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文岳 |
---|---|
論文名稱: |
臺灣彰化縣閩南語次方言聲韻調之調查比較 |
指導教授: | 董忠司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彰化縣 、語音調查 、方言分布圖 、地理語言 、語言地圖 、次方言 |
外文關鍵詞: | Changhua County, Language Survey, Dialect Map, Regional Language, Sub-dialec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彰化縣是臺灣閩南語的南北分界,也是平埔族語的分化區域。臺灣閩南語在彰化縣有多種次方言,以聲母而言有18聲母及17聲母的差別;以韻母而言包含了至少三個韻母系統;聲調則有異於福建閩南語的調值,可以說包含了臺灣各種閩南語次方言的特色及種類(除了關廟及宜蘭的類型)。
本論文共分為八章,第一到第三章為緒論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第四到第七章為調查結果的呈現及論述,第八章為結論。
彰化閩南語的形成首先是同安及海澄的趨同腔,在彰化縣一般人稱之為「海口腔」,是由閩南海商及早期移民所帶來的,分布在東螺溪區域,我們稱之為同安/海口腔。其次為由雲嘉移墾而來的農民,帶來的是偏漳腔,因為分布在不靠海的鄉鎮,在彰化縣一般人稱之為「內面腔」,我們稱之為偏漳/內埔腔。再其次為泉州三邑移民所帶來的泉州腔,以鹿港為中心分布在靠海的鄉鎮,我們稱之為泉州/三邑腔。另外在永靖鄉、埔心鄉,大村鄉、田尾鄉及員林鎮部分地區由於聲調及部分韻母不同於其它偏漳/內埔腔,我們稱之為永靖腔。彰化市的臺灣閩南語是類似於臺南府城的偏漳腔,有著混合腔的特色,但在彰化縣其它鄉鎮並沒有類似的特色,所以這種混合腔韻母的特色可能不是藉由擴散而來,較可能是清朝時由彰化城內的官府與軍隊從府城帶來的。
依照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彰化縣的人口組成,祖籍主要有漳州人、三邑人、同安人、安溪人、潮州人及龍巖人。我們參考鄉貫別調查的結果和本次語言調查紀錄,繪製彰化縣臺灣閩南語分布圖。當然鄉貫調查結果和祖籍的關係並非信實可靠,因為調查主要以語言分類為主,所以我們也將之當作語言研究參考,而不認為和祖籍有絕對關係。
Changhua County has been playing a role of dividing line for Minnan dialect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Taiwan. And in the other side Changhua fragment Pingpu dialects into all of Taiwan. There are many sub-dialects of Minnan dialect of Taiwan in Changhua. There are different consonants on No.18 and No.17, and three different vowel systems.
The content is including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to third chapter,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the forth to seventh are focus on research design, data analysis and result, the final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re are four tones distribute over the Changhua County. First is dāng-uan tone and haicheng tone-the beginning of Changhua dialect, and they are convergent evolution lead to hái-kháu-khiunn. Because of Changhua had many merchants and immigrations from Minnan, and has settled around Tung Lo stream. We generally call the accent dāng-uan tone/hái-kháu-khiunn. Second, the reclamations of Chiayi and Yunlin, their accent is near zhangzhou tone. This is called內面腔, or Zhang tone/ Neipu tone. Third, who has lived in Lukang Township or the towns which center around Lukang near the sea is speaking Quanzhou tone/Sanyi tone. Then, Yongjing Township, Pusin Township, Dacun Township, Tianwei Township and part of Yuanlin. Because of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tones and some vowels to the Zhang tone/Neipu tone. We have called it Yongjing tone. Changhua City is similar with Zhangzhou tone in Tainan,whic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xing tone, but in other towns of Changhua County, there is no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his mixing tone of vowels features may not by fragment, more likely to be from the military of Tainan or the executive officer of Changhua sinc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Changhua County in 1926,the compositions of Han of Changhua County are Zhangzhou, Sanyi, Dāng-uan, Anxi, Chaozhou and Longyan . We refer to the result of this investigation and the our accent survey.We drew the area altas of Minnan dialects of Changhua. And we found the accent is not definitely connecting with the ancestors.
王順隆 1996〈渡江書〉韻母的研究,《方言》第2期,p.137-142。
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1901《訂正台灣十五字母詳解》,東京。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處1935《昭和10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台灣總督府。
伊能嘉矩原著2011《臺灣文化志》,台北市: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守禮1997《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
呂晶晶2003《臺灣鹿港諺語的調查與研究--語音、詞彙與句式之分析》,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仲民2009《戰後臺灣閩南語地理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台灣語文研究半年刊第四期P107-151頁,台灣語文學會。
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2001《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2002〈閩方言的特徵詞〉,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香儀2003《臺灣鹿港方言調查及方言地圖之編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富進(1955) 2005再版《增補彙音寶鑑》,斗六:文藝學社出版社。
周長楫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璽(1821)1969《彰化縣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1836版) 1969《彰化縣志》,彰化:彰化文獻委員會印行。
林連通主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國勳2004《臺灣彰化縣秀水鄉臺語常用詞彙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慶勳2004《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邱彥貴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應出版社。
洪惟仁1995《台灣彰化王功方言》AConferenceonFreshChineseDialectFieldWork。
洪惟仁2004《台灣閩南語聲調的演變潮流:一個社會方言學的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第二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洪敏麟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二)》,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涂文欽2009《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2007《台灣漢語方言語音與詞彙》,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張振興1992《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義清1990《員林鎮志》,彰化縣:員林鎮公所。
教育部2008《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粘子瑛2005《女真後裔在臺灣》,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莊淑菁2002《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君慧2002《訂正台灣十五字母詳解》音系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嬿庄2003《台灣永靖腔的調查與研究》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10《臺灣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同龢 1960《四個閩南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
董忠司、城淑賢、張屏生2002《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彰化縣政府1990《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畫製作。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員會《福建省情資料庫》,http://www.fjsq.gov.cn/index_readme.asp
樋口靖重編、董忠司加註擬音2007《新編擬音對照彙音妙悟》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盧廣誠2006《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賴閔聰2004《員林的福佬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鍾露昇1967《閩南語在台灣的分佈》,國科會報告。
羅常培1930《廈門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1版
羅肇錦、陳秀琪《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龔煌城、姚榮松(1992-1993) 《台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三年期—台灣中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龔秀容2010《《彙音妙悟》音系及其層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