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佳加
論文名稱: 陳列散文的主題意蘊研究
The research of meanings behind Chen Lie’s prose topics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陳列主題意蘊現代散文創作心史
外文關鍵詞: Chen Lie, Theme meaning, Modern prose, History of cre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列在文學與政治間游移徘徊,在人生轉彎處聆聽內心的聲音,以一種堅毅的姿態生存,在散文裡安頓生命歷程,透過創作追尋著自己所賦予的意義和美,本文探析作家面對人生的經驗,如何觀察、看待,並為生命尋求一種解釋,分析作家如何與土地、與人群、與自然互相震盪,再對歷史、時代和自我之間的互動,見證作家的創作景觀,呈現出作家的創作心史。
    全文共分為六章進行:
    第一章「緒論」:交代全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方法。
    第二章「陳列的生平與創作觀」: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並引用作品解讀作家對人生際遇的看法,並分析出作家對於創作的觀點。
    第三章「感受與體認──土地人群與個人的互動」:探析作家從土地與人群的接觸經驗裡,生出對生命的關懷與深情。
    第四章「觀察與記錄──山林生態與自我的緣會」:探析作家從山林生活裡對自然的接觸,進而投射內在的觀照。
    第五章「反芻與深化──政治歷史對個人的撞擊」:探析作家從生命的歷程裡反思,進一步回歸初衷。
    第六章「結論」:總結陳列作品顯現出的生命境界、情感修養與創作個性、風格,總結陳列成為獨樹一幟作家的原因。
    由全文的論述可見,陳列的創作以自然、眾生、心靈為中心,善待自然,關注生存,用心生活,展現出獨特的生命境界與風格,更讓陳列的藝術世界散發出豐美、感人的持久魅力,已足以彰顯其創作在當代文壇的價值和意義。


    Chen Lie listened to his hear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in between two worlds: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Lived life with resilient attitude, showed his life through his writings and sought life meanings and the beauty of life by creative writ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author,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seeks the meaning of life. Also included analysis of how the author, through influences from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nd, people, nature, ages, time and himself, expressed unique view point and his writing journe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ncluded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purpose of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topics covered and techniques
    Second chapter covered the author's life, by using author’s works to understand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writing concept and view.
    The next chapter focuses on feelings and realiz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land and people, explored how the author has care and feelings for life through past experiences.
    Fourth chapter is observation with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nature, how was his unique insider views showed his writing.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author’s journey of self-reflection and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Last chapter is the summary of how Chen Lie’s works showed the life, emot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creative style, and concludes why Chen Lie is a very unique and special writer.
    Finally, the study showed Chen Lie’s literature centers around nature, people, and spirit, especially care and love for nature, people and life, let his work have aesthetic appeal and demonstrate his writing is very unique in modern literature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分析 7 一、研究現況 7 二、文獻分析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文本說明 14 一、研究範圍 14 二、陳列散文被選入選本的情況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21 一、研究方法 21 二、研究步驟 22 三、章節架構 22 第二章 陳列的生平與創作觀 24 第一節 陳列的生平──人生際遇的出走與回歸 24 一、從求學到教書與沈潛期 24 二、從遠行到藏身期 25 三、在文學與政治之間徘徊期 28 四、重新回歸筆耕期 32 第二節 陳列的創作觀──為文學指出一條路 35 一、散文的文體觀:散文作為一種光學儀器 35 二、痛定思痛的創作觀:對苦難的昇華與超越 38 三、創作取材觀:人間本是用情處 40 四、生命詩學觀:在文學中尋找自己的詩性智慧 43 小 結:生命的深度決定創作的質量 46 第三章 