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 郁
CHEN,YU
論文名稱: 抒情詩心--論吳宓詩學評論與文學書寫
Lyrically Poetic Heart: Wu Mi’s Poet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Writing
指導教授: 陳國球
CHAN, Kwok Kou Leonard
口試委員: 周志煌
Chou, Chih-huang
羅仕龍
Lo, Shih-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吳宓學衡派新人文主義詩學舊體詩抒情傳統
外文關鍵詞: Wu Mi, Xueheng School, New Humanism, Poetics, Classical Poetry, Lyrical Trad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吳宓(1894-1978),1911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並於191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師從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回國後創辦《學衡》雜誌,宣揚文化思想,是學界公認相對於《新青年》的保守派代表。吳宓被後世學界所關注的部分,也往往聚焦其學術思想層面,而作為評論家與詩人身分的吳宓卻被隱蔽其中,為後世所疏漏。筆者期盼本文能建立一種向內凝視的「詩心」觀照點,挖掘吳宓作為詩論者及詩歌創作者所體現出來的詩學意識。並透過對吳宓所作的詩話、文論等批評論著,及其所留下來的舊詩創作,建構屬於吳宓獨有的詩學論述。本文首先將以吳宓對「詩人」角色的想像與定位,作為探討吳宓詩學論述的切入點,而後將接續探討吳宓如何將這些文學理念,實踐於詩話與文論等具體批評上,期望透過對照,挖掘吳宓詩學中與通行理念不同的啟蒙與革命維度,以及體現出抒情現代性的一種建構可能。最後,將以吳宓所創作的舊體詩作為主要討論材料,從吳宓對舊體詩形式的堅持、創作意識的革新、情感抒發模式的蛻變,及吳宓與其友人唱和應答之作,探討舊派詩人所形成的「情感共同體」,以全面性觀照吳宓「詩心」的理論建構乃至具體實踐。


    Wu Mi (1894-1978) was admitted to Tsing Hua College, a preparatory school for students aiming to study in the USA, in 1911, and later advanced his studi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17 under the mentorship of New-humanist scholar Irving Babbitt (1865-1933). Upon his return to China, he founded the journal Critical Review (Xueheng) to advocate for cultural ideals, recognized academically as a conservative counterpart to New Youth. While Wu Mi's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cademic interest, his roles as a critic and poet are often overshadowed and neglected. This thesis seeks to establish an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 of "poetic-heart" to unearth Wu Mi's poetic consciousness as both a theorist and creator. By analyzing Wu Mi’s critical writings on poetry and literary theory, along with his legacy of classical poetry, this thesis aims to construct a distinctive poetic discourse unique to Wu Mi. Initially, this thesis explores Wu Mi's conceptualiz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poet" role, followed by an examination of how he actualized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in concrete criticisms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Through this analytical comparison, this thesis seeks to reveal the enlightening and revolutionary aspects of Wu Mi’s poetic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potential for constructing a lyrical modernity. Lastly, focusing on Wu Mi's poetry in classical form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poetry, innovations i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s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Wu Mi's collaborative efforts with contemporaries. This discussion aims to identify the "emotional community" formed by traditional poets and to reflect comprehensively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Wu Mi's "poetic heart."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行研究………………………………………………………………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四節 章節架構……………………………………………………………13 第二章 詩學起點──由「詩人」到「詩心」……………………………………16 第一節 「詩人」主體的想像與定位………………………………………16 第二節 「詩人」作為建構詩學的方法……………………………………23 第三節 「詩人/人生/文學」的三維詩學理論…………………………28 第四節 「抒情詩心」所體現的文學視野…………………………………34 第三章 詩學批評──「詩心」潛藏的抒情性……………………………………41 第一節 「詩心」視角中的理論與批評……………………………………41 第二節 「主義」在批評中的纏鬥與纏繞…………………………………48 第三節 不同維度的文學「啟蒙」與「革命」……………………………53 第四節 文學批評下所潛藏的抒情精神…………………………………59 第四章 詩學創作──「詩心」的抒情實踐……………………………………64 第一節 真情不隱:詩學理論的實踐……………………………………64 第二節 感舊懷新:現代意識的滲透……………………………………76 第三節 殉道殉情:情感結構的轉變……………………………………86 第四節 落花傷情:舊詩情感共同體…………………………………96 第五章 結論…………………………………………………………………108 參考文獻……………………………………………………………………114 附錄一………………………………………………………………………121 附錄一………………………………………………………………………127

