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淑筠 |
---|---|
論文名稱: |
慎子的君臣民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慎子的君臣民思想研究 、慎子 、君臣民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慎子一向以法家的重勢派為人所知,然審視現存《慎子》中的政治理論,與我們所認知的法家實有差距。因此本文擬由《慎子》中論述份量頗重的「君臣民」關係著手,來探析慎子政治論的獨到之處。再藉由與管子、申不害、商鞅、韓非等人的比較,探討慎子思想形成之因素。
在《慎子》中,「分」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君、臣、民」三者職責、權力、地位上的差異是奠基在「分」的差異上。然而慎子一再強調國君權位上的優勢不是為了圖利君主一人,而是讓他替天下人服務的。因此國君的施政必須在法的規範以內,依照民心及公義而行。不符合「義」者,是可以被替換的。
這種觀點與與申不害、商鞅、韓非三人所主張的對立的君臣關係與君民關係有很大差異。申、商、韓三人都將官吏或人民視為國君權位的篡奪者,因此無不運各種手段小心防範;申不害及韓非並因此發展出「術」來控制臣子。而從重視人民,並以職責來定君臣的上下尊卑關係這些特點來說,慎子與《管子》較為接近。但慎子反對「賢」、「德」、「忠」等《管子》所尊崇的道德特質,也不如《管子》重視與照顧百姓。
構成慎子思想特殊性的因素是複雜的。他的道家基礎使他在道法結合的進路上發展出的是客觀的「勢」,而非君王的統治「術」。而他在稷下的這一段經歷,使他表現出齊學「重利」、「思想駁雜」及「因」等特色。他所處的戰國中期,使求改革的急效性又較管子來得強烈。
然而慎子所建構出的這一套君臣民運行的模式,落實在現實中恐怕仍會產生一些問題。他用以限制君權的「分」、「義」、「人民的需求與意願」的標準都是模糊不清的。再者,國家裡也沒有監督檢驗國君的機制,對國君的行為沒有辦法強制地規範。因此國君在施政時,自主空間的空間是相當大的。這些制約君權的言論只能淪為理想的口號,最後成為國君攏絡民心的手段,國家的決策權仍在國君手裡。但慎子畢竟在無可避免的君主專制潮流中,設法找出一條較能顧及百姓而又能又君主所接受的路,這個用心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法家這個派別,在重法求治的前提下,仍有多種面貌。瞭瞭解了法家的重勢派──慎子獨特的理論後,才能釐清我們對不同的階段與不同的時空背景及影響下的法家的差異,對法家的思想能有一更具系統,更全面,更客觀的瞭解。
參考書目
古籍
周慎到撰,清錢熙祚校,《守山閣本慎子》,《慎子三種合帙附逸文》,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齊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2月。
杜預注,《左傳會箋》,台北:鳳凰出版社,1978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4月。
漢桓寬,《鹽鐵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漢高誘注,《戰國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鄭玄注,《周禮鄭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魏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劉宋裴駰等注,《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唐魏徵等撰,《群書治要》,《叢書集成初編》(0200-0204),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1月。
五代劉煦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
宋王堯臣等編次,清錢東垣等輯,《崇文總目》,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70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齊語,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1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清王先謙注,《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
清王先謙注,《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3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
朱師轍注,《商君書解詁定本》,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7月。
陳奇猷校釋,《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李崇智注,《人物誌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專著
王永祥,潘志鋒,惠吉興,《燕趙先秦思想家公孫龍、慎到、荀況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79年9月。
王邦雄,《二十一世紀的儒道》,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6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1992年5月。
王瑞英,《管子新論》,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6月。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7月。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9年2月。
朱淑瑤,徐碩如,《春秋戰國史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3月。
阮廷焯,《先秦諸子考佚》,台北:鼎文書局,1970年3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7月。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
金東洙,《先秦道家支派之綜合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12月。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3月。
吳肇嘉,《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
封恆,《管子政治思想之分析與研究》,台北:新天地書局,1988年6月。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中西偉大觀念的比較》,台北:水牛出版社,1983年9月。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5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8月。
徐文珊,《先秦諸子導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3月。
高亨,《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0月。
徐漢昌,《慎子校注及其學說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2月。
徐漢昌,《管子思想之綜合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8年6月。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3月。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圖書,1999年6月。
彭安王,《殊途同歸──春秋戰國改革的歷史走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張志哲,《震蕩與整合──春秋歷史文化流程》,安徽:黃山書社,1991年3月。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2月。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5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80年6月。
梁啟超,《諸子考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
梁啟超,《諸子考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
游喚民,《先秦民本思想》,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康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連金峰,《「管子」思想初探》,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政揚,《「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南華哲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3月。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
陳復,《申子的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9月。
陳復,《慎子的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
曾國祕,《「韓非子」的治國思想》,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張明貴,《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8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8月。
張翰書,《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張簡堯,《「韓非子」官僚體制思想型態之研究》,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既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民92.1.14。
熊十力,《中國歷史講話》,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熊公哲,《孔學發微》卷下,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1月。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蔡文彥,《從商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汝堃,《慎子集說》,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1月。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鄭良樹,《韓非子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
蔣伯潛,《諸子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10月。
蔣伯潛,《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8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10月。
劉淑真,《韓非子的政治哲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6月。
謝文琪,《先秦法家法政思想衍變之探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謝雲飛,《管子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4月。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4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10月。
羅根澤,《諸子考索》,台北:泰順書局,1970年。
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3月。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5月。
瞿同祖著,劉訒尼譯,〈中國的階層結構及其意識型態〉,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5月。
丹尼斯•朗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格倫•蒂德著,潘世強譯,《政治思維:永恆的困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馬基雅維里著,閰克文譯,《君主論》,台北:台灣商務,1998年。
石井宏明,《東周王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宇野精一主編,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三)墨家•法家•邏輯思想》,台北:幼獅文化,1983年3月。
期刊論文
李匡夫,〈齊、魯二子「治道」比較──《論語》、《管子》治理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十二期,頁14~26。
苗潤田,〈從先秦文獻中看慎到的思想特點〉,《齊魯學刊》1983:2。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研策〉,《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號。
徐文彩,〈管子法治思想之推行與成效〉,《輔大中研所學刊》,1991年10月,頁71~82。
徐漢昌,〈從《韓非子》看法家論「明君」〉,《文與哲》第三期,2003年12月,頁141~158。
張玲芳,〈「道」「法」之間的慎到〉,《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頁46~59。
黃建中,〈先秦學術與環境〉,《大陸雜誌》十六卷十期,頁315~324。
黃紹梅,〈《莊子•天下篇》評慎到學說的觀點〉,《鵝湖月刊》第21卷第9期,頁30~37。
黃富三,〈法家思想及其實行──商鞅所建立之社會制度〉,《史繹》第三期,頁1~19。
張福信,〈關于稷下學昌盛的緣由〉,《齊魯學刊》1983年1期,頁29~31。
董治安,王志民,〈試論稷下學宮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性質〉,《齊魯學刊》1983年1期,頁24~26。
劉蔚華,〈稷下學概述──稷下學研究之一〉,《齊魯學刊》1983年1期,頁21~24。
蔡德貴,〈論稷下學宮的性質〉,《齊魯學刊》1983年1期,頁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