感受與體認──土地人群與個人的互動 48 第一節 對農村土地的眷戀 50 一、親情與生命本源的聯繫所在 50 二、創傷療癒的詩意棲居所在 52 第二節 對人間容顏的閱讀 56 一、平凡人生的關注,真實人性的挖掘 58 二、簡單中見豐富,平常處顯深邃 72 第三節 在人我互動中恢復生機 75 一、囹圄中仍有春光 75 二、佛寺裡常明的心燈和梵音 81 小 結:從土地與人群尋找生之力量 84 第四章 觀察與記錄──山林生態與自我的緣會 85 第一節 情生造化間的自然書寫 86 一、陳列自然書寫的源起 87 二、陳列對自然書寫的體認 88 第二節 生態倫理的思考 101 一、以「自然」本身的利益作為道德考慮 102 二、生態倫理應考慮生態系整體倫理關係 104 三、人類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06 第三節 從山林中安頓身心 108 一、山林具有安定人心作用 109 二、像山一樣的思考:從山林尋找生命的力量 111 三、回歸自然,尋找生命質樸的本真 113 小 結:對山林生態的深情閱讀 115 第五章 反芻與深化──政治歷史對生命的撞擊 118 第一節 生命中無可逃離的歧路 119 一、文字獄 120 二、開堂鼓 122 第二節 政治褶皺與歷史暗影的解密 125 一、生命中空白亦突出的時刻:在牢獄中隱逸靜心 126 二、藏身隱於市:出獄後與世界保持距離的邊緣處境 128 三、勇敢出發前進:行動是保有呼吸的唯一姿態 130 四、見山不是山: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折衝掣肘 132 第三節 生命心史的真實傾訴 137 小 結:洄瀾之間,尋回最初與最近 140 第六章 結論 143 第一節 獨特的生命境界 143 一、感知天地自然之美 144 二、觀照眾生百態之善 148 三、燭照自我內心幽微之真 153 第二節「內傾性」的智慧照明 157 一、「內傾性」的情感修養 157 二、「反思性」的創作個性 158 第三節 別具一幟的風格美 161 一、自我心靈對話的深沈穩健 162 二、心柔念遠的平和與寧靜 163 參考書目 167

    一、陳列作品(依出版的時間先後排列)
    (一)專書:
    陳列:《地上歲月》,台北:漢藝色研,1989年。
    陳列:《永遠的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社,1991年。
    陳列:《躊躇之歌》,台北:印刻,2013年。
    陳列:《人間印象》,台北:印刻,2013年。
    陳列:《地上歲月》,台北:印刻,2013年。
    陳列:《永遠的山》,台北:印刻,2013年。
    (二)單篇文章:
    陳列:〈印象三則〉,《花蓮現代文學選.散文卷》,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2年,頁93–96。
    陳列:〈一篇散文的完成〉,《東海岸評論》,1994年12月,頁56–60。
    陳列:〈我們曾經如此靠近〉,《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頁56–63。
    陳列:〈寶寶祈禱文〉,《中國時報‧25版》,1981年1月2日。
    陳列:〈一切都是為著美–二訪陳冠學先生〉,《中國時報‧39版》,1987年1月11日。
    陳列:〈我的旅行觀–旅行、報導、定點旅行〉,《中國時報‧21版》,1991年5月27日。
    陳列:〈中橫四十年祭〉,《聯合報.37版》,2000年12月9日。
    陳列:〈該專心走文學的路了〉,《自由時報.35版》,2002年11月4日。
    陳列:〈那時候剛回花蓮〉,《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年2月,頁112–118。
    陳列:〈1972–永遠的第一天〉,《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年9月,頁105–107。

    二、其他專書(依作姓氏者筆畫排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聯合文學出版社編輯製作:《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余德慧:《生命史學》,台北:張老師,2002年。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林保淳:《創意與非創意表達》,台北:里仁,1997年。
    林錫嘉、蕭蕭、陳幸蕙、簡媜等編:《九歌年度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年–2003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91年。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一到四冊,台北:九歌,1970年–1989年。
    陳月霞:《阿里山物語》,台北:前衛出版社,2015年。
    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陳義芝:《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6年。
    陳義芝:《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台北:朱衣,1994年。
    陳義芝主編:《散文20家》,台北:九歌,1998年。
    陳萬益主編:《國民文選–散文卷Ⅱ》,台北:玉山社,2004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 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臺北:文津,2005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簡媜:《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3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建國:《百年牢騷:台灣政治監獄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吳明益:《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吳明瑋:《陳列散文主題內涵及藝術表現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林佳萱:《陳列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珮萱:《琦君及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高鈺昌:《台北的三副面孔–八0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秀端:《凌拂及其自然寫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黃文成:《受刑與書寫—台灣監獄文學考察(1895–200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賴鈺婷:《文學創作意象質形同構類型論–以臺灣當代散文為討論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蘇筱芸:《陳列永遠的山在台灣山岳書寫中的意義》,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尹蓓芳整理:〈一邊是歷史,一邊是詩:劉克襄對談陳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年5月。
