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秋宜
Chiu-Yi Liu
論文名稱: 苗栗四縣客語中有無輕聲之相關問題研究
A Relative Study about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指導教授: 羅肇錦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客家話四縣客家話輕聲聲學音長音高
外文關鍵詞: Si-Xian Hakka, acoustic, neutral tone, pitch, du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苗栗四縣客語中有無輕聲之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
    本研究從實驗語音學 (Experimental Phonetics)的觀點,透過聲學實驗儀器Multispeech,及Cool Edit的測量,研究語音傳遞的聲學特性,主要分析語音的音長(duration) 及頻率(frequency)。
    由第三章的後加法、第四章的重疊法、第五章的中間插入法及前加法,我們陸續以實驗圖表討論可能發生輕聲的詞彙,有較大可能產生輕聲的客語詞彙一般包括表示時態(e11,le24)、移動方向的標誌語(動詞+koŋ11 soŋ24);表結果的補語(動詞+a55 ko55);語尾助詞(e11,e31)、重疊詞(動詞或形容詞重疊字)及附加的字首(阿)或字尾(頭)。從以上幾種類型,屬於「結構輕聲」的範疇,「結構輕聲」較易由語法、詞法結構以來預測,結構輕聲具有標誌結構的功能,我們發現四縣客語的結構輕聲現象比起其他方言不明顯,在音長和音量方面,未達前字聲調的二分之一)。
    在本論文第六章談到〔e〕的音高,目的以初步的音高實驗證明四縣客語後加法仍然具有與一般實詞相似的音高,並不似輕聲的定義,音高隨前字變化。
    對於四縣客家話有無輕聲的探討,本文只是一個起步而已,雖然在聲學實驗上獲得一個初步的結果,但仍深感不足,建議可以更擴大範圍的研究客語詞彙,調查不同四縣客語地區,增加多位發音人的語料研究,就本論文未論及之處,深入分析客語語音,才能完整勾勒出四縣客語的語言特性,並有助於推動鄉土語言教學中客家話的教學與教材設計。


    A Relative Study about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Abstract
    Scholars have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many scholars used to adopt the traditional phonetics to analysis pronunci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ology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using the software, Multi-speech and Cool-Edit, to provide a relative study about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waveform, spectrum and pitch contou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words, such as duration, frequency except amplitude, can be evaluated. This study can mainly involve three chapters Suffixes, Gemination, Prefixes and Inffixes to measure the duration. And in the last chapter, we measure the pitch of Suffixes.
    Moreover,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can be proved by comparing wheth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formal and latter syllable is less than 0.5 or not.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and analysi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Miao-Li Si-Xian Hakka, further study about other Hakka dialects is necessary. We also propose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olinguistic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so that we can examine the existence of neutral tone in Hakka.

    苗栗四縣客語中有無輕聲之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 ……… ……………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序論………… ……………………………………………1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四節 背景介紹……………………………………………………7 第五節 論文架構……………………………………………………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各家對國語輕聲的定義……………………………………19 第二節 各家對閩南語語輕聲的定義………………………………24 第三節 各家對客家語輕聲的定義…………………………………26 第三章 後加法… …………… …………………………………30 第一節 後加成份〔e 〕………… ………… ……………………30 第二節 後加成份-頭〔teu11〕… ………………………………59 第四章 重疊法………………… ……………… ………………64 第一節 後加成份-兩字重疊(AA)+e31… …… …… ………64 第二節 後加成份-詞後重疊(XAA型)+e31……… ………… 71 第五章 前加法及中間插入法……………… …………………77 第一節 前加成分-「阿」…………………………………………77 第二節 中間插入法 ………………………………………………86 第六章 後加法e音高研究……………… ……… ……………96 第一節 後加成份〔e〕的研究方……………………… …………96 第二節 結語…………………………………………………………101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104 參考文獻…………………… ……………… ………………………107 附錄一:音標對照表…… …………… …… ………… …………112 附錄二:語言背景問卷…………… ……… …… ………… ……116 附錄三:發音人基本資料……………………… …………………11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目

