教輔導,38(5),2–6
張英聲(1999)。風景迤邐入窗──新詩朗誦帶給學生的精意陶冶。國文天地15(4)27–30。
張素蓮(2001)。詩歌現象吟唱教學。竹師語文學報,4,156–188。
陳麗紅(2000)。中國文學聲情之美。國文天地,15(9),59–64。
黃順益(1996)。論發音困難的音素的加重練習。東師語文學刊,9,34–49。
曾家麒(2001)。朗讀教學訓練架構剖析。國文天地,18(6),100–103。
楊秋香(2001)。朗讀指導經驗談。南投文教,5,43–45。
葉慈芬(2001)。兒童朗讀指導。國教輔導,40(5),19–22。
葉鍵得(1999)。談朗讀的技巧。國教新知,45(3)33–39。
鄭蕤(1992)。談朗讀指導的棈神與技巧。國教輔導,31(5),2–6。
蔡春惠(1996)。朗讀指導技巧與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4,24–44。
劉瑩(1999)。如何指導兒童古詩。國教輔導,38(5),7–13。
潘麗珠(1994)。新詩朗誦的理論與實務。中等教育,45(6),100–106。
羅葆善(1999)。怎樣朗讀。國教世紀,166,33–36。
蘇文擢(1991)。文學的教育功能及其教學要點──朗誦與背誦。中國語文通訊,14,17–21。
饒華真(1996)。朗讀錯誤訊息分析的探討。特教園丁,12(2),28–30。
三、 參考論文
尤素曼(2001)。國中現代散文朗讀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婉榕(2003)。朗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菊英(2003)。現代詩聲情藝術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蓓玲(2003)。朗讀與默讀對增進不同注音程度國小學童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宏政(2002)。現代詩朗誦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美芬(2003)。提升國小學生國語即席演說能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耀陽(2003)。朗讀的技巧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四、 參考教科書
國立編譯館(2002)。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教師手冊第十一冊(六上)第十二冊(六下)。台北:國立編譯館。
南一書局(200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教師手冊第一冊(一上)〜第十二冊(六下)。台南:南一書局。
康軒書局(200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教師手冊第一冊(一上)〜第十二冊(六下)。台北:康軒文教。
仁林書局(200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教師手冊第一冊(一上)〜第十二冊(六下)。台中:仁林文化。
翰林書局(200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及教師手冊第一冊(一上)〜第十二冊(六下)。台南:翰林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