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怡菁 Teng, I-Ching. |
---|---|
論文名稱: |
崇真尚變:公安派文學思想發展研究 Adore Truth and Think Highly of Trans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oughts of the Gongan School |
指導教授: |
李貞慧
Lee, Chen-Hui |
口試委員: |
陳國球
Chan, Kwok-Kou 謝明陽 Hsieh, Ming-Yang 李欣錫 Lee, Hsin-Hsi 王學玲 Wang, Sher-Li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7 |
中文關鍵詞: | 公安派 、復古派 、晚明 、唐宋文學典式 、時文(八股文) 、文學流派 |
外文關鍵詞: | The Gongan School, The Fugu School, the late Ming Dynasty, exemplary literary form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iwen (the eight-part essays), schools of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安派為晚明重要的文學流派,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與「反模擬」為世所周知,但「真詩」與「真文」才是性靈創作的理想與標準。其內涵雖於前期已提出,然至後期方完善。由於相關研究與文學史,大多聚焦於思想張揚的前期,故迄今雖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仍不免有所缺失。本文擬以分期衍變為中心,輔以明清史料,藉由回歸明人的語境,對幾個基礎但一直未受到足夠關注的重要論題進行研究:(一)科舉制度與結社活動對於文學流派發展的影響;(二)公安派文學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衍變,尤重最受忽視的中、後期;(三)考覈公安、復古兩派的互動關係與文學思想的異同;(四)就唐宋文學典式的抉擇,探討公安派對於詩學傳統的承繼與新變;(五)自時文(八股文)的體式與作法,尋繹公安派以時文為「真文」的實際內涵與意圖;(六)從出版傳播、明清評價的傳衍,與民初新文學運動和文學史等視角,重新梳理公安派被型塑的過程,並檢討各種評價所蘊含的意識形態。
藉由上述論題的研究,不僅對於公安派文學思想的發展與內涵,能有較完整、深入的瞭解,亦可望對於中晚明文學思潮的衍變,能有較趨近於實相的概觀。尚「真」是明中葉以來,諸人對於文學應要能抒發性靈的渴望,然至公安派的大聲疾呼與推動,才一躍成為文壇的主流思想。崇「變」則是公安派面對文學傳統與自我的革新方式。所謂的「真詩」與「真文」,既要求作者必要極真地展現個人的性靈,亦要言之有物,且須以適切達意的語言表達。這種推崇絕假純真、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寫作,自能使作品風格紛呈且有多樣化的發展,是公安派肯認明代文學建立特有價值的終極之道。
The Gongan School 公安派w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school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was known to the world for its “unique expression of true spirituality, without being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models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and “against imitation反模擬”. Only “true poetry真詩” and “true writing真文” are the ideals and standards of spiritual creation. Although its connot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early stage, it tend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later stage. Since most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literary history focus on the early stage of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ough the rich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cumulated so fa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This study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supplement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hopes to return to the context of the Ming people to study several important topics that have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association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schools; (2)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the Gongan School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that are the most neglected; (3)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ngan and the Fugu School復古派 and their literary thoughts; (4) From the choice of exemplary literary form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oetic tradition of the Gongan School; (5) From the form and expression of the “Shiwen時文” (the eight-part essays八股文),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connotation and intention of the Gongan School using Shiwen as “true writing”; (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evalu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新文化運動 and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o re-clarify the process of the Gongan School being shaped, and review the ideology contained in various evaluati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six topics, not only can we have a more complet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literary thought of the Gongan School, but also hope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can be closer to the real situation. Since the mid-Ming Dynasty, advocating “truth真” has been the desire of many people for literature to be able to express their spirituality. However, with the outcry and promotion of the Gongan School, i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ought in the literary world. Advocating “change變” is the innovative method used by the Gongan School to face th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rue-self. The so-called “true poetry” and “true writing” require the author not only to express his personal spirituality, but also to have something to say, and it must be expressed in appropriate language and words. This pursuit of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pretense, the pursuit of innocence, and the unique individualized writing will surely enable the work to be presented in a variety of styles and develop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this is the ultimate goal for the Gongan School to recognize the unique value of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一、傳統文獻
〔先秦〕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冊14,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漢〕劉熙,《釋名》,《四部叢刊‧初編》,冊1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翻宋刊本重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挍勘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冊7-8,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挍勘記》,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冊13,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冊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西晉〕陸機撰,楊牧校釋,《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劉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五代〕譚峭,《齊丘子》,《叢書集成‧初編》,冊574,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據子彙本影印。
