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哲
Tsai, Meng-Che
論文名稱: 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
“Ge-Di” Trouble?Note on the Sexual Style of Gay Me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宋文里
Soong, Wen-L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同志男同志酷兒哥╱弟葛格╱底迪男性氣質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男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 Tong-zhi, gay, queer, Ge-Di, sexual style, masculinities, cultural studies, gender studies, men’s studies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葛格╱底迪」是一種分類男同志的社會化標籤,也是男同志情感關係裡的角色或位置,更是一種愛戀對象的原型描繪。「葛格╱底迪」類型像是一套分類男同志情感關係與互動的說明書,提供了某種男生如何愛男生的方法學。我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有「葛格╱底迪」這種分類方式?它是在什麼樣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下出現的?「葛格╱底迪」的分界與實質內涵是什麼?我將問題放置在「性╱別研究」與「男性研究」脈絡裡來展開、追問:哥弟分類是否「複製異性戀」?哥弟分類的論述對男同志產生什麼影響?男同志的「陽剛性」是什麼?它與葛格所要具備的「照顧特質」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又如何?什麼是「男性特質的照顧」?

    在第二章,我透過爬梳男同志在台灣社會實踐同志情慾、追尋身份認同、形成獨特交友文化與開展同志運動的歷史脈絡,討論哥弟類型出現的四項社會文化因素(一、性角色的形象化:活動空間裡的辨識需求;二、性別角色的多元化:同志╱性別運動的影響;三、虛擬身份的標籤化:網路交友的隱身性;四、性別氣質的陽剛化:健身房風潮下的身體改造);並以哥弟類型切入白先勇的小說角色,分析「菜」(type)做為慾望投射的心理形程過程。在第三章,我嘗試以「性別操演」來解釋為什麼「葛格╱底迪≠男人╱女人」,反駁哥弟關係乃是複製異性戀的說法,但此概念無法完全解釋在男同志交友尋伴文化裡,葛格經常佔據某種優越地位,底迪多半位處卑下的階序邏輯;透過採用「罔兩問景」的提問方式,我於是進一步批判性地檢視底迪作為卑賤的(非)主體的再現結構:「底迪=O號=卑賤」與「底迪╱妹妹=娘子氣概=低下」這二環運轉哥弟階序邏輯的機制。

    而我在台灣男同志的哥弟關係實踐中觀察到一種逐漸發展成形的男性特質,於是在第四章,我討論三種有別於傳統異性戀男性、具有照顧性質、揉合女性特質與同性戀特質的男性特質典範(達文西的氣質、摩梭舅舅的位置、希臘神話的曼陀與哲家學蘇格拉底的形象),藉此詮釋對於傳統男性特質建構過程「顛覆性的溢出」的書寫╱論述,以摹寫一種新型態的「柔性葛格風格」。最後,我指出在當下的文化語言和論述結構裡,哥弟類型代表一種正典同性戀規範施作,使得許多邊緣同志的「生存情境與苦難」被漠視與沒世、被遺忘,並提出「成為弱勢怹者的“同志”」做為倫理方案。


    「Ge-Di」 in Chinese means an older-brother and younger-brother relation. But now Ge-Di becomes a kind of social label for classifying some gay men in Taiwan. It is not only sex roles or positions in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but also archetypes for love-object. Ge-Di as a kind of sexual style is just like a handbook or manual for some gay men’s behaviors, that is, how to seek for 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My questions are:What is Ge-Di sexual style? Why did it arise in Taiwan? What are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Further, I would like to bring up the problematique in gender studies and men’s studies, which are: Is Ge-Di as chime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original heterosexual identities? How does the Ge-Di discourse affect gay men? What does gay macho style and gay masculinity mean to Ge-Di? What does GeGe’s caring mean for men’s studies?

    In Chapter 2, I discuss four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Ge-Di’s emergence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gay culture in Taiwan: 1. the images of sex roles, 2. the social movement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3. the labels on the internet, and 4. the gay macho style of the gym trend. I als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Pai Hsien-yung’s Crystal Boys by taking Ge-Di as “types”, which are a kind of projection and introjection of desires. In Chapter 3, I use “gender performativity” to interpret why Ge-Di is not a copy of heterosexual man-woman relation as original. Further, I use “penumbrae query shadow” to criticize DiDi as a abject object of GeGe, which is formed through the Ge-Di hierarchies: 「DiDi = bottom = abjection」 and 「DiDi/MeMe(a girl) = sissy = servile」.

    In Chapter 4, I mention that the main stream gay culture anticipate GeGe to be more like a heterosexual man. So, I propose “a feminist style of GeGe” to criticize this kind of heterosexual masculinity as hegemonic masculinity by discussing three models of masculinities (inspired by Ge-Di relationship): 1.Leonard da Vinci with nurturing masculinity, 2. the Mouso uncle’s family position and caring in matriarchal society and 3. Mentor in The Odyssey and Socrates in Symposium as a friend and role model for younger boys. In conclusion, I indicate Ge-Di becomes “homonormativity” and makes minority queers invisible in contemporary gay culture in Taiwan. Finally, I propose “becoming minority others” as a ethical project.

