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敏茹 Min-Ju,Wei |
---|---|
論文名稱: |
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三所國中為例 The Study of Promoting Featured School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for Junior High Schools:Case Studies of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Chih-cheng,Li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特色學校 、創新經營 、國民中學 |
外文關鍵詞: | feature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文件分析,探討新竹縣市三所國民中學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現況、因應策略、創新經營作法、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及整體之教育效益。研究結論如下:
壹、國中推動特色學校之現況及主要因應策略包括:一、推動原因乃環境時勢及教育政策催生特色學校,校長是主要推手。二、推動目的旨在活化校園空間、提高學校知名度、促進特色永續經營。三、各國中以善用既有條件、掌握優勢利基、發展特色課程為利基優勢。四、推動困境乃遭遇資源有限、升學主義及校長異動。五、因應策略為國中推動特色學校應破除各種成見與迷思,才能有效推動特色學校;標竿學習,汲取成功經驗,減少摸索期;注入創新活水,打造藍海價值。
貳、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作法包括:一、行政創新:行政成功領航,循序漸進推動;善用溝通以凝聚共識,達成績效相乘效果。二、課程與教學創新:轉化教師觀念、專業能力提升;結合學科領域、融入在地資源、搭配空間活化,創新校本遊學體驗課程,豐富感官經驗。三、資源整合創新:整合校內現有資源,達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之功效;拓展校外各項資源,建立公共關係,成為特色學校強力後盾。四、學生活動創新:創新學生活動,規劃多元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潛能;提供表演舞臺,展現多元才能。五、空間活化創新:閒置空間活化,減少校園死角;賦予空間教育意涵,擴大學習場域。六、其他:國中小策略聯盟,達到招生效果;善用行銷,創造競爭優勢。
参、國中推動特色學校發展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包括:一、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樂效學習;二、打造處處可學習的校園環境,提升境教功能。
肆、國中推動特色學校之教育效益包括:一、系統化整體經營、永續深耕特色學校,打造卓越優質品牌;二、有效整合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使學生能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最後,本研究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的建議,希冀落實國中特色學校的推動,達成學校永續經營的目標。
This study,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overall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implementing featured school and its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current state, strategies and ways i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t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The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I. The current state and strategies in implementing featured school consist of five major factors. First, the principal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ctivating featured school. Second, the purposes aim at revitalizing space utility, enhanc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school and strengthen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ird, schools can develop their curriculum with specialty in terms of their current advantages. Fourth, obstacles are due to limited resources, examination orien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hanges of the principals. Finally, strategies utilized to implement featured school are to break off traditional opinions and myths to effectively energize new policies.
II. The ways of implementing featured school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clude the followings. First, the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will be the determinant factor in prog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reach consensus to create multiplied effects. Seco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aim to transform teachers’ concept, enhanc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integrate subjects with local resources and revitalize space utility. Resource integration is the third innovation which attempts to combine resources in current state and develop external resources such as cultivating good public relationships to back up the featured school. Fourth, innovation of student activities means to develop students’ potential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multifunctional activities. Fifth, innovation of space utility aims at extending students’ learning milieu with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inally, junior high schools can ally themselves with elementary schools to achieve better recruitment and competition.
III. The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via implementing featured school are twofold. First, it motivat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helps them enjoy their studies. Second, students are immersed in a cre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V.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implementing featured school include systematic overall management which helps cultivate further the featured school. Moreover,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benefits students with multip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is current study will make further suggestions regarding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hoping to implement workable practice and accomplish goals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學典編輯委員會(編)(2009)。學典。臺北:三民。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10)。InnoSchool 2010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實施計畫。2010年07月20日,取自http://www.ccda.org.tw/
內政部(2010)。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0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1_04.html
孔文韜(2007)。教育督導評估對行程特色學校的促進作用。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fzxpj.cersp.com/XXPJ/200702/2176_2.html
王如哲(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2005)。藍帶學校。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優質學校(頁96-99)。臺北:北市教研中心。
王欣蘭(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建強(2009)。特色學校就境“特”在哪裡。中國教育報,3版。
王啟業(2010)。教育部特色學校發展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瑞傑(2009)。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現況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江英君(2010)。基隆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8)。打造教育111─從學校效能談起。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tiec.tp.edu.tw/tiec2/tiec2008/file/111_02.pdf
吳清山、林天祐(2003)。燈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7-118。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45-14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山、賴協志、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吳清基(2005a)。優質學校。臺北:北市教研中心。
吳舒婷(2009)。國民中學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北部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孝為先(2010)。關於特色學校創建若干問題的思考。2010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tianganghu.net/Html/?731.html
李文泉(2009)。我對特色學校創建的思考。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jinniuedu.cn/kg/HTML/15393.shtml
