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仁杰 CHIU,JEN-CHIEH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知覺與執行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n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 Elementary School of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1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法 、環境教育法執行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的知覺情形與執行現況之看法,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自編之「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知覺與執行現況之調查問卷」,針對此縣市70所學校704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回收問卷631份,有效問卷共計622份,佔總樣本數88.3%。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7.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平均數與標準差的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整體的知覺情形為中高程度知覺,以「推動獎勵與罰則」知覺度最高,「環境教育政策」知覺度最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整體的知覺情形存有差異。
三、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執行情形整體的看法為中高程度認同,以「環境教育活動情形」認同度最高,「行政組織情形」認同度最低。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整體執行情形看法上存有差異。
五、「環境教育活動情形」以辦理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活動最佳,而以環境教育為議題進行行動研究較需加強。
六、「環境教學情形」以能利用校園空間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最佳,而考量地區特性,建構環境教育本位課程仍有待努力。
七、「行政組織情形」以各校均已經擬定環境教育計畫最佳,而成立有關環境教育的教師專業社群仍有待發展。
八、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環境教育法執行困境整體的看法為中高程度同意。
九、環境教育法執行困境包括缺乏經費、缺乏專業人員指導。
十、位於城市與鄉鎮之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執行困境整體看法上高於偏遠地區之教師。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Questionnaire surveys are applied.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 Taoyuan County”, which mainly targets on the educato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ent out to 704 educators in 70 schools. 622 out of the 631 retrieved questionnaires are considered valid, which is about 88.3% of the total samples.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Windows statistic packed software SPSS 17.0. Based on the data statistics such as the mean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study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s above the average. “Promotion and Punish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licy” gain the highest the lowest scores, respectively.
2. Tau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bviously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t.
3. For the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agreement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s above the avera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gain the highest and lowest scores, respectively.
4. Tau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bviousl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5.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four hours or longer is the most proper time in length. Conducting actions and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6. Utilizing campus open grounds is one of the best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sider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ng school-based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still has rooms for improvement.
7. The best condition is that a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has tho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ns.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establis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8. For the educato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agreements i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s above the average.
9. Th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clude shortage of budget and professionals' guidance.
10. Comparing to teachers in remote districts, teachers in urban areas and townships regard it more difficult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At last,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schools,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submit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1998)。全國環境教育計畫整合及推行之計畫報告(二)—推行環境教育重要文獻彙編。台北市:環境教育學會。
王佩蓮、劉佳均(1995)。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保工作,台灣教育,532,12-22。
王順美(2004a)。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2:1,25-46。
王順美(2004b)。臺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師大學報,49:2,87-106。
王順美(2006)。環境教育─未來環境教育法的推行方向。2011年7月2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370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季刊,23,5-9。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手冊,6,183-18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頁2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台灣綠色學校網路伙伴(2011)。綠色學校評量項目。2011年4月7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7-318。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10)。環境教育。教育與研究,189,147-148。
吳鈴筑(2010)。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市:胡氏。
李安明、謝傳崇(2003)。運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策略以提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49-78。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聯經。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概念階層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41,541-572。
周智勇(2003)。一所國民小學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對發展學校環境教育本位課程觀點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儒(1988)。環境教育-一個教育者的新挑戰,淺談如何建立環境教育計畫的課程。師友月刊, 251,17-19。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25。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周儒(2003)。自然中心環境教育之運作發展模式的探討—以關渡自然中心為例。載於國立東華大學舉辦之「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42),花蓮市。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David C.Engleson Dennis H.Yockers原著)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市:五南。
林永河(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瑞(2010)。如何營造節能減碳的生態校園。教師天地,167,19-30。
林明瑞(2011)。環境教育法之意涵與執行方式。2011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pb.taichung.gov.tw/files/