    王韻涵:〈山海與人間的深描——陳列《地上歲月》〉,《明道文藝》,2009年9月。
    朱光潛:〈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上、中、下)〉,《聯合月刊》第21–23期,1983年。
    江冠明:〈作家的眼睛–陳列傳遞文化花蓮夢〉,《新台灣》,2002年1月。
    江笛:〈兩岸/陳列〉,《文學台灣》,2006年1月。
    何雅雯:〈知識與心靈的雙重驚歎–陳列永遠的山〉,《文訊》165期,1999年7月。
    吳明益:〈彷彿海風穿過生鏽的鐵絲網〉,《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年5月。
    吳昱慧、李加尉:〈山海對話、下筆乾坤 我們的玉山和太平洋–名作家陳列、廖鴻基對談側記〉,《明道文藝》,2008年12月。
    卓翠鑾:〈自然書寫與審美情感–試探陳列《永遠的山》〉,《寧園鐸聲》,嘉義市:嘉義市立女子高級中學,2006年第二期。
    東年:〈與陳列談台灣農村的地上歲月〉,《聯合文學》,2003年10月。
    林文義:〈最初的陳列〉,《聯合文學》,2014年9月。
    林銘亮:〈地動生變–論陳列《地上歲月》的自我活動與地方意義〉,《新地文學》,2010年3月。
    盛浩偉:〈文學與政治交錯的人生〉,《聯合文學》,2014年9月。
    郭明福:〈讓人心柔念淨–評陳列的《地上歲月》〉,《文訊》44期,1989年6月。
    郭楓:〈地上歲月,人間文學–初讀陳列《地上歲月》〉,《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陳威智:〈從寧靜海到暴風圈:作家陳列參選省議員〉,《東海岸評論》,1994年10月。
    陳萬益:〈內斂沈思與平靜溫柔:論陳列的《地上歲月》〉,《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1998年。
    陳萬益:〈囚禁的歲月–論陳列的〈無怨〉與施明德的〈囚室之春〉〉,《文學台灣》,1993年4月。
    陳萬益:〈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收入李瑞騰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評論二十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
    陳萬益:〈隨風飄零的蒲公英:台灣散文的老兵思維〉,「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台灣師大,1996年4月。
    焦桐:〈台灣當代文學中的花蓮意識〉,《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黃涵穎紀錄整理,陳列主講:〈一篇散文的完成〉,《東海岸評論》,1994年12月。
    葉佳怡、果明珠:〈洄瀾深處,與自然共筆的人生〉,《聯合文學》,2014年9月。
    葉昊謹記錄:陳萬益與陳列的週末對談〈地上歲月無怨無悔–文學與政治之間〉,《猶疑的座標》,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劉克襄:〈寫作者就是地景〉,《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年9月。
    蔡逸君:〈【封面人物】躊躇之歌–陳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年5月。
    蔡逸君:〈在我眼前的山–剪影陳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年5月。
    蔡逸君:〈求索〉,《印刻文學生活誌》,2012年4月。
    簡義明:〈論陳列散文中的主體構成與花蓮想像〉,《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簡義明:〈躊躇的美學–陳列散文論〉,《聯合文學》,2014年9月。

    五、網路資料
    吳岱穎專訪陳列:留白的力量http://old.ltn.com.tw/2004/new/sep/7/life/article-1.htm
    作家的眼睛──陳列傳遞文化花蓮夢:人物特寫,《新台灣新聞周刋》,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40
    東華大學駐校作家:http://www.dcl.ndhu.edu.tw/CHI/aca01.htm
    陳列:〈那時候剛回花蓮〉,《印刻文學生活誌》,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6848
    陳列:台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625
    陳列:台灣文學作家網,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21
    陳列:嘉女演講紀錄–談〈玉山去來〉,http://www.cygsh.cy.edu.tw/subjects/chinese/12022.htm
    陳列作品目錄:《台灣文學館網》,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524
    維基百科:陳列,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88%97
    李筱峰:台灣史哪個階段不殖民?2014年01月29日蘋果日報專欄,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29/35610113/
    杜潘芳格:〈聲音〉,《遠千湖》http://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92_39891.html
    2006年4月14日聯合副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主辦–孤獨與創作之間,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f2blog/index.php?load=read&id=200
    錦連:日夜我在內心深處看見一幅畫,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9496
    蔡日興:《紅檜、水鹿與獵人》,GitBook,2016年,https://www.gitbook.com/book/jtsai/forest_deer_hunter/details
    趙靜瑜報導:〈從政治書寫看見文學的重量–陳列出版《躊躇之歌》〉,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702641
    2014作家撒野‧文學迴鄉7:陳列談寫在土地上的歌,http://ctopenbook.tw/archives/1098741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