〔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33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叢書集成‧新編‧總類》,冊1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宋〕范溫,《潛溪詩眼》,收入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陸游著,馬亞中、涂小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黃庭堅撰,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嚴羽原作,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釋惠洪撰,李保民校點,《冷齋夜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釋普濟撰,《五燈會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0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叢書集成‧初編》,冊205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四部叢刊》,三編,冊5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元刊本重印。
〔元〕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9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傅若金,《詩法正論》,收入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冊3,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叢書集成‧初編》,冊209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金華叢書本排印。
〔明〕丁元薦撰,《西山日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先醒齋刻本影印。
〔明〕方弘靜,《千一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王元翰,《凝翠集》,《叢書集成續編》,冊147,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據雲南叢書本排印。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80-128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稿》,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世貞著,魏連科點校,《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世貞撰,范晨曉、周明初注釋,《藝苑卮言》,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明〕王艮,《鴻逸堂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33,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王肯堂,《鬰岡齋筆麈》,《續修四庫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萬曆間刻本。
〔明〕王鏊,《震澤長語》,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冊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明〕江盈科著,黃仁生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
〔明〕何白,《汲古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7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何良俊撰,《何翰林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4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藏嘉靖四十四年(1565)何氏香嚴精舍刻本影印。
〔明〕何良俊撰,李劍雄校點,《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佚名,《虐政集》,《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20,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據清初鈔本影印。
〔明〕吳應箕,《樓山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
〔明〕宋濂,《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明〕李東陽著,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李開先著,卜鍵箋校,《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明〕李夢陽撰,郝潤華校箋,《李夢陽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明〕李贄,《李氏焚書‧續焚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71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張岱注,《焚書注(一)》,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冊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著,邱少華注,《續藏書注(三)》,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冊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著,牛鴻恩注,《四書評注》,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冊2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攀龍著,李伯齊校點,《李攀龍集》,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明〕李騰芳,《李宮保湘洲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73,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據南京圖書館清刻本影印。
〔明〕沈佳胤輯,《翰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2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徐含靈刻本影印。
〔明〕沈長卿,《沈氏日旦》,《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冊1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卓發之,《漉籬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姚希孟,《響玉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清閟全集本。
〔明〕姚旅,《露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1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
〔明〕胡維霖,《胡維霖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6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江西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4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叢書集成續編‧集部》,冊116,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據常州先哲遺書本影印。
〔明〕孫鑛,《月峰先生居業次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呂胤筠刻本影印。
〔明〕徐渭輯,《古今振雅雲箋》,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
〔明〕徐階,《世經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79,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徐氏刻本。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書林唐振吾刻本影印。
〔明〕袁中道著,王能議注,《小修詩注》,武漢:崇文書局,2014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著,《西方合論》,收入〔明〕釋明教標註,《淨土十要》,《卍續藏經‧中國撰述‧淨土宗著述部》,臺北:新文豐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據藏經書院版影印,冊108。
〔明〕袁宏道,《錦帆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袁叔度書種堂刻本。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袁宏道撰,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十二種 總目一卷》,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明〕袁宗道撰,孟祥榮注,《袁宗道集箋校》,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袁黃撰,黃強、徐姍姍校訂,《游藝塾文規正續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明〕高啟,《鳧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3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高棅編,《唐詩品彙》,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7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屠隆,《鴻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9,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茅元儀刻本影印。
