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淳容 Wang, Chun-Jung |
---|---|
論文名稱: |
論1930年代上海女性讀物的現代性想像與城市敘事:以《婦人畫報》為中心 Women’s Magazines’ Portrayal of Modernity and the Urban Narrative of Shanghai in the 1930s: A Study Based on The Women’s Pictorial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陳碩文
Chen, Shuo-Win 潘少瑜 Pan, Shaw-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三〇年代上海 、《婦人畫報》 、女性想像 、新感覺派 、現代都市女性 |
外文關鍵詞: | 1930s’ Shanghai, The Women’s Pictorial,, women’s imagination, Neo-Sensationism, urban wome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婦人畫報》(1933-1937) 為對象,探討雜誌以圖像、文章來呈現、塑造1930年代女性形象,以及這種大眾文化形象與女性日常生活間的影響脈絡。三〇年代的上海為繁忙的國際大都會,亦是當時中國活絡的文化中心,「畫報文化」在消費社會和出版界重視市民審美趣味、向讀者市場靠攏下,成為一種報刊趨勢。由文人主持、刊載文學作品的刊物,則藉由文學化的舉動與通俗畫刊拉開距離,《婦人畫報》便是這類以漫畫家郭建英主編、現代派作家群體為主筆的文藝畫報,其中「都市女性」是《婦人畫報》的敘述主體,則其如何從商業性的意識概念和先鋒的文藝形式,來開創令人注目的女性形象,便是本文關注的焦點。本研究的嘗試,是考察三〇年代畫刊市場,以及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打造都市文化想像工程的背景,對《婦人畫報》本身呈現的女性形象進行檢視,進一步論述背後操作的性別意識,並具體分析雜誌中文學作品的文藝形式與修辭方式,來勘查此一文藝畫報用以表述三〇年代上海的敘事話語。
This study uses the pictures and articles in issues of The Women’s Pictorial (from 1933 to 1937) to discuss how the magazine portrayed women in the 1930s’ Shanghai and analyzes how women’s images in the publications had an influence on their daily life. Shanghai in the 1930s was a bustling metropolitan city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of the day, which was highly reader oriented, “pictorial culture” became a popular contribu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Shanghai. However, some pictorials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from the others that were full of pictures by publishing literature works of famous writers. The Women’s Pictorial was one among these unique literary pictorials; it was edited by the cartoonist Guo Jianying and several works of Chinese modernists were published in its issues. However, the concern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urban woman, the subject of The Women’s Pictorial, from two perspectives: commercial marketing and experimental literary forms.
I first investigate the pictorial market in the 1930s’ Shanghai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iang You Company. Second, I discuss the gender issues in The Women’s Pictorial by specifically examining the visual and rhetorical forms of pictures and articles. Finally, I aim to reveal how The Women’s Pictorial depicted the urban narrative in its unique content.
一、 報紙與期刊
《今代婦女》。上海:良友圖書公司,月刊,1928-1931。
《申報》。上海:上海申報館,日報,1872-1949。
《良友畫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月刊,1926-1945。
《玲瓏》。上海:華商三和公司,周刊,1931-1937。
《婦人畫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雙週刊 (1933) /月刊 (1934-)
《無軌列車》。上海:水沫書店,雙週刊,1928。
二、 學位論文
余芳珍,《消閒閱讀習慣在近代中國:《良友畫報》出版體與圖畫想像空間之擴展》,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民92年。
李嘉賢,《穆時英小說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2002年。
胡 笙,《近代中國的體育觀:《良友》畫報體育圖像之研究,1927-193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徐明瀚,《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德馨,《寓嘲諷於情慾--漫畫中的上海城市文化 (1928-1937)》,臺北: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趙家琦,《東京/上海:自日本「新興文學」視域重探日、中新感覺派的多重現代性交涉 (1920s-1930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三、 期刊論文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127期,2003年11月,頁68。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0期,2000年8月,頁92-98。
吳福輝,〈海派文學與現代媒體:先鋒雜誌、通俗畫刊與小報〉,《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3月,頁58-63。
柯文溥,〈論《現代》詩派〉,《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4月,頁118-126。
施蟄存,〈最後一個老朋友:馮雪峰〉,《新文學史料》第2期,1983年,頁202。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2010年,頁57-78。
徐禎苓,〈摩登、政治與視覺隱喻:試論《婦人畫報》中的女性扮裝〉,《文化越界》第10期,2013年9月,頁109-133。
孫麗瑩,〈1920年代上海的畫家、知識份子與裸體視覺文化:以張競生〈裸體研究〉為中心〉,《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287-340。
陳姃媛,〈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頁199-219。
陳碩文,〈摩登現代人:論《時代》畫報的現代想像與文化意涵〉,《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99-228。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0期 ,1997年3月,頁317-356。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
黑嬰,〈我見到的穆時英〉,《新文學史料》第3期,1989年,頁142-145。
楊佳嫻,〈都市、戰爭與新一代上海「現代派」詩人:以《現代》、《新詩》、《詩領土》為觀察對象〉,《中極學刊》第六輯,2007年12月,頁67-94。
解志熙,〈現代及「現代派詩」的雙重超克:鷗外鷗與「反抒情」詩派的另類現代性〉,《文學與文化》第4期,2011年,頁35-49。
