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段淑琴 DUAN,SHU-CHIN |
---|---|
論文名稱: |
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 A Study of Hakka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The Case of Beipu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客語 、客語教學 、態度 、客家籍學生家長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language,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attitude, Hakka par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九十學年度開始客語正式列入正式課程,客語教學實施至目前已經達五年,在客語的保存與客語教學的提升上,和客家族群的態度是有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者選擇新竹縣北埔鄉客語深化的區域,針對客家籍學生家長深入探討其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希望能有助於客語教學的推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來蒐集研究的資料,並分別就認知、情感認同及行動三層面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客家籍學生家長在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有知與行落差。在客語方面,整體態度是中等程度的積極正向,其中認知表現較佳,情感認同較弱,實踐行動則是消極,透過背景分析發現家長和子女用國語交談的比例高,顯示對客語的支持較消極;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對客語的認知高但支持行動卻消極。在客語教學方面,整體態度和三層面的表現與客語的情形相同。透過背景分析發現父母對客語教學的態度優於(外)祖父母;家長客語程度越佳則客語教學的態度越積極正面。在深度訪談則發現通婚、媒體和習慣等會影響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看法。
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彌補落差情形的相關建議,藉此有助於客語的保存與客語教學實施的提升。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gather the research data. It explores Hakka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in terms of three attitude dimensions : recognition, affection, and action.
A total of 474 parents of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spond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whom 20 parents are also interviewed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akka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are moderately positive. Their attitude dimension of recognition is positive , while their attitude dimension of affection and action are negative. Parents are found using more mandarin than Hakka in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that implies they are weak in taking action to support Hakka language.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parent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grandparents. Parents with better Hakka language capacity are more positive towar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Besides, the interview data show that inter-race marriage, media and habits have substantial impact on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akka language and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how to preserve Hakka language and how to teach Hakka language more effectively in elementary schools are also offered.
壹、 中文部分
方念萱(1988)。方言族群語言認同與大眾媒介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閩南語語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7NCCU2383004。
文軒(1996)。落實國民小學母語教學。師友,343,34-37。
瓦歷斯‧尤幹(1994)。語群、語言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6-21。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母語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20。
江文瑜(1996)。台灣母語教育現狀之探討-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載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世界華文協進會編印。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五南。
李雪燕(2001)。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611028。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HCU00183003。
吳中杰(1995)。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載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頁289-306)。台北市:文鶴。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66,44-50 頁
林生傳(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長賦(2003)。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國中技藝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YU0576026。
林雅雯(2001)。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PCCU0164001。
林琇慧(2002)。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實施要點之探討。菁莪,13(4),39-43。
林鴻瑛(2004)。多媒體影像在客語教學上的設計與應用--以台北市「佳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620002。
林韻娟(2003)。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247003。
周甘逢(1994)。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周蔚(譯)(2001)。大衛˙克里斯托著。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
紀肇聲(1998)。談鄉土母語教學。教師之友,39(3),7-9。
孫大川(1995)。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台北:幼獅。
洪固(1996)。台灣地區的方言與語言政策。東師語文學刊,9,52-96。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市:前衛。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7)。1997台灣公共場所使用語言調查。載於董忠司(主編),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45)。新竹:全民書局。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載於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頁501-538)。台北市:前衛。
洪鎌德(1996)。新加坡多元語言的教育與政策之析評。載於施正峰(主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215~236)。台北市:前衛。
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載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頁307-324)。台北市:文鶴。
范明龍(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626029。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3),1-6。