〔明〕張一中輯,《尺牘爭奇》,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冊3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明刻本影印。
〔明〕張居正等撰,易行、孫嘉鎮責任編輯,《明世宗實錄(二)》,《鈔本明實錄》,冊14,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據紅格本影印。
〔明〕張岱著,欒保群校點,《石匱書》,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點校。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68-11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九年(1940)哈佛燕京學社印本影印。
〔明〕曹學佺,《石倉文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梅國楨,《西征集》,明崇禎十一年(1638)刊本。(今藏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明〕盛廷彥,《狂言》二卷,明啟禎間(1621-1644)刊本。(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明〕盛廷彥,《狂言別集》二卷,明末(1567-1644)刊本。(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末刻本影印。
〔明〕陳山毓,《陳靖質居士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
〔明〕陳白沙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陳師,《禪寄筆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3,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自刻本影印。
〔明〕陳謨,《海桑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23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陶望齡撰,李會富編校,《陶望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陸應陽撰,〔清〕蔡方炳增輯,《廣輿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73,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據湖南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聚錦堂刻本影印。
〔明〕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4,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
〔明〕黃輝,《黃太史怡春堂逸稿》,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
〔明〕楊慎撰,〔明〕張士佩編,《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董其昌著,李善强校點,《董其昌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
〔明〕潘之恒,《鸞嘯集》,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今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鄧慶寀輯,《閩中荔支通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鄭鄤,《峚陽草堂詩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明〕錢希言,《戲瑕》,《叢書集成新編‧初編》,冊2945,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借月山房彙鈔本排印。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顧天埈,《顧太史文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據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七年(1634)刊本影印。
(偽)袁宏道,《狂言》二卷,《袁中郎先生十集》,明末葉繡水周應麐刊本,1605年。(今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偽)袁宏道,《狂言別集》二卷,《袁中郎集》,明末葉繡水周應麐刊本,1605-1620年。(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清〕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據民國十二年(1923)錢塘丁仁聚珍倣宋版印本影印。
〔清〕丁宿章輯,《湖北詩徵傳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7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七年(1881)孝感丁氏涇北草堂刻本影印。
〔清〕方孝標,《光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0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70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十七年(1901)刻本影印。
〔清〕方苞奉敕編,《欽定四書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王夫之著,舒蕪校點,《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年。
〔清〕王夫之著,《明詩評選》,收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冊14,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夫之著,《憶得》,收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冊15,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王國維撰,姚淦銘、王燕編,《清真先生遺事》,《王國維文集》,第1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清〕司能任修,〔清〕屠本仁纂,《嘉興縣志》,《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浙江府州縣志》,冊4,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據清嘉慶六年(1801)刻本影印。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冊3、4、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清乾隆間武英殿刊,嘉慶間後印本影印。
〔清〕田同之,《西圃詩說》,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田雯,《古歡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32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朱彝尊著,〔清〕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冊483,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鈔本影印。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冊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吳景旭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宋曹,《書法約言》,《叢書集成‧續編‧子部》,冊86,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汪繼培輯,魏代富疏證,《尸子疏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清〕沈復等著,金性堯、金文男注,《浮生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沈德潛選編,《明詩別裁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阮元,《揅經室三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
〔清〕阮元編,《學海堂集》,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冊13,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道光五年(1825)啟秀山房刻本。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周承弼等修,〔清〕王慰等纂,《湖北省公安縣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淸同治十三年(1874)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重印本影印。
〔清〕周亮工,《書影》,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姚覲元編,《清代禁毀書目四種》,《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9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年(1884)刻咫進齋叢書第三集本影印。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嘉慶十七年(1812)紀樹馨刻本影印。
〔清〕孫錫藩纂修,《〔康熙〕公安縣志書》,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冊179,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據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影印。
〔清〕秦瀛,《小峴山人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嘉慶刻增修本。
〔清〕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小倉山房續文集》,《袁枚全集新編》,冊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小倉山房尺牘》,《袁枚全集新編》,冊15,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張潛等輯,《詩法醒言》,《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冊3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乾隆刻本影印。