管興平,〈從新感覺派到「身體寫作」西方經驗的滲透與回應〉,《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8年1月,頁72-77。
薛書敏,〈民國時期家政思想探究〉,《人民論壇》第410期,2013年7月,頁186-187。
鄺可怡〈兩種先鋒性理念的並置與矛盾:論《新文藝》雜誌的文藝傾向〉,《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7月,頁285-316。
鄺可怡,〈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都市風景修辭〉,《中國文學學報》第3期,2012年,頁1-28。
四、 中文專書
《上海通志》編輯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民71年。
王中忱等編,《重審現代主義》,北京:清華大學,2003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大中文學刊 (20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年。
朱聯保,《近現代上海出版業印象記》,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
吳偉編著,《文化西游:印刷術》,北京:華文,2009年。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民99年。
李 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市:安徽教育,2000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2002年。
李歐梵編選,《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市:允晨文化,民90年。
沈承寬、黃侯興、吳福輝編,《張天翼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廣州、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聯書店聯合出版,1984年。
來鳳儀選編,《張愛玲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周敘琪,《一九一〇~一九二〇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市:臺大出版社,民85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2000。
金 理,《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及劉呐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姚玳玫,《想像女性:海派小說 (1892-1949) 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姜 進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施蟄存,《沙上的腳迹》,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祝均宙、蕭斌如編,《薩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2年。
袁進、王文英、朱文華著,《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新店:正中書局,2002年。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臺北市:聯經,2016年。
張 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10年。
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 偉,《都市 電影 傳媒:民國電影筆記》,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相簿》,台北:皇冠文學出版,1994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49年。
許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呐鷗》,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郭建英繪,陳子善編,《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陳子善選編,《脂粉的城市:《婦人畫報》之風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陳子善,《上海的美麗時光》,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昌文,《都市化進程中的上海出版業 184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〇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市:聯經,2012年。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和漫畫》,臺北市:博雅屋書,2008年。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民98年。
程德培等編,《良友散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市:聯經,2000年。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
熊月之主編,羅蘇文、宋鑚友著,《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趙家璧等著,《編輯生涯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趙家璧,《編輯憶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呐鷗,《都市風景線》,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1999年。
鄭永福、呂美頤著,《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鄭逸梅,《書報話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魯迅,《花邊文學》,台北:風雲時代,民79年。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蘇精,《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臺北:臺大出版社,2014年。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五、 翻譯專書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
片岡鐵兵等著,吶吶鷗譯,《色情文化》,上海:第一線書店,1928年。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年。
波德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著,胡曉凱譯,《現代生活的畫家》,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4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
麥金泰爾 (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 著,龔群、戴楊毅等譯,《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
葉凱蒂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洋場才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瑪莉塔.史特肯 (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 (Lisa Cartwright) 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
橫光利一著,郭建英譯,《新郎的感想》,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橫光利一著,王海譯,《春天乘著馬車來》,台北縣:新雨,民96年。
讓.波德里亞 (Jean Baudrillard) 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年。
六、 電子資料庫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
《上海年華》
七、 網路資料
IMDb:http://www.imdb.com