林俊成(2010)。許孩子一個永續校園。師友月刊,521,69-72。
林韋伶(2009)。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以民國91-96年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揚智(2003)。溪州焚化場鄰近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焚化場的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台北市:詹氏。
林靜伶、周儒(譯)(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Stapp原著),臺灣教育,461,28-36。
邱乾國(2009)。校園空間活化的展望-兼談教育部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184,56-60。
施佩妨(2011)。國小教師對環境教育態度、行為與實施現況-以彰化縣為例。大業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紀舜傑(2003)。全球教育下之環境教育。教育與研究,112,143-148。
孫志麟(2002)。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31-42。
高翠霞(200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建構研究。台北市:心理。
高翠霞、高慧芬(1991)。環境教育你我他。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張子超(2000a)。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0b):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 32,31-34。
張子超(2001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14-20),台北市。
張子超(2001b)。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張子超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29-156)。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林韋伶(2009)。環保有功小學規劃環保生態校園的作法─以2002~2007年為例。教育研究,184,20-32。
張世昌(2008)。台灣地區各縣市環保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玉蓮(2004)。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局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現況之調查問卷。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芳全(2011)。行政人員與環境教育。國家文官學院T&D電子期刊,117,2011年7月取自http://www.ncsi.gov.tw/06_publications/02_overdue.asp
張惠雯(2004)。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之探討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瓊烽(2008)。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140.117.12.91/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梁明煌(2011)。環境教育法與地方環境教育。2011年6月30日,取自blog.ilc.edu.tw/blog/gallery/5795/5795-758359.ppt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平景(2010)。校園推動環境教育課程教學的困境與成效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育彰(2007)。環境教育開步走-環境教育的認識與起步。台灣教育,646,60-63。
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郭孟倪(2007)。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三育中學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麥清維(2003)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的認知與態度-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昱融(2010)。綠色教育。天下雜誌:2010環境教育專刊,160-163。
楊志能(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立翠屏國中環境教育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冠政(1991)。美國國家環境教育法簡介。環境教育季刊,11,42-49。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台北市︰明文。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研究。臺中教育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葉子超(2000)。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之環境教育活動,臺灣教育,590,46-49。
葉欣誠(2010)。學校環境的綠色內涵與學習。教師天地,167,11-18。
董原利(2009)。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策略之探究,師說,209,40-44。
劉世和(2005)。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學校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佳芝(2001)。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昭男(2008)。雲林縣國小實施環境教育教學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倖君(2004)。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運用。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蔡碧螢(2005)。地方教育局對推動綠色學校計畫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瑞祥(2006)。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環保政策月刊(2009)。我國環境教育法之推動。環保政策月刊(環保署電子出版品),12:8,2011年5月2日,取自http://www.epa.gov.tw/ch/SitePath.aspx?busin=4097&path=1668&list=1668
環境保護署(1994)。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保工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境保護署(2011)。環境教育法之意涵與施行方式。2011年4月8日,取自http://www.epb.taichung.gov.tw/files/news/
環境資訊中心(2009)。環境教育法理念架構圖。2011年9月8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42363
總統府公報(2010)。環境教育法。總統府公報第6925期。
顏士雄、梁明煌(2003)。環境教育法之立法推動與爭議問題整理。載於國立東華大學主辦「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
顏國樑(2010)。教育法規(第四版)。高雄市:麗文文化。
Chawla, L.(1998).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 (3) ,11-21.
Disinger, J. F. (1985). What research say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definitional proble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5(1), 59-68.
Engleson,D.C. ,ed. (1989).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WI: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Ham,S. H., & Sewing,D.R.(1987)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2),17-24.
Hovart, R. E. (1974). Fifth and eight grade students’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1 prob1em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5(1), 168A.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 Wilke, R. 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Iozzi (199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y Guide: Pre K-8 . American Forest Foundation. Washington, D C.
Lucas,A.M.(1991) Environment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770-771.Oxford:Pergamon.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A.
May, T. S. (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4-11.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rev. ed.). Columbus,OH: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auvé, L. (199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furtherappraisal.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 7-34.
Schmieder, A. A. (1997). The nature and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and Objectives. In UNESCO.
Stapp, W. B., & Polunin, N. (1991). Glob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ward a way of thinking and act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8(1), 13-18.
UNESCO. (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UNESCO-UNEP. (1976). The Belgrade Chart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1), 1-2.
Wilson, T. L. (200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