    一、吳宓著作
    吳宓著,王岷源譯,《文學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宓著,吳學昭編,《世界文學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吳宓著,吳學昭編,《吳宓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詩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吳宓著,周絢隆編,《紅樓夢新談——吳宓紅學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
    吳宓著,徐葆耕編選,《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年。
    吳學昭整理註釋,《吳宓日記》第1-10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吳學昭整理註釋,《吳宓日記續編》第1-10冊,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吳學昭整理註釋,《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二、傳統文獻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阮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洪昇,《長生殿》,收錄於曾永義編注,《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1年。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許印芳,《詩法萃編》,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0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清]陳寶琛,《滄趣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近人專著
    王根源主編,《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王國興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牟宗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任大援、武占江著,《劉古愚評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世進,《吳宓的情感世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海燕,《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李賦寧、孫天義、蔡恒編,《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賦寧、孫天義、蔡恒編,《第二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劉緒源著,《該中國哲學登場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李澤厚著,馬群林編,《從美感兩重性到情本體──李澤厚美學文錄》,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9年。
    李繼凱、劉瑞春選編,《追憶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繼凱、劉瑞春選編,《追憶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台大文史叢刊,1984年。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慾的癲狂》,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沈衛威,《吳宓與《學衡》》,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軼群,《吳宓的精神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
    周雲,《學衡派思想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
    邱怡瑄,《史識與詩心──進現代戰爭識域下「詩史」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胡適,《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臺北:長歌出版社,1995年。
    孫媛,《叩問現代性的另一種聲音:王國維‧吳宓‧錢鍾書詩學現代性建構理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徐葆耕,《釋古與清華學派》,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
    馬奔騰輯注,《王國維為刊來往書信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台大中心出版,2016年。
    高恒文,《東南大學與「學衡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康有為著,李之源校注,《歐洲十一國遊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本社,2007年。
    張弘,《吳宓:理想的使者》,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張春田,《革命與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與中國現代性(1903-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廣州:廣州出版社,1997年。
    張爾田著,黃曙輝、張京華編,《張爾田著作集》,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張灝,《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梁啟超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臺北:時報文化,2021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上),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傅宏星,《吳宓評傳》,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趙家璧主編,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第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社,1935年。
    趙家璧主編,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第二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35年。
    劉家全、蔡恒、石昞憲編,《第三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蔣書麗,《堅守與開拓:吳宓的文化理想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蔣書麗,《論吳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馳,《聖道與詩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龔鵬程,《吟遊問俠之「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四、外國著作
    [英]艾略特著,夏濟安譯,〈傳統與個人才具〉,《美國文學批評選》,香港:今日世界社,1961年。
    [美]白璧德著,孫宜學譯,《盧梭與浪漫主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寇志明著,黃喬生譯,《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美]舒衡哲著,李國英等譯,《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波蘭]齊格蒙.鮑曼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Letts, Winifres M. The Spires of Oxford and Other Poems. Boston: E.P. Dutton and Company,1918.

    五、學位論文
    (一)中國大陸
    周正悅,《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落花意象和題材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孫媛,《現代性視域中的吳宓詩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劉黎紅,《「調和論」與文化改造的理論和實踐──「五四」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蔣書麗,《論吳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韓秋寧,《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二)台灣
    王正良,《新舊文學視野的重整──以學衡與新青年為焦點的探索與延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周淑媚,《學衡派文化與文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林志宏,〈戰時中國學界的「文化保守」思潮(1941-1948)──以《思想與時代》為中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年。
    張艷,《王夫之〈落花詩〉析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1年。
    陳秋龍,《張爾田的經史思想與文化關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碩文,《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傅志達,《新舊文化衝突下的不同取徑──吳宓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嵇國鳳,《文化保守主義者在政治夾縫中的思考:以吳宓為例(1927-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3年。

    六、單篇論文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3-88。
    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什麼——「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思想史》第1期,2013年9月,頁85-137。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2002年6月,頁41-91。
    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讀書通訊》第113期,1946年7月25日,頁14-17。
    呂芳上,〈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1995年3月,頁127-160。
    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每周評論》第35期,1919年8月17日。
    沈衛威,〈《大公報.文學副刊》對新人文主義的張揚〉,《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04年,未標月數。頁142-147。
    沈衛威,〈《大公報.文學副刊》與新文學姻緣〉,《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未標月數。頁50-54。
    周淑媚,〈論《學衡》時期吳宓的詩學與翻譯〉,《興大人文學報》第37期,2006年9月。頁125-164。
    林庚,〈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謎〉,《國聞週報》第10卷15期,1935年4月,頁1-7。
    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每周評論》第31期,1919年7月20日。
    胡曉明,〈落花之詠:陳寶琛王國維吳宓陳寅恪之心靈詩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4年9月,頁546-560。
    孫敦恒,〈淺談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3-20。
    馬奔騰,〈王國維保存的張爾田書信〉,《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第12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78-87。
    陳建華,〈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0期,1997年4月,頁83-96。
    陳國球,〈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頁1-35。
    蕭馳,〈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傳統的一段情結〉,《漢學研究》16卷第1期,1996年,頁249-278。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煉──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頁83-118。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頁1-4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