〔清〕梁章鉅著,陳居淵校點,《制義叢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7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清貴陽陳氏聽詩齋刻本影印。
〔清〕陳僅,《竹林答問》,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冊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劉於義等監修,〔清〕沈青崖等編纂,《陝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5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嵇曾筠、李衛等修,〔清〕沈翼機等纂,《雍正浙江通志(三)》,《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刻本影印。
〔清〕費經虞撰,〔清〕費密補,《雅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420,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影印。
〔清〕賀貽孫,《水田居文錄》,收入李祖陶輯,《國朝文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6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道光十九年(1839)經訓堂刻本影印。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冊3,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涵芬樓鈔本影印。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冊10、1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劉熙載撰,王國安標點,《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清〕慶桂等編纂,左步青校點,《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蔣士銓,《忠雅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稿本影印。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清〕戴名世撰,王樹民編校,《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清〕顧炎武撰,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亭林詩文集》,《顧炎武全集》,冊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不著撰人,《明神宗實錄》,冊11、1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縮編。
王閏吉,《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編》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王葆心編撰,熊禮匯標點,《古文辭通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編,《全明詩》,冊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江蘇省吳縣志(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影印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字本。
李伯齊、李斌選注,《李攀龍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林紓,《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冊7,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臺灣學生書局編輯部輯,《明代登科錄彙編》,冊21,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據明刊本影印。
劉咸炘,《文學述林》,收入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文學講義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二、近人論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2年。
文藝,《中晚明文社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方瑜,〈抉擇、自由、創造──試論蘇東坡筆下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259-284。
王力,《漢語詩律學(下):詩詞格律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文集》,第14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友勝,《蘇詩研究史稿》,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林,〈論「四唐分期」的演進及其雙重內涵〉,《文學遺產》2013年第2期,2013年3月,頁37-50。
王承丹,〈公安派孕育期探析〉,《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2003年12月,頁15-18。
王松景,〈公安派的唐宋詩觀及其詩學影響〉,《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9期,2015年11月,頁40-47。
王春南、趙映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______,《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
王凱符編著,《八股文概說》,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
王愷,《公安與竟陵──晚明兩個「新潮」文學流派》,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王鐿蘇,《袁宏道《瀟碧堂集》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司馬周,《李東陽與明中期文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司馬周、陳書祿,〈茶陵派與「前七子」關係考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9期,2012年9月,頁50-56。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______,〈從良知到性靈──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頁99-105。
田宜弘,〈排擊擬古,昌言性靈──論袁宏道《敍小修詩》〉,收入張國光、黃清泉主編,《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138-153。
田河、趙彥昌,〈「六經皆史」源流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3期,2004年5月,頁125-129。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10年。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三)》,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______,《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年。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香港:建文書局,1959年。
______,〈述錢牧齋之文學批評〉,收入朱東潤等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頁149-177。
朱素娟,《袁宗道文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朱瑞熙,〈宋元的時文──八股文的雛形〉,《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1990年6月,頁29-43。
朱麗霞,〈吳文化與明代中期詩壇〉,《江南論壇》2014年第4期,2014年4月,頁15-18。
何天杰,〈李贄與三袁關係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2002年2月,頁92-100。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______,《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______,《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______,《袁宏道詩文繫年考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______,〈歐陽修對袁宏道及公安派影響考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頁52-59。
______,〈袁宏道詩文繫年芻議〉,《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2008年11月,頁95-104。
______,《明代文人結社現象與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硏究》,收入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冊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______,《明代文人結社編年輯考》,收入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何宗美、劉敬,《明代文學還原研究──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 年11月,頁1-36。
何詩海,〈王世貞與吳中文壇之離合〉,《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2018年7月,頁69-77。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吳孟謙,〈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215-253。
吳承學,〈關於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1989年6月,頁100-104。