姚榮松(1993)。鄉土語言。教師天地,67,11-15。
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之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頁381─399)。台北市:文鶴。
翁樹澍(198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8PCCU2164014。
時蓉華(1997)。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陳招池(1998)。母語編輯與母語教學經驗談。原住民教育季刊,9,103-108。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TNU0051008。
陳紹潔(2004)。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國小閩南語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LT1203006。
陳清正(2002)。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康樂國小河洛語教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TTC576027。
陳慧萍(1997)。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語言態度之調查。靜宜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PU000240002。
陳錦田(2002)。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PTC611005。
張屏生(2001)。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國文天地,17(7),22-27。
張美煜(2001)。國語、客家語、閩南語詞彙對應轉換及教學。國文天地,17(1),90。
張春興、林清山(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善楠(1996)。台灣地區原住民成年人母與學習的經驗分析-兼論社會結構、社會情境和語言發展。原住民教育季刊,2,78-91。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台東師院學報,10,267-292。
張學謙(2003)。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以家庭、社區為主的母語復振。台東師院學報,14(上),209-228。
許素艷(2004)。澎湖縣國小實施閩南語教學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1212002。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珍妦(2004)。美濃地區幼兒在家客語使用現況調查暨其國客雙語能力與智力之相關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幼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T1096006。
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教育作法。多元文化教育,13,199-225。
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LTC645004。
曾玉棻(2005)。2004年全國國小客家話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625002。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051003。
黃志偉(2001)。力挽語言流失的狂瀾。師友,414,86-89。
黃秋香(2004)。國小教師實施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625040。
黃政傑(2000)。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師苑。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黃宣範(1995)。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的幾個課題。載於曹逢甫、蔡美慧(主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HCTC625001。
黃瑞枝(1997)。國小課程要安排母語教學嗎。國教天地,122,4-5。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溫念梅(1989)。桃園地區之語言行為和語族活力調查研究。台灣大學英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8NTNU2238005。
溫世頌(2003)。心理學(初版三刷)。台北市:三民。
賀淦華(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國家。
楊啟甫(2003)。鄉土母語課程支援教師認知態度與教學現況之探討-以中彰投四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5037089。
楊淑雯(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332085。
楊靜汀(1995)。從母語教學的回顧談解嚴後的海陸客語教學。載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頁341-367)。台北市:文鶴。
福爾摩沙基金會(1997)。民眾的母語能力及其對語言政策的看法。載於曹逢甫(著),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頁181-188)。臺北:文鶴。
趙居蓮(譯)(1992)。Ann L.Weber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桂冠。
閻紀宇(2002.2月22日)。台灣的母語逾半消失滅絕。中國時報, 13版。
管聖洲(2005)。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576028。
鄭良偉、施正鋒、張裕宏、李勤岸、范文芳、林修澈、江文瑜、瓦歷斯‧諾幹、林繼雄(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教授論壇專刊(3)。台北市:前衛。
鄭勝耀(1999)。多元文化思潮下的語言教育議題。原住民教育季刊,14,75-85。
鄭瑞澤(1980)。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劉祐彰(2000)。促進多元族群的了解與對話-九年一貫鄉土語言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師友,1,24-89。
劉振倫(1995)。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台灣史料研究,5,14-39。
蕭瑞琪(2004)。從語言習得探討客語教學及文化傳承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332039。
盧慧眞(1996)。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臺北:文鶴。
曹逢甫(1999)。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313-343。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27。
鍾吉雄(1995)。客家話與雙語教學。載於台灣客家語論文集(頁325-340)。台北:文鶴。
鍾肇政(1991)。新个客家人。台北:臺原。
謝淑玲(2003)。國中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KU5331007。
羅香林(1981)。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九十二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2006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2006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
貳、 西文部分
Ajzen, I.& Madden, T.J.(1986).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 ,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5), 453-474.
Chuang, P.F.(2000).The impact of languages on three-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famil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Woman΄s University,Denton.
Fazio,R.H.,Zanna,M.P.,&Cooper,J.(1977).Dissonance and self-perception: An integrative view of each theory’s proper domain of appl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 464-479.
Fishman, J.A.(1991). Maori: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 Reversing Languages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Ogbu, J.U. (1995).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1(5),5-1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53).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n Education. Paris:UNES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