    第一章 緒論:以自身做為起點 1 第一節 「你是哥哥嗎?」:「葛格╱底迪」分類現象概述 2 第二節 性╱別研究脈絡:「葛格╱底迪」符號表意鍊與複製異性戀 7 第三節 男性研究脈絡:永難企及的陽剛性與男性特質的“照顧”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哥弟類型的出現:歷史╱小說 19 第一節 哥弟類型出現的歷史脈絡 20 一、男同志活動空間與交友文化的演變 20 二、九O年代以降的同志╱性別運動發展 30 第二節 哥弟類型出現的社會文化因素 32 一、性角色的形象化:活動空間裡的辨識需求 33 二、性別角色的多元化:同志╱性別運動的影響 35 三、虛擬身份的標籤化:網路交友的隱身性 38 四、性別氣質的陽剛化:健身房風潮下的身體改造 40 第三節 哥弟類型出現的心理分析──白先勇的小說 42 一、〈月夢〉中的情慾啟動、底迪情態與葛格愛慾 43 二、《孽子》裡的戀弟情結與照顧愛慾 45 第四節 小結:回看自身 53 第三章 哥弟分類論述的爭議:卑賤底迪 56 第一節 「葛格╱底迪≠男人╱女人?」:複製異性戀思惟嗎? 58 第二節 「葛格╱底迪≠1號╱O號?」:男性統治下的O號汙名 66 第三節 「葛格╱底迪≠姊姊╱妹妹?」:支配型男性氣質下的男(娘)子氣概 71 第四節 小結:自身的賤斥感與文化恐懼 80 第四章 男性特質的新典範:柔性葛格 83 第一節 「達文西的秘密?」:揉合撫育特質的男性氣概(NURTURING MASCULINITY) 86 第二節 「哥哥爸爸真偉大?」:母系摩梭文化裡的舅舅 93 第三節 「兄友弟恭?」:競爭╱征服者V.S.良師╱益友(MENTOR) 101 第四節 小結:葛格焦慮與柔性葛格 109 第五章 結論:當同志長大之後… 112 參考文獻 118 附錄 123

    王志弘,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期,頁195-218。
    王家豪,2003,《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王雅各,1999,《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
    白先勇,1989,《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初版,1976。台北:遠景。
    ───,2000,《孽子》。台北:允晨。(初版,1983。台北:遠景。)
    白佩姬,1997,〈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年代中葉臺灣同志運動的轉折〉。頁211-218,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
    同志諮詢熱線主編,2000-2005,《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民政局。
    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時報。
    朱偉誠,2000,〈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期,頁103-152。
    ───,2003,〈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15期,頁115-151。
    ───(主編),2005,《臺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
    朱熹(注),1987,《論語》。台北:金楓。
    江思穎,2003,《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何志宏,2002,《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吳文煜,2003,《河邊春夢:台灣高雄愛河畔男性間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吳佳原,1998,《城市荒漠中的綠洲:台北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吳美枝,2004,《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 -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元,1998,《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忠翰,1996,《大學男同性戀者生活型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漁叔(註譯),1976,《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阮慶岳,1998,《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台北:元尊文化。
    和鍾華,1999,《生存和文化的選擇─摩梭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
    周倩漪,1997,〈酷異偶像•性別顛覆─流行音樂中的同志特質與文化想像〉。頁85-93,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
    周華山,2001,《無父無夫的國度?》。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3,《聆聽摩梭2─子宮文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性別人權協會主編,2006,《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民政局。
    邱妙津,1994,《鱷魚手記》。台北:時報。
    邱建章,2003,《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
    紀大偉,1998,《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頁271-285。收錄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1998,〈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頁165-201,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
    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4期,頁53-86。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
    張銘峰,2002,《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51-84。
    ───,2006,〈夜•永誌不忘〉。頁28-36,收錄於蘇芊玲、蕭昭君主編,《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女書。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
    莊慧秋主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許佑生,1996,《男婚男嫁》。台北:開心陽光。
    陳光興,2006,《去帝國》。台北:行人。
    陳佩甄,2005,《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陳森,1996,《品花寶鑑(下)》。江西:百花洲文藝。
    陶慧娟,2004,《網路交友互動分析:網路人際關係的虛幻與真實》,世新大學傳播所。
    魚玄阿璣、鄭美里,1997,〈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頁197-210,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
    黃道明,2006,〈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期,頁1-36。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趙彥寧,1996,〈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頁101-123,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
    ───,2000a,〈不分火箭到月球─試論台灣女同志論述的內在殖民化現象〉。頁55-82,收錄於趙彥寧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2000b,〈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頁83-121,收錄於趙彥寧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2007,《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劉紀蕙,2003,〈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絲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頁i-x。收錄於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
    劉達臨、魯龍光(主編),2005,《同性戀性史》。台北:柏室科技藝術。
    鄭美里,2001,〈從歃血為盟到午茶約會:試析一份女同志刊物的發展軌跡〉,發表於「21世紀華裔婦女國際研討會」,《星洲互動》。http://www.sinchew-i.com/wcwa/content.phtml?artid=200106130920。(2007/3/30瀏覽)
    墾丁男孩,2004,《男灣》。台北:寶瓶文化。
    賴正哲,2005,《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O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蘇淑冠,2005,《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東華大學族群所。