______,《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俊玲,〈袁宏道與八股文〉,《江漢論壇》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99-101。
______,《公安派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李時人,〈明代「文人結社」芻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1期,2015年1月,頁76-85。
李健章,《〈袁中郎集箋校〉志疑、袁中郎行狀箋證、炳燭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瑄,〈袁宏道詩學史意義的再檢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2016年9月,頁62-71。
李聖華,〈京都攻禪事件與公安派的衰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頁98-102。
______,〈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拾遺〉,《文教資料》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頁140-149。
______,〈袁宏道與吳地人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2001年4月,頁83-88。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李競豔,〈20世紀以來晚明士人群體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11年第2期,2011年2月,頁112-121。
______,《晚明士人群體研究》,合肥: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杜磊,《古代文論「韻」範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汪世清,〈黃輝的生平和書法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頁9-21。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41-176。
沈維藩,〈袁宏道年譜〉,收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1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146-352。
肖鷹,〈自然為真:袁宏道的審美論〉,《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頁145-151。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冊1、2、5,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周萌,〈從知己到交惡——袁宏道與張獻翼的交游及二人觀念的離合〉,《北方文學》2017年第4期,2017年4月,頁38-39。
周群,《劉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______,〈儒釋兼綜與小修詩論〉,《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8期,1998年8月,頁71-75。
______,《袁宏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______,《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______,〈文道并煥 儒釋兼綜──論陶望齡的學術與文學〉,《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47-53。
______,〈佛禪與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文史哲》2002年第268期,2002年1月,頁103-106。
______,〈論袁宏道的佛學思想〉,《中華佛學研究》2002年第6期,2002年3月,頁383-417。
周裕鍇,〈王楊盧駱當時體──試論初唐七言歌行的群體風格及其嬗遞軌跡〉,《天府新論》1988年第4期,1988年8月,頁60-67。
______,《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______,《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周質平,〈評公安派之詩論〉,《中外文學》第12卷第10期,1984年3月,頁70-94。
______,《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______著,康凌譯,《晚明公安派及其現代迴響》,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岳進,〈明代唐詩選本與「唐無五言古詩」之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2014年3月,頁143-150。
林美秀,《江進之詩學理論與實踐》,收入曾永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9輯冊19,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林語堂,〈論文〉,《論語半月刊》第2卷第15期,1933年4月,頁532-536。
______,〈論文下〉,《論語半月刊》第2卷第28期,1933年11月,頁170-173。
______,《生活的藝術》,收入《林語堂名著全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1卷。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收入曾永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3編,冊10,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______,〈袁宏道的文學與禪〉,《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頁112-128。
邵紅,〈袁中郎文學觀的剖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1期,1973年6月,頁205-213。
金生奎,〈李攀龍唐詩選本考論〉,《文獻》2012年第3期,2012年7月,頁177-191。
阿英(錢德富),《夜航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35年。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頁323-368。
______,〈談八股文的研究與文獻〉,《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2008年3月,頁167-197。
______,〈明科場由尊《大全》到不讀《大全》考〉,《中國文化研究》2016年夏之卷,2016年5月,頁28-36。
姚文放,〈中國十七世紀的「懺悔錄」──袁宏道美學觀念的蛻變解析〉,《江漢論壇》1990年第4期,1990年3月,頁47-50、55。
查屏球,〈「李攀龍《唐詩選》」評點本考索〉,收入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255-285。
查清華,〈袁中道和竟陵派:性靈論與格調論唐詩觀的調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36-38。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柳秀英,《陶望齡文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洪彥龍,《公安三袁交遊與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胡建次,〈「四唐說」歷史分期三部曲〉,《陰山學刊》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頁73-77。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卷1-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范嘉晨,〈論「前後七子」對「公安派」的啟迪〉,《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1993年2月,頁47-52。
韋仲公,《袁中郎學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倪其心,〈關於唐詩的分期〉,《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1986年8月,頁9-19。
唐昌泰,〈關於袁中道生卒年小考〉,收入張國光、黃清泉主編,《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299-307。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孫學堂,〈元明唐詩正變說述論〉,《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頁91-96。
______,《明代詩學與唐詩》(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徐朔方,〈論王世貞〉,《浙江學刊》1988年第1期,1988年3月,頁41-50。
______,〈論前七子〉,《杭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1990年3月,頁1-11。
______、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______,《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第2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81-215。
耿傳友,〈汪道昆與明代隆慶、萬歷間的詩壇〉,《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2006年11月,頁100-109。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馬美信,〈論公安派與竟陵派的分歧〉,《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1985年9月,頁72-77。
______,《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
馬茂軍,〈明代唐宋文論爭之我見〉,《文藝研究》2011年第5期,2011年5月,頁162-164。
崔秀霞,《徐禎卿詩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伯偉,〈「意法論」:中國文學研究再出發的起點〉,《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2021年5月,頁81-100、206。
張良志,〈袁宏道文學思想中的辯證因素〉,《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1986年1月,頁114-117。
張秋嬋,《潘之恒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海明,〈范溫《潛溪詩眼》論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1994年5月,頁50-58。