李依錇(2009)。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顯榮(2007)。臺北縣小校轉型特色發展差異性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5(4),75-84。
阮翊峰(2009)組織創新觀點運用於學校經營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1,96-112。
周何、邱德修(2004)。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
孟紅軍(2004)。特色學校建設淺談。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lunwenda.com/jiaoyu200804/88540/
林仁煥(2009)。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志成(2010a)。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2010b)。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田育昆(2010)。特色學校研究的省思與前瞻。載於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輯(上)》,43-68,臺北。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高等教育。
林惠娟(2006)。學校建築環境與學生行為之探討。南投文教,25,10-13。
林進山(2006)。特色學校的建構與應用---以平溪國小為例。北縣教育雙月刊,57,17-20。
林筱瑩(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文雄(2007)。從藍海策略談發展學校特色-以西湖國中為例。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mlc.edu.tw/epaper/text.asp?autoid=918
林志成、林仁煥(2008)。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策略。載於2008屏東教育大學主編之「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論文集(頁171-185),屏東。
邱乙馨(2010)。國民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以新竹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夏向東(2002)。如何創辦特色學校教育發展研究。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yfzyj200202021.aspx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徐堂榮(2009)。創建特色學校點滴談。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mljy.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4764
徐淑慧(2009)。國民小學轉型特色學校過程中校長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秦夢群(2007)。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袁先瀲(2007)。創建特色學校的思考。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qkzz.net/article/40eace50-c54c-48ee-9bb4-d8f8b3379daf.htm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明文(2008)。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認證與獎勵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桃園:桃園縣政府。
張明輝(1998)。美國磁力學校計畫及其相關研究。比較教育,45,61-71。
張明輝(2003)。美國藍帶學校計畫。北縣教育,25,16-18。
張建明(2005)。明確特色學校把握特色要素創建特色學校。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redlib.cn/html/13062/2005/32143630.htm
張哲源(2009)。國小校長多元領導策略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15。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憲庭(2006)。特色學校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57,32-35。
教育部(2002)。「標竿100九年一貫課程推手」91年度活動計畫書。2010年07月28日,取自:http://www.ymps.kh.edu.tw/s100/標竿一百計畫企劃書。
教育部(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2010年07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 /bbs/92/one-1.htm。
教育部(2009a)。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2010年07月28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8basicstudent.pdf
教育部(2009b)。教育部98年「十大經典特色國民中小學」甄選暨觀摩企劃案。2010年07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PDA/news.aspx?news_sn=2657&pages=0
教育部(2009c)。教育部98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2010年07月20,日取自http://163.20.79.146/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4444CF0D-D87F-421B-980F-F357BB1B1BC0}
教育部(2010)。教育部99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第二階段實施計畫。2010年2月26日,取自http://163.20.79.146/mediafile/412/fdownload/416/8/2009-11-24-10-50-23-8-nf1.pdf
陳木金(2006)。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50-5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盈志(2009)。桃竹苗四縣市特色學校創新經營現況、阻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虹君(2010)。臺北縣特色學校轉型策略之研究-從社區夥伴關係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角度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彭成君(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學校經營困境及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臺北縣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52-54。
黃宏傑(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怡真(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僕人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彥超(2006)。從學校創新經營談特色學校。南投文教,25,50-53。
黃雅琪(200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新竹縣政府(2004)。新竹縣百座燈塔亮起來計畫。新竹:新竹縣政府。
廖婕婷(2010)。北縣國民小學特色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傳結(2008)。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臺北縣政府(2010)。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第一屆邁向卓越學校認證及獎勵實施計畫。2010年07月20,日取自http://www.lkes.tpc.edu.tw/mediafile/637/news/19/2010-6/2010-6-3-9-50-8-nf1.pdf
劉美嬌(2006)。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樹祥(2010)。關於創建特色學校的思考。2010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zjyw.cn/shownews.asp?id=3448&bigclassid=59&smallclassid=60
德音國小(1995)。倡導開放教育展現教育新活力。載於尤清主編,臺北縣教育改革經驗(185-187)。高雄:復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志隆(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鄧美鈴(2009)。社會變遷與特色學校形成的關係。雲林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盧延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原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5(2),76-87。
賴振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戴貝姍(2010)。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淑雲(2009)。國中校長推動學校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勝隆、王巧媛、余學敏、徐作蓉(2005)。香港傑出學校獎勵計畫之介紹。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優質學校(頁104-109)。臺北:北市教研中心。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蘇君霏(2008)。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漢彬(2010)。校長領導與特色學校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貳、英文部分
Adair, J. E. (2007). Leadership for innovation: How to organise team creativity and harvest ideas. London;Philadelphia: Kogan Page.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8, from MyiLibrary on-line database.
Afuah,A. (2000). Innovation management:Strategies,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are, T. (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1. London: Routledge.
Dewey,J. (1938).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Touchstone.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 London:Heinemann
Hopkins, T. G., & West. (199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New York: Minni West.
Levitt,B., & March, J.G.(198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4,319-340.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New York: The Free .
Rich, J. M. (1992).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 sand their critics(6th). Boston: Allan and Bacon.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