    1. 王力(1980):漢語史稿上冊。中華書局。
    2. 王嘉齡(1980):〈生成語音學簡介〉,《山東外語教學》1980年第一期。
    3. 王天昌(1980):漢語語音學研究。台北:國語日報出版。
    4. 王韞佳(1996):〈輕聲音高瑣議〉,《世界漢語教學》第三期。
    5. 王嘉齡(2000):〈實驗語音學、生成音系學與漢語輕聲音高的研究〉,《當代語言學》第四期。
    6. 王士元(2002):<北京話的第三調>,<<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7. 札多延柯(1958):〈漢語弱讀音節和輕聲的實驗研究〉,《中國語文》。
    8. 石鋒(1993):語音研究中的三個關係。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9. 台灣客家發展史---語言篇: 南投: 台灣文獻委員會。志卷二人文志氏族篇全一冊>>語言篇。台灣省苗栗文獻委員會編印。
    10. 江俊龍(2002):台灣東勢客家話的派生詞研究。客家方言研究。暨南 大學出版社。
    11.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12. 吳宗濟 (1 985):普通話三字組變調規律 ,《中國語言學報》第 2期。
    13. 周法高(1994):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專刊之三十九。
    14. 林 燾 (1962):〈現代漢語輕音和句法結構的關係〉原載《中國語文》(1962.7)收入《語音探索集稿》(1990.8)pp. 21-44,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5. 林 燾 (1985):〈探討北京話輕音性質的初步實驗〉,《北京語音實驗錄》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林燾,王理嘉著(1995):語音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7. 林茂燦、顏景助(1980):〈北京話輕聲的聲學性質〉,《方言》第三期。
    18. 林茂燦、顏景助、孫國華(1984):〈北京話兩字組正常重音的初步實驗〉,《方言》第一期。
    19. 林茂燦、顏景助(1988):〈北京話三字組重音的聲學表現〉,《方言》第三期。
    20. 林茂燦、顏景助(1990):〈普通話輕聲與輕重音〉,《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21. 洪惟仁(1985):台灣河佬話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22. 洪惟仁(1994):台灣方言之旅。1992.2初版,1994.10修訂二版,台北:前衛出版社
    23. 洪惟仁(1998):<閩南語輕聲及其語法、語用分析>,<<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419-449。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4. 袁家驊(1960):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
    25. 徐世榮(1980):普通話語音知識。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26. 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7. 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28. 張月明(1996):〈輕聲論析〉,《內蒙古電大學刊》第三期。
    29. 張月琴、鄭秋豫: 華語實驗語音學在台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 。華文世界:第62期 P11-14
    30. 連金發(1996):〈台灣閩南語「頭」的構詞方式〉,《第五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論文集》。政治大學。
    31. 曹逢甫、蔡美慧(1994):台灣客家語論文集。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32. 曹劍芬(1986):〈普通話輕聲音節特性分析〉,《應用聲學》第四期。
    33. 曹劍芬(1995)〈連續變調與輕重對立〉,《中國語文》第四期
    34. 郭錦桴著(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35. 葉瑞娟(1998):<新竹四縣客家話兒〔e〕的研究>,刊於<<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全民書局經銷。
    3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編輯委員會(1982):<<國音學>>,正中書局。
    37.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38. 趙元任(1922):國語羅馬字研究。國語月刊1卷7期。
    39.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40. 楊時逢(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
    41. 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方言>>頁405-4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
    42. 魯允中(1995):《普通話的輕聲和兒化》。商務印書館。
    43. 劉娟(1997):〈輕聲的本質特徵〉,《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44. 鄭榮(1959):念輕聲的規律。文字改革出版社。
    45. 鄭良偉(1987):《北京話和台灣話輕聲出現的異同,歷史由來,和台灣新生代國語的形成》語言研究第六期。
    46. 鄭良偉(1989):《北平方言及台語中輕重音的出現和語法的關係》台北:文鶴書局。
    47. 鄭良偉(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頁244-250,遠流出版。
    48. 鄭良偉、曾金金(1997):重音在聲調語言中的形式、功能、互動及整合。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四輯,中研院歷史語言所會議論文集刊。
    49. 鄭秋豫,李琳山(1990):國語的「語音識別」中輕聲字問題。科學月刊:第21卷,第四期,第293到第299頁。
    50. 鄭錦全原著,鍾榮富中譯(1994):國語的共時音韻。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1. 蕭宇超、吳琇鈴(1994):漢語輕聲的句法、語意韻律。新竹清華大學,中華民國聲韻學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52. 謝棟元(2002):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53. 鍾榮富(1993):說輕聲。華文世界。頁40
    54. 鍾榮富(1997a):美濃鎮誌語言篇,1317-1477,美濃鎮公所出版。
    55. 羅常培、王均(1957):普通語音學綱要。科學出版社。
    56.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57. 羅肇錦(1990):台灣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58. 羅肇錦(1993):國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二)學位論文
    1. 彭宗平(1993):<<雙音節、三音節語詞中輕聲聲調調型的初步測試>>。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李惠珍(1998):閩南語輕聲的本質。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碩士論文
    3.張雁雯(1998):台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三) 字典
    1.《客話辭典》(1992):中原週刊社主編。
    2. 《梅縣方言辭典》(1995):江蘇教育出版社。
    3. 《客家話辭典》(1995):廣東人民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1.Chao Yuen Ren 趙元任(1948):Mandarin Primer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Chao Yuen Ren 趙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ress.
    3.Chung Raung fu鍾榮富(1997):Syllable Contraction in Chinese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三輯,中研院歷史語言所會議論文集刊。
    4.Dreher,John&Pao-ch’en Lee 1966(Douglas Advanced Research Laboratory)
    Instru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ingle and Paired Mandarin Tonemes.
    5.Schuh,Russell G. (1 978) Tone rules,V. A. Fromkin(ed. ) ,Tone,a linguistiic survey,Academic Press,New York.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