張健,《歐陽修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______,《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張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張嬋,《中晚明文人結社與戲曲》,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德建,〈明代六經論的歷史變遷及其學術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夏之卷,2008年5月,頁55-65。
______,〈學術分裂與明代復古文學的「道」論〉,《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2009年8月,頁138-148。
______,〈明代嘉靖間刑部的文學活動〉,《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冬之卷,2011年11月,頁40-50。
______,〈「真詩乃在民間」論的再認識〉,《文學遺產》2017年第1期,2017年1月,頁145-158。
張濤、張慧萍,〈明代文學社群類型及其文壇嬗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頁41-51、56。
張獻忠,〈道統、文統與政統──明中後期科舉考試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分化〉,《學術研究》2013年第9期,2013年9月,頁98-105。
梁容若,〈論依託的袁宏道作品〉,《書和人》第131期,1970年3月,頁6-8。
梁靜,《袁宏道詩歌語言結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9年。
章培恒,〈李夢陽與晚明文學新思潮〉,《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1986年6月,頁6-15。
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連文萍,〈試論明代茶陵派之形成〉,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十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頁143-176。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1992年8月,頁27-34。
______,《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郭培貴,〈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史學月刊》2006年第12期,2006年12月,頁24-31。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______,《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______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______,《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郭萬金,〈臺閣體新論〉,《文學遺產》2008年第5期,2008年9月,頁80-89。
______,《明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國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文新,〈明代前後七子與公安派的對立互補關係及其融合〉,《荊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1987年5月,頁31-40。
______,〈公安派詩學的重新考察〉,《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132-136。
______,〈詩「貴情思」──明代主流詩學論詩的音樂性〉,《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112-114。
陳文新、王同舟,《明代八股文編年史》,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陳文新、付一冰,〈明代文學與科舉關係研究述評〉,《教育與考試》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頁41-51。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玉強,〈陶望齡「偏嗜必奇」說及其心學語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頁82-87、157。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英傑,〈明代復古派詩學中的「摹擬」議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4期,2020年11月,頁77-120。
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國球,〈簡論唐詩選本與明代復古詩說〉,《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1993年5月,頁111-121。
______,〈文學史的名與實:林傳甲《中國文學史》考論〉,《江海學刊》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頁170-175。
______,《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7年。
______,《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陳廣宏,《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陶敏,〈楊炯卒年求是〉,《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1995年11月,頁114-115。
陸侃如,《中國文學史二十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年。
彭愛,《陶望齡詩論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舒大剛、黃修明,〈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27-37。
賀莉莉,《袁中道入仕後文學創作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閔永軍、許建中,〈明初徵辟制度與高啟之死〉,《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2016年6月,頁224-230。
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馮明之,《中國文學的流派》,臺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黃強,《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景進,《王漁陽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______,〈韓駒詩論──兼論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冊2,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頁285-306。
______,《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雅娟,《明代詩情觀研究──論「七子」與「公安」詩論之異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7年。
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楊正顯,《陶望齡與晚明思想》,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德本,《袁中郎之文學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萬攀,《明代文人結社與小說》,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修訂重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______,《晚鳴軒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葉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葛曉音,〈關於盧照鄰生平的若干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第6期,1989年12月,頁68-73。
______,〈陳子昂與初唐五言詩古、律體調的界分──兼論明清詩論中的「唐無五古」說〉,《文史哲》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頁97-110。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廖文婷,〈「蓋天蓋地」與「蘊藉風流」──淺析袁宏道與袁枚「性靈」之不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1998年6月,頁18-22。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______,《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______,《明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趙苗,〈久保天隨和他的中國文學史〉,《文史知識》2014年第4期,2014年5月,頁107-113。
趙國慶,〈陶望齡詩文集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年第4期,2016年7月,頁38-42。
齊治平,〈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唐宋詩之爭(一)〉,《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1981年3月,頁52-62。
______,〈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唐宋詩之爭(二)〉,《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1981年5月,頁2-1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據1949年中華書局版。
______,《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紅梅,《蓮池大師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劉乾先,《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八股文)》,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紹恒,〈論唐宋公安二派的文學主張之異同的成因〉,《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增刊,1998年12月,頁128-130。
劉雄偉,〈「六經皆史」說的理學淵源及其意蘊〉,《史學集刊》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90-95、127。