    Baudrillard, Jean著,劉成富、全志鋼譯,2000(1970),《消費社會》(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
    Bell, David, 2000, “Farm Boys and Wild Men: Rurality, Masculinity, and Homosexuality.” Rural Sociology 65(4):547-561.
    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2002(1998),《男性統治》(La domination Masculine)。深圳:海天。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 1993, “Imitation and Gender Insubordination” Pp.307-320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H. Abelove, M. A. Barale and D. M. Halperin. New York: Routledge.
    Colman, Arthur & Libby著,劉文成、王軍譯,1998(1998),《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The Father:Mythology and Changing Roles)。北京:東方。
    Chodorow, Nancy J. 著,張君玫譯,2003(1999),《母職的再生產》(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with a New Preface, 2nd ed)。台北:群學。
    Connell, R. W. 著,柳莉等譯,2003(1995),《男性氣質》(Masculinitie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Connell, R.W. & James W. M., 2005, “Hegemonic Masculinity--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 Society 19(6):829-859.
    David E, G. & T. Gil 著,丁凡譯,2005(2003),《同志伴侶諮商》(Couple therapy with gay men)。台北:心靈工坊。
    Featherstone, M., 1991“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Pp. in 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edited by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M., and B. S. Turn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oucault, Michel 著,佘碧平譯,2000(1978),《性經驗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e)。上海:人民。
    Freud, Sigmund 著,劉平、孫慶民譯,2000(1911),《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Eine Kind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eng)。台北:米娜貝爾。
    Garcia, J. N. Cabanero 著,張淑紋譯,2003(1999),〈操演、Bakla與東方主義的凝視〉。頁145-172,收錄於何春蕤主編,《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Gilligan, Carol 著,王雅各譯,2002(1993),《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台北:心理。
    Hebdige, Dick 著,蔡宜剛譯, 2005(1979),《次文化─風格的意義》(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巨流。
    Hennen, P., 2005, “Bear Bodies, Bear Masculinity: Recuperation, Resistance, or Retreat? “ Gender & Society 19 (1): 25-43.
    Irigaray, Luce著,李金梅譯,2005(1977),《此性非一》(Ce Sexe Qui N’en Est Pas Un)。台北:桂冠。
    Kimmel, Michael S., 1999, “Masculinity as Homophobia:Fear, Shame and Sil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dentity.”Pp.105-129 in Men and Power, edited by Joseph A. Kuyper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Kindlon, D. & M. Thompson 著,吳書榆譯,2000(1999),《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Raising Cain: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台北:商周。
    Kristeva, Julia 著,彭仁郁譯,2003(1980),《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台北:桂冠。
    Lancaster, R., 2001, “Subject Honor, Object Shame.” Pp.41-68 in The Masculinity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R. Adams and D. Savran. Malden, MA :Blackwell.
    Marx, Karl著,中央編譯局譯,2001(1885),《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北京:人民。
    Mclelland, Mark., 2000, “No Climax, No Point, No Meaning? Japanese Women's Boy-Love Site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e 24(3):274-291.
    Nietzsche, Friedrich W. 著,周紅譯,1992(1887),《論道德的譜系》(Lun Daode De Puxi)。北京:三聯。
    Niklas Radstrom 等著,朱恩伶等譯,2002(2002),《瑞典查甫人:八個瑞典男人談平等、男性氣質和親職》(Men on Men: Eight Swedish Men's Personal Views on Equality, Masculinity and Parenthood)。台北:女書。
    Rubin, Gayle 著,王政譯,1998(1975),〈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頁21-81,收錄於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
    Silverman, Kaja, 1992, Male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ouli, Sophia A., 著,黃芳田譯,2005,《希臘愛愛》(The Love Life of The Ancient Greek)。台北:遠流。
    Terayama, Shuji(寺山修司)著,黃碧君譯,2005,《幻想圖書館》。台北:邊城。
    Wittig, Monique 著,李銀河譯,2003(1978),〈正常的心靈〉(Straight Mind)。頁355-365,收錄於李銀河編譯,《酷兒理論》。北京:文化藝術。
    Yeung, King-To, M. Stombler & R. Wharton, 2006, “Making Men In Gay Fraternities: Resisting and Reproducing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Gender & Society 20(1): 5-3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