______,〈「六經皆史」的近現代誤讀〉,《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148-153。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文學思想轉變及成因探微〉,收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主編,《唳天學術》第2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頁95-136。
劉經庵,《中國純文學史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______,《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06年。
蔡瑜,〈從典律之辨論明代詩學的分歧〉,《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185-234。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談蓓芳,〈明代後期文學思想演變的一個側面──從屠隆到竟陵派〉,《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1989年1月,頁44-52。
鄧怡菁,《袁宏道仕隱心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______,〈明代「楚風」論:以公安派與竟陵派為中心〉,《清華中文學報》第27期,2022年6月,頁235-268。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______,〈汪道昆與嘉、萬時期文壇的復古活動──以汪道昆與七子派關係考察為中心〉,《求是學刊》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頁95-103。
______,〈蘇軾詩文與晚明士人的精神歸向及文學旨趣〉,《文學遺產》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頁84-97。
______,《明代前後七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鄭振鐸編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敏華,〈袁中郎小品的性靈天地──以「趣」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67-100。
鄭清茂,《中國文學在日本》,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
鄭紹基、史鐵良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鄭婷,《宋詩與明代詩壇》,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12年。
鄭雄,〈明代八股文發展分期的差異與折衷〉,《文學遺產》2019年第4期,2019年7月,頁129-142。
鄭麗霞,〈古代時文之「衍生態」文體及其價值論〉,《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2015年8月,頁41-45、94。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錢伯城,〈袁宗道:公安派的首唱者——為《白蘇齋類集》寫的前言〉,《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4期,1986年12月,頁207-212。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反思與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謝明陽,〈許學夷《詩源辯體》在晚明的傳播與接受〉,《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299-337。
______,〈雲間詩派的形成——以文學社群為考察脈絡〉,《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6期,2007年5月,頁17-51。
______,〈公安派詩學視野中的《莊子》詮釋──以袁宏道《廣莊》為討論中心〉,《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367-396。
鍾林斌,《公安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八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頁313-356。
______,《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______,〈從李夢陽詩集檢驗其復古思想之真實義〉,收入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93-138。
薩兆溈,〈明公安派詩社活動淺析〉,《新視野》2000年第5期,2000年6月,頁77-79。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顏崑陽,〈體格〉,《文訊月刊》第26期,1986年10月,頁248-251。
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8年。
______,〈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轉變「三說」平議〉,《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2008年4月,頁88-94、128。
羅宗強,〈試析明代後期文學思想的世俗化傾向〉,《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頁96-102。
羅時進,〈八股文異名述論〉,《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年3月,頁15-17。
______、劉鵬,〈唐宋時文考論〉,《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63-71。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嚴志雄,〈錢謙益攻排竟陵鐘、譚側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頁93-119。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饒迎,〈從袁宏道到錢謙益──性靈說的變遷與崇宋詩風〉,《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74-77。
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
〔日〕入矢義高,〈真詩〉,收入吉川教授退官記念事業會主編,《吉川博士退休記念中國文學論集》,京都:筑摩書房,1968年,頁673-681。
______注,《袁宏道──袁中郎》,收入〔日〕吉川幸次郎、〔日〕小川環樹編集校閱,《中國詩人選集》,第2集,第11卷,東京:岩波書店,1969年。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內田健太,〈袁宏道における八股文評價の問題〉,《東洋古典學研究》第12集,2001年10月,頁139-164。
〔日〕吉川幸次郎著,陳順智、徐少舟譯,《中國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陸曉光譯,〈古代中國的科舉制與中國文學特點〉,收入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9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24-145。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日〕橫田輝俊,〈明代文人結社の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特輯3,1975年2月,頁1-115。
______,〈明代の古文と八股文〉,《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36卷,1976年12月,頁1-23。
〔加〕白潤德(Daniel Bryant)著,孫學堂譯,〈「前七子」探實〉,《中國詩歌研究》2015年第11輯,2015年6月,頁33-44。
〔美〕白亞仁(Allan Barr),〈新見袁宏道佚文《涉江詩序》〉,《文獻(北京)》1992年第1期,1992年4月,頁38-42。
〔美〕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英〕崔瑞德(Twitchett, Denis Crispin)編,張書生等譯,謝亮生校,《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美〕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美〕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王國軍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劉倩等譯,《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喬納森‧查富斯著,王愷譯,〈公安派的自我表現:非浪漫主義的個性主義〉,收入王愷,《公安與竟陵》,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附錄一,頁283-303。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美〕高居翰(Cahill, James)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9年。
〔美〕高居翰(Cahill, James)著,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韓〕金庭希,〈袁宏道性靈說研究──兼與李贄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92-98。
三、網路資料
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瀏覽日期:2022年1月5日。
紅葉山古籍文庫,https://hongyeshan.com/post/5980.html/,瀏覽日期:2022年1月10日。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提供梅國楨《西征集》全書掃描檔,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file/1078152.html,瀏覽日期:2022年6月1日。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提供雷思霈《雷檢討詩集》全書掃描檔,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listPhoto?LANG=default&BID=F1000000000000105652&ID=&TYPE,瀏覽日期:2022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